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404|回复: 74

荣先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9 14: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贺荣仙 于 2018-6-9 23:28 编辑

    加入读书会申请
1、对《道德经》的印象:《道德经》是一本博大精深的经典,是一本可以指导生活的好书,讲的是自然的道理,自然的法则,同时教人看通因果,强调因果规律的可怕,所以要注重道德。以下句子,印象深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以上三句也是师傅带领我们弟子每天练习太极拳之前必须念诵的三句,我很是喜欢。)
       中国传统智慧,需要我们去传承;
2、喜欢道家的书,《道德经》列为人生必读经典书籍;
3、需要借由这样的经典来照亮前行的道路,需要借由读书会的氛围引导自己来读这本一直没有读懂的书,更谈不上践行;
4、借由读书会,逼自己读书,深入地读书;
5、决心坚持读书。
       注:在读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16: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的书收到晚了,本周前面三章已经背得滚瓜烂熟,同时正在读老师推荐的书,能反复读。不懂的地方作了相应笔记,等自己先琢磨一段时间,再发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4 20: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自序总结
        作者写这本书的宗旨和目的:《道德经》是阐述上古道术的圣王之典,唯有以古察古,以天入天。通天人,使人复天归道。以此治身则养身,治家则兴家,治业则功成。天道,即通天之道,通天的意义安民,天下无乱。
        老子和孔子,都是上古道术在后世的集大成者,不是原是创者。孔子言道必崇周,老子言道必崇古圣。
        老子文化的源头在三皇这里,三皇时期以结绳记事。那时候,天人相通,合而为一。
         三皇之后,在五帝时期,因为农业的发展,开天立人,开人立物,渐渐天人相分,以至于人不复能通天。以文墨记事。
         儒家思想的源头:在五帝时期,天人两分之后,人失其天,道德不一。天下始乱,圣王开人之天,立人之道,使天下齐之以礼。
        法家:以权道治国,实行郡县制。
        华夏文化的核心:天、人、权三道。天道坏,则行人道;人道坏,则行权道;权道坏,则天下皆盗。
        道、儒、法,三家同源一体,其道为一,而用之各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4 21: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导言一(道德训义)总结
一、道为万物之宗,万物非道而不能生。道 为伦理之宗。伦理是给天地万物的运行设定一个法则和秩序。
道为造化之宗,是万物生生不息永恒演化的动力。
二、德是用来养万物的。即通过德,道才能作用在万物之上。万物合道故积德,积德能养正,养正则能久。让我想起人生病,是因离其道宗,失德,失德不能养正,不能养正,则生病。
道若母,德若乡。
三、经是指中国圣人所传真人真言。天地至美真言。万世之所奉。
圣人指通天彻地,能以道德安定天下的中国人。
道、德、经,三字合起来,指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大道,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为万物之所宗。人行于道上,则能有德。人们该怎么把握这个道,行道积德以蓄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4 21: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导言二(老子列传)总结
1、对孔子请教老子“礼”的学问这一段中,说到君子虽有高贵德行,才智过人,但看上去毫无锋芒时,我很惭愧,人要放低自己。
“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想,去掉显挂在脸上的神采、情态和过高的志向。”想想,我平时的欲想是否太多,简单生活。
这段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说现在天下无道,应该抱道藏身。得其时而驾,不得其时而隐。故老子后来感到天下无道,隐居藏身。
2、老莱子,是老子的学生,研究如何运用道家思想。是道家学说的支流之一。
3、老子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老子的思想太微妙故难懂。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道家思想,讲的是天伦无所不包。儒家思想,侧重人伦。人伦效法天伦,是道、儒的本末关系。
4、庄子的中心思想源于老子学说,庄子是老子学说的继承人。庄子学说的要点是自然无为。(这点让我想到了我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管得过多、过死)庄子对待异端的学问,是不停地鞭挞。他为道是纯、素、真、一,道不欲杂,杂则不救。现代人,把道当个垃圾桶,看到什么破烂都往道里放。故离道远。
5、申子、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来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取用老子学说的一个方面,在为独立的学问分支。申子勤奋自勉,推行于循名责实。韩子依据法度作为规范行为的绳墨,决断事情,明辨是非,用法严苛。法家的精髓:因任授官、循名责实、赏罚分明。法家的主导是项目导向,以应事为宗旨。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的机器,都是以法家的思想来运转的。
总结: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的是应天;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应人;管子、商君、申子、韩非法家思想,强调应事。
三家本出一源,互有交织。三家互相非难,并非因思想本身,而因为越界。
通天彻地交给道家,人伦纲常交给儒家,世事应对交给法家。这样三家思想的运用就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4 21: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第一章 可道非道感想
        道可道,非常道。道有时指至道(万物根源,宇宙第一因,永恒不变),有时指天道(天地万物生出来之后,表现出来的自然常理),根据语境区别。
道、天、人的关系:天与人,皆为道生,皆以道为宗(出)。圣人为政,虚静自处,守至道,才能天人相合,行自然无为之教。
        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人道可言说,可言说的道,都不是常道。人道:是人的发明,不是自然之常理。
        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名,如果可以命名,可以有质像、可以描摹的事物,就不是常名,不是永恒的无名, 不是永恒的大道之象。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天地之始,是指道为天地之母,存于未有天地之前。无生有,有形质之气,生出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从无,到无欲,体验无的玄妙,体验宇宙洪荒前未始有物的那种状态。无生天地,有生万物。人对未始有物质,以观道生万物的造化之禅机。有欲观万物的象,察其理。老子对待欲望的思想:以无观无,以有观有。
        此两者同出而异,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无和有,都是从道中生出来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玄之又玄,是无生有,有生万物,道化生天地万物的神化之能。众妙之门,指万物生生不息之妙的造化之门。

       本章,从总体上给出了《道德经》的宇宙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9 14: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第二章  作而不辞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是说的天下皆知人道之教为美,人道非道,人道是以礼害道,人以害天,故恶。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人之道以循礼为善,礼不是天道,循礼不是循天,故不善。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句很长,总的来说,是讲行人道还是行天道,圣人如何把握才能以天治人。主张行天道。
故有无相生,有指人之道,无指天之道。天道衰,人灭天则生人道。天胜人道,则生天道。
    长短相形:圣人治天下,用天道,则天下可以长久。用人道,则失天下。用天道为政和用人道为政可以相互对比参照。

      高下相倾:圣人以道为尊,是以高;以德为贵,是以贵。若离道悖德,以身自高自贵,则无以尊,无以贵。侯王无以贵高,恐怕将不振。
      音声相和:圣人立天道自然之教,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百姓才会拥戴他。圣人如果行人道之教,伤物害民,则百姓就会唾弃他。拥戴或唾弃,称百姓对圣人的相随。
      前后相随:圣人不欲见贤,立天道自然之教,无为而天下成,功成而身退,以身处后则能先民。以身处前,则不能先民。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说的圣人用天道治理天下,不为之以人道,称无为。圣人治天下,立自然之教,自有天以自然之教教之。
无为:圣王不以人道治天下,而以天道治天下。立天道自然之教,君王辅佐天道,以天治天,无为之以人道,却能无所不为,无所不成。虽人不为,但天为之。圣王无为,是为了让百姓循天自化而有为。百姓知常不妄,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依循自己淳朴得如赤子一般的天性,勤勉有为,自强不息。如何保持百姓的淳朴,圣王要时刻严格地禁绝能伤害百姓的异端邪说和事物,就得赶紧禁绝和消失。圣王需要强大而持久的耐心和慈爱对待天下百姓。
万物作焉而不辞::万物生生不息,天道不会横加干涉。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也不可以一直横加干预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
这让我想到一个家里,家长不应过多地去干预孩子的学习生活,应该让孩子自主学习。
生而不有:天地生万物,不会把万物说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天覆之,地载之,唯施于万物以造化之德,而不居功。圣王治理天下,也不应该把天下据为已有,而应该化育天下,覆载百姓,而不居功。
为而不恃:圣王治天下,辅之以天道,而不贪天之功为已有。
功成而弗居:天道化育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地生活,勤勉有力,富裕安康,这是天道之功,而非人力可为。既然是天之功,而非人力所为,圣王就不应该居此大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因为圣王不贪天之功为已为,不居天道之功而成大位,百姓才会更加拥戴自己的君王。天下才能永久太平下去,百姓的生活,才能永久幸福安康下去。这是圣王与百姓之间的相互良性循环的结果。
现实意义:作为普通人,从《道德经》里读到的智慧是,知常不妄,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依循自己淳朴得如赤子一般的天性,勤勉有为,自强不息。每天问自己,我今天保持淳朴了吗?。
《道德经》是圣王之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0 21: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看法跟你强调的不同:“这让我想到一个家里,家长不应过多地去干预孩子的学习生活,应该让孩子自主学习。”

我认为,应该不失时机的干涉孩子的学习生活,漏掉一次干涉都是罪。关键在于以天入人,不“横加”,横加一次都是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7 16: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第三章圣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内容分享:
       老子认为,圣王用天道治理天下,不是人在管理人,百姓因任自然而生活。天下有道,人不分智者、愚者,都可以做到自我管理,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让我联想到大同社会或者说共产主义社会,天下太平的景象。
       1、不尚贤,使民不争。指圣人治天下用天道(奉道自然之教),不崇尚人道,天下不会相争。
天道积虚,人道积物,天道积无,人道积有。如果立人道,那么天下人皆以有为积,以物为积,以多积为美,以多得为富。所以天下人会因求之不得而相争斗。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也是对比着说天道和人道的差别情况。人道以好积难得之物为贵,君王如果是这样的,老百姓也以好积难得之物为贵,如果积不到,则必盗。
     3、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讲的是合天道,防止民心变乱。君王因有了奇欲,会以积难得之货为贵。欲,贪欲之意。欲,表示永不满足的贪求。老子不反对欲望本身,反对的是不合天道的奇欲。“奇欲者,其先有不正而后行淫僻。正欲生,则民德朴。奇欲生,则民心不正,不正则乱。”
     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指的是圣人以天道治天下。虚人道好欲好争之心,没有了人欲,就心虚。实其腹,民守质朴。弱其志,使民不敢强为人道。强其骨,是与弱其志相对应的,民笃守天道以固,是谓壮其骨。
     5、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使老百姓无以知人道之伪学,无以知人道之奇欲。百姓无知无欲,故守天道不离。那么即使有好为人道者,以不道伪学蒙惑百姓,他自知无法得逞,不敢妄为。
      6、为无为,则无不治。指君王治理国家为之以天道,而不以人道妄为。以天道治天下,天下常自然。圣人之治,在于不出离天道,在于以天胜人,在于禁绝天下奇欲,使其不得害天。
      本章的现实意义,提醒自己要时刻正欲,正心。这个正欲我的理解是合乎天道的欲,自然而生活的欲。同时提醒自己不要好争、不要欲望太多,做一个质朴的人、守天道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7 16: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冲而用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什么?道只能是无限的虚无,道不可能是任何一种可见的物质,否则它就会有耗尽的一天。这种无限的虚无,创造并涌现出来万物。
      宇宙没有被道这种物质塞得满满的,是因为道是没有形质、没有边界的,道无处不在。道本身的绝对虚无,和道对万物的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地生死造化。道是没有形质,没有边界的,但是它确确实实无处不在。
     道无穷无尽地向外涌现万物,还会催毁万物,并回收回去,一次次的循环往复。
     道是帝的创造者,帝按照道来主宰天地,帝又主宰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

    本章讲述道是怎么生出宇宙万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09:32 , Processed in 1.112734 second(s), 15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