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7-25 15:46 编辑
第七周 郊特性第十一
一、抄写

二、查字、词
臭xiu:气味
腶duan脩:加香料制成的干肉条。上菜的时候,先上腶侑,然后再上其他藐。这是贵气味而不贵口味之意。
大飨:此指诸侯互相聘问,主国国君设宴招待来宾。
飨、禘di:春季的飨礼、礿祭,都有音乐;秋季的食礼、尝祭,都没有音乐。飨,飨礼在阳。礿祭在春,春天属阳,飨礼、礿祭因而有乐。食礼以食为主,无酒无乐。尝祭为秋,秋天属阴,因而无乐。
鼎、俎zu:古代祭祀、宴飨 时盛放牲体的食器。牲为动物,动物属阳,故其数奇。笾豆:盛放蔬菜的食器,植物属阴,故其数偶。鼎和俎的数目是单数,笾和豆的数目是偶数,因为鼎、俎是盛放牲体的,牲体是动物,属于阳类,而笾、豆中盛放的多是植物,植物属于阴类,这合乎阴阳之义。
迩er: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古代可以多箭齐发的排箭,表示较短射程。邇,金文  (辵,行进、抵达) (尔,较短射程),表示较短的行程。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籀文 将篆文字形中“爾” 的下部 省略,写成“尔” 。造字本义:动词,可到达的近处。
庭燎:庭中用以照明的火距。按照规定,庭燎的数目是天子百,上公五十,侯、伯、子、男三十 觌di: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集市。覿,篆文  (卖,集市) (見,看到),表示在集市上相会。对于古代山重水隔的交通环境来说,集市是不同地方的人们相会交流的重要场所。造字本义:动词,借赶集之机相会。
白牡:白色的公牛。这是殷代天子祭天的牺牲。宋是殷的后裔,故可用,其余诸侯只能按当时王室用牲规定用牲。
钖yang:此指盾牌背面的金属装饰。
坫dian:小土台。两君会饮,主宾饮毕后,皆将饮空的酒爵放回坫上。这是诸侯之礼,大夫不得用。
禓shang:古代驱逐强鬼与疾疫的祭祀活动。也称傩nou
县xuan弧:古时家里如果生了男孩子,就在门左悬弓。
祊beng:正祭的次日在庙门外举行的绎祭,求神当在庙门外的西方。
丘乘sheng:古代井田制时的行政单位,所谓“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兵为乘",
粢zi盛cheng:供祭祀用的黍稷。粢,稷。盛,盛稷的容器。
墉:“庸”是“墉”的本字。庸,甲骨文  (倒写的“人”) (倒写的“其”,即“箕”) (凡,多人使用的“井”形夯地桩),表示用土箕挑土夯墙。有的甲骨文加“攴”(持械击打),强调用杵、桩夯土。有的甲骨文 将倒写的“人” 写成 ,将倒写的箕形 误写成双手 。金文  (其,即“箕”) (爿,即“牆”的省略),强调用土方夯墙。有的金文 写成上下两个其(箕) 、 ,表示地面用土箕向墙上传递泥土,墙上向墙下传递倒空的箕筐。有的金文 误将倒写的其 (箕)写成“用” ,并以“用”作为声旁。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当“庸”的“夯土墙”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土” 另造“墉”代替。造字本义:名词,用泥土夯筑的护城墙郭,是最早的长城。
柴:燔柴。古代祭天时,在地下堆积薪柴,并将牺牲、玉帛放在薪柴上一道燔烧,使烟气和牲肉的馨香味上腾于天,请天神享用。
骍xing:赤色。此指赤色的牛犊。
大蜡zha八:年终的祭祀。八:大蜡所祭的八神,先啬se、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先啬为八神之主。即教导人们稼穑耕耘者,或说即农神。啬,通穑。
邮表畷zhui:田畯在田间所设的庐舍。畷,通缀。
菹zu:腌菜。
鸾刀:刀柄环上有铃的刀。古代祭祀时切割牲体时使用。
缁布之冠:缁布冠,古代一般百姓成人时戴黑色的布冠。
缁: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淄”的省略,表示浸渍。緇,金文  (糸,丝) (甾,即“淄”),表示浸渍丝品。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浸染、浸黑丝品。
緌rui:冠两侧用于固定冠的缨带,在颈带处打结。
敝: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帛绢布匹,借代衣物。敝,甲骨文  (巾,绢布) (攴,手持器械),表示持械捶打衣物,即老旧衣物经不起捣衣洗涤,而致破败。有的甲骨文 在“巾”上加两点指事符号 ,代表巾帛的碎片。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衣物陈旧而破败。
喻其志也:“服弥尊则当思所以称之,晓喻冠者之志意,务令充大以称其服也。”所加之冠越来越尊贵,冠者就会思考志向、行为要与之相称,即要有远大的志向,宏大的作为。
敬其名也:名为父母所取,因此要敬其名,行冠礼以后取字,便是成人,不得随意称名,非君、父,他人皆称其字而讳其名。
昏礼不用乐:婚属阴礼,乐属阳气,不能以阳事干犯阳事,故婚礼不用乐。《曾子问》载:“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
昏礼不贺:婚姻之礼,意味着子代父,新妇代姑,新一代兴起,老一代衰落,从这一意义而言故不加庆贺。
血、腥、爓xun:血,谓祭初以血诏神于室。腥,谓朝践荐腥肉于堂。爓,谓沉肉于汤,次腥,亦荐于堂。
臭味未成:指未杀牲之前。未杀牲,还没有鲜血和腥气,所以说臭味未成。
焫ruo:烧。
馨芗xiang:指黍稷。芗,通香。
倞liang: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城墙上的瞭望高台。倞,甲骨文  (人,戍卒) (京,城墙上的瞭望高台),表示城墙上的守卒。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京” 写成 。造字本义:身强力壮的卫兵。
肵qi:指肵俎,放置心舌之俎。此俎与他俎不同,由主人亲自进献进尸,用以表示尊敬。
首也者,直也:首,升首之祭,即把牺牲之首进献给神灵。直,正。首为一体之正,进献的牺牲其他部位如牲体都只是一半,是不完整的,只有牲首是完整的,因此称为一体之正。
血祭,盛气也:取血而祭,说明牲体内有美善,又证明牺牲其气之盛。
腍ren:熟肉。
䣬zhan酒:盎齐、醍齐、沈齐三齐,较清明,无需过滤,只加清酒即可。
三、翻译
天子南郊祭天只用一头牛犊,祭祀社稷则要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天子到诸侯之国,诸侯招待天子用膳也只用一头牛犊,而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设宴则要用牛、羊、豕三牲,这体现了以诚为贵的道理。因此,天子不会食用怀孕的牲畜,祭祀天帝时也不会用怀孕的牲畜。
天子南郊祭天所乘的大路车,驾车之马的五彩颈饰、腹饰只用一圈,而先路车驾车之马的五彩颈饰、腹饰各用三圈;次路车驾车之马的五彩颈饰、腹饰各用五圈。
天子在南郊祭天时用牲血为祭品,祫祭先祖时用生的牲肉,而祭祀社稷之神和五祀之神时用在热汤中煮至半熟的牲肉,祭祀鬼神的小祭祀时才用熟肉,这是说明对至为崇敬的天神并不以食用的美味为贵,而是以气味浓郁为贵。诸侯朝见天子及互相聘问,宴席上酬酢的是郁鬯的香气。天子设宴招待来朝的各国诸侯,首先端上的是香料干肉条,也是以其香气为贵。
诸侯互访,主国国君设宴招待来宾,如果宾、主都是诸侯,则宾、主酬酢献酒,都坐在三重席上;如果来宾是代表诸侯的卿,主君先行三献之礼,当来宾的介向主君回敬献酒时,主君就要把自己的三重席改为单席,与介的坐席相同。这叫做降低自己尊贵的等级来迁就卑者的身份。
春天举行飨礼和礿祭时,要演奏音乐,而秋天举行食礼和尝祭时,不演奏音乐,这合乎阴阳之义。凡是饮酒,意在保养阳气;凡是吃饭,意在保养阴气。因此,春天举行礿祭而秋天举行尝祭,春天用飨礼招待孤子,秋天用食礼招待耆老,其道理是一样的,举行食礼和尝祭时不能演奏音乐。饮酒,意在保养阳气,所以要演奏音乐;食礼,意在保养阴气,所以不演奏音乐。凡是音乐,都属阳。
鼎和俎的数目是单数,笾和豆的数目是偶然,因为鼎、俎是盛放牲体的,牲体是动物,属于阳类,而笾、豆中盛放的多是植物,植物属于阴类,这合乎阴阳之义。笾、豆中盛放的食品,都是水和土中所生长的。祭品不敢用人常吃的美味,不敢以品种的繁多为贵,因为祭品的意义在于用以与神明交接。
天子宴飨来朝的诸侯,当宾客进入庙门时,乐队奏起《陔夏》,来表示和悦和尊敬。天子酌酒敬诸侯,诸侯饮毕又回敬天子,天子饮毕后音乐也恰好停止。孔子曾多次赞叹这种美好的礼仪。主、宾相互敬酒酬酢一轮,宾放下洒爵不再饮,然后乐工就登阶上堂唱歌,意在颂扬主、宾的德行。歌唱者在堂上,笙、管乐手在堂下,这表示以人声歌唱为贵。乐,由阳而产生,礼,由阴而制定,阴阳和谐协调,万物各得其所。
诸侯朝聘进贡的物品没有规定,这是要区别不同土地所适宜生产的物品,根据距离天子的远近来制定各国朝聘的次数和贡品。陈设贡品,龟放在最前列,因为龟能预知吉凶休咎。其次是铜钟,放在前、后贡物的中间位置,因为铜钟,放在前、后贡物的中间位置,因为铜钟起着调和协同的作用。陈列虎豹之皮,是表示天子能够镇服四方之威猛者。陈列束帛加璧,是表示天子之德让诸侯归服。
庭中摆设照明火炬一百个,僭用天子之庭的火炬数目,这是从齐桓公开始的。大夫僭用诸侯之礼奏《肆夏》迎宾,这是从晋国大夫赵文子开始的。
国君到他国朝觐,大夫为随从,私下晋见他国国君,这是不符合礼仪的。大夫手持玉珪出使他国,是要证明自己的诚信。不敢私下晋见他国国君,是为了表示对自己国君的尊敬。如果大夫竟然也准备陈列在庭中的礼品去私下晋见,那还怎么能像诸侯之庭呢?作为臣子,不能背着国君有个人的外交,表示不敢对国君有二心。大夫宴飨国君,这是不合礼仪的。大夫的势力过强,国君可以杀掉他,合乎道理,这从鲁国“三桓”开始。
天子没有做客的礼仪,因为天下没有人敢当天子的主人。国君到臣子家里去,臣子要请国君从主人走的阼阶升堂,而不敢以房室的主人自居。觐礼是诸侯朝见天子之礼,天子是不应下堂接见诸侯的。下堂接见诸侯,那是天子的失礼,这从周夷王以后才有的。
诸侯在庭中四面都悬挂钟磬乐器,祭天的牺牲用白色的公牛,击奏玉磬,让舞队手持着带金饰的红色盾牌,戴着冕,跳《大武》舞,乘着大路车,这都是诸侯僭用天子之礼的行为。大夫家的大门前筑起高台,门内又设了屏风;堂侧建起了放置空酒爵的土台;穿着中衣衣领上镶着红边,还绣着斧形的纹饰,这都是大夫僭用诸侯之礼的行为。所以,天子的势力衰微,诸侯就僭越天子;大夫的势力强大,诸侯就受到威胁。诸侯之间相互尊崇,抬高地位;大夫之间不通过国君私下互访,拿着财货送礼往来;贵族们为了私利相互贿赂,这样一来天下的礼制就全乱了套。
本来诸侯不能设天子的祖庙,大夫不能设诸侯的祖庙,但现在有把国君的祖庙设到大夫自家里的,这是不合礼仪的,这种事是从鲁国的三桓开始的。
天子要保存前代两个王朝的一裔,这是尊重前朝的贤者。但这种特殊的礼遇只适用于前两个朝代。诸侯不敢将已失国而寄寓在本国的国君当作自己的臣子,但这仅限于寄居在国君本人而不包括其子孙,所以古时候寄居他国的诸侯没有继承人。
国君视朝时面朝南方,这是面对着阳的意思;臣子上朝要面向北方,这是面向国君的意思。大夫的家臣不能再对大夫行稽首叩拜已是大夫拜君之礼,这不是尊重家臣,而是由于稽首叩拜已是大夫拜君之礼,因此不能再让家臣稽首拜大夫,以避免大夫成了国之正君。
大夫有所进献于国君,不亲自前去,而是派家臣去送;国君对大夫有赏赐,大夫也不用上朝去当面拜谢,这是为了避免国君再向自己行答拜之礼。
乡里人举行驱除疾疫恶鬼的祭祀,孔子穿着朝服站在家庙阼阶上,慰问、关照庙室之神。
孔子说:“举行射礼时有音乐来伴奏,射者是怎样听着与射箭相配的音乐的啊,是怎样知道音乐与自己射箭仪态仪容相配的啊!”孔子说:“作为士、国君让他参加射礼,如果他不会射箭也不能说自己不会,而要托辞说自己生病不能去,因为男孩子生下来门口就悬挂着弓,含义就是男子天生就会挽弓射箭的。”
孔子说:“祭前致斋三天,一天举行祭祀,即使这样还害怕不够诚敬。而今却大斋戒的前两天击鼓,这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说:“该在王宫库门外举行的绎祭弄到库门内去祭,该在庙门外西边设祭求神弄到东边去求,该设在东方的朝市偏设在西方,这些都是失礼。”
社祭是祭祀土地神,土是阴气之神,祭祀时国君面朝南立于社坛的北墙下,表示面对着阴。社祭总是用甲日,甲是纪日的初始日,用甲日是表示对社祭的重视。天子为天下百姓所立的太社,一定要承受霜露风雨的浸润,以贯通天地之气。所以亡国之社要盖上屋顶屏蔽起来,不让它接受天上的阳气。为被灭之国殷盖的毫社,三面封闭,唯在北墙上开个小窗,使它绝阳通阴,只通阴明。祭社,是尊崇土地神。大地承载万物,上天垂示星象,世间的财物都取之于地,伦理规范都效法于天,所以要尊敬上天而亲爱大地,所以要教育人们好好地报答大地。家里的土地神中是霤,祭土地就是祭中霤;国家的土地神是社,祭土地就是祭社,这都表示土地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因此,唯有当里中举行社祭时,里中才会家家户户全体出动,全里空巷。唯有为社祭而举行田猎时,国中才会家家户户全体出动,人人出力。唯有为了社祭,各地丘,乘的民众都参与分摊,心甘情愿地拿出黍稷。这是为报答土地的恩情,返还自己初始的本性。
仲春二月取火去焚烧田野的杂草。然后陈列清点车马器械,检阅统计士卒数目,国君新版在社坛前誓师,然后开始操练军队。指挥队伍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时而坐下,时而起立,以观察军队的服从与应变。然后派人去驱赶禽兽向士卒展示,令士卒韵羡猎获之利,以观察士卒能遵纪,不违令。这样做就能令士卒服从,不使其贪图私利。所以,经过这样训练的士卒,攻能克,在祭祀中能得到神的赐福。
天子到四方巡察,先要燔柴告天。郊外祭天,迎接最长白日的到来,为了最隆重,最盛大地报答上天,祭祀之礼以日为主。郊祭的地方选择在南郊,因为南方是阳位。清扫地面而举行祭祀,体现了质朴自然。祭祀使用陶土制作的器具和葫芦,象征着天地自然之性。祭天在南郊举行,所以也叫做“郊祭”。祭天的牺牲用赤色的牛犊,是因为周代崇尚赤色,以牛犊为牺牲,是因为看重牛犊的“诚”。南郊祭天选择辛日,是因为周代的最初的郊祭的辛日,是冬至日。占卜郊祭的日期,天子要先到祖庙禀告,再到父庙里灼龟占卜,这是表示尊敬始祖而亲近父亲。占卜的当天,天子立于泽宫,挑选一起参加祭天典礼的人,亲自聆听有司宣布祭天礼仪的规定,表示听从教诲与劝谏。 天子从泽宫回来,在王宫的外门库门内重申誓命,告诫百官听从;又在太庙内重申命令,告诫百姓。郊祭当天,天子穿着皮弁服听取有关官员报告郊祭的准备情况,这是教导百姓要尊敬君上。这一天,有丧事的人家不能哭,也不能穿丧服,百姓都走出门去扫除道路,并把新土铺在路面上,乡间的百姓在田头亮火炬照明,这些都不用发布命令,百姓都自觉地按照上级的意图去做。祭天的当日,天子内穿大裘,外披绣有日、月、星辰等图案的衮服,表示效法上天。头戴着冕,冕的前端垂着五彩丝绳串的十二条玉珠,是效法天之大数十二。乘坐着没有装饰的素车,是表示以质朴为贵。车上的旗帜有十二根飘带,旗上画有龙的纹饰并绣着日月图案,这也是效法天象。上天显现出日、月、星辰的天象,圣人懂得学习它、效法它,郊祭就是要彰显天道。祭天所用的帝牛,如果占卜结果说不吉,就要用稷牛来代替。祭天所用的帝牛,一定要在清洁的牛舍里饲养三个月,而稷牛只要是完整的就可以,这也是区别祭祀天神和人鬼的不同。 万物本源于上天,人本源于祖宗,这就是祭天时要让始祖配祭上天的道理。郊天之祭,就是最隆重,最盛大的回报本始,返回本始。
天子的大蜡祭,所祭有八神。从伊耆氏开始有了蜡祭。所谓蜡,就是索求的意思。周历每年十二月,要聚集万物、索求其神灵加以祭飨。蜡祭所祭祀的神灵,主要是祭“先嗇”,再要祭主管农事的“司嗇”,再要祭“百种”,以报答稼穑收获之功。还要祭飨田官之神“农”、田舍之神“邮表畷”及禽兽之神,这就体现了仁至义尽。古代的君子,只要使用了就一定要报答。迎来猫神,因为猫吃掉了危害作物的田鼠,迎来虎神,因为虎吃掉了危害农田的野猪,所以要把它们迎接来加以祭祀。还要祭祀堤防之神“坊”和沟渠之神“水庸”,也是因为它们有功于农事。蜡祭的祝辞说:“土壤回到大地上,水流回到壑谷中,昆虫不再危害庄稼,草木回到薮泽生长。” 天子戴着皮弁、穿着素服参加蜡祭。穿着素服,是为老去的万物送终。腰系葛带,手执榛杖,比丧礼常规等级稍减。蜡祭,这就体现了仁至义尽。农夫参加蜡祭,身穿黄,头戴黄冠,让他们饮酒宴乐得到休息。在田野劳作的农夫,头戴黄冠,黄冠,黄色是草野之色,秋季草木黄落,因而采用黄色。 大罗氏是负责为天子掌管鸟兽的官,诸侯进贡的鸟兽由他管理。进贡鸟兽的使者戴着草笠而来,这是表示对农夫的尊重。大罗氏将鹿和女子交给使者,让他们转交诸侯,并给诸侯带话。告诫诸侯说:“喜好田猎,沉湎女色,就一定会亡国。天子只种植瓜果供食用,不收敛久藏之种,不藏储财物与民争利。” 蜡祭八神,要记录甲方年成的丰歉。如果四方风不调,雨不顺,收成不好,就不举行蜡祭,来节约百姓之财。四方哪一方风调雨顺年成好,哪一方就举行蜡祭,通过蜡祭聚会宴饮,让百姓去除疲惫,享受丰收之乐。蜡祭之后,就把谷物收藏起来,让百姓得到休息。所以蜡祭以后,君子就不再大兴土木征调民众了。
祭祀常设的用于荐献的豆中盛放的腌菜,是水草的和美之气生成的;而肉酱,是陆地所产的兽肉制成的。祭祀最后为尸进献的漱口后所用的食物的豆,其中盛放的腌菜是陆地生产,相配的肉酱却是水中的物产。笾、豆中盛放的祭品,都是水中或土中所长。祭品不敢用人所常吃的美味,而以品种的繁多为贵,这是表示与神明相交、敬奉神明的意义,不是为了品尝味道。 祭祀先王的供品,虽然可以吃,但不是人们爱吃的。祭祀时所穿的衮服,所戴的冕,所乘用的大路,可以陈列,看着威严、豪华,但不能平常就老是穿着,老是乘用的。《大武》之舞,气势雄壮,但不是供平常娱乐的。宗庙,威严壮观,但不是供平常居处的。宗庙祭祀所用的器具,虽然是可以使用的,但不是供日常生活方便拿来用的。所以,用于和神明交往的物事,与人们日常安乐适意的物事是不可等同的。 酒醴虽然甜美,但祭祀时却以玄酒和明水作为上品,这是看重它是五味的根本。织品上的黼黻图案以刺绣纹饰虽然华美,但祭祀时却特别看重粗布,这是表示要返回到女工织品的初始。人们平常用着蒲席加竹席的坐垫,坐着很安适,但祭庙祭天时却要使用蒲草,秸秆编织的席子,这是因为祭祀的对象是神明。祭神的大羹肉汤不加任何调料,这是看重它原来的味道。天子祭天所用的大圭不加雕饰,这是看重它的质实纯朴。天子的乘车,涂刷着红漆,雕刻着高高低低的纹饰,但祭天时却乘用毫无雕饰的车辆,这是看重它的朴素。以上都是珍视物事的质朴纯真的本质而已,所以说,凡是用于与神明交接的事,和百姓享用安乐舒适的物事是全然不同的。在礼制中也只有这样崇尚质朴的安排,才是适宜的。 祭祀器具鼎、俎的数目是奇数,而笾、豆的数目是偶数,这其中包含着阴阳的意义。黄目,用黄金刻镂成眼目之形为饰,是用来盛放郁鬯的上等酒樽。黄,依五行为中央之方色,目,是身体精气中显现清明的器官,称为黄目,是说把郁鬯斟入其中,而能让清明透澈于外。 祭天,地扫干净即可举行祭祀,看着的是质朴。以醋调制的肉酱虽然味美,而祭礼陈列祭品却把大盐放在肉酱的前面,看重的是大盐乃天然原物产。百姓平常切肉用锋利的割刀,但祭礼分割牲体时仍讲究使用古时并不那么锋利的鸾刀,那是看重它的意义。因为切割时銮铃之声和悦,牲肉应声割断,要的就是这种和谐。
冠礼的意义,冠礼三次加冠,第一次加的冠,是缁布冠。远古时,人们以白布为冠,到了斋戒时把它染成黑色。古代的冠是否有緌,孔子说:“冠有緌我没有听说过,不过,冠戴坏了,丢弃不用是可以的。”在阼阶之上为嫡子加冠,这是要明确嫡子的继承人的地位。在客位对冠者行醮礼,这是对冠者已是成人的尊重。三次加冠,越来越尊贵,这是希望冠者的德行,志向要与之相称。加冠后为冠者取字,以后就要以字相称,因为名是父母所取要予以尊敬,非师,长不能呼叫。周代常用的冠,叫“委貌”;殷代常用的冠,叫“章甫”;夏代常用的冠,叫“毋追”。斋戒和祭祀所戴的礼冠,周代叫“弁”,殷代叫“冔”,夏代叫“收”。三代又都用皮弁和腰间有褶子的白缯裙裳。没有大夫的冠礼,只有大夫的婚礼。因为,古时候要到五十岁才能受爵为大夫,而冠礼是在二十岁举行的,所以大夫怎么能有冠礼呢?诸侯有冠礼是夏代末朝的事。天子的长子,也是士,也行士冠礼。天下没有生下来就尊贵的人。诸侯的长子继位为诸侯,是让他们效法自己的先贤。将官爵授予人,要按着德行的高下分等级。人死了给予谥号,这是现在的做法。古时候,活着的时候没有爵位,死后也没有谥号。
礼之所以可贵,贵在它的内在崇高的意义。如果失去了内在的崇高意义,只会摆摆笾豆、点点数的仪节,那是祝、史们干的事。所以说,礼的仪节是容易学会的,而其深刻的意义难以理解。真正懂得礼的深刻意义并且恭敬地遵守执行,那么天子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天地交配,而万物诞生兴发。婚礼,是自一世乃至万世的起始,是繁衍后代子孙的开端。娶异姓女子为妻,这是为了依附原来没有关系的家族,增强与异姓的联系。 男方向女方致送聘礼要诚心诚意,不要说礼物不好之类的谦辞。要告诫新妇为人须正直诚信。诚信,是用以侍奉人的根本。诚信,是为了妇的德行。夫妇一旦同牢而食,同吃同喝了,那妇人就是夫家的人了,终身不能变改,所以大夫死了就不再改嫁。 结婚之日,男子亲到女家迎娶,表示男先于女,是男刚女柔的意思。这就和天先于地,君先于臣的道理是一样的。 迎亲时,男子捧着礼物交给女家,以宾、主之道与新妇相见,这样表示恭敬,要彰明男女之别。男女有别,然后才有父子之亲;父子相亲,然后才有君臣之义;君臣有义,然后制定礼仪;制定了礼仪,然后万物相宜,各安其所。如果男女无别,父子无义,那就与禽兽一样了。 出门上车,新郎亲手把上车用的引绳交给新娘帮助登车,再亲自驾车,让车子走一段,表示亲自为新娘做了事。自己对别人的亲爱之举,就是要别人也对自己亲爱。尊敬人并亲爱人,把这种尊敬与亲爱推而广之,先王就是凭借这一点得到天下的。从女家大门出来之后,男人就走在前面,男人带领着女人,女人跟随着男人,夫妇关系的道理与准则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妇人,就是跟从别人的人:年幼时跟从父兄,出嫁后跟从丈夫,丈夫死后跟从儿子。夫,就是丈夫的意思。丈夫,就是用智慧领导别人的人。 新郎迎亲要身着祭服,斋戒沐浴,禀告祖先和天地,这是将婚姻夫妇之道看作与鬼神祭祀一样的虔敬。婚后妻子就也是社稷之主,一家之主了,要继承祖先,繁衍后代,因此怎么能不虔诚地致以敬意呢? 成亲的当晚,夫妇方要新房里同牢而吃,共食一器中的牲肉,表示夫妇是尊卑相同的。因此,妇人没有爵位,妇女都依从丈夫的爵位,座次席位也以丈夫的辈分和年龄来排定。 远古时,食器都用陶器和葫芦,因为是崇尚天然。夏、商、周三代开始有夫妇共牢食用牲肉之礼,而器具则沿用了陶器、葫芦。 成亲次日的黎明,新娘盥洗后拜见公婆,向公婆进献食品。公婆吃完后,把剩下的食物赐给新妇,显示对她的恩典。礼毕,公婆先从西阶下堂,然后新妇从阼阶下堂,这表示从此家事授给新妇管理了。 婚礼不奏乐,因为结婚属于阴,而乐属于阳。举行婚礼,也不庆贺,因为结婚意味着新老兴衰代谢,新一代兴起,老一代衰落。
有虞氏的祭祀,崇尚腥气。祭祀时用鲜血、生肉、半熟的肉,这是用腥气来敬神。殷人的祭祀,崇尚声音,在未宰杀牺牲之前,就先奏乐。乐曲奏过三章停止后,才出门迎牲。乐曲的呼号,就是用来召唤天地之间的鬼神的。周人的祭祀,崇尚香气,祭祀开始时用鬯酒浇泼在地上,让它的香气召神降临。用煮过的郁金草调配鬯酒,把它浇泼在地上,让它的香气渗入地下,达于渊泉。妥酒的酌酒浇泼地上,用的是玉质的圭、璋做柄的勺子,这是使用玉的润清之气。把酒浇泼在地上降神后,然后出门迎牲,这是为了先致气于阴,给地下的神灵送上香气。杀牲之后,把香蒿配着黍稷焚烧,让烟气弥漫于墙屋之间,然后为尸酌酒置于席上,将香蒿、黍稷和牺牲的油脂混在一起燔烧,这是让阳气上腾,招致神灵到来。凡是祭祀,都要谨慎地做好这些礼节。人死后,其灵魂归于上天,这是阳;形体归于地下,这是阴,所以祭祀时要阴阳神灵兼顾,既要到天上求阳,也要到地下去求阴。殷人是先到天上去求阳的,周人是先不对劲地下求阴的。
祭祀,杀牲时,祝要用币在室中告祭于神;杀牲后,尸坐在堂上受飨;牵牲入庙时,要用币在庭中告祭于神;杀牲后献上牲首,要放大室中北墙下。正祭时,祝致辞于神主,广求众神而祭,祝致辞祭祀于庙门之外。因为不知道神到底在哪里:是在那里吗?是在这里吗?或者是在离人更远的地方呢?在庙门之外设祭,大概是到远方去求索神灵而祭吧?
“祊”说的是“倞”,“倞”是求索的意思;“肵”说的是“肵俎”,就是敬的意思。祝辞中所说的“富”,就是福的意思。把牺牲的牲首进献于室,因为牲首为牲体之正。“相”,就是劝侑尸飨食。“嘏”,是赐福,是尸将神灵享用过的福胙给予主人,祈祝福禄长久,福禄广大。“尸”就是神主。祭祀时献的毛、血,是要向神报告所用牺牲内里美善,外观完整。报告牺牲内里美善,外观完整,是以牲体内外皆善为贵。用牲血祭神,因为血是牺牲的精气,证明其气之盛。而用肺、肝、心来祭神,是看重它们是生发生气的器官。用黍稷加肺祭祀,用五齐加明水祭祀,以饮食飨神灵,这是为了报答阴气。将香蒿和牲的肠间脂肪燃烧,升牲首于堂,以香气歆神灵,这是为了报答阳气。用承接的露水滤清五齐,让初成的浊酒清亮明洁。所谓滤清,就是让酒变得清新。之所以把承接的露水称为“明水”,是由于主人明洁清亮,此明水才能得到,才能造成。
国君在祭祀时要两次拜礼再稽首,袒露左臂亲自切割分解牲体,这是表示对神灵的最高的尊敬。最高的尊敬,就意味着顺从。跪拜,是表示顺从;稽首磕头,是表示最顺从;袒露左臂,是表示完全彻底地顺从。 祭于祖庙时,自称“孝孙”,祭于父庙时自称“孝子”,这是嫡系子孙以伦理的名义来称呼的。诸侯和卿大夫在祭祀祖父以上的祖先时自称“曾孙某”,这是以国家的名义自称的。祭祀中的相,辅助礼仪的施行,要由主人自己致敬神灵,完美地表达对神灵的敬意,而尸是代表神灵的,无需谦让。祭祀时,无论是进献生鲜的牲肉、肢解切割后的牲体、半熟的牲肉、还是煮熟的牲肉,哪里还能知道神灵究竟享用了什么?这只是主人完美地表达对祖先,对神灵的敬意而已。
把尸迎入室内之后,举起斝、角酒具行礼致敬,祝要提示主人安排尸坐下。在古代,尸无事时都站立着,只有在饮食时才坐下。尸,是神灵的象征;祝,传达神灵的指令。
祭祀用的醴酒要用茅草加以过滤,酒色清明再加调和,才能明酌敬神。盎齐、醍齐、沈齐三齐为“䣬酒”,比较清明,无需过滤,只加清酒即可饮用;郁酒要兑盎齐,就期间嗯象事酒、清酒与盎齐都与昔酒兑在一起一样。
祭祀,有的是为了祈求福祥,有的是为了报答恩典,有的是为了消弭兵灾祸疾。
斋服,穿着是玄色,玄衣,玄裳,玄冠,因为黑色是幽阴之色,鬼神处于幽阴之地,因为此穿着玄服思念处于幽阴之地的亲人。所以,君子如果专心致志地斋戒三日,一定能够见到自己要祭的神灵。 四、心得 1、郊者,祭天之名。用一牛,故曰特性。这个特性如《礼器》中的“有以少为贵者”。崇尚质朴才能与神明交接,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在礼产生之初,凿地为酒樽,双手捧手而饮,抟土为鼓槌,即使这样简陋,也可以向鬼神致敬。祭品不足而敬有余。祭品再足,人心对天地的敬不足,淫祀无福。礼之所以可贵,贵在它的内在崇高的意义,贵在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少之为贵。礼装礼器,礼不诚敬,装金装玉也是失礼。 2、合阴阳之义。动物,为阳,为奇;植物,为阴,为偶。鼎和俎盛动物,笾和豆盛植物。阳器盛阳物,阴器盛阴物,合乎阴阳之义。阴阳是天定好了的了,各自归位,顺合乎阴阳之义就行了,阴阳要有义。从人上来说,就是男人为阳,女人为阴。从静上说是纯的,素的。但它又是动的,男人部分与女人部分和合为完整的人,动的时候也要纯,素。父子亲是义,妇从夫是义,义生而礼作。 3、气。用祭品下沉地的气,致气于阴;用祭品燔烧上升的气,致气于阳。看不到的气,又真实存在的气,冒的是阴气还是阳气,还是阴阳混杂的气,从人的内在冒出来的气里面包含的信息不用解说员,人都会感觉到。结合现在周易的学习,从底层进行气的修改,说来玄妙,但真的又是那么的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