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千字文 一原文 龙师火帝 (lóng shī huǒ dì), 鸟官人皇 (niǎo guān rén huáng)。 始制文字 (shǐ zhì wén zì), 乃服衣裳 (nǎi fú yī cháng)。 推位让国 (tuī wèi ràng guó), 有虞陶唐 (yǒu yú táo táng)。 吊民伐罪 (diào mín fá zuì), 周发殷汤 (zhōu fā yīn tāng)。 坐朝问道 (zuò cháo wèn dào), 垂拱平章 (chuí gǒng píng zhāng)。 爱育黎首 (ài yù lí shǒu), 臣伏戎羌 (chén fú róng qiāng)。 遐迩一体 (xiá ěr yī tǐ), 率宾归王 (shuài bīn guī wáng)。 鸣凤在竹 (míng fèng zài zhú), 白驹食场 (bái jū shí chǎng)。 化被草木 (huà bèi cǎo mù), 赖及万方 (lài jí wàn fāng)。
二需要查询的句子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这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皇官员。 龙师是伏羲氏,也写作“伏牺”,就是制伏野兽的意思。他本姓风,号太昊,因为伏羲氏见到了龙马,于是用龙来给百官命名,如青龙官、赤龙官、黄龙官等等,因此把伏羲氏叫做龙师。火帝被普遍认为是燧人氏,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鸟官是中国太古五帝的头一位,少昊氏,皇帝的儿子,代表了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人皇是人皇氏。《史记》里说:人皇有九个头,乘着云车,驾着六只大鸟。天地人三皇分属职能不同:天上的玉皇大帝是天皇爷,掌管人的性;地府的阎王爷是地皇爷,主管人的命;人间的皇帝就是那九五之尊的帝王,掌管人的身。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苍颉(jié)创制了文字,嫘(léi)祖制作了衣裳。 这两句话说的是黄帝时代。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从黄帝开始,人类的人文文明进程才正式开始了。黄帝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在位100年。从黄帝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记年,从甲子年开始记起,至今有5000年,所以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黄帝手下有六个大臣,各有贡献。创造文字的是仓颉,仓颉造字;制作音乐的是伶论,伶伦造乐;隶首做算数,大挠造甲子,岐伯作医学,发明衣裳的是胡曹。在此之前的原始文明阶段,人只是拿树叶、兽皮往下身一围就算了。胡曹发明了衣裳,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裙子叫裳,裤子是很晚才出现的。这里用仓颉造字、胡曹造衣裳代表黄帝时代完成的包括指南车、历法、舟车在内的传统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称颂了中国人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贡献。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唐尧、虞舜英明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贤人。 有虞"、"陶唐"说的是五帝里面的最后两位,有虞是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故人们称他为虞舜。陶唐指尧帝,他姓伊祁,号放勋,因为他的封地在陶和唐(今天的山东一带),所以叫他唐尧。推的意思是辞让,推位是把自己的位子委与贤人。让的意思是禅让,禅让是把统治权让与能者。"推位让国"是连位子带权力一齐交出来,统统交出,毫无保留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是周武王姬发和商王成汤。 这两句话引出了中国上古的"三王",也就是禹王、汤王和武王,他们是夏商周三代之王,也是三个时代的代表。 周武王姓姬,名字叫发,所以称周发。他讨伐暴君商纣,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 殷汤说的是成汤,成汤姓子,名履,他讨伐夏朝暴君桀,建立了商朝。因为他是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年号成汤,故此又被称作商汤。商汤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在位13年。十代以后的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的后期也称为殷商。这里不称商汤而称殷汤,有指整个商朝600年历史的意思。 "汤武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暴君的统治,打的旗号都是"吊民伐罪"。吊的意思是慰问,"吊民"就是安抚、慰问无辜的苦难百姓。伐是讨伐,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一种暴力行为。讨伐罪恶的统治者,就是"伐罪"。 两句话的完整意思是: 安慰无辜的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领头的是周武王发和殷成王汤。 中国文化历来讲究以培养道德来"渐变",以暴力相加的"突变"必引起一段时间的天下大乱,到时候受害最深的还是老百姓。所以孔子推崇文王的品德,对武王只是承认他划时代的革命作用。 注意这里 "吊"一字,吊的本义是悼念死者,引申义是安抚活着的人。这个字的甲骨文形义是弓箭。因为远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野地里用柴薪一盖,因怕禽兽来吃,所以送丧的亲友就要带弓箭,也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 贤明的君主坐在朝廷上向大臣们询问治国之道,垂衣拱手,毫不费力就能使天下太平,功绩彰著。坐朝问道"是秦始皇开始的规矩,在此之前称立朝,后写为"莅朝"。君臣上朝都是站着,没座位,更没有椅子。椅子在古代叫"胡凳",汉朝的古人还是席地而坐,以后带靠背的椅子才从西域传进来。所以立朝,一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平等,君主不过是会议的召集人而已。二是古代生活和政事都很简单,站着说几句话就解决问题了。 从秦始皇开始坐朝问道,君臣都是坐着,共商国事。君坐臣立的规矩,由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据传有一天赵匡胤临朝,文武群臣起立致敬,要坐下时才发现椅子没了,让太监撤走了。《千字文》的时代是南北朝时期,君臣上殿临朝之礼还是沿用秦汉之制,所以这里称为"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的意思是垂依拱手, 天下太平。这句话语出《书经•武成书》里有一句话"纯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垂是垂挂,把上衣挂起来就叫垂衣。拱手是行个拱手礼,表示不做什么事、不用花什么气力就天下太平,无为而治了。 平章是平正彰明。《尚书•尧典》里有"平章百姓"的话。平的意思是公平正直,章通"彰",有彰明、显著、鲜明的意思。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他们爱抚、体恤老百姓,使四方各族人俯首称臣。黎首代表黎民百姓。黎是形声字,文义从黍,有众多、数目很多的意思。爱是爱护、珍惜;育是抚育、养育。臣是臣服、接受的意思。伏是低头、顺从。 戎羌代表了四方的少数民族,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简称。西戎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生活为主。周朝中叶,西戎入侵中原,当时的西戎被称作犬戎,曾迫使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由此开始了东周的历史。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后来与汉族融合,定居务农,属于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 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普天之下都统一成了一个整体,所有的老百姓都服服贴贴地归顺于他的统治。 遐是远,迩是近。天下一统,万民同心就是"遐迩一体"的意思。"率宾"等同于"率滨",是四海之内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 :普天之下,远近统一,四海的百姓都拥护、归附于王道的统治。"率宾归王"一句的语义,出自《诗经•小雅•北山》,上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 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历来就有"王道"与"霸道"之别。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但是到了东周时期就不行了,首先登场的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他们推崇和实行的是霸道,以实力说话,比拳头。比如当时的齐桓公任用贤相管仲,充分利用齐国的自然资源,晒盐炼铁、渔农贸易一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富国强兵。齐桓公曾九次主持召开诸侯大会,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地位相当于今日的美国,实力强说了算,你不买账不行。 历史上的正统观念,一种政治制度或者实行王道,以仁义礼治来治国,当然最理想。等而下之者实行霸道,靠实力形成威慑力量,令他人不得不服,也无可厚非。最令人所不齿的是靠阴谋诡计,篡权窃国。这些人不但仁义礼智信没有,连真正的实力也没有,有的只是野心,加上苏秦、张仪等人的诡诈之术。庄子对这些"国君"嗤之以鼻,称他们为大盗,所谓"窃钩者盗,窃国者侯"。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凤凰在竹林中欢乐的鸣叫,小白马在草场上自由自在地吃着草食。圣君贤王的仁德之治使草木都沾受了恩惠,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三查询字词
衣;衣,甲骨文像有两袖两襟的上装,而且很形象地画出了两臂插入两袖,穿起上装的样子,很像我们现在的套头衫。 裳:常,篆文=尚+巾,表示人们崇尚的服饰,而且是正式场合的服饰。最初,“裳”是“常”的异体字,后来两个字渐渐分指不同意义。 黎:黎是一个汉字,读音是lí,属于上下结构。黎字原义是众,众多的意思,如:~民;~庶。古通“黧”,黑色。如:黎明,黎庶。古国名,姓。黎是中国姓氏。 戎:。西戎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生活为主。周朝中叶,西戎入侵中原,当时的西戎被称作犬戎,曾迫使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由此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羌: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后来与汉族融合,定居务农,属于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 遐迩:遐:远,指边疆。迩:近,指中原 率:带领,顺着 宾:服从,归顺。宾”与“主”相对,表示国外的邦国、人民。天下的百姓俱为一体,远方的人民也愿意归顺贤明的君主。 王:王,甲骨文字形像古代的一种宽刃巨斧。“王”的造字本义即是战斧。在冷兵器时代,武器的大小形制与个人的社会地位有较大的联系,因此,“王”字的斧形逐渐变成了王权的象征。古人认为“王”字中的三横,象征着天、地、人,而“王”者,便是能够打通天、地、人三者的非凡之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王”有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王,天下所归往也。”“王”“往”音韵相近,意义相通,意谓“王道”就是能够仁泽天下,令四面八方的民众、邦国为之倾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