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882|回复: 20

素心的千字文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1 15: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千字文》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作品:首先,用一种掠影式的表达方式,把肇始以来的大事娓娓道来,营造出我中华历史的恢弘气势,在读者心中构建出泱泱大中华的磅礴之力,不知不觉的让人感受到,作为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员该是多么幸运和骄傲的事情!通天彻地的浩然正气扑面而来。其次,文中好多词句都是明引或暗引各种经典,如果只从字面意义理解文中词句,明显不能领会到作者想要传递的精神和意境。所以我们阅读这部作品,按照如下要求来做:
     1、按照每周提出来的词汇或短句 ,查阅和体会其在所引用的经典中,所代表的意思,并记录在论坛上。
     2、对指定查阅的字,辨析一下字义,特别注意这个字在南北朝时期的含义和用法。
     3、以陈琴的“翻译”为引导,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翻译一下本周文字的真实意思。
     4、说说本周阅读心得和/或感想。
     5、每个月(四周)做个回顾性小结。


    阅读规则:
    1、按照上述格式在论坛书写分享,最后分享时间每周六24:00前,过期视为没有分享。
    2、在群里参加讨论。
    3、要求熟记背诵和日常吟诵,在家中营造朗读诵读的氛围。
    4、按照缴费名单上的顺序轮流担任值周班长,每人一周,妥善交接。
    5、每缺一次论坛分享或者群讨论,扣一次保证金。满两次便全部扣除所交保证金并退出学习群。全部扣除保证金以后,还希望继续完成的,可以补交剩下时间的保证金,继续学习,但只要再不完成任务一次,便扣除全部保证金。

值周班长职责:

     (1)检查和督促论坛分享并在本帖后做好记录
     (2)检查和促进群讨论,记录讨论的总体情况和本周没参加讨论者的名单
     (3)妥善做好班长交接工作。

群讨论注意事项:

      随时自由讨论,不受时间限制,不受观点异同限制。
      注意努力避免各说各话,互不回应;
      注意避免多主题长时间并行;
      一个话题尽量讨论出个结果(或者达成一致,或者清楚界定差别)
      注意营造用心交流的氛围(意识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时机降低交流效率时,注意调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21: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心 于 2018-12-8 21:27 编辑

第一周:
天地玄黄
1、“轻清者上升为天,阴浊者下降为地。”—— 《易经》
(1)太空是天,地球是地。(物质世界)
(2)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非物质的道的世界)
2、
【原文】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①。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上六。龙在大地上争斗,血流遍野。
《象辞》说:龙在大地上争斗,比喻人走到了穷困的绝境。
【注释】①玄黄,血流貌,借为泫潢。谓血流得多。 ——《易经六十四卦》

3、【原文】《文言》曰:坤至柔而动而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①,含万物而化光②。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③。直其正也,方其义也④。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⑤,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⑥。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君子黄中通理⑦,正位居体⑧,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阴疑于阳⑨,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⑩,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易经六十四卦
【译文】《文言》说:地道极为柔顺但它的运动却是刚健的,它极为娴静但品德是方正的,地道后于天道而行动,但运动具有规律性。它包容万物,其生化作用是广大的。地道多么柔顺呵!顺承天道而依准四时运行。积累善行的人家,必有不尽的吉祥;积累恶行的人家,必有不尽的灾殃。臣子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逐步发展的结果。《易经》说:“践踏着薄霜,坚厚的冰层快要冻结成了。”大概就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现象。直是存心的正直,方是行为的道义。君子通过恭敬谨慎来矫正思想上的偏差,用道义的原则来规范行为上的悖乱。恭敬、道义的精神树立起来了,他的品德就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君子“正直、方正、广博,这些品德不为人们所了解,也没有什么不利的。”因为人们不会怀疑他的行为。阴比喻臣下,虽有美德,但宜深藏含隐,从而服务于君王,不敢自居有功。这是地道的原则,也是妻道的原则,同样是臣道的原则。地道不能单独地完成生育万物的功业,但是在时序的交替中,它始终一贯地发挥作用。天地交通变化,草木就茂盛,天地阻隔不通,贤人就隐退。《易经》说:“扎紧了口袋,如缄口不言。没有指责也没有赞誉。”大概意在谨慎吧。君子内心美好,通达事理,整肃职守,恪守礼节,美德积聚在内心里,贯彻在行动上,扩大在事业中,这是最为美好的。阴与阳势均力敌,必然发生争斗。因为阴极盛而与阳均等,所以把阴阳一并称作龙。其实阴并未脱离其属类,所以又称为血,血即阴类。所谓玄黄——天玄地黄——是天地交相混合的色彩。
——《易经六十四卦》

"天地玄黄"出自于《易经》。《易经》里说"天玄而地黄",这里为了对仗改作"天地玄黄" 。

宇宙洪荒:
"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来叫作宙"。——《淮南子》
(“作《太玄经》的是西汉的扬雄,他在《太玄经》里说过"洪荒之世"的话。两部经的话合起来就是"宇宙洪荒",这种引经的方式叫暗引,所以这两句话都是经典。”——360百科  
扬雄《太玄经》根本没“洪荒”?)

“道始生虚,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天文训》

洪荒,指混沌蒙昧的状态,特指远古时代,洪荒世界;大荒。如:谢灵运《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详观记牒,洪荒莫传。"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后的早期状态,是50亿年以前(太阳系形成),49亿年前地球雏形诞生,但两极磁场尚未形成,流星体冲击地表,那时地球的地壳很薄,温度极高。遍地烽火,熔岩横溢,此后经历了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直到人类诞生早期。造山运动引发了洪水,最后一次在人类早期被记录下来,洪字的本义就是大水,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

日月盈仄:
中国人将日叫做太阳,把月叫做太阴,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就叫做七曜,或七政。
七曜,就是七颗光明闪耀的星球。日语里面从星期一数到星期天,他们还再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金曜日等等,指的就是这七星。
盈指的是盈满,这是针对月亮来说的;仄的意思是倾斜,是针对太阳说的。月亮十五是满月叫盈,又叫望,望者日月相望也。每个月的阴历十五,夕阳还没落山,满月已经升起来了。一日一月、一白一黄相对而望,蔚为瑰丽。每个月的初一,没有月光的月体叫朔,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也没有月光,那叫晦。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来了,开始是C形,像镰刀一样,叫新月。到了初八,是反着的D形,这叫上弦。十五是满月,再到D形,是下弦,最后到一线残月,然后就是晦。这是当月球与太阳处于同一直线的时候,二者的视表面积重合,月体完全遮住了太阳,看不见月光了。
仄指的是日西斜,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正午的时候位置最高,一过午时就叫仄。中国自己的天文学里面讲究黄道、白道和赤道,这是最基本的天体运行的轨道。
成宿列张
“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 《淮南子》
广义的辰是星体的总称,俗称星辰。狭义的辰是北辰,指的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属于现代天文学的大熊星座,可以用来辨方向、定季节。辰又指太阳所行黄道十二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辰宫。
广义的宿指的是星宿。中国天文学最鼎盛的时代是隋唐时期,那时的星域分区,把视天球分成三大圈,又叫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墙,就是把星域分成三进的大院套。然后再按东西南北,像切西瓜一样把星域分成四块,每一块选择七组星辰,每组都是恒星。所谓恒星就是不动的星,像太阳一样,今天是这样,明天是这样,一万年还是这样,永远不变,便于观察,便于比较。每一方有七组星宿,四七二十八,加起来是二十八组,就是二十八宿。
按中国古人的说法: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实际上,是把28宿连起来以后,看它的形状像这四种动物。、
东方苍龙,一共有七组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把它们用线连起来,活像一只回首收翘、奔腾不已的龙。龙宿居东,在季为春,升发温和。
南方朱雀七组星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好像一只展翅的孔雀。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连起来的形状像只张口的老虎。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分成两组,一组像条蛇,另一组像只龟。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系辞下》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史记•太史公自序》
闰余成岁:
"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 尧典》
中国的天文历立法,历来是太阴和太阳合参,以太阴记月,太阳记年。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以公元记年的太阳历,是根据太阳周天360度,运行365天制定的历法,简称阳历。中国很早就有太阳历,宋朝的科技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有详细论述,但没有正式颁布使用,因为太阳历与月律(月亮的节奏、节律)不符。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绕地轨道是椭圆。月亮盈亏朔晦,一个周期近地点时是30天,远地点时是29天,平均是29天多一点。这样,一年加起来是354天,按照太阳历算是365天,中间差了11天,这就叫闰余。闰的意思是多余,门里王为闰,家里养个王肥吃肥喝的,不是多余是什么?所以庄子说:"帝王者,圣人之余事也"。
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来就差了33天,多出一个月。这样历法与物候节律就不符了,十七年以后,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怎麽办呢?只能每三年,加多一个月出来,这样加出的这个月叫闰月,加闰月那年就叫闰年。平年是十二个月,闰年就是十三个月。多出的这个月加在哪呢?加在有节没气的那个月。24节气中有12节、12气,平分到每个月是一节、一气。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气。阴历的月律与年律有日差,转三年以后就有一个月有节没气,因此设闰就加在这个月。所以读历史,有时侯闰八月,有时候闰十二月,不一样。三年一闰只消化了30天,还多三天呢。五年闰两回,天数又不够,后来发现十九年闰七次最合适。
阳历也同样设闰,阳历365天为一个自然年,但一个回归年(岁)是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多出的5个多小时,四年就累计到24小时了,多出一天,必须设闰将其消化掉。因此,阳历每四年一闰,将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这样平年的二月28天,闰年的二月29天。
"闰余成岁"的"岁"与"年"是两个概念。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自然年。岁表示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的一段时间,为回归年。
岁的本义是岁星,岁星就是木星,木星运行的轨迹叫太岁。用岁星纪年是我国天文历法的另外一种。木星(岁星)12年绕天一周,每年行30度,为一个岁次。用之记载历史事件,就记为:岁在某某。太阳历纪年,岁星历记岁,这样年岁相符,就是"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
什么叫律吕呢?律吕是用来协调阴阳、校定音律的一种设备,现代音乐上叫定音管。
中国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4,一个是7,一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怎么办?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律吕就是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
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律吕调阳"。
十二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六根单数的属阳,叫六律;六根偶数的属阴,叫六吕。六律第一个是黄钟,六吕的第一个叫大吕,所以音乐里有黄钟、大吕之说。
如果再往下说,律吕之数用三分损益法,就是"先三分减一,后三分加一"。比如:黄钟的管长九寸,其数为九。先进三,就是九的三倍(三次方)得数为729,再减一倍,得数是364.5(729÷2=364.5)。这就是阴历年加闰以后的天数,用律历对应节气勘定出来的调整数,与太阳历的365只差半天。

巨阙 :
巨阙是古代名剑,相传为春秋时期铸剑名师欧冶子所铸,巨阙钝而厚重。阙:通"缺",意为残缺。但其坚硬无比,故号"天下至尊",其他宝剑不敢与之争锋。
巨阙与承影、纯钧、鱼肠、泰阿、湛泸、龙渊、工布,合称为"八荒名剑"。与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并称"越五剑"。

夜光:
即夜明珠。 晋 刘琨 《答卢谌诗一首并书》:"夫才生於世,世实须才。 和氏 之璧,焉得独曜於 郢 握;夜光之珠,何得专玩於 随 掌?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 北齐 刘昼 《新论•荐贤》:"连城之璧,瘗影 荆山 ;夜光之珠,潜辉 郁浦 。" 辽 懿德皇后 《回心院》诗:"装绣帐,金钩未敢上,解却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贶。

生:
生,甲骨文 是指事字,在草叶 (屮)下面加一横表示地面的指事符号 ,表示新芽破土而出。有的甲骨文 用“土” 代替表示地面的指事符号 ,成为会义字:   (屮, 新芽)  (土,地面),表示地面上有新芽冒出。造字本义:动词,草木破土萌发。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上部的“屮” 简化成 ,失去植物嫩叶萌发 的形象。古籍常假借“生”代替“性”。

出:
出,甲骨文   (彳,行军)  (止,脚)  (囗,城邑),表示离邑行军。造字本义:离开城邑,行军远征。有的甲骨文 省去“彳” 。有的甲骨文 将“囗” (城邑)写成“凵”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 误将“凵” 写成“山” 。隶书 误将篆文的“止” 、“山” 混合连写,貌似“两山相连”,至此,“出”的字形面目全非,离城远征的本义线索完全消失。在甲骨文中,“出”与“各”是反义词,脚趾 背向城邑 为“出”  ,表示离乡征战;脚趾 朝向城邑 为“各”  *  ,表示异族入侵。   

云:
“云”是“雲” * 的本字。云,甲骨文   (二,天)  (像旋卷的气流),表示旋卷的气流 在天空 飘移。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 省去甲骨文字形中的“天” ,突出了旋卷的龙卷风形象。在造字时代的古人眼里,风、云、彩虹,都是奇异的存在,它们无根无源,行踪不定。造字本义:动词,龙卷风气团在天空旋转着移动。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气流的 写成“厶” 。为了区别于动词“云”,甲骨文 再加“雨” 另造名词“雲”代替,强调其带来降雨的天象特征。《汉字简化方案》以“云”合并“雲”。


腾:
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滕”的省略,表示水向上喷涌。腾,篆文   (朕,“滕”,水向上涌)  (马),表示马昂首跃起。造字本义:马凌空跃起。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马” 的四足写成“四点底”  。

致:
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到达、抵达。致,金文   (至,到)  (人 的脚“夂” ,行走),表示走到。造字本义:动词,走到,
                      到达。篆文 省去金文字形中的“人” 。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有的隶书 承续金文字形:在“夂” 上加“人” 。隶化后楷书 将隶书的
                      “夂” 写成“反文旁” 。

雨:
雨,甲骨文 在“水帘” 之上加一横代表“上天”的指事符号 ,表示天空降水。有的甲骨文 用表示“上”的两横 代替一横符号 ,明确“上天”的含义。有的甲骨文 将代表天空的一横指事符号 和“水” 构成的 写成 。有的甲骨文 将 写成 。有的甲骨文 在 之上再加一横表示天空的指事符号,写成 ,即“雨”的外壳 本来就是“下雨”的意思。造字本义:动词,天空降水。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露:
露,金文   (水从天降,“一”表示“天”)   * (各,“路”的省写,表示途经他人领地),造字本义:夜间气温下降后,户外空气中的水汽因饱和而在地面物体上形成的水珠,对植物有重要的滋润作用。古人认为露水是“天水”经过地面:夜间从天上来到地上,早上又从地上回到天上。有的金文   (雨)  (辵,行进)   (各,“路”的省略),强调露水的神秘出没现象。篆文 将金文的 写成“路”  。

结:
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喜庆。结,篆文   (糸,红绸带)  (吉,喜庆),表示喜庆的绸带。造字本义:古代婚庆仪式上,新郎用一根红绸带拉着新娘入洞房,红绸带中间穿成死疙瘩,象征彼此姻缘已牢固联接,不可分解。隶书 将篆文的“糸” 写成 。

为:
爲,甲骨文   (又,抓、牵)  (象,大型力畜),表示驯兽师手牵大象,驯化大象的野性,使其服役载重。有的甲骨文 用“爪” 代替“又” ,用长鼻大口的字形 ,代替长鼻和大目”的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长鼻大口的 写成长鼻大耳的 。造字本义:动词,驯服大象,改变野性,使之服役。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象” 写成不知所云的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俗体楷书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爪” 简化成一点 。简体楷书“为” 依据草书字形 整体简化,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爪” 简化成两点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写成 。

霜:
霜,金文   (雨,来自天上的水汽)  (倒写的“毛”,表示植物枯败倒垂),造字本义:零度以下的低温中,接近地面的空气所含水汽凝结的白色晶体,类似薄雪,导致植物的枯败。有的金文   (雨,来自天上的水汽)  (果子)  (枯败下垂的植物)  (屮,植物),强调在植物结果的季节,在低温中结晶的水汽对植物的打击。篆文 误将金文 的果子形状 写成“目” ,误将萧蓑的植物 写成“木” ,使本义线索完全消失。“霜”是近地空气中的水汽在低温下凝结的白色晶体;“雪”*  是从空中飘落的白色羽绒状冰晶。对农作物来说,霜和雪都是严重打击,“雪上加霜”比喻致命的双重打击。

咸:
本   字“咸”    咸,甲骨文   (戌,大戈)  (囗,聚邑),表示全民皆兵。造字本义:动词,全民皆兵,武装御敌。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戌” 写成 。古人称军队守城为“或”,称全民皆兵为“咸”。  合并字“鹹”    咸,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全、都。鹹,金文   (咸,全)  (卤,盐),表示全是盐。造字本义:形容词,菜里尽是盐,形 容盐味重。篆文 调整结构。

淡:
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啖”的省略,表示进食、体味。淡,篆文   (水,清汤)  (炎,“啖”,进食,体味),表示清汤寡水,尝不出味道。造字本义:清汤寡水,没有滋味。隶书 将篆文的“水” 写成“三点水” 。

潜:
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吸气。潛,古鈢字形   (水)  (欠,吸气)  (曰,吐气),表示吸气后在水下慢慢吐气。篆文 增加一个“欠” (吸气),并将金文字形中的“欠” 写成“兂” ,用两个“欠” 强调“吸足气”。造字本义:吸足气没入水下,靠憋气和缓缓吐气维持呼吸平衡。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俗体楷书 依据类推简化规,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写成 。


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吉祥。翔,篆文   (羊,吉祥)  (羽,借代翅膀),翅膀安祥。造字本义:动词,鸟儿翅膀张开不动,在空中安静地盘旋。“羊”*  在汉字中通常有“祥”的意思:祭师或巫师祭祀时向神巨细如实地祝告为“详”*  ;水面浩瀚而安祥为“洋”*  ;大鸟展翅在蓝天安祥滑行为“翔”。“飞”*  是鸟儿振翅翱翔,“翱”*  、“翔”、“翻”*  、“翩”*  是对“飞”的不同姿态的具体描绘。

翻译:
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凝结成霜。黄金产在金沙江,玉石出在昆仑山岗。最锋利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水果里最珍贵的是李子和奈子,蔬菜中最重要的是芥菜和生姜。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鱼儿在水中潜游,鸟儿在空中飞翔。

心得:
本打算像读《道德经》一样手写读书分享,但内容太多了,最终放弃。查了资料,看了,感觉好些像水过鸭背一样,等于没看,特别是天文历法方面的。越查资料越羞愧,知道自己欠缺的知识太多太多。
想到小时候很崇拜我乡下的老外婆,感觉她好神:晚上望一眼月亮,就知道今天是阴历的什么日子,从来不会错的。女儿小的时候,我晚上经常带她散步,想起老外婆,我们也来观察月亮,一段时间后,发现我们根据月亮的圆缺也大致能估算时日。
补课吧,书本上学,更要在生活实践中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21: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心 于 2018-12-15 21:57 编辑

第二周读书分享:
需要查询的句子:
3、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有虞”就是说的舜帝,他姓姚,因为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陶唐”指尧帝,他姓伊祁,号放勋,因其封地在陶和唐(今山东定陶与河北唐县),所以人们尊其为唐尧。
传说尧在位七十二年,年老时挑选继承人,尧帝看上了贤士许由。许由却认为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够管理天下的资格,就逃走了。四岳十二牧(德高望重的部族首领)一致推荐舜为继承人,尧帝也知道舜是大孝子。但为了确认考察舜的品行和能力,尧帝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派自己的几个儿子与舜一起工作。尧对舜考察了二十多年,最后才放心地把君位禅让给了舜,自己死时118岁。
舜帝在位42年,年老以后,也像尧帝一样将君位禅让给禹。自己巡视百姓至苍梧(今湖南宁远县),突然病逝,享年110岁。舜的两位夫人娥皇、女瑛闻讯,泪洒君山斑竹,双双投湘江而亡,化为传说中的湘水之神,君山斑竹也因此被叫做湘妃竹。
“推”的意思是辞让,是将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推位”就是将自己的位子委与贤人。“让”的意思是禅让,禅让是把统治权让与能者。“推位让国”是连位子带权力一齐交出来,统统交出,毫无保留。尧舜禹和后来商代的成汤并列认为是最贤明的四个帝王,并称尧舜禹汤。
4、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周武王姓姬,名发。他讨伐暴君商纣,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
“殷汤”说的是商朝开国之王成汤。成汤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商族的先祖叫契,传说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漳水沿岸的商地,故称为商。成汤讨伐夏朝暴君桀,建立了商朝,是商朝的第一代君主。十代以后的商王盘庚迁都殷城(今河南安阳),因此中期以后的商朝被称为殷商。
商汤灭夏和武王灭商,打的旗号都是“吊民伐罪”。吊的意思是慰问,“吊”字的本义是悼念死者,引申义是安抚活着的人。“吊民”就是安抚、慰问无辜的苦难百姓。“伐”是讨伐,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一种暴力行为。讨伐罪恶的统治者,就是“伐罪”。
5、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贤明的君主在朝堂上征求大臣的意见,制定治国的政策,然后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治理国家根本不费力气。
“坐朝问道”是秦始皇开始的规矩,在此之前称立朝,后写为“莅朝”。从秦始皇开始“坐朝问道”,君臣都是坐着,共商国事。君坐臣立的规矩,由宋太祖赵匡胤开始。
在坐朝问道之前,还有一句坐而论道,出自《周礼·考工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论行谓之士大夫,”“道”指的是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政策,“王公”指的是国家的最高管理层,“行”指的是如何去具体操作好国家制定的政策。“士大夫”指的是执行政策的行政官员。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国家的管理层王公们在一起经过严肃认真的思考讨论来制定国家的各项政策,士大夫这些行政职能官员来具体考虑如何把政策执行到位、落实到位。
“垂拱”的意思是垂衣拱手,“平章”的意思就是商量处理。“垂拱平章”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朝堂上没有什么事需要处理,大家不慌不忙,互相拱手行礼,很轻松就把政事处理完了,衣服的长袖都是垂着的。
5、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黎首”泛指普通人民群众。爱育黎首就是贤明的王都能够爱护、体恤百姓,黎首就是黎民,黎民百姓经常用在一起。在炎黄时期,甚至于周朝以前“黎民”和“百姓”两者的意思是大相径庭的。但在商周时期黎民百姓是不同的。“黎民”是庶民,“百姓”作部落群的通称。
臣伏戎羌,意思是四方的少数民族都心悦诚服地归附。
戎羌代表了四方的少数民族,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简称。戎、羌戎。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周文献中常以戎概称西方非华夏文化诸族。历史上因时代、地域的不同,羌人又被称之为"姜"、"羌"、"氐羌"、"羌戎"、"西羌"等。
6、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遐迩一体”出自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讨伐于彼,遐迩一体,中外提福,不亦康乎。”“遐”是远,“迩”是近。遐迩一体意思就是远近犹如一个整体。形容协调统一。“宾”是归顺的意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普天之下,远近统一,四海的百姓都拥护、归附于王道的统治。
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王字是“三画而连其中”,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中间是顶天立地的一竖代表道,即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也”。王既然是垂示于天地间的大道,它在人间的首席代表天子人王,也应该顶天立地,成为人群的典范和样板。
7、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凤凰在竹林中欢乐的鸣叫,白马在草场上悠然地食草,也是祥瑞的象征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关于凤凰的形象,按照古人的描绘,凤凰类似孔雀,但又杂糅其它动物的特点,据《宋书·符瑞志》中较为具体的说法,它是“蛇头燕颌,龟背鳖腹,鹤顶鸡喙,鸿前鱼尾,青首骈翼,鹭立而鸳鸯思。”。
凤凰最乐于栖在梧桐之上。在诗经里就有一首诗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在庄子的秋水篇里,也说到梧桐。庄子见惠子时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意思是说南方有一种鹓雏鸟,从南海飞到北海,只有看到梧桐才落下。这里的“鹓雏”就是凤凰的一种。所以才有了“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谚语。
凤凰在古代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在《山海经·南次三经》中记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礼,背文曰义,膺文为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凤凰的身体成为了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美德的象征,因此在古代凤凰出现往往,是王道仁政的最好体现,是乱世兴衰的晴雨表。
《诗经•小雅•白驹》里有“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执之维之,以永今朝”的诗句,庄子也写过白驹过隙。白驹还有一个寓意,就是代表龙。龙是水陆空三栖动物,空中是飞龙,水中是游龙,在陆地上就不是龙的形象,而是白龙马。
黄帝的坐骑也是白马,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记载:“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里写到:“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8、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意思是圣君的教化啊,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王道的恩泽啊,遍及万方的众生百姓。
化字在六书中属于会意,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相靠背之形,本义是变化、改变的意思。在这里化是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自古以来凡有见识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把教化当作正风俗、治国家的重要国策。《礼记·经解》中说:“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西汉贾谊把教化比作阻止洪水的堤防,“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赖及万方”的赖字,是幸蒙、依赖的意思。方代表方国,方国或方国部落是指中国夏商之际时的诸侯部落与国家。《周易·既济》篇载,“方,国也”。“方”便是“所有的国”,甲骨文中称为“多方”。万方在这不仅仅指人,还泛指一切众生。

查询字词

衣裳:
造字本义:动词,两臂插入两袖、穿起上装
造字本义:古代的正式服装,一种连体衣,似袍
古代称连体裙为“” ,称长裙为*  。上装为衣,下装为裳。
黎:
”是“”的异体字。造字本义:动词,收割黍米。
戎:
,戈)十,盾牌的握柄,代盾牌)表示戈戟与盾牌。造字本义:名词,戈戟与盾牌,古代士兵的基本装备
羌:
造字本义:以牧羊为生的古代西部民族。
遐迩:
造字本义:神游中的遥远之地
造字本义:可到达的近处造字本义:动词,用纤绳在河岸拉船
宾:
造字本义:动词,古代边远方国、诸侯国以美女和金银珍宝朝觐帝王
王:
造字本义:最大的战斧,借代战场上所向无敌的统帅。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军人的级别与地位。”   

四、翻译:
伏羲氏、燧人氏、少昊、人皇都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皇帝时期有了文字和衣裳。 五帝中尧帝舜帝禅让君位于贤能者。周武王和商王成汤安抚百姓讨伐暴君。贤君身坐朝廷讨论治国之道,垂衣拱手就能天下太平。贤明的王都能够爱护、体恤百姓,天下苍生,四方的戎羌都来朝服。远近统一,都归服于王。凤凰在竹林中鸣叫,白马在草地上安详的吃草。圣君的教化啊,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王道的恩泽啊,遍及万方的众生百姓。

五、心得与感受:
查了几天资料,还是决定手写,但写着写着就又放弃了。
一个星期的查资料,补了很多历史知识,看了很多自己以前不愿意,看不下去的书。虽然很多还是很糊涂。
想起以前看《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从来没看完,总觉得这些人物离我太遥远,很不真实,看着看着就不耐烦,跳过去。这几天一边看白云先生的文章,一边看,开始还一边手写,感觉我和他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恨不得把他们的传说故事都写下来。寻根的感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22: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周  
盖此身发 (gài cǐ shēn fà),
四大五常 (sì dà wǔ cháng)。
恭惟鞠养 (gōng wéi jū yǎng),
岂敢毁伤 (qǐ gǎn huǐ shāng)。

女慕贞洁 (nǚ mù zhēn jié),
男效才良 (nán xiào cái liáng)。
知过必改 (zhī guò bì gǎi),
得能莫忘 (dé néng mò wàng)。

罔谈彼短 (wǎng tán bǐ duǎn),
靡恃己长 (mí shì jǐ cháng)。
信使可覆 (xìn shǐ kě fù),
器欲难量 (qì yù nán liáng)。

墨悲丝染 (mò bēi sī rǎn),
诗赞羔羊 (shī zàn gāo yáng)。
景行维贤 (jǐng xíng wéi xián),
克念作圣 (kè niàn zuò shèng)。

需要查询的字词

四大

1,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老子》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佛家(或佛学)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这四者能够产生一切,包括事物和思想。当然也产生人自身。 3.儒家以 天、地、亲、师为四大。

五常
1,五种品德修养,仁、义、礼、智、信。2,封建礼教中的人与人的五种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又叫五伦。据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序),朋友有信。3,五种伦理道德,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叫五教。4,(五常)五行也可称为五常,即金、木、水、火、土。

慕:

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昏暗。慕,金文   (莫,暗,不明确、不公开)  (心,想望,向往),表示不公开地暗想。造字本义:暗暗地想望、向往,未曾公开表达。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的“心” 写成  
文言版《説文解字》:慕,習也。从心,莫聲。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慕,因喜爱而学习、模仿。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莫”作声旁。



本    字“效”    效,甲骨文   (矢,射箭)  (攴,持械攻击),造字本义:在战斗中射击拼杀。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误将金文的箭形 写成“交” 。隶书 将篆文的“攴” 写成“夂” 。
    合并字“傚”    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效仿学习。傚 人(人,师傅) 效(效,效仿学习),造字本义:学习行猎、作战,模仿,取法。
      合并字“効”    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效”的省略,表示拼杀。効 交(交,“效”的省略) 力(力,全力),造字本义:奋力拼杀。
文言版《説文解字》:效,象也。从攴交聲。     
白话版《说文解字》:效,模仿。字形采用“攴”作边旁,“交”作声旁。   


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往返、反转。覆,籀文   (像罩盖)  (復,往返、反转),表示将朝下的罩盖反转朝上。造字本义:将朝下的罩盖反转朝上。篆文 承续籀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罩盖状的 写成“西” 。
《説文解字》:覆,覂也。一曰蓋也。从襾復聲。         
《说文解字》:覆,覆盖。一种说法认为“覆”是盖子。字形采用“襾”作边旁,“復”是声旁。   

量:
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古代装行李的布包、布袋。量,甲骨文   (口,即“日”,代替日月星辰----参见“日”*、“天”*)  (束,即“囊”,行囊,代表旅行),表示行者以日月星辰为参照,计算行程。有的甲骨文 将“口” 明确写成“日” ,将“束” 明确写成“东” 。金文 字形中“日” 与“东” 的形象更加明确。有的金文 在“东”下面加一横,形成“土”形 ,表示将行囊放在地面。。造字本义:以日月星辰为参照,估算行程。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東”的字形消失。  
《説文解字》:量,稱輕重也。从重省,曏省聲。 ,古文量。   
《说文解字》:量,用秤子测出物品的轻重。字形采用有所省略的“重”作边旁,采用省略了“鄉”的“曏”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量”。


“莫”是“暮”的本字。莫,甲骨文   (林莽)  (日,太阳),像太阳 隐没在丛林 之中。造字本义:太阳下山,阳光隐入丛林草野。有的甲骨文 将丛林 改成草丛 。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莫”的“太阳下山”本义消失后,隶书再加“日”另造“暮”代替。隶书 将“艸” 误解成两只手而连写成“大”  。日在草上为“早”*  ,日在草中为“莫”(暮),日在树下为“杳”*  。 古人称日升而天地分明为“旦”* ,称日落而天地不分为“莫”(通“暮”* )。   
文言版《説文解字》: 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艸中。   
白话版《说文解字》: 莫,太阳快下山。字形采用“日”作边旁,像太阳落在草丛中。   




(1) 不
世人罔究壶中景,象外春光亿万年。——《西游记》
(2) 又如:罔已(犹不尽);罔既(不尽);罔效(不能报效);罔措(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罔替(不更换;不废除);罔惑(不惑)
靡 mǐ
〈动〉
(1) (形声。从非,麻声( mǐ)。本义:无;没有)
(2) 同本义 [no;not]。
靡,无也。——《尔雅》
靡室靡家。——《诗•小雅•采薇》
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靡不有初。——《战国策•秦策》
靡计不施。——《聊斋志异•促织》
靡不毕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靡有孑遗(没有遗漏,一点儿不剩)
(4) 散乱;顺风倒下 [disperse;blown away by the wind]
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左右皆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军皆披靡、分散之貌。——《史记》
利夫秋豪害靡国家。——《荀子•大略》。注:“披靡也。”
虫尽靡。——《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风靡;委靡;披靡,靡拉(毁损破坏);靡披(草木随风所至,无不倒伏);靡徙(失正,抑退的样子);靡敝(衰败,败坏);靡然(随风披靡的样子)
(6) 蔓延 [spread]。如:靡迤(绵延不绝的样子)




“景”是“影”的本字。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古代用以瞭望预警的高大亭台。景,篆文   (日,太阳)  (亭,代表楼台建筑),表示日照楼台。造字本义:名词,太阳在高大亭台上投下的影子。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楷书 承续隶书字形。俗体楷书 承续篆文字形,将 恢复成 。当“景”的“影子”本义消失后,俗体隶书 再加“彡” (光影)另造“影”代替。
文言版《説文解字》: 景,光也。从日京聲。     
白话版《说文解字》: 景,太阳的光。字形采用“日”作边旁,“京”是声旁。   


“臤”是“賢”的本字。臤,甲骨文   (臣,官吏)  (又,抓持,掌握、管理),表示有管理才能的官吏。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臤”作为单纯字件后,金文 再加“貝” (宝贵)另造“賢”代替,表示宝贵的、难得的人才。造字本义:名词,具备出众的管理、执行才能的大臣。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古人称男子善于管理组织为“贤”,称女子心灵手巧为“惠”*  。   
      文言版《説文解字》:賢,多才也。从貝臤聲。        
      白话版《说文解字》:贤,多才多能。字形采用“贝”作边旁,“臤”作声旁。         


   本   字 “圣”   圣,甲骨文   (共,供奉)  (土),供土,表示所敬拜的土地神。在古人眼中,滋生万物的土地奇而完美。造字本义:神奇 完美的土地神。有的甲骨文 将“共” 简化成“又” ,三点指事符号 表示土屑。古匋字形 将“土”的形象简化成 。篆文 与古匋字形相同。古人称主天者为“神”,称主地者为“圣”。合并字“聖”   聖,甲骨文 像长着大耳 的人 ,表示耳聪大慧者。中国远古祖先认识到,善听是内心宁静敏感者的超凡能力,能在自然环境中辨音
          识相者,是大觉悟的成道者。有的甲骨文 加“口” (说,预言),表示预言。造字本义:先知先觉、洞察真相并能预言者。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壬” (能力超群者),突出“聖”者的超凡“能力”。篆文 明确“壬” 的字形。
合并字“聖”   聖,甲骨文 像长着大耳 的人 ,表示耳聪大慧者。中国远古祖先认识到,善听是内心宁静敏感者的超凡能力,能在自然环境中辨音识相者,是大觉悟的成道者。有的甲骨文 加“口” (说,预言),表示预言。造字本义:先知先觉、洞察真相并能预言者。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壬” (能力超群者),突出“聖”者的超凡“能力”。篆文 明确“壬” 的字形。

需要查询的句子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盖此身发——所有的整个身体,包括毛发。
四大五常——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老子》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五常
五种品德修养,仁、义、礼、智、信
这八个字为一完整句,是说人的整个身体保护与内在修养的情况。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恭”:虔敬地供奉神龙,引申为虔敬的,谦诚的
是恭敬、谦逊,“惟听从顺服的样子。
通“育”,抚养;生育 。母兮鞠我。——《诗•小雅•蓼莪》
又如:鞠养(抚养);鞠育(教育抚育)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句话出自《孝经•开宗明义》。意思是: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贞”  造字本意在神鼎上祭拜占卜,察看神迹   。引申为坚信的,有信仰的,忠诚的
女子要思慕贞正妇洁净,男子要效法有德有才 。 假借为“正”、为“定”。端方正直。元、亨、利、贞。——《易•乾》
“洁”:造字本义:动词,去污除湿。引申为清白,正派,无污点。
“女慕贞洁”:女子应该追求端方正直的品性。
“才”:造字本义:动词,立柱架梁,开始建屋。引申为用途,能力,智慧。
“良”造字本义:名词,宫殿区内精美的玉砌廷廊,是古代帝王侍卫、侍从、顾问、医师等听候召唤的所在.引申为: 善良正直
男效才良:男子要效法有德有才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知过必改”:《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得”造字本义:捡到贝壳,喜获财富。引申为:办得到。
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改正;自己办得到的事,不要放弃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罔”:不;“靡”:不,没有
不要去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覆:再,重 。如:覆校(复查;校对);覆检(再次检查、检验);覆考(再行查核);覆奏(再度向上级禀奏);覆按(重加察验);覆讯(再加审问);覆试(初试以后再行测试)
器:造字本义:由纵横交错经脉血管相连接的众多内脏组织。
欲:造字本义:永不满足的心念。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诚实的话要经得起考验,器度要大,让人难以估量。

墨悲丝染
墨子看见染坊里染丝,把纯白的丝放进染缸里,拿出来就成为五颜六色的了。因此感慨地说:"放到青色的染缸里就变青色,放到黄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黄色,放入的染缸不同,出来的颜色也不同。若先后放入五种不同颜色的染缸,也会先后变成五种颜色了,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不但染丝是这样,当国的人也有受染的。舜受到许由、伯阳的熏染;禹受到皋陶、伯益的熏染;汤受到伊尹、仲虺的熏染;武王受到太公、周公的熏染。这四代君王受到好的熏染,所以能治平天下,被拥戴为天子。夏桀受到干辛、推哆的熏染;殷纣受到崇侯、恶来的熏染;厉王受到厉国公长文和荣国夷终的熏染;幽王受到傅国公夷和蔡国公谷的熏染。这四代君王受到坏的熏染,因此扰乱天下,国破身亡,受到最大的刑戮。"
墨子悲叹白丝被染上了杂色。

诗赞羔羊

“诗”指的是《诗经》,《诗经•风•召南》里面有“羔羊”一篇,赞美了小羊羔毛皮的洁白。意思与墨子说的差不多,也是感叹人的本性像羔羊的皮毛一样洁白柔软。人应该永远保持这种纯善的、没有污染的本性才好。

景行维贤
《诗经•小雅•车辖》一篇中有诗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的是贤德之人,德如高山人人敬仰,行如大道人人向往。“景行”是指崇高光明的德行,景字的本义是日照高山,有高大、光明的意思。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贤人是人群的榜样,做人的标准。战胜自己为贤,再能成就他人方为圣。

克念作圣
《尚书》里面有“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一句话。庄子用“野马”来形容人狂奔不已的念头和思想,这里的“狂”字就代表了我们凡夫俗子。人如果能够克制住自己狂乱的思想和私心杂念,凡夫就能变成圣人。同理,放纵自己的心念,圣人也会退化为凡夫。

  
翻译:

每一个人的身体生命,都关系到四大五常,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与的,自己是父母养育大的,自己将来也要担负养育下一代的使命,怎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使身体受到伤害呢? 女子应该追求端方正直的品性,男子要效法有德有才知道有错必须要改,自己办得到的事,不要放弃。不要去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诚实的话要经得起考验,器度要大,让人难以估量。墨子哀悼蚕丝染色无改,诗经赞叹羊羔毛皮洁白。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如果能够克制住自己狂乱的思想和私心杂念,凡夫就能变成圣人。

心得: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莫要毁伤”,《千字文》这几句, 从人在天地中的地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来说明人应当爱惜身体的道理。哎,读着这些,心很痛!如果我们从小就把这些教给孩子,应该不会有这么多动不动就去自杀的孩子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9 23: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心 于 2018-12-29 23:30 编辑

第四周
学习内容:
4、德建名立
德建名立 (dé jiàn míng lì),
形端表正 (xíng duān biǎo zhèng)。
空谷传声 (kōng gǔ chuán shēng),
虚堂习听 (xū táng xí tīng)。


祸因恶积 (huò yīn è jí),
福缘善庆 (fú yuán shàn qìng)。
尺璧非宝 (chǐ bì fēi bǎo),
寸阴是竞 (cùn yīn shì jìng)。


资父事君 (zī fù shì jūn),
曰严与敬 (yuē yán yǔ jìng)。
孝当竭力 (xiào dāng jié lì),
忠则尽命 (zhōng zé jìn mìng)。

临深履薄 (lín shēn lǚ bó),
夙兴温凊 (sù xīng wēn qìng)。
似兰斯馨 (sì lán sī xīn),
如松之盛 (rú sōng zhī shèng)。

需查询的字:
1、德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甲骨文“得” 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   (彳,即“得”,获取、获得)  (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有的金文 加“心” ,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
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
《说文解字》:德,升也。(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
①本义,动词: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   本义只见于古文  
德,得也。—— 《广雅 • 训诂三》   君子德车。——《易 • 剥》
②形容词:合乎天道的,自得自在的。  义项只见于古文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墨子 • 节用上》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礼记 • 玉藻》
③名词:合乎天道的思想、方法。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庄子 • 天地》 
  六德六美,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新书 • 道德说》 
④名词:符合是非标准的思想品质。      
  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 • 梁惠王上》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 • 诸葛亮传》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 • 项羽本纪》   
⑤名词:善行,恩惠。     
感恩戴德    以怨报德   

2、建
建,金文   (“阜” 表示山地, 表示墙基)  (不是“聿”,表示手持 杵棒 ,夯土筑墙),表示辟山为址,傍山筑屋。为了肥沃的土壤和方便灌溉,古人大多定居于河湖岸边;又为了地基牢靠和防洪防汛,古人常辟山为址,傍山筑屋,面河而居。
造字本义:辟山为址,筑墙造屋。
《说文解字》:建,立朝律也(建,定立朝庭法律)
①本义,动词:辟山为址,筑墙造屋。     
             乃建大社于国中。——《逸周书 • 作雒》
            (龙泉精舍)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建也。——《水经注 • 庐江水》
              楚筑章华于前,赵建丛台于后。——汉 • 张衡《东京赋》
②动词:将标志物高置于另一物,竖起,树立。
             建,立也。——《广雅》
③动词:从无到有地创造、创立。               
   官惟王建国。——《周礼 • 天官序》
④动词:创造性地提出新想法。                                          
曾未闻执事建一言寤主上也。——宋 • 王安石《上田言书》

3、名
名,甲骨文   (口,叫喊)  (夕,黄昏、冥暮),表示天黑时呼叫孩子回家。
造字本义:动词,日落天黑,父母招唤孩子。
《説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作“名”,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字”*  ,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名”与“字”是同一对象的两个称呼,“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今人所说的“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字”。

4、立
立,甲骨文 像一个人 站在地上 ,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地面。
造字本义:站在地上。
《说文解字》:立,住也。

5、形
形,籀文    (“井”的变形,矿井)  (土,矿粉,指丹青等颜料)  (彡,光彩),表示用矿物颜料着色。有的籀文   (幵,“研”的省略,研磨)  (彡,光彩),表示研磨有色矿石,制成丹青,用以着色。
造字本义:着色加彩,以突出显示图案。
《说文解字》:形,象形也。(形,描画,使其象物之形)

6、表
表,甲骨文 是象形字,像兽毛朝外的皮衣,像衣服 外部披着兽毛 。
造字本义:用动物毛皮制成的外衣。
《説文解字》:表,上衣也。

7、端
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老人拄杖而行。端,篆文   (立,站直)  (耑,老人拄杖),表示老人拄杖直立。
造字本义:动词,老人借着拐杖站直、站稳。
《説文解字》:端,直也。

8、正

“正”是“征”的本字。正,甲骨文   (囗,城邑、方国)  (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之邑。
造字本义: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
《説文解字》:正,是也。从止,一以止。(纠正,使恰当。字形采用“止”作字根,指事符号“一”表示阻止错误。)

9、祸
祸,甲骨文 像大块骨头上刻有很多符号。有的甲骨文写作“占” ,表示祭祀占卜时显示的凶兆。有的甲骨文 加“犬” (猎),表示用来刻写的骨头来自猎物。金文 省去甲骨文的“犬 ” ,将 写成 ,加“示” ,强调“祸”的凶兆与祭祀占卜的关系。
造字本义:神因人的过犯而降下死难。
《説文解字》:禍,害也,神不福也。

10、因
“因”是“茵”的本字。因,甲骨文 像一个人 躺卧在席垫 上。
造字本义:躺在席子上。
《説文解字》:因,就也。(因,就近依凭。)
①本义,动词:躺在席子上。      ②动词:凭藉,依靠。
③动词:沿袭,承接。             ④名词:缘由,缘故。      ⑤连词:表示缘由。           

11、恶     
恶,篆文   (亚,位居第二的)  (心,意愿),表示不如愿的。
造字本义:内心无法接受的,反感的。
文言版《説文解字》:惡,過也。

12、积
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绩”的省略,表示续接、累加。积,籀文   (禾,谷物)  (责,绩,续接、累加),表示持续累加的谷物。
造字本义:储备的粮食。
《説文解字》:積,聚也。

13、福
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酉”的变形,表示酒坛。福,甲骨文   (示,祭祀)  (又,巫师的动作)  (酉,酒坛)  (双手,奉持),表示巫师手奉美酒,祭祀祈祷。
造字本义:动词,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
《説文解字》:福,祐也。

14、缘
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物的嘴,代动物。缘,篆文   (糸,丝绳)  (彖,代动物)。
造字本义:用绳线捆绑动物。
《説文解字》:緣,衣純也。(装饰的衣边)

15、善
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通“祥”。善,甲骨文   (羊,即“祥”)  (双目,眼睛),表示眼神安祥温和,所谓“慈眉善目”。
造字本义:形容词,神态安祥,言语亲和。
《説文解字》:善,吉也。

16、庆
庆,甲骨文 像一个眉开眼笑的人 手捧 宝贝 。
造字本义:手持财礼,眉开眼笑前往祝贺。
《説文解字》:慶,行賀人也。
①本义,动词:持礼献贺。      庆典 庆礼          庆贺 庆祝           庆功 庆幸         庆生 庆寿         庆丰收      /         大庆 喜庆  
              庆,行贺人也。…吉礼以鹿皮为挚,故从鹿省。——《说文》
              庆,贺也。——《广雅 • 释言》
②名词:祝贺仪式。     /          福庆 吉庆          国庆 校庆
              农夫之庆。——《诗 • 小雅 • 甫田》
              孝孙有庆。——《诗 • 小雅 • 楚茨》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书 • 吕刑》
              有庆未尝不怡。——《国语 • 周语》

17、竞
竞,甲骨文像 两个头部加“辛” 的俘虏或奴隶 并列在一起 ,表示两个俘虏或奴隶相拼相争。
造字本义:战争的胜利者或主人,强迫战俘或奴隶比武,以此取乐。
《説文解字》:競,彊語也。一曰逐也。

18、资
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旅行在外。資,篆文   (次,旅行)  (貝,钱财),表示旅行用的钱财。
造字本义:名词,旅费,路费。
《説文解字》:資,貨也。

19、事
“吏”、“事”与“史”同源。史,甲骨文   (中,是两军对峙的非军事地带 )  (又,执、持) ,表示手持旌节,出使发生争端的国界和谈。
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旌节,代表国家,出使和谈,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和平文件。
《説文解字》:事,職也。

20、严
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坚硬、难以改变。嚴,金文   ( 的变形,“岩”,坚硬不变)  (帚,体罚用的竹鞭)  (又,抓持)  (口,训诉),表示为苛硬的标准而体罚训斥。
造字本义:体罚、训斥,用苛刻的硬标准要求。
《说文解字》:严,教训、命令,督促紧急。

21、敬
(会意。从攴( pū),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 jí),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说文解字》:敬,肃也。

22、孝
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年长。孝,甲骨文   (是“老” 的省略,长发长者)  (子,后代),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儿孙搀扶老人。
造字本义:儿孙搀扶老人,服从和奉养父母、长辈。
《説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23、竭
(1)形声。从立,曷声。本义:背举;用肩背负
五行之动,迭相竭也。——《礼记•礼运》。注:“犹负戴也。”
(2)干涸;枯竭
竭泽而渔。——《淮南子•本经》
(3)穷尽
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24、力
“力”与“手”同源。力,甲骨文 像向下伸展的手臂,是右手 (即“又”)的变形。有的甲骨文 写作“又” 。古人的手臂,由于大量的日常手工劳动而强壮有劲,造字者遂以强壮有劲的手臂代表无形的力量。在甲骨文中,有力的男子为 ,有力的女子为 。
金造字本义:名词,强壮有劲的手臂。
《说文解字》:力,筋骨。像人的筋骨形状。平治天下的功能也叫“力”,这种“力”可抵御大灾。

25、忠
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在两者之间、不偏不离。忠,金文   (中,正而不偏)  (心,情感、态度),表示态度公正,不偏私情。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造字本义:形容词,内心公正,不偏私情。
《说文解字》:忠,敬仰并遵从。

26、尽
盡,甲骨文   (皿,食物用完后空的盛器)  (又,抓持)  (毛,毛刷),表示吃完盛器中的食物后用毛刷清洁盛器。
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毛刷清洁食物被完全吃完后的盛器。
文言版《説文解字》:盡,器中空也。

27、命
令”与“命”同源,后分化。令,甲骨文   (朝下的“口”)  (人,等候指示的下级),表示上级指示下级。当“令”成为常规名词后,金文 再加“口” 另造“命”,代替“令”的本义动词功能,强调“开口发令”。
造字本义:动词,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出权威性指示。
《説文解字》:命,使也。

28、与
本   字“与”    与,篆文 是指事字,在“匕” (食勺)上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用勺子添食。
造字本义:用食勺为别人添食。
《説文解字》:与,賜予也。
合并字“與”    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添食、给予。與,篆文   (舁,很多手放在一起)  (与,给予),表示相互给予。
造字本义:结交,相互支持。
《说文解字》:與,党同参与。

需查询的句子:

1、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如同形体端庄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
“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因好果必好。就好比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仪表容貌自然端正。

2、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
声音在“空谷”与“虚堂”力能够回荡传递,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就会成倍得放大回应,所以,说什么话,一定要谨慎小心!原文是“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3、善恶是因,福祸是果。
灾祸是作恶多端的结果,福禄是乐善好施的回报。
“祸福”两句话出自《易经》。《易经•坤卦•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招感来的,就像自己在山谷中呼喊,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一样。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所以《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4、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一尺长的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宝贝,而即使是片刻时光也值得珍惜。
《淮南子》。《淮南子》上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璧的本义是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环,后世将上等的美玉称为璧。直径一尺长的璧是非常宝贵的,古有“和氏之璧,价值连城”的故事。
  古人为什么将时间叫做“寸阴”呢?时间可以用尺子计量吗?古代的计时工具中有一种叫日晷,是石头制做的上面带有刻度的盘子,盘面上有一根垂直的铁针。日晷盘面上的刻度非常复杂,分为好几层。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地球自转的地轴又是歪的,所以四季的日照高度不同,落在日晷上的阴影也长短不一。当夕阳落山的时候,阳光在日晷上的阴影只有一寸长。夕阳落山是瞬间的,一下就落了,如不抓紧时间寸阴就没有了。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
  
5、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奉养父亲,侍奉君主,要严肃而恭敬。
人性之中要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人心之中要明五伦之道。五常是天道,五伦是人道;在天言五德,在人间就表现为五种伦常关系。
五伦之首是父子之道,原则是父慈子孝。父道叫慈道,严就是慈,爱即是害。传统家教中父母教子严格得很,父亲偏重于一个严字,母亲偏重于一个慈字,所以古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父母下面对应的子道就是孝道。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千经万论都是这个字的发挥,都是对这个字的解释而已。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孝是个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从自己这一代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天地、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就叫孝。祖先积累的福德,就是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不讲孝、不尽孝的人,是自断祖先遗德的通道。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子孙万代都会因为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罪责就背得太大了。
  “资父事君”的意思是资养父母、侍奉君王,原则要求是两个字“严”与“敬”。严是一丝不苟,敬是诚谨恭敬,恭在外表, 敬在内心。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6、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行孝应当竭尽全力,尽毕生忠于君王之事。
孝敬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尽你所能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忠于君主要能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恪尽职守。君不是仅仅指帝王,你的领导、你的主管就是你的君。忠的意思是全心全意、恪尽职守。忠字的象形就是方正不偏的一心,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地把本分内的事情做好就叫尽忠。
忠于君主要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孔子说过“命者名也”的话,命就是一个人的名分、一个人的本分。人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素位而行,不超越自己的本分,才有功德。越位行事,劳而无功,所以孔子才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自己本分内的事,不要过多地干预,知道多了烦恼多,不是自寻烦恼吗?做人首先要明理,要有智慧,没有理性的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

7、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要早起晚睡,侍候父母让他们感到冬暖夏凉。
“资父事君”的具体原则和方法:“临深履薄”, “夙兴温凊”。二者都是严与敬的具体体现。
“临深履薄”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一篇:“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夙兴温凊”是“夙兴夜寐”与“冬温夏凊”两句话的缩略语。
“夙兴”是早早起床,“夜寐”是晚点儿就寝,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抑》,诗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 《弟子规》中说的“晨则省,昏则定”。古代夙兴夜寐的标准是,做儿女的要先于父母而起,迟于父母而睡。早晨父母还没有起床,做儿女的就要先起来;晚上父母睡下了,做儿女的才能睡。早晚两次要给父母问安,也就是。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早晚两个时段是人体基础代谢和激素分泌水平变化的峰值时期,老年人最容易发病、犯病,所以子女要于早晚两次问父母安,看看健康状况。现代社会是乾坤颠倒,父母给子女问安,父母早早起来,打扫房间、准备好早餐,然后子女才姗姗而起。
“温凊”是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温,也就是《弟子规》中“冬则温,夏则凊”的意思。

8、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似兰草的芳香那样传播,如同松树那样茂盛。
一个人应该让自己的德行、自己的修养象兰草那样的芳香,象青松那样的茂盛。“兰”在这里指的是兰草,不是兰花。兰草的学名叫泽兰,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可以入药,开紫红色花,其茎、叶、花都有微香,古代用于熏香。《易经•系辞》里就有“其臭如兰”的形容。“馨”是散布很远的香气,多比喻人的德化远播、声誉流芳百世。
松柏属不落叶乔木树种,其生长不择土质,可活千年以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古人认为松与君子一样,具有常青不老,四时不易其叶的品质。松为人君,传说梦见松树的人将为公,所以公木为松。柏树则被认为是阴木,可以寄托哀思,西方属金色白,故白木为柏。中国文化中的陵墓旁一定要植柏,墓柏是陵寝的一部分,盗伐墓柏的与挖坟掘墓者同罪。记述汉代风俗的《三辅旧事》中记载:凡有盗伐陵柏者“皆杀之弃市”。
一个人的德行可以感染人,象香草那样香气远播;同时真正的德行能够耐霜雪,经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荀子说过“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谚语中也有“疾风知劲草”的话,说的是在中国西北有一种草,寒风一起百草倒伏,只有它高高地迎风立于山岗之上,这就是中药里面专治风湿病的独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这两句话自勉,自立利他、成己成人。

翻译:
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如同形体端庄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灾祸是作恶多端的结果,福禄是乐善好施的回报。一尺长的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宝贝,而即使是片刻时光也值得珍惜。奉养父亲,侍奉君主,要严肃而恭敬。行孝应当竭尽全力,尽毕生忠于君王之事。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要早起晚睡,侍候父母让他们感到冬暖夏凉。似兰草的芳香那样传播,如同松树那样茂盛。

心得:
读《千字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拷问自己的过程,读一句,敲打一下。“德建名立,形端表正……”你明因果吗?你慎言行吗?你懂祸福吗?你惜寸阴了吗?你真的孝吗?……汗颜!从小带着女儿读经典,读到了什么?只是“长浮华”罢了。努力去力行吧!

月总结:
一晃一个月了,问问自己读到了什么?
祖先伟大,威武,我能讲好祖先的故事吗?祖先的训诫,记住了,但在生活中践行了吗?几十年就是这样过来的,很多东西只知道个大概,没深入研究,更没在生活中践行。现在比以前好点,但要学的东西太多,学习的效率太低,人常常是晕乎乎的状态。谁在读?怎么读的?不断观察自己,从点滴做起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5 22: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周
需查询的句子: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川,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弯弯曲曲的河道 中流动的水 。有的甲骨文 将表示流水的多点弯曲虚线 简写成三点 。有的甲骨文 将三点构成的弯曲虚线 简化成弯曲的实线 。造字本义:名词,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

贯川通流水也。——《说文》。按,象水直达之形。

坎卦卦象,坎为水卦的象征意义 坎为水,《易经》中坎卦的符号为。这个符号的产生,是由于古人观望滔滔的江河,见中流强劲有力,像射出的箭一样,并向两边撞开一道道或缓或急的。


渊,甲骨文 像四岸 之内有川流的积水 (“川”),表示川流冲积的深潭。金文 再加 (水),并画出川流 和潭岸 ,同时在潭中加施刑的指事符号 (是“方” 的省略,参见“沈”、“方”),表示古人在河川最深的地方施行“沉潭”死刑。造字本义:古代执行淹毙死刑的深潭。

《说文解字》:渊,洄流的水潭。字形采用“水”作边旁,象形。字形的左右两边,像岸沿,而中间像流水的样子。

渊水深潭之水。《管子•度地》:“出地而不流者,命日渊水。”《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


清也。从水,徵省聲。《说文解字》
chéng〈形〉
形声。从水,登声。本义:水静而清
澄 dèng〈动〉
使液体中的杂质沉淀分离


取,甲骨文   (耳朵)  (用手抓),表示手持割下的耳朵。造字本义:割下死敌的耳朵,以示战功。
取,捕取也。——《说文》
“映”,本义就是:照。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明也。日在午曰亭,在未曰映。午时是指上午11点到13点;未时是指下午13点到15点。因光线照射而显出。

“渊澄取映”出自《中庸》:“溥博源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这八个字承接了前面的“似兰斯馨,如松之盛。”意思是说:君子的德行,要像松树般茂盛,像兰花一样散发沁人心脾的香气,温馨四方,还要像江河一样,源源不断,永不停息地传承下去,像清静的深潭一样,含蓄谦逊,纯净清静,清澈照人,福及他人。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容”,本义是:在洞穴或地窖储存东西,即容纳。
《说文解字》:盛也。容,作名词,有仪容、容貌、容颜等意。“容”作形容词时,有从容、适宜等意。
“止”,本义是:脚印。
《说文解字》: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树木的根和人的脚都属于下基。
“止”有举止的意思,举止是指人的姿态和风度,日常生活中的一抬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概括为举止,举止是一种不说话的语言。
“若”,甲骨文就像女子在梳理头发,有理顺、顺从之意。
《说文解字》:择菜也。引申为:选择。
“若”作动词,是如同、像的意思。
“思”,本义是:用大脑思考,用心感受。“思”字上面的“田”其实是“囟”,“囟”是婴儿头顶骨未合缝的地方,也就是脑门儿;下面为“心”,古人认为心脑并用产生思想。
《说文解字》:容也。“思”作动词,有思考、想、思念等意;作名词时,有思想、心情等意。

“言”,本义是:鼓动舌头说话。
《说文解字》: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含有“言”的字多与说话或道德有关。在文中,“言”为动词,意为说话、谈论。
“辞”,本义是:大人或是法官听取诉讼双方的陈述与辩论,理清案情。
《说文解字》:讼也。在这里与“言”并列,指措辞用语。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安”,本义是:安定、安稳。
《说文解字》:定也。“定”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安也。“定”与“安”互解,从“定”字的字型也可以看出,是在外奔波的人回到了房里安居的样子。“安定”在这里是指沉稳、平静、淡定。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出自《礼记•曲礼》:“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容貌恭敬庄严,举止沉静大方,若有所思。言谈举止要端庄、端正、大方、从容,雍容典雅、沉静安祥、若有所思。“言辞安定”是“容止若思”的表现。言为心声,所有的言辞都发自于内心,只有内心有敬才有重,有重才有安,有安才有定,重在一个“敬”字。比如说孝道,对父母能够做到早晚问安,端茶倒水,衣食住行都能够安排得非常好,如果内心没有敬,就不是真正的孝道,而是走程序。《论语》中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观其容貌,察其言谈举止,就知其心中是否有敬。“容止若思,言辞安定。”是修为的结果,是君子的风范。如果一个人眼神飘忽,言语轻浮,举止无措,归根结底是少了敬畏之心,心中无敬,也就无从讲“礼”了。孔子在《论语》里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无不敬。”如果一个人心中无敬,一切礼数在其眼里就变成了繁文缛节,一切都变成了装饰品、表演,就失去了意义。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笃”,本义是:给马嘴套上马嚼子,以控制其速度,马行迟钝。在古代,马嚼子是用木、竹等做成的。
《说文解字》:马行顿迟也。“笃”作形容词时,有忠实、深厚、专一等意。
“初”,本义是:用刀剪裁布料,是制衣服的起始。
《说文解字》:始也。裁者衣之始也,裁剪衣服的第一剪,也就是开始做衣服的第一刀,意为开始、起初。“初”用于前缀,加在“一”至“十”的前面,表示农历一个月前十天的次序。
“诚”,本义是:如实的、真心的、确实可靠的。
《说文解字》:信也。
“慎”,左边一个“忄”,右边一个“真”,本义就是:小心翼翼。
《说文解字》:谨也。《仪礼》中讲:“入门主敬,升堂主慎。”也有警惕之意。作动词时,通“顺”,顺从、遵循之意;作副词时,与“勿”、“毋”、“莫”等连用,表示禁戒,相当于务必、千万等。
“终”,甲骨文就像一条绳子上开始有结,末尾也有一个结。古代人们用结绳记事,从开始到结束,表示完成。“终”的本义是:把丝缠紧。
《说文解字》:絿丝也。在《广雅》中的解释是:极也、穷也。
“慎终”强调了对“终”的用心程度,及“终”的重要性。一旦开始就应该用心地使之善终。这一理念其实是出自《周易•谦》卦的卦辞:“谦,亨,君子有终。”指明了天地始终不改大道,强调了君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规范。
“宜”,本义是:杀牲祭祖,然后平分肉食,分均匀、分得恰当、适宜。甲骨文字形象屋里砧板上有肉的形状。
《说文解字》:所安也。九华山有座“月身宝殿”,“月”其实指的是肉,即“肉身宝殿”。汉传佛教的教义是吃斋不吃肉,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自然是忌讳“肉”字,就用“月”代替“肉”,写为“月身宝殿”。比如“有”的甲骨文是这样写的:“”,手里提着一块肉,表示拥有、富有。“宜”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土地神的形式,万物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对土地要有敬畏之心。一般人家的门口,尤其是岭南地区的人家,会有一个五方土地神位,用来祭祀东西南北中五方土地神。《周易•既济》卦的九五爻讲:“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禴祭”是指薄祭,是祭品不够丰盛、非常简单的祭祀形式。其实祭祀旨在于内心诚敬,不在于祭品的贵贱多寡。说到土地神,自然会提到“社”字,这个字大家都很熟悉,比如社会、公社、社团等。“社”字的左边是一个“示”,是祭祀的形式,右边是一个“土”,指的是土地,“社”的本义是土地神。“社”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地主也。古人行大事动大众,都要到社庙里进行祭祀,祈祷诸神赐福,保佑所事顺利。祭祀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的对象有天神、地神、人鬼。天神称祀,地神称祭,宗庙称享。天神地神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
“令”,本义是:上级发号指示。
《说文解字》:发号也。“令”是个多音字,读líng,作动词,有听从之意,后作“聆”;也作假设语气词。读lǐng,作量词,纸的数量单位。读lìng,作动词时,有发令、命令等意;也作形容词用,有美善、吉利等意。在这里作形容词,是美好的意思。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的意思就是:做任何事情,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抱有诚美的愿望,内心也是很诚信的,但大多是有始无终。凡事一开始单靠美好的愿望与诚信是不够的,要时时持敬慎之心,小心谨慎,力求有一个美好的、适宜的结果。为什么有“始”就容易,而有“终”就比较难呢?人生无处不开始,而有始无终的事十有八九,即使有终,最后有圆满善终的事情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做事情,需要“笃初”更要“慎终”,要有一个踏踏实实美好的开始,到什么程度呢?要“诚美”!有诚意,有希望。一旦确定开始,就要坚持下来不要改变,坚持到底,不言放弃,才能“慎终”。所谓成功者往往是不改变目标而改变方式的人,而失败者往往是经常改变目标而不改变方式的人。

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荣”,本义是:花期正盛的梧桐。
《说文解字》:桐木也。梧桐开花,花团锦簇,看上去甚是繁荣。“荣”作名词时,指草木植物的花,也指荣誉;作形容词时,有繁茂、盛多、富贵等意;作动词时,有开花、抛弃等意。通“营”,经营之意。在本文里,“荣”为形容词,也兼具荣誉之意。
“业”,本义是: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罄。
《说文解字》:大版也。佛教里讲的“业”是道德因果规律,轮回是其必然结果。“业”为因,是指行为;“果”为结果,是业的相应行为。业字本身有多意,《康熙字典》里解释有:“功业、事业、基业、学业、建业……”等。做事的过程称为“作”,那么事情最后的结果就为“业”。结果无非是善的结果和恶的结果,不了了之没有结果的,就叫“无计”。善果就是善业,恶果就是恶业。“作业”是指从过程到完成。“事业”是指所做的事情达到了目标,有成果、成就。“荣业”是指良好的名声及繁荣昌盛的事业。
“所”,本义是:伐木的声音。
《说文解字》:伐木声。“所”作名词时,假借为“处”,指处所、地方,也有道理、方法、着落等意。
“基”,本义是:筑屋的起始根脚。古人称筑屋的根脚为基,铺垫房柱的石头为础。所以“基础”一词的内涵包括了建筑物的根脚,即墙基、立柱墩,是建筑物的地下部分。
《说文解字》:墙始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基。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层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类。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层。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处理,常见有石屑垫层、砂垫层、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实等。“基”作动词时,有奠定基础、创建之意;作形容词时,指根本。
“籍”,本义是:作为官方依据的登记人口出生情况的册子,户口册。“籍”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簿书也。“籍”作名词时,泛指书、成册的著作;作动词时,有登记、假借之意,通“借”。
“甚”,本义是:沉溺于美酒声色享受,生活安逸。
《说文解字》:尤安乐也。“甚”是个多音字,读shén,作疑问代词,为什么之意。读shèn,作形容词,为过于、非常、盛、大之意。“籍甚”,在汉书里有“名声极甚”一说;有所凭藉而更强大。
“竟”,本义是:奏乐跳舞完毕。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乐曲尽为竟。“竟”作动词时,泛指结束、完毕;作名词时,假借为“境”,指边境。

“荣业所基,籍甚无竟。”是说这是一生荣誉、事业的基础,有了这些根基,发展就没有止境。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优”,本义是: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宋元以后,泛指戏曲艺人、演员。
《说文解字》:饶也。一曰倡也。“优”作形容词时,为优秀、美好、宽厚、安闲的意思;作动词时,有优待、协调、开玩笑等意。在文中为优闲、宽裕之意。
“登”,本义是:上车。
《说文解字》:上车也。在文中为动词,是升、上任之意,也有成熟、丰收、进献等意.
“仕”,本义是:做官。“仕”早期写作“士”,“士”上面一个“十”,下面一个“一”,本义是做事,从一做到十,从头做到尾。“仕”也是古代对具有君子风范、有始有终的男子的美称。“士”也含有十里挑一的意思,选取办事能力强的人来作为人才储备,进行培训,学律法,学政策,学礼数等,再考核从中选取适合的人作为管理人员,也就是出仕、做官,为民众做事。所以为“仕”是非常辛苦的,需尽职尽责,是要有大爱和奉献精神的。“仕”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学也。中国古代的为官制度,在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到了汉代,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由州推荐的称为秀才,由郡推荐的称为“孝廉”。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朝、六朝时沿用此制,隋统一后,废除九品中正,开始了分科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施,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1300年.

“学优登仕”此句出自于《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指出了仕与学之间的关系,即实践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如果还有宽裕时间与精力,就去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学习好了,如果还有时间,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学以致用。并非强调学习优秀就可以做官。

“摄”,本义是:牵曳。
“摄”《说文解字》:引持也。含有牵引、牵制之意。读shè,作动词时,有执、持、辅助、拍照、整理、控制等意 。
“职”,本义是:记。“职”字是“耳”旁,与听有关,有善听之意。“职”属于仕的一种,是负责记录的,与史官有相似性,只是级别不高。
《说文解字》:记微也。“摄职”就是代理官职,是指除了从事一些公务之职外,也做一些辅佐等工作。
“政”,本义是:用武力征服并管治。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正也。“正”是光明正大,“政”有匡正之意。“从政”在这里指从事制定国家政策、治国治民等事务。

“摄职从政”是指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管理经验,已有足够的治理水平,居重要的岗位,对国家、民生、政策都具有重要影响。

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存”,本义是:传宗接代,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恤问也。
“在”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存也。可见“存”与“在”有近义,均有存活、生存、存在之意。“存”作动词时,有居于、处于、省视等意;也作介词、副词、助词、名词用。“存”的小篆写法是:,手抱小孩,时时感受孩子的存在。
“以”,本义是:人在做事。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为:用也。“以”作动词时,有使、凭借、认为、从事等意;作名词时,指原因、缘故;也用作介词、连词、助词。
“甘”,小篆字形像舌头上放着一块食物,能够长时间含在嘴里的食物通常是甜的、美的。“甘”的本义是:用舌头品尝美味。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美也。“甘”作动词,通“酣”,意思是嗜好、爱好。
“棠”,本义是乔木名。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牡曰棠,牝曰杜。北方的四合院里,通常以种海棠为正宗,取其兄弟和睦之义。《诗经•小雅》中的《常棣》也有歌颂兄弟亲情之句:“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海棠在春天繁花似锦,深秋果实累累,十分喜人。古代房前屋后种树有很多讲究,俗话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旁边不种鬼拍手。”“鬼拍手”就是北方的白杨树,风吹树叶哗哗作响,如拍手声,夜晚影响睡眠。“桑”谐音“丧”。枣树不能与桑树或梨树同植一院中,因“枣桑”与“早丧”,“枣梨”与“早离”谐音,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当然,也有在庭院中种植藤萝、丁香、核桃、银杏树等,庭院中有树有花,自然会引来各种虫鸟……所有这一切交织成一个“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
“存以甘棠”出自《诗经•召南•甘棠》:“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bá)。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意思是说:郁郁葱葱的甘棠树,不要砍伐它!曾是召公居住处。郁郁葱葱的甘棠树,不要毁坏它!曾是召公休息处。郁郁葱葱的甘棠树,不要折损它!曾是召公停歇处。“召伯”就是召公,据说是周文王的第五子,也是周公同父异母的弟弟,曾辅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蓟,建立燕国。他派大儿子管理燕国,自己仍然留在镐京任职。周武王去世之后,周成王继位,因其年幼,当政能力不足,召公和周公就辅佐他。周公和召公身边的人都劝说应该另起炉灶,干脆自己称王,但召公依然与周公一起为周成王效力。有一年,召公南巡的时候看到一棵甘棠树,也就是棠梨树,他就在那里居住休息,同时还不忘安排工作,解决问题。人们非常崇尚他的品行与功德,为其身体力行而感动,为纪念召公,不仅不砍这棵树,还尽心养护它!其实就是表达了民众对召公的爱戴与怀念。据说这棵树在湖南永州,在永州市有一个“上甘棠村”,上甘棠村的人都姓周,估计是他的后裔。宋代的大儒周敦颐的故乡也是永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被贬至永州时留下了《永州八记》,在文学史上影响重大。后遂以“甘棠”称颂好官的美政、美德和大爱。
“去”,本义是:离开此地,前往彼地。
《说文解字》:人相违也。在这里的意思是:去世、离去。
“益”,《周易》中有一卦叫《益》。益卦的核心是:损上益下,真正把利益下放,利于民众。谦受益,满招损。“益”字的本义是:水满器而漫出,是“溢”的本字。
《说文解字》:饶也。
“咏”,本义是:像流水一样曼声长吟、歌唱,就是低吟慢唱.
《说文解字》:歌也。“咏”的调心能力特别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音乐,得闲可以哼一哼,舒缓压力,放松身心.

“存以甘棠,去而益咏”:周人怀念召公的德政,召公活着的时候,曾在甘棠树下理政,他去世后,老百姓对他更加怀念,并永远歌颂他。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

“殊”,本义是:斩首,断其首身而死。
《说文解字》:死也。“殊”作动词用为断绝、决拼之意,比如:殊死搏斗。“殊”作形容词时,有特别、突出的意思,比如:殊荣、特殊。在本文里的意思是:不同、区别。
“贵”,金文是两只手提着金钱、宝物,古时以贝壳为货币,也用贝壳做装饰,所以贝字多与钱财、宝物、饰品有关。本义是物价高,与“贱”相对。
《说文解字》:物不贱也。在这里有高贵、高雅之意。
“贱”,小篆也有一个“贝”,右边的“戋”是少,微的意思。本义:价格低。
《说文解字》:买少也。“贵”与“贱”是反义词。“贱”作形容词时,也指地位低下,人格卑鄙。也作自谦用语.

“乐殊贵贱”是指乐曲要根据人的身份贵贱有所不同,主要指乐曲的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异。

“别”,本义是:解剖,把骨与肉分开。
《说文解字》:分解也。在本文的意思是:区别、不同。与“殊”对应。
“尊”,本义是:手捧酒坛,献礼祭拜。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酒器也。古代的樽很讲究,分六樽:献樽、象樽、著樽、大樽、山樽、壶樽。樽是分层级、分级别的,不同的樽用于不同的场合。“尊”作动词时,有敬重、重视、尊奉,同“遵”,遵行、遵从等意;作代词时,表示敬意。
“卑”,本义是:一种酒器,是一般平民用的酒器,小圆杯。是“椑”的古字。
《说文解字》:贱也。尊贵的人用“尊”,卑贱的人用“卑”。“卑”作形容词时,有地位低下、衰微、素质低下、谦恭等意;作动词时,有轻视、小看等意。
尊卑反义,尊,酒器也,实际是个分酒器,不能直接拿尊饮酒,王公大臣和君王,用尊盛酒,再用勺子之类分开。尊,成了权贵象征。 卑,不是手持扇子,也是酒器,扁壶,甲骨文下边那个短横,就是流出酒用的。一般贫民用扁壶盛酒,直接倒出来流到杯内喝酒。因为是贫民,就没有那么尊了,成了卑了。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意思是:音乐要根据人们身份的贵贱而有所不同,礼节要根据人的地位的高低而有所区别。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传统文化需要通过礼和乐的方式来表现,礼乐分为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礼管身,乐安心,礼乐并用,以调身心。中国传统的乐器有:笛、箫、允、琵琶、二胡等等,这些音乐都不高亢,给人以低吟慢唱的感觉,悠长、悠美。这些乐器多是自弹自唱,清吟慢唱,重在修心。西方音乐多是表演给别人听的,有专人负责指挥,各种乐器配合演奏。
礼是对人们行为的训化,使自己去贱近贵。音乐使自己的内心与自然呼应,《中庸》中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中庸以“和”为贵,没有“和”就无所谓仁,更无所谓礼乐了。孔子也多次说过:“为人不仁,何以为人?”其核心还是致中和,尊天依地自然高贵。乐让心灵有美,礼使行为有德,如此美德皆因礼乐使然!

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和”,本义是:满足生命基本需求。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相应也。“和”是多音字,一是读hé,是协调、平静等意,如:和美、和睦;二是读hè,指和谐地跟着唱,如:曲高和寡;三是读huó,意思是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如:和面;四是读huò,是指将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如:和弄;作量词时,相当于“次”、“道”;五是读hú,指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如:和了!在这里读“hé”,是和谐、协调、和睦之意。
“睦”,本义是:邻里、亲友之间和谐相处、和好亲近。
《说文解字》:目顺也。若看谁不顺眼,就很难和好亲近、和睦相处了。

“夫”,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像一个站着的人;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发簪,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本义是:成年男子的通称。
《说文解字》:丈夫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礼记》说:“凡人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等,于是分为三道重要程序,分别叫做“缁布冠”、“皮弁”和“爵弁”。男子16岁束发加冠才算丈夫,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家长把她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夫”作代词时,假借为“彼”。
“唱”,本义是:发出律动感的声音,歌唱、领唱。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导也。“唱”通假“倡”,“倡”的本义为唱歌的艺人。“唱”作动词用时,有提倡、倡导、先导、带头之意。
“妇”,本义是:已婚的女人。
《说文解字》:服也,谓服事人者。古代称出嫁之后的女人为妇。“妇”作名词时,泛指妇女,常指成年妇女;作形容词时,指柔美娴雅。
“随”,本义是:跟从。
《说文解字》:从也。《周易》中的随卦就讲了怎么做好一个跟随者,一个好的随从,是随义不随人,既不偏私也不居功。从古到今,随之大道在于从正、从善,宜随时而动,动而能悦,至诚无私。人随我,我随人,物随人,人随物,追随至善、至美、至诚、至大。明白随时之义与随之大道,天下随心,自然通达。“随”作动词,有依顺、依从、听任某人自愿去做,按照等意。
“上和下睦,夫唱妇随”的意思是: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要和睦相处。夫妇要一唱一随,协调和谐。家有大家和小家,“大家”如国家,上下和谐,下情上达,上行下效,定会移风易俗。“小家”如同我们每个家庭,同样是上和下睦,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和睦相处。“夫唱妇随”其核心不是要求妇一定要随夫,也要妇唱夫随,夫妇一体,相互尊重,小家自然和乐融融!关键是要正确倡导,才能有跟随。


需查询的字:


“豊”是“禮”的本字。豊,甲骨文   (像许多打着绳结的玉串)  (壴,有脚架的建鼓),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豊”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金文 再加“示” (祭祀)另造“禮”,强调“禮”的“祭拜”含义;同时误将“玉串” 和“建鼓” 构成的金文 ,拆写成“曲” 和“豆” ,玉和鼓的形象消失。有的金文 加“酉” (酒)另造“醴”,表示以美玉、美酒敬神。籀文 综合将金文字形 和 ,采取金文字形 中的“示” ,采用取金文字形 中的“酉” (酒),并以“水” 代替“酉” (酒),大大简化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
“礼”,本义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礼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礼物,二是礼仪,三是礼意。“礼”具有社会身份制度方面的意义,最迟在殷商时代已经存在,但作为一种严格的社会制度则是周朝初年的事情,也就是后来孔子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的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
《说文解字》: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与“履”是互为解释的,《周易》中的履卦,是讲礼的,礼是要靠人去行为实践的。在《礼记》中,人们用六礼来断其民情,“六礼”包括:冠、昏(婚)、丧、祭、乡饮酒、相见。相见又有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现代人见面有握手、脱帽、拥抱等礼仪。《礼记•曲礼下》中讲:“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遇”是指未约而碰面。


樂,甲骨文   (丝,丝弦)  (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加”白“ (说唱),强调弹琴伴奏歌唱。造字本义:动词,和着演奏歌唱。
《说文解字》:乐,五声八音的总称。 ,像鼓鞞的样子。木,表示鼓鞞的支架。
“乐”,本义是:和着演奏歌唱。
《说文解字》:五声八音总名。五声八音相比而成乐。“乐”是多音字,读lè,作动词时,有欢喜、快活、趣味等意;作名词时,旧指“声色”,即歌舞和女色,也有乐趣之意。读yào的时候,是喜好、欣赏的意思,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篇》。读yuè,作名词时,有音乐、乐器等意;作动词时,有唱、奏乐之意。读lào,是地名用字,河北省的乐亭,山东省的乐陵。在这里读yuè,指音乐、乐曲。

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从而得以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
"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虽然现代工商业科技文明过分重视物质利益,使得传统的"礼乐文化"受到商业世俗文化的冲击,已失去古典纯朴的的本质精神。但是,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进而造成儒家创始人孔子,将致力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作为了自身的毕生追求。
以周代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宗法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起源
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礼乐。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礼乐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华"礼乐文化"的形成背景,是以天地自然的和谐代表"乐"的精神,天地自然的秩序最为基础的。"和谐"(乐的精神),所以万物都能化生。"有序"(礼的精神),所以万物能各具特性。由此可以看出"乐"是形成于"天"的阳刚之气。而"礼"则是由"地"的阴柔之性所形成。我们从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发展来说,不是一开始就是"礼乐"并重,或礼重于乐。而是先有"乐",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发展为"礼乐"并重。人民所熟知的礼就是周礼,是周公制定的。
礼乐文化,是从祭祀文化发展而来的。"礼"之本义,据许慎《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乃"行礼之器,从豆,象形。"近人王国维考证,"豊"诚为礼器,然非"从豆",而是"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尚书•盘庚》中所谓"具乃贝玉"说的就是以玉礼神。从甲骨卜辞中"围"(即"豊")字的结构上看,是在一个器皿里盛二玉以奉事于神。王氏据之得出结论:盛玉以奉神人谓之围若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因此"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至于其渊源,都归属于上古祭祀文化。
《易经•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以配祖考。《礼记•乐记》称:礼乐顺天地之诚,达神明之德,隆兴上下之神。 又说:"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和应天,作礼以配地。"
《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急于祭。"梁启超《志三代宗教礼学》曾据之发挥道:礼也者,人类一切行为之规范也。有人所以成人之礼,若冠礼是;有人与人相接之礼,若士相见礼是;有人对于宗族家族之礼,若昏礼丧礼是;有宗族与宗族间相接之礼,若乡射饮酒诸礼是;有国与国相接之礼,若朝聘燕享诸礼是;有人与神与天相接之礼,则祭礼是。故曰:"礼所以承天道以冶人情也。"
到了周朝,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乐舞修养,并制定了礼乐制度。周王室及贵族子弟从13岁开始,要逐渐学习掌握各种礼仪乐舞,20岁左右要全面掌握《六代舞》和《六小舞》。在贵族阶层,乐舞修养操持是生活的一部份。《六代舞》的实施,是要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通过乐舞促使人们完善内在修养,并自觉遵守社会秩序,进而达到整个社会安定。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认为,道德的培养主要是经由对情感的"礼乐教化",而非理性的认知训练,这一点应是中华文明不同于西方文明的重要方面。他认为"礼是从人的情感出发来制定的,但礼又是以修正人的情感为目标的","乐是人类发自内心的情感之声"。彭教授认为"礼的传授,一定要把人文精神作为重心",其中关键又有两点:"第一,'德'是礼的灵魂。""第二,'敬'是礼的核心。 "

译文:
君子的德行,要像江河一样,源源不断,永不停息地传承下去;像清静的深潭一样,含蓄谦逊,纯净清静,清澈照人,福及他人。言谈举止要端正、大方、从容,若有所思。言为心声,只有内心有敬才有重,有重才有安,有安才有定。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这些品德是一生荣誉、事业的基础。有了这些根基,就能摄政为官。为官要像召公一样受人爱戴。乐分贵贱,礼有尊卑。用礼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乐来调和人们的性情, 就能使上下和睦,夫唱妇随(天下大治)。

心得:
言谈举止要端正、大方、从容,做事要有始有终,为官要受民爱戴……一周的学习知道蒙学是这样培养君子的。
中国是“礼乐之邦”,中华"礼乐文化"的形成背景,是以天地自然的和谐代表"乐"的精神,天地自然的秩序最为基础的。"和谐"(乐的精神),所以万物都能化生。"有序"(礼的精神),所以万物能各具特性。由此可以看出"乐"是形成于"天"的阳刚之气。而"礼"则是由"地"的阴柔之性所形成……《乐记》:“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意思是:所以古代圣王十分注意能够影响人心的外界事物:用礼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乐来调和人们的性情,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做坏事。用礼、用乐、用政令、用刑罚,手段虽然不同,但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要统一民心而实现天下大治......一周的学习弄清楚了好些以前只知道一个大概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22: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心 于 2019-1-12 22:21 编辑

第六周
需查询的句子

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
  在外面要接受老师的训诲,在家中要奉持母亲的规范。
    “外”,左边是一个“夕”,右边是一个“卜”,本义是:夜晚在郊外占卜。通常在白天进行占卜,如果晚上占卜呢?表明边疆有要紧的事情,或者露宿在外,不知吉凶,需要占卜。“外”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远也。“外”作名词时,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母亲、妻子、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属称外等;作动词时,有疏远、背离、排斥等意。
   “傅”,本义是:辅佐。《说文解字》:相也。“相”也有扶助、辅佐的意思,如“吉人自有天相”,“吉人”是指能够按照天地之道行为的人,也就是有德之人。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当令者旺,被生的一方就是相,比如说春天木当令,为旺;木生火,火得到了木的帮扶了,火就相。“傅”在这里指师傅、老师。在古代,可不是人人都可以称为“师傅”的,帝王的或者帝王、诸侯的孩子的老师才能称为师傅,如太傅、少傅。
   “入”,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容易进入。“入”的本义是:进来、进去。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内也。
   “母”,甲骨文就是母亲哺育孩子的象形。“母”的本义是:母亲。《说文解字》:牧也。牧者,养牛人也,以此譬人之乳子,引申为凡能生之以启后者皆曰母。“母”又有本源之意。

    古代的规矩是,父亲在外做事、挣钱养家,所以常年不在家,只有到了年底放长假的时候才回来。小孩子在家里的教育,主要由母亲负责,所以女人的主要职责就是相夫教子,两项内容。小孩子自降生至三岁以前,接触最多的就是母亲,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小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样板,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母仪母教。世上先有孟母,然后才有孟子,周有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才有文王、武王、周公,才有周朝八百年的天下。
“傅训”是师傅、师长的训诲,属于师道。传统教育中的“师”分为“人师”与“经师”,人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化性、立命,学做人,经师则负责知识的传授。韩愈在《师说》里面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教做人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传授在其次。不会做人,知识越多危害性越大,因为“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古代的“傅”多为“人师”,要对一个学生的品行负责,所以专制时代的学生犯过,常常要追究“傅”的责任。“师”则多为传授技艺的“经师”,一师之徒,往往有十几个、几十个之多。
 “母仪”是母亲的举止仪表,过去大臣给皇太后送匾额,都题写“母仪天下”,这是恭维话,但也是劝勉的话,勉励皇太后做天下人的榜样,所以母亲在子女面前的言行举止不可不谨慎。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对待姑姑、叔叔、伯父等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敬重,对待侄儿侄女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关爱。
    “诸”,本义是:生火煮食,聚众漫谈。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辩也。在这里作形容词,是众、各的意思,如“诸位”。也用作代词、助词、介词等;作名词时,有干果之意。
    “姑”,本义是:丈夫的母亲。所以“姑”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夫母也。这是古时妻子对丈夫母亲的称呼,即婆婆,也有称翁姑、姑嫜。《尔雅》中讲:“父之姊妹为姑。姑在时曰君姑,姑殁则曰先姑,妇谓夫之庶母为少姑。”现在通常称父亲的姐妹为姑。在这里,“姑”既有最初的含义,是指丈夫的母亲,亦指丈夫的姐妹。“姑”作副词时,有姑且、暂且之意;作动词时,通“诂”,训诂。
    “伯”,本义是:见多识广、明于事理的族长。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长也。“伯”是个多音字,读bó的时候,本义是指兄弟排行第一,就是老大,兄弟排行依次是:伯、仲、叔、季,排行第二就是仲,排行第三就是叔,排行第四是季。现在小孩口中的“伯”是指父亲的哥哥。“伯”也读bǎi,指数目,十的十倍,也是妇人对夫兄的称呼。
    “叔”,本义是:指手持神杖祭祀降神者。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拾也,汝南名收芋为叔。作形容词时同“少”,即年幼的意思。《尔雅》中说,父之兄弟后生为叔父,父之弟妻为叔母。又父之弟为叔。刚才已经讲过了,“叔”是排行老三的兄弟。在《仪礼•觐礼》中有这样的说法:“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叔”在这里指父亲的弟弟。
    “犹”,本义是:一种猿类动物。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玃属。“犹”通“猷”,“猷”为计划、谋划之意。“犹”作动词时,有如同、好比、踌躇、疑惧等意。
    “子”,本义是:还不能自由活动的婴儿。“婴”与“儿”是不同的,女孩叫婴,男孩叫儿,后来通称婴儿了。“子”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农历十一月为子月,晚上11点到1点为子时。“子”在这里是指孩子。

    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论语》中也讲了:“兄友弟恭”,也是这个意思。孟子思想的主要核心有三点:亲己、亲人、亲天下。“亲己”,首先要关爱自己,关爱自己的家人。由爱己推及爱父母、兄弟、姐妹,然后再“亲人”,一个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才有可能视叔伯们为自己的父亲一样,也才可能把侄儿侄女们当自己的儿女一样对待,这是最原始的孝。从关爱、尊重伯、叔、姑、侄开始,再福及周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同事、邻里等,再福及到你看到的人,接触到的人,这是第二步。第三步才由亲己到亲人到“亲物、亲天下”,心中不再有远近亲疏之分、上下尊卑之别,爱物爱天下,这才是最大的孝道。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彼此气息相通,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孔”,本义是:小儿食乳之形。《说文解字》:通也。“孔”的小篆就像一个襁褓里的婴儿。婴儿吃奶的时候容易吃多,经常因吃得过甚而吐出来,所以“孔”有过甚、很的意思。本文中的“孔”就是很、非常之意。“孔”作名词时,有小窟窿、空、孔夫子的省称等;作形容词时,有嘉、美、通达、大等意。
    “兄”,本义是:兄长,男子先出生的为兄,后出生的为弟。《说文解字》:长也。古时“兄”是“祝”的本字,甲骨文写法象一个人对天祈祷。“祝”是指男巫,是受尊敬的男人在对天祈福。现在常说的“祝福”就有为你祈福之意。“巫”即女巫,事天祭神,赞词祈祷。“兄”在这里就是指哥哥、兄长。
    “弟”,本义是:次第。《说文解字》:韦束之次第也。“弟”的甲骨文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用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弟”是多音字,读dì,就是弟弟、徒弟、次第等意。读tì,古同“悌”,人们常说孝悌,孝是对长辈的尊重与奉养,而“悌”是对同辈兄长的敬爱。“弟”也读tuí,是颓唐、柔顺的意思。“弟”在这里就是指弟弟。
    “同”,本义是:聚集。《说文解字》:合会也。《周易》里有一卦叫“同人卦”,《系辞》中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同”也是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六礼之一,各诸侯国的侯每隔十二年一起到京城朝拜天子,这一礼仪叫“同”。
    “气”,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本义是:气流、云气。《说文解字》:云气也。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左传•昭公元年》说: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周礼•疾医》中说“五气、五声、五色”肺热气,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气”作动词时,通“乞”,向人求讨。“气”作后缀时,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样子”,如秀气、俊气、美气等。
    “连”,本义是:人拉的车。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负车也。作动词用时,就是连接、相接。自汉以来,习惯用“连”,不用“联”。“连”也用作介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用。
    “枝”,本义是:主干上分出的茎条。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木别生条也。古代指嫡长子以外的宗族子孙。“枝”是个多音字,一般读作zhī,作名词时,有茎条、枝任之意;通“肢”,人的手足与鸟兽的翼足的总称;也作量词用。读qí,同“歧”,是岔的意思。

    “孔怀兄弟”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常棣》一篇,其中有“死丧之畏,兄弟孔怀”的诗句。“孔”是程度副词,有非常、最如何之意。“怀”是关爱、关怀。“孔怀”就是非常关怀、关爱的意思。兄弟之间的关系是血缘关系,亲近无比,是朋友关系不能相比的。故此,后世多用“孔怀”二字,指代兄弟手足之情。
  兄弟之道在五常之中属于礼德,原则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悲伤的是父母。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共同研讨学问,互相切磋劝诫,共同进步。
     “交”,本义是:反叉两腿。《说文解字》:交胫也。在这里是指交往、结交。地处五岭以南一带称交趾,相传这里的人入睡时,两足相交。“交”作名词时,有朋友、交往等意;也作副词用。作形容词时,通“姣”,美丽之意;通“狡”,诡诈等。
     “友”,本义是: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即朋友。《说文解字》:同志为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作动词时,有互相合作、结交等意。
     “投”,本义是:手执大叉,掷向野兽或敌人。《说文解字》:掷也。“投”作名词时,指骰子;也是投壶(中国古代宴会时的游戏)的省称;也作介词用。
     “分”,本义是:用刀将物体均匀地分开,一分为二。《说文解字》:别也。《周易﹒系辞》中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指世间人或事因其性质分门别类,各自聚集,也就是说人世间有不同的团体,即有所谓的圈子。通常是志同道合的能够聚到一起,很少见到不同圈子的或者地位悬殊的人能够常在一起,就像陶渊明说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分”是多音字,读fēn,表示区划开、散、离、辨别、一半等意;读fèn,表示职责、权利的限度,也指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也同“份”,指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本文里,读fèn,意为相同的爱好或性格。
     “交友投分”不仅仅是指要有相同的志趣爱好,更多是指要有相同的价值观。朋友很少因性格不合而闹掰的,多数因为对事物没有共同的认知或者价值取向分歧太大而话不投机,分道扬镳。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发生很多事情,一些事情不能告知父母,也不可告诉老婆孩子,但会给朋友说。一生中,如果没有几个知心的朋友,也算是做人的一种缺憾了。《论语•季氏》中已讲过:“益有三友,损有三友”。什么是益友?第一是友直,要交为人正直,没有私心的朋友;第二是友谅,要交有信用,诚实不欺骗的朋友;第三是友多闻,要交见识广博,有学问的朋友。不交损友!什么是损友?第一是友便辟,即谄媚逢迎的人不交;第二是友善柔,就是不交那些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第三就是友便佞,那些善于花言巧语、内心险恶的人不交。这些就是“交友投分”的标准!益友损友对人们影响非常大,所以交友要慎重考虑,小心选择,不能乱交朋友,否则贻害无穷。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仁义、慈爱,对人的恻隐之心,在最仓促、危急的情况下也不能抛离。气节、正义、廉洁、谦让的美德,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可亏缺。

     “仁”,金文写法是一个人弯曲着身体保护下面的小生命,体现亲爱。古人讲“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礼记﹒经解》说:“上下相亲谓之仁。”“仁”的本义是: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说文解字》:亲也。
     “慈”,天地大爱以“仁”为本,以“慈”为用。慈就是爱。“慈”的本义是:心肠软如丝。《说文解字》:爱也。“慈”是没有条件的爱!是上对下的爱,是父母的高行。
     “隐”,本义是:为避世俗纷扰,远居深山。《说文解字》:蔽也。
     “恻”,本义是:悲痛。《说文解字》:痛也。《周易﹒井》卦中讲:“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意思是说:修治水井,将井中的泥沙挖出,将井清理干净,水质好了,这么好的井水弃而不用,实在可惜。我为旁观者,心里实在是有些心痛啊!
     “造”,本义是:到,往某地去。《说文解字》:就也。“造”假借为“作”,是制造,制作之意。“造”也有拜访之意,如:造访。“造”作名词时,有成就、时代等意;作副词时,通“猝”,忽然、仓率之意。
     “次”,本义是:身体欠安而打喷嚏。《说文解字》:不前、不精也。“次”也表示第二的,如次日、次子。“次”作名词时表示顺序,如次第、次序。“次”还指临时住宿或驻扎。《左传》里面讲:行军驻扎一晚为舍,驻两宿为信,过信,也就是驻三宿或三宿以上叫次。“造次”是指须臾、片刻之意,也兼随便、轻率等意。
     “弗”,甲骨文字形中间像两根不平直之物,以绳索束缚使之平直。本义是:矫枉。《说文解字》:挢也。“挢”读jiǎo,有两个意思,一是举,翘,如挢首高视;二是同“矫”,是纠正的意思。“弗”为“不”的同源字,在此为“不”的含义。“弗”作形容词时,通“沸”,指泉水喷涌的样子。
     “离”,本义是:鸟停留在鸟窝上。《说文解字》:离黄仓庚也。“离”是“鹂”的本字,即黄鹂也称仓庚,鸣声清脆动听。在本文里是违背、背离之意。“离”作名词时,即长离,传说中的凤鸟,比喻有才华的人。通“缡”,古代女子出嫁时系的佩巾。通“螭”,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作动词时,通“丽”,附丽、附着;作形容词时,通“俪”,成双、成对。
     “节”,本义是: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说文解字》:竹约也。“竹约”是指竹子的一节一节的外圈,中空而直,不改其方向。“节”是个多音字,读jié,作名词,有竹、节日、礼节等意。读jiē,指节骨眼、节子等复言词中。“节”在这里读jié,指气节、操守,也代表“五常”中的“信”。一个人没有节操,就没有诚信可言。
     “义”,甲骨文表示公羊用羊角维护自己的生殖权与交配权。本义是: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已之威仪也。“义”字从“羊”从“我”,其中既有养羊之义,又有取羊毛、羊肉之义,可见“义”是正当适宜的获利,也就是“五常”中的“义”。“义”是“仪”的古字,作名词时,有仪容、状貌之意。
    “廉”,本义是:厅堂的侧边。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仄也。“廉”是有棱角,引申为方正不勾结、清廉。“廉”在这里作形容词,是方正、刚直的意思,“廉”作动词时,有考察、视察之意,是“五常”中的“智”。
    “退”,本义是:向后走。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却也。“退”由“艮”和“辶”组成,“艮”为八卦之一,代表山、停止,“辶”与走有关,走到山脚下,前面没路了,只能停下来了,向后走。“退”在这里是退让、谦让的意思,表现的是辞让之心、退让之礼。天文学上称天体自东向西运行为“退”。“退”在这里代表了“五常”中的“礼”。
    “匪”,本义是:“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箧。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器,似竹筐。带“匚”的字常与筐有关,与器物有关。《周易﹒比》卦的六三爻的“小象辞”讲:“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行为不端、行为不正的小人亲近,不也是一种伤害吗!“匪”作形容词时,指行为不正。“匪”在这里假借为“非”,表示否定,不能之意。
    “亏”,本义是:气虚无力。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气损也。凡损皆为亏,在文中有损失、丧失之意。“亏”作副词时,有难为、幸而、多亏、幸亏等意。

    这四句话合在一起,讲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首先说的是仁德。仁慈就是仁德,仁是体,慈是用,表现出来就是爱心。能够不讲条件的博爱就是慈,慈的本体就是仁,它们是一体三面,同出而异名。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论语》二十篇中有“里仁”一篇,专门谈仁的体和用。
  仁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不能离开具体的事项空对空地讨论,所以孔子举了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例如“仁者爱人”,有爱心,能够爱人、爱物就是仁,这是孔子不得已的说法,因为爱毕竟还不是仁的全部境界和内容。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博爱谓之仁”,有人说这是孔子说的,其实这是唐朝韩愈说的,不是孔子的话。
  普通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喜欢就爱,不喜欢就不爱,所以爱字里面有心。简化汉字的爱干脆连心也掏去了,赤裸裸地告诉人爱是空心的、假的,信不得。慈则是爱的升华,是没有条件的爱。母亲疼爱儿女是无条件的,这种爱就是慈,所以称母亲为慈母。
  “隐恻”也称为恻隐,是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不忍,是仁慈之心的表现,所谓“恻隐怜人谓之慈”(《贾子道术》)。如果分开来解字,“痛之深为隐,伤之切为恻”。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尽心上》)做人的标准以恻隐之心为首,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这并不是孟子在骂人,事实确是如此。
  孟子举了“孺子坠井”的例子,一个人看到有孩子掉入井里,他瞬间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救人,根本没考虑是否有奖金,是否受表扬之类的条件,这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点。“造次”的本义是仓促、匆忙,引申义为草率、轻忽、唐突。人在忙乱仓促、来不及思考的时候,仁德所表现出来的慈爱、恻隐之心也不能够离开、不能够抛弃,就是“造次弗离”。“节义廉退”说的是五常之德除仁以外的其余四德“信义智礼”。“节”的本义为竹节,竹子可以被剖开,但其中的节不会扭曲,由此引申为气节、操守,所谓“君子竹,大夫松”,说的是人应该有所守而不变。这里用“节”来代表五常之中的信德。古代国家的特使出访,手中都要持着一根竹子做的“旌节”,人在旌节在,以象征国家的主权与尊严。西汉的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流放到北海牧羊十九年,汉昭帝时才被迎回中原。苏武须发如雪,手中高举着那根旌节回到长安,被传为千古佳话。“义”是孟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孟子一生追求的目标。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大义凛然”是孟子做人的标准之一,虽有敌军围困,只要“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廉”指一个人有操守,不苟且,在五常中代表“智德”。“退”的意思是谦退、谦逊、礼让,是“礼德”。
  在此四句中,“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俱全。但“仁”统四端,有了“仁”才有“义礼智信”四德,所以仁占五德之首。日本人五德中做到了四个,偏偏缺少仁德,所以日本这个民族虽然传统文化继承得好,“义礼智信”都做到了,但始终都不能如愿以偿地执世界文化之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在很多时候,只用一个仁字就代表了五德,例如孔子在《论语•里仁》一篇里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在一餐饭这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离开五常之德,于造次颠沛之间,更是如此。“颠”是狼狈困顿,“沛”是跌倒倾仆,“颠沛”合用比喻人的生活动荡困苦,人生挫折困顿的状态。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心性沉静淡泊,情绪就自在安逸;内心浮躁妄动,精神就困顿萎靡。
     “性”,本义是:萌生于心的本能、本质、欲求。《说文解字》:人之阳气性善者也。“性”是人的本性。《中庸》里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说明了儒家把道、本性及人性相联系。《中庸》又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更将人性定义为自觉,若想安天下之诚,就要无限发挥人的本性。如果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来看,是说个人只有在众人的合力下才能完善自己,尽己之性必须与尽人之性相结合,尊德性与重学习相结合,这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而“天性”一词更倾向于道家,主要指人先天具有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特性及行为趋势,即一个人出生所具有的秉性。佛教认为“性”是指事物的本质,佛性就是自性、法性,性相为一。
     “静”,本义是:色彩分布适当。《说文解字》的解释为:审也。“静”字的本义现在不常用了,现多指安宁、清静、使安定等意。广义的安静,是一种忘我,一种沉醉,时间停止,得失尽无,如熟睡的婴儿,缝衣的母亲,讲台上的老师,手术台上的医生,脚手架上的工人,飞船中的宇航员……无一不是安静的表现,安静就是生命中全身心的或然再现,而不仅仅只是坐如钟,站如松,止如死水,枯木立千年。
     “情”,本义是:内心感受、情绪。《说文解字》:人之阴气有欲者也。《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讲得很清楚,这七者不用学就会了,可见“情”是人的本性受外界事物影响而引起的心理变化。从《说文解字》对“性”与“情”的解读就知道“性”属阳,“情”属阴,性情是人的阴阳所属,互为体用。“情”通“诚”,有真诚、真实之意。
     “心”,本义是: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说文解字》: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心”字的甲骨文字形似心的形状。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孟子》里有说:“心之官则思。”“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佛教各宗派也盛谈心性,禅宗提倡明心见性,宋代儒家也喜欢心性,各家说法不一,普遍认为“心性为一”。
     “动”,本义是:使用体力劳作,行为。《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作也。“动”有震动、移动、与“静”相对;作副词时,指动不动、常常等意。
     “神”,本义是:神灵。《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左边一个“示”,右边一个“申”。“神”是会意字,“申”是天空中的闪电之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比,故称之为“神”。“神”是上天以闪电的形式对万物的明示、申告。“神”作名词时,指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泛指神灵。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这句话的意思是:保持内心清静平定,情绪就会安逸舒适,心为外物所动,精神就会疲惫困倦,指明了心情的动静表现。“性静”与“心动”;“情逸”与“神疲”;“心性”为里,“神情”为表。人的本性有六个层次:性、情、神、心、志、意。性情构成了神,心志组成了意,性的表现为情,情的表现为神,心之所向是志,志的生发为意。《中庸》开篇就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知“中”本身不是喜怒哀乐,而是“喜怒哀乐”的守中状态。朱熹也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以中庸的法则来调节“心性”,心动不过动,乐而不狂笑,哀而不嚎啕,否则“神”疲而倦怠!此说可否明了“心性沉静,神情闲适”之意?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守住真常之性,心志就能够充满;一心追逐外物,意志就被改变转移。
      “守”,是会意字,上面的“宀”表示房屋,下面的“寸”表示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本义是:官吏的职责、职守。《说文解字》:官守也。“守”也是秦代郡的长官名,汉代更名为太守。“守”作动词时,有奉行、遵守、坚守等意。
      “真”,本义是:修行得道的高人。《说文解字》:仙人变形而登天也。道家认为“真”是仙人。“真”的小篆写法表示借助工具或法术使自己隐藏起来,变化为无形,登天升仙了,就成了仙人。“真”在这里是本性、本原的意思。“守真”出自《庄子•渔父》:“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
     “志”,本义是: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宏大的打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意也。“志”作名词时,有志气、心情、神志,通“帜”,旗帜等意;作动词时,有专心、记着、叙述、记录等意。
    “守真志满”,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守住自己纯真的本性和操守,志气自然就会充盈内心,身具傲骨,百折不屈。
    “逐”,本义是:追赶鹿、猪等野兽,即为追赶。《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追也。在文中是追求的意思。“逐”作副词时,意思是依次、按顺序。
    “物”,古代以“牛”为大物,“勿”是杂色旗帜,表示多种多样,所以“物”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万物也。“物”作动词时,有选择、观察之意。泛指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从哲学层面讲,“物”与“心”是相对的。
    “意”,上面一个“音”,下面一个“心”,发自内心的声音,“意”的本义是:心志、心念。《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志也。“意”与“志”互解,在文中的意思是意志、愿望。
    “移”,本义是:将密集的禾苗进行分株移栽。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禾相倚移也。凡种稻必先苗之而移之,迁移之义,所以“移”字是“禾”旁。“移”作名词时,指移文(古时官府文书的一种)。在本文里,“移”是变动、改变之意。
    “逐物意移”,意思是追求物欲享受,人的意志就会转移、改变,善性也就随之改变了。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这八个字像格言名句,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很难落实到行动上。我们书院的院训是“学聚问辩,宽居仁行。”学也好,问也罢,最终是为落实到行动上,而且是仁行。今天讲这八个字也是如此,读着简单,做的时候又觉得空泛,无处着手,原因是没有弄懂其真正的内涵。就“守真”来说,各家有不同的表述。儒家主张通过教化来成就自己,出凡入圣虽说是自己的事,但教化正是将人性善的一面得以更好的发挥。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道德原则,成就自己之真我。王阳明的心学,更是将“真”解读为至善的天理,去恶扬善才是目的。道教修行、修炼的目的就是使生命返归到初始的本真状态。《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指人们要抱道守真,培养生命的真元、本性,使之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庄子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这是道家体悟自己的最干净利落的一句话。佛教对守真、天性、真心解读为真如之心,必须实修佛法,最后把“我执”、“法执”全部“空”掉后,所得就是真心。一切“真”都是本性、本质构成的。正如佛经所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里说的心,就是真心,就在于真如本性。无论是哪家的表述,无不对天性、真性的肯定。也正是由这样的至真本性充盈于心胸,用心致诚,意志充足,品性高洁,精神升华,才不为外物所动,才活脱脱独立于天地间。如果逐物意移,心随物移,物欲熏心,就会见利忘义,心生偏邪,道德品质也随之改变。
物质至上的社会世象,可以借用杨绛的话来说明:成功以拥有金钱物质多寡作为标准互相攀比,取利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就容易被人家利用与欺侮;稍有才德品貌,就会遭到嫉妒与排挤;若是大度退让,反倒会受到侵犯与损害,被人笑话为傻子。要与人不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得与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够累吧?这就是群体“逐物意移”的结果。“守真志满”无疑是对此世风的一种警示!每个人若将自己本性的真善美作为心灵的追求,作为行为的指南,理想中的大同、和谐的社会自然会照进现实。治世的良方就在你我心里,就在你我的行动中,谨记“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
      坚持高尚的情操,好的职位自然会为你所有。
     “雅”,通假“鸦”,鸟名,是乌鸦的一种。《说文解字》:楚鸟也。其实,乌和鸦是不同的鸟,乌是小而黑且不反哺,鸦是大而不纯黑且反哺。反哺就是长大了喂食给妈妈。“雅”也是《诗经》中诗篇的一类,《诗经》包含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而“风雅颂”是以不同的内容来区分。风,是风土之音、民俗之音;雅,是皇帝之音、朝廷之音;颂,是庙堂之音。“赋比兴”是写作的手法。“雅”为形声字,作形容词时,指正确、合乎规范。《毛诗序》中说:“雅者,正也。”《风俗通•声音》中说:“雅之为言正也。”可以推知,以鸟发出的声音为正。所谓“雅集”是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聚会,“雅”在此文中是高尚、美好之意。
     “操”,本义是:拿着,握在手里。《说文解字》:把持也。“操”在文中作名词用,是品性、德行之意。“雅操”有两个意思:其一为雅正的乐典,如《后汉书•仲长统传》:“弹《南风》之雅操,发清高之妙曲。”其二为高尚的操守。在此处意为“高尚的操守”。
     “好”,本义是:女人怀抱孩子。母亲抱着孩子,给人的感觉很温馨,很美好。《说文解字》:美也。在本文中是善、优良、良好之意。
     “爵”,本义是:古代饮酒的器皿,青铜制,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盛行于殷代和西周的初期。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礼器也。在此文中,是爵位、官位之意。“好爵”有两个意思,其一是精美的酒器。借指美酒;其二是高官厚禄。
     “自”,甲骨文写法象鼻形,本义就是鼻子。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就是:鼻也。人们通常都是指着自己的鼻子代表自己。鼻子是维持人呼吸的重要部位,一定要保持鼻腔呼吸的自由,才能够维持生命。“自由”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在本文中,“自”作代词,是指自己、本身。
     “縻”,本义是:牛缰绳。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牛辔也。牛辔(pèi)也叫辔(pèi)头,就是牛缰绳。马缰绳曰羁(jī),牛缰绳曰縻。“縻”在此处作动词,是束缚、约束之意。“自縻”就是自己牵着自己,其实就是自我约束。“縻”在古代也通假这个“靡”,是消耗、耗费之意。
     “坚持雅操,好爵自縻。”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坚持雅操”是因,“好爵自縻”是果。想要获得“好爵”,也就是想要获得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好运气、好机会,就必须像自己牵着自己一样时刻提醒自己,守住自己的高雅的情操和高尚的德行,自求多福。天助人助不如自助,自助的核心就是身心、德名的建设。要做到前面讲的“性静情逸”、“守真志满”,抛弃妄念、恶念,人才能纯粹、专注,言语坚定、眼神笃定,神志安定。坚持高雅的情操,高尚的德行,美好的东西自然就会来,“好爵”也会不请自来。若放弃了这一点,一切皆为枉谈。比如去道观、寺院等祈福,希望通过拜祭的活动得到福份。若放任自己的言行,当然不会有福报。与外物无关,与鬼神无关。必须自修己德,福报自来,齐心济世,德福天下。

需查询的字:

“受”, 本义是:两手中间是一条船,表示传递东西。引申为接受、承受。《说文解字》:相付也。《广韵》容納也,承也,盛也,得也,繼也“受”通“授”,是授予、交给、传授之意。“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爲天下王。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
“训”, 左边一个“言”,右边一个“川”,就是滔滔不绝地说教。“训”的本义是:教育、教导、训导。《说文解字》:说教也。“训”作名词时,有典式、法则、解说的词语等意。訓:誡也。《广韵》:男曰敎,女曰訓。又姓。許運切。五。洪武正韵:又男曰教女曰訓。

“奉”, 本义是:双手很恭敬地捧着。《说文解字》:承也。“奉”作动词时,作“捧”,恭敬的接受、进献、为…效劳等意;作名词时,通“俸”,俸禄、待遇等意;作副词时,表尊敬。

“仪”, 義(义)”是“儀(仪)”的本字。義,甲骨文   (羊,祥,吉兆)  (我,武器,借代战争),表示吉兆之战。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義”的“仪式”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人”  另造“儀”代替,表示程式庄严的典礼。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为神灵福佑的。简体楷书“仪”以“义”代替“義”,“乂”表示杀戮,“乂”加一点,表示公正顺天的战争。   《说文解字》:度也。

“比”, 从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比”的本义是:两人并肩而行。《说文解字》: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比”作动词时,有并列、并排、接近、等同等意。《周易》里的比卦,讲的就是亲比关系,君与臣亲比,人与人亲比,物与物亲比,人与物亲比。

“怀”, 小篆字形左边一颗心,右下面也有一颗心,两颗心相感思念,右上面是眼睛流着泪水,可知思念的程度。“怀”的本义就是:想念、思念。《说文解字》:思念也。

“切”, 本义是:用刀分割物体。《说文解字》:刌(cǔn)也。切断之意。“切”是多音字,读qiē,作动词,表示用刀从上往下用力,如切磋、切除;作名词时,通“砌”,台阶之意。读qiè,作形容词时,指贴近、紧急、实在等意。“切”在文中读qiē,是摩擦、接触之意。

“磨”,本义是:两块凿有交错麻点的石盘组成的用具,可将食物由粗变细或变成粉末。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石声也。“磨”是多音字,读mó作形容词,摩擦、阻碍、消耗、拖延等意;作名词时,指磨刀石、磨难等。读mò,是指粉碎粮食的工具,也指将粮食加工成所需的状态;作动词时,有转移、掉转、拉等意。在这里读mó,是切磋、探讨的意思。

“箴”,咸,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缄”的省略,表示系扎、封口。箴,篆文   (竹)  (咸,“缄”的省略,系扎、封口),表示系扎、封口的竹具。造字本义:动词,用竹签穿孔并用绳线缝合。本义是:缝衣服的工具。后作“针”。《说文解字》:綴衣箴也。“箴”在本文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规劝、告诫。箴言就是规劝之言。

“规”, 规,篆文   (夫,刚成年的人)  (见,观摩),表示成年青年观摩学习。造字本义:初涉社会的后生向长辈专注观摩,用心见习。古人称圆之标准为“规”,称方之标准为“矩”。本义是:画圆的工具,现在称圆规,古人称圆之标准为规,称方之标准为矩。《说文解字》:有法度也。就是规定、规则、标准等。

“颠”, 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蹎”的省略,表示仆倒。颠,古鈢   (真,“蹎”的省略)  (页,头部),表示头部仆地。造字本义:跌倒,以头着地。篆文 字形与古鈢字形相同。  《说文解字》:顶也。“页”是汉字的一个部首,“页”的本义是人头。“颠”在本文里假借“蹎”,是扑倒、倒下之意,表现了一种狼狈困顿之象。

“沛”,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肺”的省略,表示呼吸器官。沛,篆文   (水,洼)  (“肺”的省略,呼吸器官),水之肺,比喻作为大地水分调节器官的沼泽。造字本义:沼泽,多水草之地。隶书 将篆文的 写成  。本义是:沼泽,多水草的沼泽地。“沛水”原来是个地名,因水量特别的充沛而得名。“沛”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沛水。水量很大、经常被淹。“沛”作形容词时,指水流湍急的样子,泛指盛、大,通“霈”(pèi),雨盛大的样子。“颠沛”的意思是遭受磨难、贫困。

“逸”, 逸,甲骨文   (兔)  (止,“趾”,行进),表示追逐野兔。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 写成“辵” (行进),强调猎人“追逐”的含义。在所有猎物中,温顺易捕的,莫过于野兔,因此野兔逃脱会成为古人捕猎失手的深刻印象。造字本义:动词,野兔逃脱猎人追捕。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字底” 。本义是:野兔逃脱猎捕。《说文解字》:失也。“逸”在此处作形容词,是闲适、安乐之意。“逸”作动词时,有隐逸、退出社会而隐居起来、释放、散失之意。

“疲”, 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表面。疲,篆文   (疒,病)  (皮,表面),表示病在表皮。造字本义:形容词,表面的病态,即困乏、倦怠,稍加休息即可。隶书 将篆文的“疒” 写成 ,将篆文的“皮” 写成 本义是,困乏,倦怠。小篆字形象人躺在床上害病的样子。《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劳也。“疲”作形容词时,有疲乏、厌倦、衰老等意。

“满”,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均匀,平均。满,篆文   (水)  (均匀),表示水充斥每一处。造字本义:容器内液体饱和。隶书 将篆文的 写成 。本义是:液体达到器皿容量而外溢,即:填满、布满。《说文解字》:盈溢也。“满”作动词时,通“懑”,烦闷、足够等意;作形容词时,有饱满、整个、自满等意,也特指月圆。

“坚”, 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賢”的本字,表示善于管理、组织。堅,古鈢字形   (臤,管理、组织)  (土,壁垒、护墙),表示发动和组织群众,加固壁垒或城墙。造字本义:动词,加固壁垒或城堡等防御工事,使敌人攻而不克。本义是:泥土坚硬。《说文解字》:刚也。《广韵》:固也,長也,強也。

“持”, 寺”是“持”的本字。寺,金文   (之,止,不动)  (又,手,表示持握),表示持守、维护、控制。本义是:手拿东西。《说文解字》:握也。“坚持”即为:坚决保持住或进行下去。

翻译:
在外面要接受老师的训诲,在家中要奉持母亲的规范。对待姑姑、叔叔、伯父等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敬重,对待侄儿侄女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关爱。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彼此气息相通,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共同研讨学问,互相切磋劝诫,共同进步。仁义、慈爱,对人的恻隐之心,在最仓促、危急的情况下也不能抛离。气节、正义、廉洁、谦让的美德,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可亏缺。心性沉静淡泊,情绪就自在安逸;内心浮躁妄动,精神就困顿萎靡。守住真常之性,心志就能够充满;一心追逐外物,意志就被改变转移。坚持高尚的情操,好的职位自然会为你所有。

心得:
一句句读,一句句体会,哪一句自己做到了?惭愧!看到同学在群里说想哭,我也悲从中来,眼睛湿润了。“入奉母仪”,我拿什么给女儿“奉”?糊里糊涂地做了20多年的母亲!负债累累!还债吧,但大多数时候依然糊涂,不知道怎么还!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点点滴滴从自身做起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21: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心 于 2019-1-19 21:43 编辑

第七周

需查询的句子: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
“华”:

華,甲骨文 像一棵树 上满是花枝 的样子。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同时加“于” (竽),表示古人用花枝装饰欢庆的乐器。籀文 像枝叶茂盛的植物 有许多灿烂的亮点 闪烁其间。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有的篆文 加“艸” (草),误定了“華”的草本属性,于是“華”的含义遂发生了由“木”变“草”的大转变。造字本义:动词,树木开花。隶书 变形较大,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植物的形状、竽笛的形状消失。正体楷书 、 承续隶书字形。俗体楷书“华”另造会义字,   (化,变,无中生有)  (十,是“屮”的变形,即草),表示由草蔓生发的花朵。现代汉语中“华”的本义通常由“花”代替。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的比较来看,“荣” 的本义是草本植物开花,“华” 的本义是木本植物开花,然而古籍的用字情形却常常相反:称草本植物开花为“华”;称木本植物开花为“荣”* 。 古人常以部落或联盟首领的特长、或开创性的文明功绩来敬称他们的首领—— 最早推广系统用火的首领为“炎帝” ;最早推广射箭习武的首领为“黄帝”*  ;最早推广采摘种植的首领为“华”*  ;最早推广农耕生产的首领为“夏”*; 最早推广制陶的首领为“尧”*  ;最早推行熟食制度的首领为“舜”*  ;最早推广渔业的首领为“鲧”*  ;最早推广治蛇治水的首领为“禹”*  。  
树木开花。《说文解字》:荣也。
《诗经•周南•桃夭》中有一句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尔雅﹒释草》中讲:“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华”是个多音字,读huá的时候,指中国或汉族,如华夏、中华;也指美丽而有光彩的,如华丽;也指精英,如精华;另外也有时光、开花、繁盛、奢侈等意思。
读huà的时候,一般指我国山西的华山,另外也指姓。
读huā的时候,古同“花”,是花朵的意思。
“华”在这里应该读作huá,指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族。

“夏”:
夏,甲骨文   (像赤着脚的人)  (像尖嘴锄具),表示一个赤着脚的人 手持尖嘴锄 下地劳动,字形突出了人的头部、两手、脚(趾)和劳动工具。金文   (页,头,表示思虑、琢磨)  (爪,抓)  (执,操持)  (刀,垦荒的工具)  (卜,表示占卜,观测天象)  (耒,翻地的农具),表示观测天象与劳作。有的金文 省去“刀” 和“耒” 。篆文简化字形,省去了“刀” 、“耒” 等农具:   (页,头,思虑)  (两手,忙碌)  (倒写的“止”,脚),表示手脚忙碌,农耕劳作。造字本义:动词,手持刀,脚踩耒,观测天象,应季农忙。
本是指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说文解字》:中国之人也。
“华”与“夏”连在一起组成“华夏”,就是指古代汉民族。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经阪泉之战后融合成炎黄联盟,炎黄部落又在涿鹿之战后兼并东夷部落,形成了华夏部落联盟,又经过夏商周三代的融合,华夏民族正式形成了。从汉朝开始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华夏民族、炎黄子孙就是指汉民族。
“东”,本义是:太阳从树林中升起来,日出的方向。《说文解字》:动也。“东”在这里是指东方。
“西”,:鸟入巢息止。《说文解字》:鸟在巢上。“西”是“栖”的本字,“西”的甲骨文字形就像一个鸟巢。太阳没落,鸟归巢了,日落的方向就是西方。
“二”,本义是:由混沌分出的天、地两极。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地之数也。“地之数”指偶数,也就是阴数。而天之数是奇数,也就是阳数。“二”是原始记数符号,用两横来记录数量。
“京”,本义是:人工筑起的高土堆。《说文解字》:人所为绝京丘也。
“京”的甲骨文字形就像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三国志》里讲:“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京”就是大而高的土堆。但在古代的战争年代,各国为了炫耀战功,就杀死了很多俘虏、敌人,然后建一个很大的土堆,把尸体都堆在里面,堆得越大越好,以此来表示战绩、表示胜利。“京”在文中是国都的意思。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      讲的是华夏民族的大都城。中国朝代顺序如下: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西汉时期定都长安,东汉改都洛阳,所以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是南梁时期的人,所以他所说的东西二京就是指东京洛阳及西京长安。西安,就是西京,西周时期称为“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丰京在今西安城西南,周文王将民众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他的儿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丰京为宗教文化中心,镐京为政治中心,合称“宗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以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秦朝时都城在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秦朝的宗庙在渭河南岸,咸阳城跨渭河南北。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取得政权,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义,主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后来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今西安城)营造新都大兴城。唐朝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五代十国才开始在开封建都。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开封,曾经有意迁都长安,最后由于部下反对,只得放弃。后来改长安为京兆府路。元初长安城仍使用京兆府的名称。明清时期形成今天西安的格局,从明代开始长安改为西安。中国历史上定都西安的朝代,由西周开始,然后是秦、西汉、王莽新政权、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洛阳,人们公认的是在西周时期,周公营造洛邑。早在武王克商时,周武王就有在伊水、洛水流域建新都城的想法,并派人去洛邑周围进行测量规划,周武王亲政后,就开始实施营造。周成王七年二月乙未日,周成王在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祭拜武王庙,然后步行到丰京(今西安市西南沣河以西)祭拜文王庙,然后派召公奭到洛邑周围反复勘察地形,又命周公旦进行占卜,得到卦象大吉,最后成功营建洛邑,将九鼎放置那里,周成王将商朝遗民迁往洛邑,又命周公旦写《多士》训诫遗民,并没有流放及杀戮,以此安抚商朝民众,为实行礼乐大制打下基础。
到了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就是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严重,且又接近戎、狄等族,易被侵扰,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将周都迁往洛邑,史学家将平王迁都后的周朝称为东周,由周武王立国到周幽王被杀的时期称为西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
秦以前,洛阳称为雒阳。秦朝时,尚五行,即金水木火土,按五德之刑冲化合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取代周,应为水德,改雒阳为洛阳,东汉时又重新改为雒阳,三国时期又改为洛阳,到了隋朝,洛阳为东京。公元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居洛阳,封其为东都,武则天建武周政治,改东都为神都。唐玄宗天宝元年又改称东京,五代时,后梁称其为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至北宋称西京,金代称中京。
    西安和洛阳,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建城史及建都史,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背邙面洛,浮渭据泾
“背”,:人体后部脖子与骨盆之间的部分,《说文解字》:脊也。
“背”是多音字,读bèi的时候,是指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如背影;也指物体的反面,如背景;还指违反,如违背;有时也指听觉不灵,如耳背。读bēi的时候,是动词,意思是用背驮东西,如背负。在此处读 bèi ,是指背部对着或后部靠着。
“邙”,是指邙山,在今洛阳市区正北,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长度100多公里,海拔300米左右。邙山为黄土丘陵地,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邙”,《说文解字》:邙山也。
“面”,本义是:脸庞。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颜前也。“面”的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这个字是魏晋时期才出现的,而且只指脸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把“脸”与“面”混用。“面”在文中作动词,是朝向、面对、面向之意。
“洛”,指洛河,也叫洛水,源于陕西省洛南县,东流经河南洛阳,与伊河交汇后,流入黄河。“洛”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洛水也。关于洛水,有不少传说。所谓“河出图,洛出书”,据说,古时候,黄河出现了背上有图案的龙马,就是河图;洛水出现了背上有图案的神龟,就是洛书。圣人依据河图、洛书画出八卦,又依据阴阳变化原理得出四象,作出问卜的爻,并各附有文辞,以告知未来,判定吉凶,决断疑难。
“背邙面洛”,在我国古汉语中,“背”在方位上指北方,“面”在方位上指南方。“背邙面洛”是指洛阳北边靠着北邙山,南临洛水。为什么“背”是指北方?为什么“面”指南方?这说到底是因为我们在北半球,太阳在南边,所谓“背”就是背着光照的地方;就人体来说脊背就是后面。“背”字上面是北字,可知其含义。而“面”就是前面正对阳光,面向南方。我们崇尚面阳背阴,这是我们的文化,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洛阳城“背邙面洛”,就是我们传统风水上的风水宝地。
“浮”,小篆就像一个人漂在水面上。本义就是:人漂在水上,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氾也。这个“氾”读作fàn,同泛。
“渭”,指渭河,也叫渭水,源出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陕西省与泾河、北洛河会合,至潼关县入黄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长810公里。流域为关中平原。“渭”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渭水也。
“据”,本义是:手靠着、靠着,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杖持也。“据”比“握”还要把持得紧。在文中是“依靠、凭借”之意。
“泾”,是指泾河,也叫泾水。发源于宁夏省,注入陕西省渭水。是渭水支流。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所以泾水的水是浊的,渭河水是清澈的,“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就是渭水与泾水清浊分明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
“浮渭据泾”,是指长安城(今西安城)左边跨越渭水,右边紧依泾水,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俗话所说左青龙,右白虎,古西安都城就在渭泾两河之间。所谓八百里秦川就是指关中平原,是渭河冲积平原,又称关中盆地,北部是黄土高原,向南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也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前面讲的“东西二京”之所以能够成为华夏的都邑,是因为这是风水宝地。“背邙面洛,浮渭据泾。”这8个字简明扼要地描写了洛阳、西安两座都城的极佳环境,既是大自然的造化,又是天人合一择势而居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具体演绎。

宫殿盘郁,楼观飞惊。

“宫”,甲骨文字形就像房屋,在穴居野外的时代就是洞窟,即人们居住的地方。本义是: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室也。最初就是房屋的统称。在秦以后才开始称为“宫殿”,作为帝王的居住地。《周礼﹒天官﹒内宰》里有:“以阴礼教六宫”,因此“宫”也指古代贵族妇女的卧室。
“殿”,本义是:高大的房屋,特指帝王所居和朝会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堂之高大者也。就是高大的房子。是敬神拜佛或帝王大臣论事的地方。“殿”作形容词时,是最后之意,如“殿后”,就是在后面掩护或压阵的意思。“宫殿”泛指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中国历代的宫殿在建筑上特别讲究风水,通常是前殿后宫,左庙右社。即朝堂在前,寝室在后,左边是祖庙(祭祀祖先的场所),右边是社庙(祭祀社稷神的场所),后来百姓就称为“左庙右坛,前朝后寝。”紫禁城就是按照这样的风水格局建的:前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上班的地方,供皇帝和文武百官议事,这三个殿就像一个乾卦(☰),是阳性的。后宫有三个最核心的宫:乾清宫、坤宁宫、交泰宫(后来改为交泰殿),后宫的建筑格局就象坤卦(☷)一样分布,是阴性,是皇后嫔妃的寝宫。鸟瞰紫禁城就是一个泰卦的卦画。
“楼”,本义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相互勾连的木房。《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重屋也。
“观”,本义是:大眼猛禽瞪大眼睛察看,引申为仔细看。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谛视也。在这里,读guàn,意为宫门前两边的瞭望楼。宫殿大门外的两座楼台之间的空隙叫“阙”,后来,人们把“阙”也当成宫门前两边的瞭望楼。除此之外,古代建筑还有很多专用名字,比如“阁”,是平台上面的建筑。“亭”是用柱子顶起来,有顶,但四面没墙的建筑,供人们坐在那里休息或喝茶聊天看风景的地方。“台”就是高台,在上面观景或发号施令,也是祭拜的地方。还有“榭”,就是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飞”,金文写法下面象展开的双翼上面象鸟首。“飞”的本义就是:鸟飞。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鸟翥也。“翥”读Zhù,是振翼而上的意思,其实就是鸟展翼高飞的意思。
“惊”,本义是:马因警觉危险而举高前足,停止前进,也就是马受惊了。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马骇也。“惊”在文中有惊讶、震惊之意。“楼观飞惊”就是形容楼观高耸,其檐牙凌室欲飞,使人心惊,令人称奇。
“宫殿盘郁,楼观飞惊。”描述了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外观形象及雄伟的气势!建筑布局华美壮观,前殿后宫错落曲折。亭台楼榭,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勾心斗角。看了使人眼花缭乱,心惊啧叹!

图写禽兽,画彩仙灵。

“图”,本义是:规划一件事相当不容易,要慎重考虑。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画计难也。意为图谋、筹划。“图”在文中是绘画之意,是指在屋顶、梁柱、墙壁、匾额等上面刻画的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兽,多是祥瑞之禽兽,如龙、凤、麒麟等,还有天仙神灵,也有一些吉祥纹饰,如饕(tāo)餮(tiè)纹、云纹、回纹、水波纹等。大多出自宫廷画师之手,用料多为黄金和宝石原料,永不褪色。雕梁画栋多用于宫殿建筑及寺庙殿堂。
“写”,本义是:移置、放置的意思。俗字用语中也作“泻”字。在《说文解字》里解释是:置物也。这个意思现在已经很少用了,现在多指创作、写作、书画之意。在此处意为画、描绘。
“禽”,本义是:鸟兽的通称。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走兽总名。现在通常指鸟类的总称。
“兽”,本义是:禽兽的总称,古与“禽”意相同。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守备者。人们对兽有一个定义:兽是指有四肢无严格的分工,通体生毛的哺乳动物。禽兽也有这样的区分:二足为禽,四足为兽。
“图写禽兽”,是说宫殿里面画的飞禽走兽。这里的飞禽走兽多指祥禽瑞兽,如凤凰、喜鹊、丹顶鹤、鸳鸯等,瑞兽有龙、麒麟、狮子、大象等。古语云:“瑞兽霜耀,祥禽雪映。”
“画”,本义是:划分界线。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界也。
“彩”,本义是:颜色丰富,也指文采。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文章也。“画彩”就是用:赤橙黄绿靛蓝紫加上青白褐,这十色画出色彩鲜艳、花样繁多的图案。
“仙”,本义是:修炼得道,具备法力,长生不老的人。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长生迁去也。在这里是指神仙或仙人。所谓神仙,就是古代神话和宗教中修炼得道长生不老的人,或指能够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如道教有五仙: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
“灵”,本义是:巫师跳舞降神,祭祷求雨,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灵巫。以玉示神。也有称天神为灵的,“灵”是对天、地、日、月等的尊称及物品名,比如灵芝。在古代传说、宗教、神话中,神灵是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包括道教衍生的各种神。
“画彩仙灵”,是说宫殿里面除了画的祥禽瑞兽外,还有天仙神灵,以期仙灵护佑。“图写禽兽,画彩仙灵。”这两句话描写了古代宫殿建筑里面的彩绘图案。
《千字文》的构思确实精妙!从“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到“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再到“图写禽兽,画彩仙灵。”由远及近,由外到内,镜头感、画面感很强,好像通过这几句话就可以闭目想象“东西二京”所在的地势地形,以及都城周边的山脉河流,帝王宫殿错落次第,宫殿里面无论是雕梁画栋,立柱檐井,墙壁匾额,无不匠心独具,森严庄重!历史上书写宫殿楼宇的诗篇有很多。

丙舍旁启,甲帐对楹

“傍”,本义是:与人靠近、临近。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近也。作名词时用“旁”,旁边,侧之意。文中之意为旁边,侧面。
“启”,本义是:抽栓开门,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开也。有开、打开、开导、开始之意。
“丙舍傍启”简要地概括了西汉初期的宫殿,建筑制式要求。汉武帝时期,都城的建设都是根据先秦时代的城郭所改造,特别是皇宫,宫殿分为正殿与配殿。正殿一定是坐北向南的。“丙舍”是指正殿旁边的配殿、偏殿,有左配殿、右配殿,门自然也是东西对开,所以叫作“傍启”。
“甲”,本义是: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东方之孟,阳气萌动。“甲”在10个天干中,排在第一位,五行为阳木,位于东方,阳气初动,代表春天来了,万物始生。刚才讲了丙是阳火,代表夏天。10个天干,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代表春季,位指东方;丙为阳火,丁为阴火,代表夏天,位指南方;戊为阳土,己为阴土,位指中央;庚为阳金,辛为阴金,代表秋季,位指西方;壬为阳水,癸为阴水,代表冬季,位指北方。“甲”位居天干之首,有第一、上等之意。
“帐”,本义是:用于户外临时居住的有顶的帷幕。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帱也。就是有顶的帐篷。古代有说,在上曰帐,在旁曰帷,禅帐曰帱。“甲帐”指汉武帝所造的帐篷。
“对”,本义是:应答。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应无方也。就是回答问题不拘泥于方法。“对”字的小篆写法有一个“口”,汉文帝认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意思是说,我责怪你,你还狡辩,这种行为就是伪,后来就把“口”去掉而加“土”,所以“对”的繁体字写法是“對”,右边的“寸”代表法度、寸度,拿捏得好,才能够正确应对好。
“楹”,本义是:厅堂前部的柱子。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柱也。“楹联”就是挂或贴于楹柱上的对联,泛指对联。在文中是指正殿门前的柱子。
“甲帐对楹”
汉武帝尚神、信仰黄老,他认为他自己是天子,是天之子,应受各路神仙的护佑。于是他让人造了个豪华帐篷,帐篷正对着“楹”,也就是正对着大殿门前的柱子,放在正殿大门前面,把五颜六色的珍珠、琉璃、玳瑁、玛瑙等珠宝镶在帐篷上面,明月之夜闪闪发光,异常美丽,又在帐篷里放了许多好吃的,等待天神下来入住,其实这个帐篷是用来供奉神仙的,这个特殊的帐篷称为“甲帐”。紧依着“甲帐”搭了个“乙帐”,他自己晚上就睡在乙帐里,实现了皇帝与天地神仙共处,天子之气油然而生。《汉武帝故事》:“上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杂错天下珍宝为甲帐,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可见汉武帝是居乙帐内。
西汉时期的宫殿建筑中,正殿两边的偏殿的大门要从侧面打开,祭祀时制作的豪华帐幕的布置要对着正殿门柱。秦汉以来到清末民初,中国所有建筑都是经过中国古代的干阑式,泥夯式和石彻式这三种传统房屋形式所演变出来的。西汉时期的大都城,大多都是把先秦时代的城郭进行改造重建,所遵循的建筑原则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西汉时期,除了都城,各地郡府所在地大多比较繁华。西汉以来,宫廷建筑最典型的风格为斗拱、钩心斗角和宽大屋檐的房屋。无论是皇家的或民居的,任何建筑都是人类根据自己身处的地理与气候环境、人文、生产及生活条件的需要而修建的,其建筑内涵一定蕴含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肆”,本义是:摆设、陈列,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极陈也。
“筵”,本义是:古时铺在地上供人坐的垫底的竹席。古人席地而坐,设席不只一层,紧靠地面的一层称筵,筵上面称席。“筵”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竹席也。
“设”,本义是:以言使人。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施陈也。即陈设的意思,在这里与“肆”是一个意思,都是摆设、布置之意。
“席”,本义是:指用草、篾编织的垫子,通常是铺在“筵”上面供贵宾坐的。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籍也。“席”本来就是座位,所以有席位、出席等词。“筵席”本是古代皇宫里大宴宾客时的座位,后来逐渐演变成“宴席”,或者酒席、酒筵等,代表高级且隆重的会餐。
“肆筵设席”出自《诗经•大雅•行苇》:“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就是布置宴席。汉代时还没有椅子,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朝。但皇宫里的宴请宾客可不能马虎,先在地上铺上“筵”,再在“筵”上摆设“席”、桌子、食器、酒器、食物等,全是按规矩来办的。
  “鼓”,本义是:打击乐器之一,一般由两端绷紧皮面的空心圆筒构成,以一根或一对木槌敲击时发出深沉的咚咚声。“鼓”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在春分之时,发出的声音沉闷如鼓声,万物破壳而出,后来发明了能发出春分之音的乐器,称作“鼓”。“鼓”在文中作动词,打鼓、击鼓。
“瑟”,本义是:指善奏颤抖、忧伤之音的拨弦乐器,有点像琴。有个词是“琴瑟和鸣”,琴有七根弦,瑟是二十五根弦或十六根弦。“瑟”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庖牺所作弦乐也。
“吹”,本义是:鼓起嘴向外呼气。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嘘也。在这里指可以吹奏的乐器。
“笙”,本义是:簧管乐器。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笙一般用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在文中为吹奏之意。
“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鼓瑟吹笙”是指有鼓有琴瑟,有笛子有笙,鼓乐琴瑟齐鸣。说到“琴瑟”,让我想起一副对联: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描述的就是宫殿里大摆酒席的场景,击鼓弹琴吹笙一片欢腾,热闹非凡。通常是中秋节、春节或皇帝的生日、皇子诞生,或者边关打了胜仗等,才在宫廷里大设筵席,吹拉弹奏,以示庆贺。

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升”,本义是:容器名,后引申为向上提高。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十龠也。“升”是容量词,十龠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以前在农村也用“捧”作量词,在古代,双手满捧叫匊,两匊大约一升。“升”在文中作动词用,是登、上的意思。
“阶”,本义是:用砖石砌成的或就山势凿成的梯形道路。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陛也。“阶”在文中是台阶之意。
“升阶”就是沿着阶梯而上。有一个词语是拾(shè)阶而上,表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登。古代台阶可分为三个级别:常见的是一般台阶,也叫如意台阶,是由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从大到小,由下至上叠砌而成,三面都可以供人上下。另外就是高级台阶,也叫垂带台阶,是用长短一致的石条砌成,并在其左右两边各垂直铺设石条一块。还有较高级台阶,是在垂带台阶的两边加上石栏。现在,很多建筑大门前的台阶上会铺上红地毯,古时宫殿前的台阶是用朱砂抹饰,这叫丹墀(chí)。“丹墀”其一指宫殿、官府或寺院的赤色台阶或赤色地面;其二指官府或祠庙的台阶。
“纳”,本义是:丝被水浸湿。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丝湿纳纳也。其实就水融入丝,有收藏、收入之意。“纳”在文中有进入之意。
“升阶纳陛”的意思是:在酒席上,官员们上下台阶互相祝酒。
“弁”,本义是:古代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冠也。泛指帽子。
“转”,本义是:旋动、转运、改变。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运也。“转”是个多音字,读zhuǎn的时候,是改变方向、改变形势的意思,如转弯、情况转好;读zhuàn的时候,是旋转的意思;读zhuǎi时,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不用通俗易懂的词句,而使用文言文词语以显高雅。在文中意思为转动、改变方向。
“疑”,本义是:在十字路口不知所往。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惑也。在文中意思为:类似、好像。
“星”,本义是:夜间天空中发光的天体,俗称星星。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万物之精,上列为星。“星”在古代写作“曐”,代表很多发光天体。
古代王宫贵族对服饰特别讲究,就官帽来讲,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是文冠,是文官戴的,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是武官戴的,就像现在的瓜皮帽,帽子的缝合线的拼布接口叫“会”,缝合线太明显不好看,就用宝石、玛瑙、珍珠等一行行缀在上面,闪闪发光,这些小珠宝叫璂(qí),起装饰作用。当官员戴着帽子走动的时候,璂在光线的照耀下,也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所以是“弁转疑星”。当然,“弁转疑星”也指大家都以皇帝为风向标,皇帝的决策影响着天下苍生。这在《诗经﹒卫风》中有类似的描述,其原文为“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从秦始皇开始,只有皇帝才能戴衮冕。秦始皇的帽子有点像现在的博士帽,上面有一块板,叫綖(yán)板,綖板宽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前圆后方,用皂纱裱裹。綖板前后各有12旒(liú),就是前后各有12根丝绳,每根丝绳上穿五彩玉珠12颗,每颗间距一寸。綖板左右悬挂的红丝绳叫作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当然,皇帝的帽子还有很多讲究的细节,真可谓是冠冕堂皇,高端大气上档次。我们可能会问,帽子前后挂这么多串珠子岂不是会挡住视线?没错,这样既有威严感,同时也让文武百官看不清皇帝的表情,同时也时刻提醒皇上,要对文武百官多包容一些,不要太计较。这种官位决定服饰的文化一直延续到清朝。清朝三大件:朝珠、顶戴、补子。补子就是系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上的一块织物,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的等级。这一方法最早源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以其数量和颜色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用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清朝文官的官服中,因级别不同所用的羽毛也不同,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xián),六品用鸳鸯(yuān yāng),七品用鸂鶒(xī chì),八品用鹌鹑(ān chún),九品用练雀。
“升阶纳陛,弁转疑星。”意思是说:在宫殿设置的筵席上,各级官员们上下台阶,相互祝酒,官员来回走动,官帽上的珠宝转动,在光线的照射下,像满天的星星,闪闪发光。

需查询的字词:


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煮”的本字,表示烧柴做饭。都,金文   (者,“煮”,焚烧)  (邑,城邑),表示焚柴祭天之城。造字本义:名词,国王焚天祭祖所在的大城市。
形声。从邑,者声。从“邑”,表示与城市有关。本义:建有宗庙的城邑
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说文》
天子所宫曰都。——《帝王丗紀》
邦国的都城,国都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形〉
美好的样子
不见于子都。——《诗•郑风•山有扶苏》。传:“世之美好者也。”

军惊而怀都舍。——《吕氏春秋•察今》

大也。嘆也。美也。——《类篇》


邑,甲骨文   (囗,四面围墙的聚居区)  (人,民众),表示众人的聚居区。造字本义:名词,有一定人口定居的城邦。
邑,小帮国。在先王的制度中,公、侯、伯、子、男有尊卑高下不同,所管辖的地域有大小不同。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 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
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


甲骨文的“京” 与甲骨文的“高” 、金文的“亭” ,三个字字形相近。京,甲骨文 像有塔楼的建筑。造字本义:古代筑在都邑城关、用于瞭望预警的高耸亭台。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人工筑起的高土堆。
京,人所为绝京丘也。——《说文》
大也。《廣雅》曰:“四起曰京。”《風俗通》曰:“京,非人力所成,天地性自然也。”“京〔師〕義亦取此。”《公羊》曰:“京者,大也;師者,衆也。天子之居,必以衆大之辝言之。”又姓。《風俗通》云:“鄭武公子段封於京,號京城大叔,其後氏焉。”漢有京房。——《尔雅》


“槃”和“鎜”是“盤”的异体字。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搬”的本字,表示搬运、运送。盘,甲骨文   (般,即“搬”,运送)  (口,盛器),表示用来端送碗碟杯子的宽口平底盛器。金文   (般,搬运)  (皿,盛器),用“皿” 代替甲骨文的“口” ,明确“盘”的“器皿”性质。有的金文 用“金” 代替“皿” ,表示用金属制成的“铜盘”。籀文 、 承续金文字形。篆文 用“木” 代替籀文字形中的“皿” 或“金” ,表示用木板作成的“木盘”。造字本义:一种方形、宽扁、平底的集装盛器,通常可以同时盛放几个碗碟,托在手掌上为酒筵端送食物菜肴。
pán盘子,盛放菜肴、果品等的器皿,扁而浅,多为圆形,形状或功用像盘子的东西,指证券或商品的行情,环绕,垒;砌(炕、灶),清点或查问,转让(工商企业),用于盘子盛的东西,用于形状或功用像盘子的东西,用于下棋或某些球类比赛的次数
形声。从皿,般声。皿,盘碗一类器具。本义:盘子,浅而敞口的盛物器
通“磐”。大石
则国安於盘石。——《荀子•富国》
所谓盘石之宗也。——《汉书•文帝纪》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操持。郁,篆文   (有,操持)  (邑,城镇,地域),表示富有的地方。造字本义:名词,富足之境。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邑” 写成“双耳旁” 。
形声。从邑,有声。“郁”本是地名,又作姓。“鬱”为形声,从林,鬱( yù)省声。本义:繁盛的样子
郁 :
文采美盛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
鬱,木丛生也。——《说文》
郁彼北林。——《诗•秦风•晨风》
郁郁园中柳。——《古诗》。注:“茂盛也。”

丙舍:
“丙”,本义是:鱼尾。但鱼尾之说未免牵强。古代以10个天干配5个方位,丙指南方位,属阳火。“丙”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丙位南方,万物成炳。在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丙”排在第三位,位指南方,代表夏季,万物生长,欣欣向荣。阳盛將亏,阴气初起。传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候的大挠氏所创。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
“舍”,本义是:村邑中供旅人暂住的简易客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市居曰舍。
后汉宫中正室两边的房屋,以甲乙丙为次,其第三等舍称丙舍。
泛指正室旁的别室,或简陋的房舍。
指在墓地的房屋。
古代以十干配五方,丙为南方之位,因以指南方;五行中丙丁属火,因以为火的代称,丙为阳火,丁为阴火。北为主,南为从;阳为主,阴为从。故丙舍一词意为:
1)正房旁边的耳房。
2)客居他处。

:
“坒”是“陛”的本字。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相连接。坒,金文   (郭,城郭)  (比,相连接),表示将城郭相连的通道。篆文 以“土” (墙)代替金文字形中的“郭” (城郭),表示将墙院相连的通道。当“坒”的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阜” (向上的石阶)另造“陛”代替,表示王宫内相连的台阶。造字本义:名词,群臣的朝殿与帝王的宣殿相连的至尊台阶。
(形声。从阜,坒( bì)声。从“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本义: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升高阶也。——《说文》。按,天子之陛九级。
“陛”,本义是:皇帝的宝座与臣子朝拜活动的场所之间相隔的玉砌台阶。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升高阶也。“陛”相当于“阶”,专指帝王宫殿的台阶,看到这个字就会想到“陛下”,“陛下”是对皇上的尊称。蔡邕曾解释过,皇帝派他的近臣拿着武器站在宫殿的台阶下以防不测,所以“陛下”(台阶下)站的是皇帝的近臣,皇帝至高无上,一般人不能直接与皇帝交谈,故先请“陛下”——皇帝近臣代为转达,所以“陛下”最初是对皇帝近臣的一种称谓,后来才成为对皇帝的尊称。就像“朕”这个字,秦以前,不论尊卑,都自称“朕”,朕就是“我”的意思。秦始皇灭六国后,只有天子才能称自己为“朕”,其他人就都不敢用了,这才成了皇帝的专用自我称谓。


意译

      最古老,最宏伟的两座都城是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洛阳城背靠北邙山,南临洛水,长安城左跨洛河,右依泾水。宫殿盘旋曲折,楼观高耸如飞。看了使人眼花缭乱,心惊啧叹!宫殿里面画了祥禽瑞兽,还有天仙神灵,以期仙灵护佑。正殿两边的配殿都从侧面开门,豪华的帐幕对着高高的楹柱。宫殿里大摆酒席,击鼓弹琴吹笙一片欢腾,热闹非凡。各级官员们上下台阶,相互祝酒,官员来回走动,官帽上的珠宝转动,在光线的照射下,像满天的星星,闪闪发光。

心得

       这周开始读“秀美河山篇”。这个颂词,每一句都特有画面感。闭目想象,似把古都游了一遍,像将宫殿走了一遭;又像穿越到了古代,宴席,琴瑟,歌舞,头戴宝饰之帽踱着方步的古代官员 ——壮哉!美哉!。
       想到自己去过古都,游过宫殿的,但,吃吃喝喝,拍照留念,都看了些啥?想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要读书!又想到了《庄子  人间世》的这一段话: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过往是“看之以眼,止于眼”,过后真没留下什么!现在看了很多资料,感觉在用心看,“看之以心,止于符”,得到的也只是些抽象的概念。好想再去走走,看看,不只是用眼,用心,希望能用“气”,去找找那种“听之以气,看之以气”的感觉。
       从了解自己的家乡,看自己的家乡开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23: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心 于 2019-1-26 23:48 编辑

第八周、右通广内
需查询的句子:
1、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这两句话是描述西京长安皇宫里面的建筑:向右通向用以藏书的广内殿,向左到达朝臣休息的承明殿。
“广内”与“承明”都是汉代的宫殿。汉朝长安城里有三座著名的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广内殿是建章宫较重要的宫殿,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皇帝收藏图书典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中央集权的管理方式,为了防止对自己设置的政治制度提出非议,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就听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民间有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者族诛,这项禁令称为“挟书律”。刘邦统一天下后,几乎所有秦法都被废除,但挟书律却被保留了下来,导致遭到巨大破坏并长期停业整顿的图书市场在汉代初期依然是政治禁区。直到公元前190年,汉惠帝才宣布废除挟书律,民间可以随便藏书了,但由于图书市场破坏严重,民间的力量又十分有限,很难做到对图书的全面搜集和整理。
汉武帝时期,国力日渐强盛,汉武帝意识到“礼崩乐坏,书缺简脱”,觉得文化领域的萧条与经济上的发展、军事上的强大非常不匹配,于是命令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广大人民群众献书热情非常高涨随,皇宫里收集的书籍越来越多,于是腾出了几间宫殿用来藏书,广内殿就是其中的一间。
广内殿的“内”,有接受的意思。广内的意思就是:广泛地、毫无顾忌地接受接纳。由此可见,广内殿收藏的书籍是包罗万象、包纳古今的,各国各朝的历史、诸子百家,都收纳其中。
广内后来被用来泛指帝王书库,可能跟跟其超强的收纳能力有关。秘室也是宫中主要藏书地,所以宫中的书又被称为“中秘书”、“中书”或“秘书”。东汉末年,“秘书”不仅指宫中的书籍,也指管理书籍的机构和人员,后来逐步演变,完全摆脱了图书的本义,特指从事秘书工作的人或职位。
汉朝帝王建立如此庞大的书库,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从中了解前朝的历史及各种治国思想,以便选择最好的治国方略,为自己的建功立业服务、为王朝的延续服务。
承明,宫殿名,《三辅黄图》载:“未央宫有承明殿,著述之所也。”但承明殿不是一般的藏书室,这里还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和临时休息的地方。承明殿处于未央宫主殿的东面,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也是大臣们著述休息之处。
“承”,有担当蒙受、继续接联、顺从迎合等意思。“明”引申为清楚、了解、睿智等意思。“承明”,就是接联睿智、承续清明、明晰清楚的意思。以承明为殿名,是提示帝王们要清楚地了解国家的形势与状况,睿智地处理国家大事,使国家能长治久安。
要承明,靠帝王一人肯定是不行的,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贤才,听取他们的意见,才能使政权永固。在承明殿中,汉代的大臣们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帝王政权的巩固而鞠躬尽瘁。
由此看来,“广内”就象一面古镜,提醒帝王们要以史为鉴;“承明”就是一面人镜,提醒帝王们要认真听取大臣们的意见。能做到“广内”“承明”,国家必然兴盛,民族也必然进步。


2、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这里收藏了很多的典籍名著,也集着成群的文武英才。
坟,《尔雅》解释为“大防”,即大型防洪堤防、战斗工事掩体一类的大土堆,本与丧葬无关。古代埋死人的地方叫做墓,墓是平地。为以后再来扫墓时方便辨认,就在墓地上撮一个土堆作为标记,才有后世的“坟”。在这句里,指的是古代典籍,一般认为古人有“三坟”。在这里,“坟”指的是三坟,即三皇(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的著作;“典”指的是五典,记载五帝(少昊氏、颛顼zhuān xū氏、帝喾kù、尧、舜)事迹的书。三坟五典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早已经失传了。“三坟五典”之说,最早出自《左传 昭公十二年》中楚灵王。由于《左传》中没有对这个词的具体意思进行解释,所以后人有很多不同的理解:贾逵认为“三坟”即三王之书;马融认为“三坟”就天、地,人三气;张衡则从字面意思入手,认为“三坟”就是“三个大防”,也就是三项基本原则;郑玄认为“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唐代孔颖达在《尚书序》中认同了郑玄的说法并解释“八索”和“九丘”:“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既集坟典”说的是广内殿,因为它是收藏图书的地方,收藏了古今的图书典籍。“亦聚群英”说的是承明殿,承明殿既然是皇帝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所以承明殿里文武百官,群英荟萃。

3、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这里收藏很多古玩字画,既有杜度草书的手稿和钟繇隶书的真迹,还有漆书的古籍,以及从孔府墙壁内发现的壁经。
广内殿里面除了三坟五典以外,还有古玩字画的真迹,比如杜度的草书、钟繇的隶书,还有漆写的古籍和孔壁中的经典。唐代书法家兼书学理论家张怀瑾写了一本《书断》,记录了从黄帝到唐玄宗这三千多年间产生和使用的各种字体,以及此间八十六位著名书法家的概况,并把他们的作品分为分神、妙、能三品。在这本书中,杜度的章草被列为神品,而钟繇的隶书和行书都被列为神品。
还有“漆书壁经”。远古时期,人们曾采用结绳记事的方式来记录摘得野果或捕到野兽的数量,后来发现这种办法比较笨,就采取了进行了技术革新,他们把漆树的树皮割开,用流出的树汁在树上或石头上画杠杠。这种方法比搓绳打结要方便得多,而且更加耐久,那些杠杠想抹掉都困难,于是一直到文字产生之后,漆树汁都被用来作为书写记录的专用材料。 
“壁经”则是指在孔子旧宅墙壁中所藏的经卷。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各种书籍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当时,秦始皇下令把所有的儒书都收缴上来,秦始皇颁布“挟书律”之后,孔子的九世孙孔鲋[fù]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把这些书藏在了墙壁里。为了保密,孔鲋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这事,他只希望到了太平盛世、儒家复兴之时,这些书能够重见天日。藏好书之后,孔鲋隐居嵩山,进行了儒学宣传和培训。汉武帝的弟弟鲁恭王,想侵占孔子的旧宅修花园。在拆房时,忽然从墙壁的夹洞中发现了一批竹简,同时空中传来一阵庄严的钟磬之声,鲁恭王吓坏了,忙下令停止拆房。在墙壁中发现的这批竹简包括有《孝经》《古文尚书》《论语》等古典书籍。因为是在墙壁中发现的,所以这些书被称为“壁经”。

4、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承明殿里面聚集了文武百官、公卿将相。
府罗将相
府,本指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汉至南北朝时期多指高级官员及诸王治事之所;唐代至清代则多用作行政区域名,其等级在县和省之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比如宋代著名的开封府,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干部包拯曾在那里当过一年多的府尹;现在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比如政府。在这句里是什么意思呢?请对照《千字文》产生的年代从上面找。
罗,《说文》解释为“以丝罟鸟也”——罟,读“古”音,指用网捕捉动物。在这句,有聚集、分布的意思。
将,《说文》解释为“帅也”,但不是所有的将都是帅,只有主将或者负责统领全军的将才能称为帅。
相,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将和相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大臣,是军事、行政上的最高官员。  
周文王姬昌曾向姜太公请教,为什么自己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但国家治理却仍有很大的问题呢?姜太公回答说:人才选拔出来了却不任用,像木材一样堆在一边,这样做只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是因为君王只喜欢把一般人所称赞的人当作贤才,把一般人所诋毁的人当作庸才,其直接后果就是那些喜欢拉帮结派的人被任用,不会巴结逢迎的人则会被淘汰,导致小人勾结起来排挤贤才,最后朝廷里的官员基本上没什么好人了,自然就出现社会混乱加重、国家陷入危亡境地这种状况了。姜太公说:将帅和宰相分工负责,根据官职的需要推荐人才,并考察实际才能,使其能够胜任,名副其实,这样才算是掌握了举贤之道。
作为军事和行政上的最高官员,将和相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大臣,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对国家兴亡产生重大影响。姜太公说“将相分职”是在有一个贤明君主坐镇情况下的选拔人才方式,否则会导致将和相各管一摊,谁也不搭理谁,造成效率低下和派系斗争。能否调和好将相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一个贤明君主的用人手段。
路侠槐卿
路,本指道路,但在这句里可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君王居住的地方,如古代君主宫中最里面一道门叫“路门”、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正殿叫“路寝”。“路”也被用来比喻权位。
侠,通“夹”,从左右两方相扶持。槐,就是槐树。
卿,按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面对面吃饭,古时用作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周代外朝的场地中间,也就是天子座位的对面,有三棵大槐树,这是三公的位置。左右各种植棘树九棵,九卿大夫位列其下。所以也称公卿为“槐卿”。天子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方,在皇宫比较靠外面的那道库门之外,因此称为外朝;召见群臣开表彰大会等大型朝会的地方,在皇宫最里面的那道路门之外,这已接近内宫了,因此叫内朝,也叫路朝;平时上朝议事听取大臣汇报的地方,就在路门之内的路寝里面,称为燕朝。
路门也叫路寝门,还叫虎门,因为路寝门的外面画着老虎,取勇猛之意。“三槐”就是三公,虽然每个朝代对三公的称谓都不同,但他们却都代表着国家最尊贵的三个职位。“九卿”是秦汉时代中央政府的行政长官。周代站在槐树下的“三公”,是国家除了天子外最顶级的三个职位,一般认为是太师、太傅、太保,也有说是司马、司徒、司空的。秦朝不设三公,西汉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为三公,之后三公名称和地位都有所变化,到了曹操当丞相的时候,把三公制度给废了,丞相一个人独揽大权。魏晋时期虽然又恢复了三公,但已经开始变成虚衔了。宋代以后,习惯上把太师、太傅、太保作为三公,不过也是虚衔。站在灌木前的“九卿”,在周代是指的是“六卿加三孤”,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加上少师、少傅、少保,凑到一起正好是九个,在以后的朝代里这九个官职的变化也比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古人为什么要用棘和槐这两种树来作象征呢?他们觉得,棘这种植物象征着官员在处理政务过程中的三根棘刺定罪责的优良作风。三刺在《周礼》中是说:凡是重大疑难案件,首先要交给群臣讨论,没有讨论出个结果来,就再交给群吏讨论,还没结果,就交给全国人民来讨论。槐象征的是“怀”,就是一直想请这些人来商量事情。
因为能站在棘槐下面的人都是大官,所以后人就用“三槐九棘”来代指公卿。
“路侠槐卿”是说宫廷外,官道旁站立的都是三公九卿。

5、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
这些公卿将相的待遇,都是异常的丰厚。他们每户有八县之广的封地,每家的亲兵卫队都在千人以上。
户封八县
户,《说文》解释为“半门曰户”,也就是指单扇门,“門”这个字就是两个相对的“户”组成的。“户”与“门”区别在于使用区域上:位于宅院内部堂室的门主要是供人出入用的,所以多为单扇,这就是“户”,而位于宅院最外面的门除了人走还得供车马出入,所以需要宽一些,多用双扇,这就是“门”。
后来“户”不光指单扇门了,而是指人家、住户,比如用来登记户口的册子称为“户籍”,建国初期曾经在维护治安、打击犯罪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极大地方便了政府对居民的管理。
封,《说文》解释为“爵诸侯之土也”。在太古时期,人们多利用自然林木来划分族与族之间之界限,后帝王把爵位及土地赐给王室成员和有功的大臣。周朝建立以后,开始分封建国,设立八百诸侯国。西周和春秋时期采取分封制,受封者不仅可以享受封地上的经济权益,还有政治上的统治权,这块土地上的老百姓都得按户及时足额交赋税,所以封地一般不以土地面积来衡量,而是以地面上居民的户数来计算。
八,本义指是相背分开,后多用做数词,这里不是确数,表示多。
县,古通“悬”,指把一个东西绑着悬挂起来,比如钟磬等乐器,又专指秤锤;假借为“寰”,指古代帝王京城周围千里以内的大片区域,后又被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周代县比郡要大,秦以后县隶属于郡,现在成为地区、自治州、直辖市之下的一级行政区划。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北方,官居丞相,但是他的封地也只有四个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周瑜批评说“虽托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种批评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曹操是个雄心远大的政治家,于是他把皇帝封给他的四个县中的三个退还,并写了一篇气势磅礴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以实际行动去回击批评的声音。曹操的封地上共有三万户人家,让出三个县之后只剩一万户。
“县长”这一官职在汉代已经存在,如果一个县的户数在一万以上,县官称为“县令”;如果户数不足一万,县官称为“县长”。晋代因长期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县长和县令以一千户为界限划分。南北朝以后,“县长”逐渐消失了,县官一律称“县令”,统治户数的多少会在品级上体现。到了宋代,朝廷经常派京官下地方锻炼,让他们去“知某县事”,简称知县。这种做法有利于中央政令的畅通。民国以后,被废弃了千年的“县长”这一称呼又胜利回归,沿用至今。
家给千兵
家,在比较久远的古代,家畜是人们的重要财产,养在外面怕被人偷去、狼叼去,还是养在屋子里安全,于是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
给,读“几”音,是配给、供给的意思。指充足的供给,以物质给予对方。
千,本指数目,这里比喻数甚大,许许多多。兵,上面的“斤”是短斧之类的武器,下面是“廾”指双手,本指兵器,这里指士卒。  
这句颂词是说:皇帝赐给这些大臣的还有数以千计的亲兵护卫以示奖励。
家兵,是地主豪强或官僚的私人武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兵的正式称呼为“部曲”——这个称呼看上去比较奇怪,其实源于汉代正规军编制的名称,大将军营下设有若干个“部”,每个“部”下又有若干个“曲”,所以“部曲”一词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军旅”。在西汉末年反对王莽的起义中,地方豪强以军事编制的方式将宗族、宾客、子弟等人组织起来,于是在中国历史首次出现了宾客的部曲化,形成了家兵早期的形态,但是汉代地主豪强的私人武装并不是常设和公开的形式。
家兵合法化始于东汉末年,很多饱受战乱摧残的农民去世族大户那里寻求保护,进而成为豪门的家兵,他们作战时是部曲,平时是佃客。在正规军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家兵能够形成有效的力量补充。
三国时期东吴实行世袭领兵制度,使将领与士兵建立世代的隶属关系,而私有的家兵在此时也被合法化了。家兵虽然是私有的,但也得听从国家的召唤,皇帝可以把私人部曲收归国有,进行二次分配,比如派去打仗,比如赏赐功臣。
“家给千兵”这种赏赐在私人部曲刚刚合法化不久的晋代颇为流行,据《晋书》中记载,得到“给千兵百骑”这种赏赐的皇族和功臣有十来位,比如司马泰、司马亮、卫瓘[guàn] 、陆晔等,都是权倾一时的人物。隋唐之后,私人部曲慢慢脱离军事,转化为以经济依附关系为主的、地位更加地下的“贱口”。
虽然历史上真正获得“家给千兵”这一殊荣的人并不多,但它还是被后世作为大权在握、荣华富贵的一种象征。
  
6、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这些将相公卿,个个都戴着高高的官帽,陪伴着皇帝坐车出游。车马驰骋,彩旗与帽带随风飘舞,好不威风。
高冠陪辇
冠是古代贵族男子戴的帽子。古人将长发挽为发髻,再用冠套住,而并非象后世的帽子将整个头顶都盖住。为了将冠固定住,冠的两旁就有两条可以在颔下打结的丝带,叫作“缨”。贵族则要戴上与其身份相符的帽子。古代的“帽”和“冠”是有一点点区别的,《晋书 舆服志》》中说:“帽名犹冠也,义取于蒙覆其首,其本纚也。” 纚,读“喜”音,指古代用来束发的布帛,这种简单的类似头巾的东西被叫做“帽”,而“冠”则主要是指那些有各种造型的帽子。
从周代开始,帽子已经成为男性贵族服饰的标志,男人到了20岁时要举行冠礼,标志着此人已经成年。冠礼的仪式相当隆重且复杂,光帽子就得准备三顶,第一次加缁[zī] 布冠,表示从此已有治人特权;第二次加白鹿皮弁,表示从此要服兵役;第三次加赤黑色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行了冠礼之后,帽子就成了日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出席一些公开场合时不戴帽子,就是非常不合礼的行为,让人很羞愧。由此可知,戴冠不仅是礼制的需要,也是保持贵族尊严的一种威仪。《韩非子》中说:“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只不过帽子掉了而已,齐桓公就惭愧得三天不敢见人。《史记》载:卫国发生内乱,已经六十多岁的子路没有选择逃走,而是扭头加入了战斗,负伤后被砍断了冠缨,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放下武器把冠缨系好,敌人乘机将其刺死。

驱毂振缨:
毂,古代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 中间是用来插车轴的圆孔。驱毂,就是让车子向前行进。
“缨”本指系在脖子上的帽带,但后来又增加了几个意思:指丝线等做成的穗状饰物;指驾车时套马用的革带;指绳索。“振缨”一词,也相应地有好几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指出仕,相当于“弹冠”。当官之后地位提高了,需要整理衣冠,以示面貌一新。第二个意思指谓隐遁,即“濯缨”。晋代夏侯湛在《东方朔画赞》中写了“临世濯足,希古振缨”一句,借用了屈原《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寓意。一般认为,渔父是个隐士,他说的这句话是古代的一句习语,表达的是一种不与时俗同流合污、豁达自由的隐者心境。第三个意思是抖动缰绳,在“驱毂振缨”这一句里就应该是这个意思。古代的车驾经常是用多匹马来拉的,如《诗经 秦风 小戎》中说:“四牡孔阜,六轡[pèi]在手。”四匹高大硕壮的公马拉车,御者手里要攥着六条缰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间两匹马不负责转弯,只要各一条缰绳就可以行了,而左右两侧的马则各需要两条缰绳,否则无法控制方向。

这两句颂词描绘了为皇帝陪乘的将相公卿们威风得意的场景,这也是他们的一份政治荣耀。

7、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他们的子孙世代领受优厚的俸禄,生活奢侈豪富,出门时轻车肥马,春风得意。
世禄侈富
世禄,是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贵族世代享有爵禄,与其相配套的是世卿制度,二者连起来就是世卿世禄制度。这种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天子或诸候国君以下的贵族,父亲死后就由儿子接班,官位和俸禄世代相传。
古代贵族的爵位是世袭的,只要后代子孙没有违纪犯法、爵位没有被削去,就可以世袭。禄是根据爵位的等级不同,政府予以的配给和补贴。古代的俸和禄不是一个概念,俸是薪俸,相当于现代的工资、薪水,得干活才有薪俸。禄是配给,相当于现代的福利,只要你有爵位或名分,不干活也有禄给。
“侈”是奢侈、豪华、奢靡过度;“富”是富足、财物殷实。这些人世代享受国家的供养,生活奢侈富足,无忧无虑。 

车驾肥轻
这些朝廷大臣们乘坐肥马拉的车,穿着轻便的皮衣。
车驾是指车、拉车的马和车上的人。战国以前,车马是连用的。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上古时代驾车就是御马,乘马就是乘车。“驾”指拉车的马。拉车的马为什么要用肥的呢?因为这样的马不仅肥壮有力,拉起车来精神十足,而且显得非常有宝贵气。
“肥轻”是肥马轻裘的简称,出自于《论语》。孔子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孔子的学生公西华代表鲁国出使齐国,担任孔家总管的冉有觉得公西华出门在外,应该照顾好他的家人,未经老师同意就送去了一百六十斗米。孔子知道后对冉有说:“公西华去齐国,骑的是高头大马,穿的是狐皮大衣,神气活现,阔气得很,所以他家里根本不差钱。我听说这样一个道理:君子要周济急需的人而不是为富人提供帮助。”现在,“肥马轻裘”已成为一个成语,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论语 雍也》中记载:“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原思,就是孔子的学生原宪,字子思。在孔子担任鲁国司寇的时候,原宪给孔子当管家,孔子知道他贫困,给他九百斗米的薪水。原宪是个安贫乐道的人,跟老师推辞不接受。孔子说:“你自己用不到,可以分给你乡里的穷人。” 从孔子对这两件事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的慈善思想。
  
8、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朝廷还详尽确实地记载他们的功德,并刻在碑石上流传后世。
策功茂实
“策功”,指记功勋于策书之上,是指古代帝王对臣下记功嘉奖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在周代就已经出现,当时称为“策勋”。那时候没有纸张,所以要把有功人员的先进事迹记录在竹简上,这个东西就叫做“策”。
茂实,本指草木茂盛而结了很多果实,引申为盛美的德业或卓越的功勋,属于以具体描述表达抽象意思的用法。在《木兰辞》里有这样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转”是量词,指策勋的等级。在隋唐时期,勋级分为十二个等级,花木兰获得的是最高等级。正史记载中,以“策功”这种方式来确定封赏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新唐书 苏定方传》中记载:“高宗临轩,定方戎服奉贺鲁以献,策功拜左骁卫大将军、邢国公。”因为这些将相公卿,都有文治武功,而且这些功绩都是既丰厚又真实,所以才有如此好的待遇。
勒碑刻铭
他们活着的时候不仅如此,死了以后还要“勒碑刻铭”,将他们的卓绝功勋镌刻在金石之上留芳百世。
碑,《说文》中解释为“竖石也”,即一块立在地上的石头。“碑”这个名称是汉代才产生的,此前都叫做石头。最初,碑上是没有文字的,其用途主要有这么三项:一是立在皇宫门前,用来观测日影以确定时间,相当于现在挂在车站等公共建筑顶部的时钟;二是立在宗庙祠堂中,用来栓住准备杀掉祭祀的牲畜;三是作为贵族下葬时的用具,贵族生前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不能让人抬起棺材直接扔到墓穴里,那样一下子就全都给摔散了,所以要先立个碑,拴上绳子来牵引棺木,轻轻放入墓穴。碑的第三种用法得到了发展:后世往碑上面写些文字,把死者的生平和功业记录一下,以便让后代记住,于是,写有文字的碑就诞生了。后来,碑文不仅仅用于记录或纪念,也用来做为优秀书法作品的载体。  
勒碑通常是政府对有功人员进行表彰的一种方式。人民群众对官吏表示满意,也可以勒碑,如《旧唐书 狄仁杰传》载:“俄转宁州刺史,抚和戎夏,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
“勒碑”是在石碑上刻字,“刻铭”是在金属上刻字,二者不同。中国刻碑的历史始于汉代,汉以前没有碑,只是在石头上刻字。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朝廷下诏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刻在四十六块石碑上,刻碑的历史才真正开始。
铭,是为了确立持久的或公开的记载而刻写或题写的文辞,也可是说是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人物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古时候多刻于钟鼎等器物之上,秦汉以后也刻在石碑上。
以上两句话的意思,就是:他们的文治武功卓著而真实,不但事迹被加载史册,且被镌刻在金石上永传后世。


需要查询的字词
1、既....亦
“既”,本义是:餐毕,转身离席。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小食也。 “即”与“既”不同,“即”是靠近就餐的意思。“既”在这里与后面的“亦”组成一种句式结构:“既……亦……”表示同时具有两个方面的性质或情况。

2、坟典
“坟”,本义是:指比土冢更大的正式墓地,地表有碑铭。其实就是大土堆、坟堆。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墓也。《礼记》里讲:“古人墓而不坟”,人死了,埋在地下叫墓,埋下之后,为了记住墓主的位置,方便祭祀,就堆了个土堆,这个土堆叫坟。“坟”在文中意思为古代典籍名,即三坟。“三坟五典”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最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典”,本义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世人可以其为依据来行事、判断。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典”就是大册,引申为鸿篇巨著、重要的文献。
这里说的“坟典”就是古代所说的“三坟”和“五典”。“三坟”是指三皇讲大道的著述。三皇即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因为当时生产力比较落后,只能用泥土制作泥板并在上面刻录三皇的教导,因为年代久远,这些都失传了。“五典”就是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言大道的书。还有“八索九丘”,“八索”可能就是八卦的前身。“九丘”应该是讲天下九州的。这些典籍现在均已失传了,现在唯一保存完整的文化典籍就是《周易》了。有些人可能会误认为这句话中的“集”是“经史子集”的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制的最终确立,实际上是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经”为经书,“史”为史书,“子”为先秦诸子百家著作,“集”为文集,即诗词汇编。《千字文》成书于南朝时期,所以文中“集”即为收集之意。

3、辇
辇”是会意字,上面两夫下面一车,表示两人拉着一辆车。《说文》解释为“挽车也”,就是人力挽拉的车,最开始是用来运送辎重的,后来成为皇宫中使用的一种便车,秦汉之后特指帝王或后妃所乘的车。皇上坐的叫“龙辇”,皇后坐的叫“凤辇”。  
古代乘车,身份地位高的尊贵之人坐在左边,驾车的乘在中间,右边还空着一个位置,坐在这里的人称为“陪乘”,也就“参乘”、“车右”。《周礼》中说:“齐右,掌祭祀会同宾客。前齐车,王乘则持马,行则陪乘。”陪乘一般由皇帝比较信任的高级官员担任。能够近距离接触皇帝的人并不多,所以陪辇也成为臣子的一种荣耀。

4、缨
“缨”本指系在脖子上的帽带,但后来又增加了几个意思:指丝线等做成的穗状饰物;指驾车时套马用的革带;指绳索。“振缨”一词,也相应地有好几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指出仕,相当于“弹冠”。当官之后地位提高了,需要整理衣冠,以示面貌一新。第二个意思指谓隐遁,即“濯缨”。晋代夏侯湛在《东方朔画赞》中写了“临世濯足,希古振缨”一句,借用了屈原《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寓意。一般认为,渔父是个隐士,他说的这句话是古代的一句习语,表达的是一种不与时俗同流合污、豁达自由的隐者心境。第三个意思是抖动缰绳,在“驱毂振缨”这一句里就应该是这个意思。古代的车驾经常是用多匹马来拉的,如《诗经 秦风 小戎》中说:“四牡孔阜,六轡[pèi]在手。”四匹高大硕壮的公马拉车,御者手里要攥着六条缰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间两匹马不负责转弯,只要各一条缰绳就可以行了,而左右两侧的马则各需要两条缰绳,否则无法控制方向。

5、肥轻
“肥”,本义是:脂肪多。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多肉也。引申为肥沃。“肥”在这里指代肥壮的马。
“轻”,本义是:车名。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轻车也。“轻车”在古代是指一种特别先进的战车。在这里,“轻”是指轻裘,轻暖的裘皮大衣。“肥轻”是肥马轻裘,指服饰华贵,生活豪华。
“肥轻”是肥马轻裘的简称,出自于《论语》。孔子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孔子的学生公西华代表鲁国出使齐国,担任孔家总管的冉有觉得公西华出门在外,应该照顾好他的家人,未经老师同意就送去了一百六十斗米。孔子知道后对冉有说:“公西华去齐国,骑的是高头大马,穿的是狐皮大衣,神气活现,阔气得很,所以他家里根本不差钱。我听说这样一个道理:君子要周济急需的人而不是为富人提供帮助。”现在,“肥马轻裘”已成为一个成语,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论语 雍也》中记载:“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策
“策”,本义是:竹制的马鞭。“策”的金文下面表示带芒刺的植物。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策”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马箠也。“箠”同“棰”,是短木棍的意思。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叫简策。古代大臣们上朝的时候手里拿的竹片也叫“策”,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在文中有此意思。
7、功
“功”,本义是:用力从事劳作。功业、功劳。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以劳定国也。《周礼•司勋》中讲了:“国功曰功”,就是为国为民为社会做事才是有功劳。“策功”就是记录官员的功德。

8、“茂”,本义是:用大刀斩劈丛密野草,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草丰盛也。在文中意为大、盛大。

9、“实”,本义是:家中财物充足。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富也。“实”在《广雅》里解释为:诚也。所以“诚实”经常连在一起用,就是不虚伪、真实。“茂实”在这里是形容文武官员盛美的德业。

10、“勒”,本义是: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子。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马头络衔也。“勒”在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11、“刻”,本义是:用刀具刮凿、镂刻。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镂也。“刻”也有严格要求之意,作名词时,是时间单位,指一小时的四分之一,也就是15分钟。通常在木头上雕琢叫“刻”,在金石上雕琢叫“镂”。在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12、“铭”,本义是:在钟鼎贵器上镂刻主人的名字、记。“铭”字左边一个“钅”,右边一个“名”,在金属上刻上祖先的丰功伟绩、言语、警示语、座右铭等。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记也。泛指在器物上雕刻文字以记事。


译文:

     西京长安皇宫里面的建筑,向右通向用以藏书的广内殿,向左到达朝臣休息的承明殿。这里收藏了很多的典籍名著,也集着成群的文武英才。这里还收藏很多古玩字画,既有杜度草书的手稿和钟繇隶书的真迹,还有漆书的古籍,以及从孔府墙壁内发现的壁经。承明殿里面聚集了文武百官、公卿将相。这些公卿将相的待遇,都是异常的丰厚。他们每户有八县之广的封地,每家的亲兵卫队都在千人以上。他们个个都戴着高高的官帽,陪伴着皇帝坐车出游。车马驰骋,彩旗与帽带随风飘舞,好不威风。他们的子孙世代领受优厚的俸禄,生活奢侈豪富,出门时轻车肥马,春风得意。朝廷还详尽确实地记载他们的功德,并刻在碑石上流传后世。

心得:
   本周内容让我们具体了解了“广内”和“承明”两座宫殿及“广内殿”里的收藏。公卿将相们异常丰厚的物质待遇,及无比优越的政治待遇。不仅如此,朝廷还为他们“勒碑刻铭”详尽确实地记载他们的卓绝功勋,以流芳百世。
本周开始诵读熟悉内容时,读到“世禄侈富,车驾肥轻”,心里隐隐地有点抵触,“封建统治,穷奢极侈,糟粕”一类的词不时冒出。
查完资料,看到:“广内”就象一面古镜,提醒帝王们要以史为鉴;“承明”就是一面人镜,提醒帝王们要认真听取大臣们的意见。能做到“广内”“承明”,国家必然兴盛,民族也必然进步;虽然历史上真正获得“家给千兵”这一殊荣的人并不多,但它还是被后世作为大权在握、荣华富贵的一种象征;“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他们的文治武功卓著而真实,不但事迹被加载史册,且被镌刻在金石上永传后世…..
建功立业,国家兴盛,民族进步……再诵读,感觉在变。

月总结:
爬楼看了群聊,得好好反省自己!
“这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要讲的东西也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什么?”听到老师问,问自己,真答不上来。《千字文》早被我读散了。
复习:
第一个月我们学习了《千字文》的第一部分,大千世界篇。讲了天文地理、气象物候、人类社会的出现和中国最早的政治制度。学习了第二部分,人之修养篇。主题就是谈如何做人。身与心、德与名的关系,指导我们应该怎样端正思想、修正行为,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德业。
第二个月继续学习第二部分,重点落实在心性的修正上面,也就是“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接着学习第三部分 秀美河山篇。这一部分讲述了与国家、政权、政治、政令等有关的内容,最后赞美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和秀美的景观 。
“有这么多事情,累了,忙了……”,觉得老师说到我心坎上了。感觉自己真的好努力了!
哎!放假开始上培训班,白天上,有时连着晚上也上。要把自己忙死,累死才罢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 12: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心 于 2019-2-2 12:22 编辑

第九周读书分享:
原文:
磻溪伊尹 (pán xī yī yǐn),佐时阿衡 (zuǒ shí ē héng)。
奄宅曲阜 (yǎn zhái qū fù),微旦孰营 (wēi dàn shú yíng)。

桓公匡合 (huán gōng kuāng hé), 济弱扶倾 (jì ruò fú qīng)。
绮回汉惠 (qǐ huí hàn huì), 说感武丁 (yuè gǎn wǔ dīng)。
俊乂密勿 (jùn yì mì wù), 多士寔宁 (duō shì shí níng)。

晋楚更霸 (jìn chǔ gēng bà), 赵魏困横 (zhào wèi kùn héng)。
假途灭虢 (jiǎ tú miè guó), 践土会盟 (jiàn tǔ huì méng)。
何遵约法 (hé zūn yuē fǎ), 韩弊烦刑 (hán bì fán xíng)。

需要查询句子:
1、磻溪伊尹 佐时阿衡:
      周文王在磻溪遇到吕尚,尊他为太公望;伊尹辅佐时政,商汤封他为阿衡。他们都是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功臣。
      “盘溪,太公望所钓之处,在今凤翔府宝鸡县东南旁有太公石室存焉……阿,依也。衡,平也。言天下依赖以平治者也。诗《商颂》云:‘惟实阿衡,实左右商王’。”——《千字文释义》
      《商颂•长发》是一首记述殷商发迹史特别是歌颂商汤功德的长篇颂诗。其中有:“惟实阿衡,实左右商王” (伊尹确实配得上阿衡职位,确实起了辅佐商王的作用)诗句。
      太公姜子牙, “渭水垂钓、文王访贤” 都关于他的故事。      “磻溪” 是渭水河畔的一个溪潭,水旁有一块大石头(磻),姜子牙曾坐在上面钓鱼。
      姜太公,即吕尚(史称太公望;史书皆称吕尚、吕望;俗称姜太公、姜子牙),为炎帝之后本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为尧帝四岳,在舜帝时为秩宗,典朕三礼,佐大禹平水土功劳很大,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为吕侯,封地为吕国,为吕氏始祖,后世从其封姓(根据先秦及之前胙土命氏男子称氏的规定),故曰吕尚,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姜子牙家道中落,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当时,正是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
      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后为周文王)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那时他已八十七岁了。他坐在磻石上用直钩钓鱼,不但不用鱼饵,鱼钩还悬在水面上三寸。有人问他这样能否钓到鱼,他回答说愿者上钩。
      周文王精通《易经》。一天,文王要出外狩猎,他就先卜了一卦。结果显示:此次狩猎的猎物不是野兽,而是称霸天下的辅臣,后来果然在渭水边遇到姜子牙。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
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 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
      武王十一年,  二月甲子(二月五日),周武王率领大军会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部队战车四千乘陈师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与纣王的17万大军展开决战(参见牧野之战)。周朝建国。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姜尚在齐国政局稳定后,又开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顺应当地的习俗,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于是天下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
      伊尹,他辅佐成汤灭了夏桀,开创了商朝六百载的天下。
      伊尹的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汉书•刑律志》伊、吕并书,称赞其治国和军事才能。
      伊尹本是一个孤儿,出生以后就被扔在伊水旁边。只好以水为姓,所以姓伊。有莘(shēn)氏氏的家人在河边发现了伊尹,就把他抱回来由家里的厨师代为收养。伊尹从小跟厨师学艺,后来随着有莘氏嫁给了成汤,伊尹也就做了成汤的厨师。这个人极其聪明,很有谋略,很想帮着成汤干一番大事业。但一个厨子,怎样才能接近成汤呢?
      他就想了一个奇招。有一段时间,成汤发觉饭菜的味道不对,不是咸了就是淡了,就将厨子伊尹叫来询问原因。于是,伊尹根据烹调的道理,纵谈天下大事。成汤听得大喜过望,知道此人绝非等闲之辈,经过几次长谈以后决定拜伊尹为宰相。商朝宰相之位的官名叫做“阿衡”。因为伊尹适时地辅佐成汤建立了商朝,所以称他为“佐时阿衡”。

2、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
      属于古代奄国的曲阜,除了周公旦,谁有能力将其治理得那么好呢?
     “奄,取也。宅,居也。曲阜,地名。周公之所封。即鲁国也。今兖州府曲阜县。微,无也。旦,周公名。孰,谁也。营,造也。言取曲阜而居之,非周公旦之功,谁能造此鲁国之封也。”——《千字文释义》
      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又因其为太傅,系三公之一,故尊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的亲弟弟。他为周朝八百年历史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
      周公政绩,《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在武装镇压商纣王子武庚、周武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及东方各国武装反叛以后,“制礼作乐”,制定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以周公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召公、毕公等帮助下,在盟(孟)津观兵,大会天下诸侯。这是一种进攻前的总演习,也是一种试探。前1027年二月甲子凌晨,武王在商郊牧野集众誓师,誓词就是《尚书》中的《牧誓》。《牧誓》是周公所作。全文分作两段。第一段痛斥商纣王只听妇人(妲己)的话,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连自己同祖兄弟都不进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让他们暴虐百姓,导致天怒人怨,招致殷纣王灭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罚,宣布作战纪律,鼓励战士勇猛杀敌。纣王发兵抵挡,结果纣军掉转矛头,往回冲杀,纣军溃败。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第二天,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纣王罪状,正式宣布殷朝灭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为天子。
      对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和上层贵族的问题,周公说:“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周公这种给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赞许。武王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贵族;修整商容故居,并且设立了标志;让闳夭培高王子比干的坟墓;命令南宫括散发了鹿台的钱财,打开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这一切措施都表明要反殷纣之道而行之,给受殷纣残害的人平反昭雪,大力争取殷人。
      灭商归来,在镐京武王同周公谈起在洛水和伊水之间的平原地带建立新都,以便控制东方。由于日夜操劳,武王身染重病,周公虔诚地向祖先太王、王季、文王祈祷。他说:你们的元孙某得了危暴重病,如果你们欠了上天一个孩子,那就让我去代替他。我有仁德,又多才多艺。你们的元孙某不如我多才多艺,不能侍奉鬼神。祈祷以后,武王的病虽然有所好转,但不久还是病故了。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叔旦——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武王死后,太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成王是绝对应付不了的。《尚书•大诰》说:“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史记•周本记》也说:“群公惧,穆卜。”武王之死使整个国家失去了重心,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收拾这种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就有人造谣,说周公欺成王年幼企图篡夺王位。被封在商地的纣王的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便与人勾结,扯旗造反。在这紧急关头,周公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的战争,平定了叛乱。
      周公旦还“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
周公非常关怀年幼的成王。一次成王病重,周公很焦急,就对河神祈祷说:“成王还小不懂事,过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周公摄政七年,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将政权归还成王,自己又回到臣子的位子。曾经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使成王对周公产生了怀疑。周公就隐退到奄地,并做诗一首,表明自己的心志。成王读了这首诗和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祝祷辞,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
      “奄”,古代的奄国,为商朝八百诸侯国之一,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宅”有都城的意思。“曲阜”就是今天山东省的曲阜市,古代鲁国的都邑。周开朝后,开始分封建国,周公被封在鲁。由于成王幼小需要辅政,周公脱不开身,就由周公的儿子伯禽代替父亲受封于鲁国。
      “微”是如果没有、要不是就如何的意思。“孰营”是由谁来谋划经营。“微旦孰营”是一个设问句,意思是:假如没有周公旦,还有谁有能力将奄国曲阜治理得如此之好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平定管蔡分裂叛乱时的坚定果断、牺牲个人时的义无反顾、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刻画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坚毅、一心为公的君子形象。周公是我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帮助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还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周公所制定和推行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我们中国人在骨子里仍然崇尚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奉献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这样的一个问句言外之意就是说:除了周公以外,谁也没资格拥有曲阜鲁地。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知道,曲阜曾是神农氏的故都、黄帝的出生地、孔子的故乡,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周代的文化,周公整理了周以前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周的文化,也为后世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基础。周公是历史上第一位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所以作者才说,除了周公之外还有谁有资格拥有曲阜呢?

3、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打着“帮助弱小”、“拯救危亡”的旗号,出兵援助势单力薄和面临危亡的诸侯小国。
      “桓公,齐君,名小白。《谥法》:‘辟土服远曰桓。’匡,正也。正天下之乱也。合,会诸候也。《论语》云:‘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济,救也。弱,兵力少也。扶,持也。倾,危也。诸侯之弱者救之,危者持之也。”——《千字文释义》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之首,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是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他的登基非常不容易,是在与哥哥争位成功之后登基的。齐桓公东征西伐,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在公元前681年,就召集宋、陈、蔡等五国国君在齐国的北杏会盟,后又曾多次联合各国诸侯汇聚一起,制定盟约,以匡正及富强天下,当时的齐桓公就相当于现在的联合国秘书长,能成为霸主肯定有他不同凡响的地方。齐桓公利用特殊的地理优势,西临大陆,东临大海,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从政治、军事、农业方面进行改革,济弱扶倾,匡正天下。齐国的国力很快就强盛起来了!“扶倾”是因为当时周王朝势微权弱,但他还是积极地维护及扶持周边的几个小国。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齐桓公以诸侯长的身份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北击山戎,南伐楚国,让他们签署永不骚扰的条约,解除周王朝的危机,赢得了和平,也赢得了其他诸侯国的赞赏与尊重,最终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论语》中记载:“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意思是说:桓公九次召开诸侯大会,与各诸侯国一起制定盟约。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就是“济弱扶倾”,要帮助救济弱小的国家,要扶植将要倾覆的周王室。周朝到了末期,周王室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虽然如此,但周天子这杆大旗还是要举着,所以要“扶倾”。

4、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汉惠帝做太子时,靠绮里季才幸免废黜;商君武丁感梦而得贤相傅说。
      “绮,四皓之一。回,还也。秦时有四皓,避乱于商山。汉高祖招之不至。后高祖欲易太子,张良乃聘四皓,与太子游。高租见之曰:“羽翼已成,难以动矣!”由是得不易。及高祖崩,太子立,是为汉惠帝。《谥法》:“柔质慈民曰惠。”四皓者,绮里季、东园公、夏黄公、甪里先生。举一以该其三也。言汉惠将废,以四皓而得还太子之位也。说,傅说也,感,格也。武丁,商之贤君,梦上帝予以良弼,觉而图其形,以旁求天下,于傅岩之野得说,貌与梦符。乃举为相,商道中兴。言傅说之贤,感武丁于梦中也。”——《千字文释义》
      “绮”是绮里季,加上东园公、夏黄公、用里先生,一共四个人。秦朝末期,天下大乱,这四个德高望重的老人,为避乱世隐居在商山,所以人称商山四皓。楚汉相争时,刘邦想请他们出来辅佐自己打天下,但四个人都拒绝了。刘邦建立汉朝后,立吕后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就是后来继位的汉惠帝。
      刘盈生性懦弱,刘邦看不上这位太子,就想废了他,改立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非常着急,就找张良出主意。于是,张良想方设法请出商山四皓与太子刘盈同游。刘邦看到后,说:“羽翼已成,难以动矣”。于是就打消了换立太子的念头,如此刘盈才保住了太子的位置。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就是历史上的汉惠帝。以绮里季为首的商山四皓,帮助汉惠帝夺回了他太子的位子,故称“绮回汉惠”。
      “说”通“悦”,是指傅悦。傅悦是继伊尹之后,商朝第二位奴隶出身的贤臣,曾带人在傅岩山修路。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二位君主,在位59年。继位前,武丁被父亲送到民间去体验生活、增长才干,故而结识了傅说。傅说知识渊博,很有雄才大略,但他是奴隶身份,无法重用。武丁继位做了商王,很想振兴殷商,苦于没有良相辅佐,就想到了傅说。但怎样才能让大臣们同意呢?武丁苦思冥想。
       有一天上朝的时候,武丁说:我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上天给我派了一个能臣,帮助我复兴殷商。这个人现在傅岩山修路,长得什么样子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商朝人都迷信,敬重鬼神,对武丁所说坚信不己,就在傅岩山找到了傅说。
       傅说被拜为相,辅佐国政,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措施,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很快使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殷道复兴”。由于傅说是通过托梦,感传给武丁的,所以是“说感武丁”。

5、俊乂密勿 多士寔宁: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仁人志士的勤勉努力,百官才能得以各安其位、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千人之英曰俊,百人之英曰乂。《书•皋陶谟》云:“俊乂在官。”密勿,黾勉之意。《诗•小雅》云:“黾勉从事。”《汉书•刘向传》引之云:“密勿从事。”多,众也。《汉志》云:“学以居位曰士。”寔,《韵会》云:“是也。”与实不同。宁,安也。《诗•大雅》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言群英之策功者,亦如太公、伊尹,有辅世平治之功;周公,有佐周肇封之功;齐恒,有济弱扶倾之功;四皓,有定储之功;傅说,有中兴之功。此皆千人之俊,百人之乂,黾勉辅治。而君赖是多士以宁也。——《千字文释义》
      “俊乂” 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人才,在古代“千人之英曰俊,百人之英曰乂”。一百个人里挑出来一个精英叫乂,一千个人里挑一个出来的叫俊。
      “密勿”是勤勉努力的意思。
     “寔”是通假字,通“是”字,有兹、此的意思。“多士寔宁”的意思就是:如此众多的能人志士、如此众多的英雄豪杰,正是依靠了他们,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6、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赵、魏两国因连横而受困于秦。
.    “五霸不独齐桓,又有晋文与楚庄焉。晋、楚,皆国名。晋,今山西。楚,今湖广皆其地。更,代也。霸者,诸侯之长。言晋、楚继齐桓之后,相代而为诸侯之长也。五霸有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言晋、楚而不言秦、宋,省文也。赵、魏,皆国名,赵都邯郸,今赵州。魏都大梁,今开封府。困,病甚也。横,汪横也。战国时,苏秦说六国诸侯,合从以拒秦。后张仪又说六国诸侯,连横以事秦。言六国诸侯,为合从连横所困也。言横而不言从,省文也。六国有赵、魏、韩、齐、楚、燕,举二以该其余也。”——《千字文释义》
      春秋早期,楚国渐渐强大。随后,楚成王打败宋国,又征服了陈国、灭了夔国,颇有霸主的气势。然而,因为楚成王仅以武力服人,所以中原诸国并不承认楚成王的霸主地位。
      就在楚成王欲霸中原之际,中原地区的晋国日益强盛起来。晋献公时,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建设,国力渐增。然而,晋献公宠爱骊姬,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也避难于秦国。重耳,即是晋文公。晋献公死后,在外避难十九年的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时年62岁。
      晋文公在位时,重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发奋图强,国力更加强盛,出现了政治清平、百姓和乐的局面。此时,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难,晋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兴兵勤王,护送周襄王回国,提升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
晋国在晋文公时代达到鼎盛。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夺霸主地位在城濮大战,晋国大胜楚军。随即,晋文公在践士大会诸候,成为齐桓公之后的中原霸主。
      楚军失败后,楚成王只好主动派人与晋国讲和。前614年,楚成王的儿子楚穆王暴病身亡后,其孙子楚庄王登上了王位。
      楚庄王即位后,执政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无所事事,大臣们都为国家的未来忧心忡忡。一天,大臣伍参请庄王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其实这三年,楚庄王并非糊涂虫,而是在深入观察,暗中谋划。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叛楚。庄王集中力量首先灭了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住局面。此后,经过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等措施,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与楚国大战,晋国惨败。三年未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公元前594年冬,楚、鲁、陈等十四国在蜀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战国初期,秦、齐、赵、魏、韩、楚、燕,此七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
      横:指“连横”。在战国时代,“合纵”“连横”是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的策略。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拒秦,史称“合纵”。“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兼并;张仪主和拆散合纵,使六国一个个服从秦国,称为“连横”。“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由于连横,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政策,首先打击赵、魏,所以说“赵魏困横”。
       苏秦从鬼谷子学成之后,出游数载,一无所成,搞得“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感叹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苏秦苦读太公《阴符》之时,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锥自刺其股。这是成语“悬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来。写成两部书,一部为《揣》,一部为《摩》,战国策中有所记载。
      战国初期,秦国最为强盛,常常威胁着其他六国。于是,苏秦先从弱小的赵国、燕国开始游说,提出自己的“合纵”战略,就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防御秦国,秦国敢犯任何一国,六国都要合起来反击秦国。他提出的“合纵”战略受到普遍欢迎,六国都把副宰相的位置空着留给苏秦。游说六国期间,苏秦先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为燕复仇。齐湣王末任齐相。秦昭王约齐湣王并称东西帝,他劝说齐王取消帝号,与赵李兑约五国攻秦,被赵封为武安君。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部分魏赵土地。而后,齐国乘机攻灭宋国。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不料其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与赵奉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帝,合纵的结果是“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张仪是魏国人,曾经师从于鬼谷子,学习纵横游学。张仪学业期满,回到魏国,因为家境贫寒,求事于魏惠王不得,远去楚国,投奔在楚相国昭阳门下。昭阳率兵大败魏国,楚威王大喜,把国宝“和氏之璧”奖赏给了昭阳。一日,昭阳与其百余名门客出游,饮酒作乐之余,昭阳得意地拿出“和氏之璧”给大家欣赏,传来传去,最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大家认为,张仪贫困,是他拿走了“和氏璧”。张仪原本没拿,就是不承认,昭阳严刑逼供,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始终不承认,昭阳怕出人命,只得放了他。张仪回到家,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告诉他还在,张仪苦笑着说“只要舌头在就行,我会出人头地的”。   
      半年后,张仪的伤口愈合,他们又回到魏国,再进入秦国。六国合纵之后,秦国处于长达十余年的四面围困之中,秦惠文王很想改变这一局面,但苦无良策。秦惠文王即位后,继续坚持孝公时代“任人唯贤”的方针,许多别国的“士”纷纷投向秦国。公元前329年,张仪来到秦国,针对众诸候国的合纵之法,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形势,分别采取了“近交远攻、远交近攻”的连横破纵之策。秦王听后满心怡悦,肃然起敬,特拜张仪为上卿,直接参予谋划讨伐诸侯的大事。这时公孙衍担任秦国的大良造。公元前328年,张仪与公子华带兵攻打魏国,一举拿下魏国的蒲阳城。张仪乘机推自己的连横政策出笼,建议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而他将利用护送公子繇入魏的机会与魏王接近,游说魏王投靠秦国。
      张仪的“连横”策略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友好,谁也不要侵犯谁。大家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假想敌是不可取的,这样既不友好,而且是逼着秦与六国为敌。六国被张仪连劝带哄地说服了,都与秦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秦的“合纵”就被拆散了。
“连横” 策略实施以后,秦国首先打击赵、魏,因为赵魏两国距离秦国最近,所以说是“赵魏困横”。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秦国,并出任魏相,二年后(前309年)病逝。随后,秦国进一步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最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赵魏困横” 讲的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苏秦、张仪所实行的“合纵”与“连横”的策略。

7、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晋献公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晋文公在践土与诸侯会盟,推为盟主。
    “假,借也。途,路也。灭,亡也。虢,国名,今陕州。晋献公欲伐虢,道经于虞,用谋臣荀息计,以垂棘之璧、屈产之马遗虞君,假道于虞以灭虢。师还,并袭虞,灭之。践土,地名,在今开封府荥泽县西北,有践土台。会者,合诸候也。盟,誓约也。歃血以结信也。《曲礼》云:“诸侯相见于郤地曰会,莅牲曰盟。”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会诸侯,盟于践土。此举晋事,以该五霸六国,言皆用诈谋以胜人也。此节言五霸有谋臣,七雄有策士,亦群英之可概见者也。”——《千字文释义》
      晋军向虞国借道灭了虢国后又灭了虞国。“假途灭虢”作为经典战例,被选入了《三十六计》一书。
      春秋初期,有叫虢国和虞国的两个诸侯国,它们的领土接壤。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的诸侯国,虽然面积小,但兵力强大,地位也高于众诸侯之上。虞国是古老的国家,面积较小,国力较弱;因与虢国邻近,又为同姓之国,且虢国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和较高的政治地位,故两国曾结为军事联盟。晋献公在军事力量愈来愈雄厚的同时,准备派兵攻打虢国。但要攻打虢国,必须经过虞国,虞虢两国是军事同盟;如果要一口吃一虞虢两国,晋献公又没有这样的实力。晋献公很伤脑筋。晋大夫荀息提出了向虞国借道去消灭虢国。晋献公听从建议,并以自己最喜欢的四匹骏马和名贵的玉璧为礼物,派荀息送给虞国的君主虞公,并提出借道的要求。虞公看到丰厚的礼物,非常高兴,把虞、虢的同盟关系抛到脑后。答应借道给晋国。此时,虞国的大夫宫之奇,看出其中有阴谋,就力谏虞侯说:“不能借道给晋军,否则虞国将要灭亡。虞虢两家表里相依,是腮帮与牙床、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您不是不知道。晋侯的贪心不能放纵,晋侯的野心不得不防”。虞侯说:“不会吧!晋侯与我是同姓同宗,哪能害我呢?”宫之奇说:“晋虞虢三家都姓姬,都是同一个祖宗。晋侯能忍心灭虢国,就不忍心灭虞国吗?”或许是被礼物冲昏了头脑,或许是害怕晋国的报复,虞侯没有听取宫之奇的劝谏,还是答应了晋国的借道要求。宫之奇说:“虞国算完了!”于是就率领全族人离开了虞国。同年十二月,晋国灭掉了虢国,回兵的路上乘虞国不备,突然发到袭击,消灭了虞国。虞公当了俘虏,送给虞公的礼物又回到了晋献公面前。晋献公看着骏马,叹息道:“马还是我的马,可惜和我一样都老了。”

      “盟”是一个会意字,字形的下面是接血的盘盂,上面是个明字,表示在神前发誓、明志结盟的意思。
      “践土会盟”的故事发生在晋文公时期。
       晋献公晚年,晋国发生了内乱,公子重耳等人流亡国外十九年才又重回晋国即位,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效法齐桓公的尊王政策,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楚成王很不高兴,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重耳当年流亡来到楚国,楚成王以诸候之礼待重耳,重耳感到非常自卑。楚成王说:“您将来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说:“世上的珍奇您都已拥有,这些不足以让我报答您的恩德。如果迫不得已,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我愿意命令军队撤退三舍(九十里)。”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晋文公凭借自己的实力,继齐桓公之后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二位。这就是“城濮之战”。

8、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
      这句颂词引出了历史上的两位名士:萧何与韩非。
      此言群英之任名法者。何,萧何也。遵,奉也。约,要约也。法,即刑也。汉高祖初入关,定秦。与父老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秦苛法。后以为不足御奸,又令萧何摭秦法,作律九章。言萧何之制汉律,奉高祖之约法而为之也。韩,姓,名非。弊,困也。烦,苛也。韩非为刑名之学,李斯谮之,死于秦狱。言以烦刑而自困也。——《千字文释义》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生于周赧王五十八年,卒于汉惠帝二年七月辛未。出生地在秦朝泗水郡丰邑县中阳里,今属江苏丰县人。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一篇载:“ 萧相国何者,沛(郡)丰(邑)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yuàn 。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曾与张良、韩信等人一起辅佐刘邦战胜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
      他年轻时到沛县(今江苏沛县)任功曹,就是县里狱吏。他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萧何生性勤俭节约,从不奢侈浪费。萧何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因遵循简约的原则,制定了汉律九章,故称“何遵约法”。
     《史记》中记载,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勇往直前,凭靠张良等人的谋划,避实就虚,剿抚并用,一路夺关斩将,直抵关中。萧何身为丞督,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大军兵临咸阳城。秦王子婴设计杀了奸相赵高,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于是,起义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咸阳城。将士们见秦都宫殿巍峨,街市繁华,顿时忘乎所以,纷纷乘乱抢掠金银财物,连沛公也忍不住,趁着空闲,跑到秦宫去东张西望。他看见华丽的宫室,古怪的摆设,成堆的金银珠宝,猎狗骏马,珍奇玩物,还有一群群的美女,不觉眼花缭乱,飘飘然起来,甚至贪恋秦宫的富贵而不忍离开。他神魂颠倒地拥着美女走进胡亥的寝宫。突然,大将樊哙破门而入,大声说道:“沛公想取天下,还是想当富家翁?这些奢华之物,正是秦亡的祸根。切勿迷恋于此!”与此同时,张良等人也来陈述利害,刘邦这才幡然自悟,听从谋士的建议,封闭王宫,还军霸上。随后,刘邦召诸关中各县的父老豪杰,郑重宣布:全部废除秦朝的严刑苛法。并与大家“约法三章”:杀人者要处死,伤人都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受相应的罪刑。刘邦的这一举措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惟独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然后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因为,依据秦朝的典制,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萧何做官多年,当然知道这些。对此,全军上下无不佩服,刘邦在惭愧之余,说:“萧何确是异才,不枉我提拔他一场。”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了如指掌,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也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汉朝建立以后,萧何担任丞相,负责制定法律。他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社会情况的内容,制定了律法九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繁、严酷,使法令更为简约,对汉初的稳定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也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这句颂词中的“约”可以理解为:一是约定,指刘邦与关中父老的相约;一为简约,即简明法律。“法”,一指刘邦与关中父老相约的三章之法;二指法律的精义。意思就是:萧何遵守刘邦与关中父老约定的三章法令,并依据简约的立法精神制定九章法令,使西汉大治。

韩弊烦刑
      韩:即韩非。弊:即自己倒毙、死亡。烦:即烦细。刑:即法、刑法。这句话的意思是:韩非因欲实施苛烦的刑法而自寻弊亡。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刑名学派的大家。他不善言辞,却长于著书立说。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但他不喜欢儒家仁义治国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其中的“术”是君主的专有工具,是驾驭驱使臣下的方法;“法”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是役使百姓的方法。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身为韩王室的公子,韩非多次上书韩王,希望韩王励精图治,然而,平庸无能的韩王得过且过,对韩非的建议从未正眼看上一眼。失望之余,悲愤之后,韩非写下《孤愤》等十余万字的著作。他的著作传到了秦国,秦始皇一见如获至宝,大加赞赏,推崇备至,于是下令攻打韩国,为的就是要韩非。
      急切之下,韩王立即把韩非从归隐之地召回,派他出使秦国,以缓燃眉之急。
      韩非一到秦国,秦始皇立即与他日夜长谈,非常喜欢他。秦朝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韩非子的理论制定的。对于民众,他认为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法于民。他认为对民施“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因此,提出“以刑止刑”的观点,强调“严刑”、“重罚”。他主张,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个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主张君主应该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选拔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同时他认为,要去除扰乱法制、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及威胁国家安危的奸臣。
但是还没等始皇重用韩非,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李斯、姚贾等人就因嫉妒而毁谤韩非,并建议秦始皇处死韩非,免得为自己今后吞并六国埋下祸根。秦始皇以为此话有理,就下令给韩非定罪。李斯乘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悲愤交加,在狱中服毒自尽而亡。秦王在韩非入狱后就后悔了,马上派人去赦免他,可惜为时已晚。至此,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最后的一位法家走了。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韩非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烦苛的刑法之下。司马迁说他“明知游说帝王之难,还写了部《说难》的专著,主张法律越细越严越好,结果他自己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所以称为“韩毙烦刑”。


需要查询的字词:
1、宅:
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托”的本字,表示上举。宅,甲骨文   (宀,房架)  (乂,即“又”的变形,用手抓),表示抓住房柱房梁并托举起来,使房架竖立。有的甲骨文 将“又” 写成的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变形的“又” 写成 。籀文 加“土” (地基),强调在地基上撑起房架。造字本义:动词,托举房架,建筑房屋。
《说文解字》:宅,寄托人身的居所。
2、营:
“营”,本义是:四周垒土而居。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币居也。即围绕而居之意。在这里是经营、治理的意思。
3、匡
匡”是“筐”的本字。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行。匡,甲骨文   (即 ,竹筐)  (羊,羊羔),表示用来装羊糕的竹筐,以免羊糕乱跑逸失。金文   (竹筐)  (往,前行),强调防止小动物乱跑的竹筐。造字本义:名词,防止小动物乱跑逸失的竹筐。
《说文解字》:匡,盛饭用具,竹箱。
作动词用时,为匡正、纠正之意。
4、扶
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年人。扶,甲骨文   (人)  (伸手抓持的人),表示一个人伸手搀着另一个人。有的甲骨文 简化字形,突出搀援的手。造字本义:动词,搀着病弱或年老的人。
“扶”,本义是:搀扶。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佐也。“扶”在文中同“辅”,是辅助、扶助之意。
5、济
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作一致,节奏相同。濟,金文    (水,渡河)  (齊,相等,统一),表示动作统一划水渡河。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在同一船上喊着号子,以统一节奏发劲,整齐划桨,强渡激流。
“济”,本义是:一条河流的名字,就是济水。“济”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济水也,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汦。也就是济水源于常山郡房子县的赞皇山,向东流入河北省的泜河。作动词用,是帮助、拯救之意。
6、俊乂:
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幼儿蹒跚学步,天真可爱。俊,篆文   (人,成人)  (夋,幼儿学步,天真可爱),表示健康漂亮,单纯可爱。造字本义:形容词,健康漂亮,单纯可爱。 《说文解字》:俊,才智胜过千人。
“俊”,本义是:才智超群的人。《淮南子》:“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鹖冠子•能天》中讲:“德万人者谓之俊。”综上所述,“俊”就是智过千人,德过万人者。
“乂”,甲骨文就像剪刀,本义是:割草或收割谷类植物。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芟草也。“乂”在文中的意思是治理、安定。
“俊乂”在这里就是指才德出众的人。
7、密勿
“密”,本义是:形状像堂屋的山。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山如堂者。“密”其实是山里的窑洞,而且是洞口向南的窑洞。“密”在文中有用心、勤勉之意。
“勿”,本义是: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州里所建旗…就是州郡里竖立的旗帜。作副词时,意为不要、禁止。
“密勿”就是勤勉、努力的意思。
8、寔
“寔”是通假字,通“是”字,有兹、此的意思。通“实”。确实;实在
9、假途
“叚”是“假”的本字。叚,金文   (石崖)  (手,石崖上的手)  (又,石崖下的手),表示崖下的手拉住崖上的手,即崖下的人借助崖上的人的力量,攀上石崖。“叚”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 再加“人”  另造“假”,强调借助他人之力。造字本义:动词,借助他人之力达到目的。《説文解字》:假,非眞也。
余,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茅屋。途,甲骨文   (余,简易茅屋,客舍、客栈)  (止,停歇),表示旅程中在客舍宿夜。造字本义:动词,旅客在路边的客舍歇宿。隶书“途”以“辵”代“止”写成 。古人称陆路旅行夜宿客舍为“途”,称水路旅行夜宿客舍为“涂”。

译文:
     周文王在磻溪遇到吕尚,尊他为太公望;伊尹辅佐时政,商汤封他为阿衡。他们都是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功臣。能取曲阜而居之,除了周公旦,谁有能力将其治理得那么好呢?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出兵援助势单力薄和面临危亡的诸侯小国。汉惠帝做太子时,靠绮里季才幸免废黜;商君武丁感梦而得贤相傅说。贤德的人勤勉努力,朝廷人才济济,天下得以安定。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赵、魏两国因连横而受困于秦。晋献公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晋文公在践土与诸侯会盟,推为盟主。萧何遵循约法制定律法,韩非死于自己主张的苛刑之下。


心得:
     姜尚、伊尹、周公……一代代明君、贤相,一个个谋臣、策士,我泱泱中华英才辈出!他们不只禄位尊富,确是实有定国之功!读着他们的故事,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读着他们的故事,原本模糊的,甚至以为是虚构,虚妄的人物一一清晰伟岸起来。想到了历史的长河,他们是中流砥柱,他们经天纬地,他们浩气长存。他们就是长江黄河的源头,想到了毛泽东,想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大开国元帅,再想到了现在……哎!大河断流,枯竭!更想到自己,想到了自己女儿,我们还是中国人吗?脑海里,闪现双膝扑通跪下的画面,眼里有泪了——我们都是不肖子孙啊!不能再蝇营狗苟地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09:39 , Processed in 1.129371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