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dmin

张文玲(竹子)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6 17: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闭人合天之后,则天道必张。
圣人弱人之道,强行天之道,则天道必能大行于天下。废人之道,则天之道必兴。
圣人若能夺人之道,则必能天道常驻,长久地行于天下,才能长久地天下安定。
是谓微明
指去人复天,退身全道,谓之明。
道之出口,与人之出口,于下如同两个风箱,不停地以教化相吹,闭道之出口,开人智出口,人道强,则天道弱,天道弱,则天下昏乱。闭人之出口,天道之出品,人道弱,则天道强,天道强,则天下兴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人不可以脱离天道,国之利器是指人道之伪巧,不可以立人之道,以伪巧之智教化天下。


心得:
第35章,学完,背完最后的感受是其实最贵重的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如道,闻之无味,听之无声,大音希声,如果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有关幸福是什么呢?不是大富大贵,不是身穿绫罗绸缎,而是内心的平和,平淡即幸福,幸福不是给别人看的,是自己的内心的一种感受,就如道,说不出来,但又确实存在,我感到心里的安心,说不出来,就如我们如果欣赏一个人,不会说什么溢美之词,而是一个眼神足矣。其实说到底,做为一个人,我们要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我们要什么?在满足一些基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世界的富足更是做为一个人所追求的。
第36章:本章通过翕,张,弱,强,废兴,夺与与,以及柔弱与刚强之间的对比,说明一切都是变动,转化的,虽说自己对天道,人道的理解不是很透,但就本章来说,最大的感受就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什么谓之为弱,如牙齿与舌头,舌头看上去弱,软,但实际上它不会掉,不会松,而且会口吐莲花,牙齿看上去坚固,但最终会全部脱落,那什么又是硬,软呢?再如水与石头的关系,水至柔,但水滴石穿,又有怎么样绝对的软与硬呢?这给我们一个看事物的确度及格局的侧面,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如人与社会类比于鱼与渊,人脱离不了社会,所以人必须遵守人道,那什么是人道呢?人的各种身份的本份,以女性来说,首先是女儿道,再后来是媳妇道,接着母亲道,最后是老太太道,道就是规律,知道了,就要慢慢行道,作这些不是为了让别人看到,不可以示人,而是没有必要示人,说到底也是做好自己,让自己的主体人格更加独立,让自己的其它人格更加完善。人立于天地之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要有所敬畏方能立天地之间。管好自己的一张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觉察,内省,修行.......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1 09: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挡不住时间的脚步,刚写完,就问自己,为什么要挡呢?呵呵,这就是道的规律,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日升时,做些日升的事情,日落时就做些日落的事情,是谓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仅此而已,写到这里,忽然很轻松,体会到了大道至简的一点点感觉。好了,那么现在我能做什么呢?就是写道德经的第37章,通过不断的写,背,然后体会领悟其中的真理,从而指导自己目前的生活,如此而已。多大的人,做多大的事,而这个多大的人,就是自知之明,当然这不是对自己不努力找的借口,而是不强求自己,尽力做到自己能做的,强行者有志。37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常无为,道于万物,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万物作而不辞,行不言之教,是谓常无为。无不为,
虽不行言教,却无所不生,无所不化,无所不成, 是谓无所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人君若能笃社天道,行不言之教,奉自然之教,则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如君王功成事遂而不退身,那么老子将去荣守辱,即身去名而全道,闭人之口,守道之出口,是谓镇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无名之朴,则君王不复起人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圣人不以人智伪巧的妄为教化天下,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自此道经全部学完,检验自己从头到尾默写一遍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谓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这教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盈之,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是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下之下,其犹  乎?虚而不屈,动而欲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非以其无私焉,故能成其私。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2 17: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第38章  1-37章为道经,从38章开始进入德经
道是行的,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道经,主要侧重讲的是圣王经世济民的原理和方法,德是做的,就是无分别心,按道的规律去做的,故在德经,则是侧重具体的运用和操作。德为万物之府,道生万物,万物不离其宗,则能体道。德府万物,万物不离其本,则能用道。道和德,是宗与本,体与用的关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圣王行自然之教,府万物,蓄万物,对万物不加以宰制和教导,这是天德
下德指人德,指人以智慧教导天下万物应如何生活,对万物行言之教,这是不失人德,但不具备天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具备天德的人君王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道自化万物,故无以为。
下德指行言之教的君王按照自己所制产的法式,教导天下万物应这样或那样的生存,这就是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人德之上为仁,人德之下为义,
上仁就是人德之上的人,虽有善恶分别心,让百姓自觉地去遵守仁的教化,但不会强制百姓如何去做,就是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百姓自觉自发的互相亲仁,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更多的是对于寻常人为讲,统治者规定什么是仁,什么是不仁,自觉遵守这个仁的规范的人,为上义。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人们只要按照既定的流程演习和遵循礼乐,就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符合了伦理的人,但是如果人们不积极响应时君王的礼制时,统治者就会强行牵着百姓的胳膊,让他们必须如此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当君王失去了道,天伦崩坏,天下开始出现混乱,这时候,君王就会想到,人为强行地教化天下,使人们在新的伦理下形成新的秩序。那么要维持社会秩序,那么就只能通过效法天天,以人为制定的准则为依据和行为规范。这就是人德。但如果人德不足以蓄天下,,则就要需要仁政来治理天下,天下仁恩不足以互相兼蓄,就只有制定标准的伦理规范和准则来要求百姓遵从。如果社会正义作为最低限度的规范,也不能维系社会秩序了,则么就只能用礼教来约束人们了。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人们生活中的一切,都被规定好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完全以人道之行来要求。相对于天德来说,人德则会显得有些薄,人被人德所府,则忠信不能自成,至此,天人相离,天德不复能蓄天下,进而,天下就会出现昏乱。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人智,不过是道散而成,这样舍本逐末,舍天逐人的做法,它是君王愚昧的开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所以君子保有天真素朴,存天德,力求处在道德的层次,不居于仁义礼的层次
故去彼取此
所以只有存天德,取天德,去人德,去人复天,才能安定天下。


心得体会:
  按照白云先生的《老子之道》逐句翻译了一下,磕磕巴巴的下来,总的感受是汗颜呀,自已好好赖赖学了几十年的习了,其实真的是浑浑噩噩,不明白,道德,为人于天地之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仁,义,礼。自己目前的层次在哪里呢?最后一个礼,还做得不及格,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其实都是在最后一个层次上,当然这不是自责自已,我们当今的环境是如此,那么做为个体我们应怎么做呢?我们从下往上一步一步倒着上,我们先从礼,遵循规范,规矩来要求自己的行为,然后在此之上,去做一些义的事情,这是有目的的,就是弘扬一些正气,先从自己做起,如礼让行为,善待家人,周围人。继而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慈善,募捐活动,不是有什么目的,有分别心,知道善的人事去努力做,而恶事则完全去除,包括一些恶念,做些自己能做的,也就是所谓的:仁,进而达到,德,写到这里,突然笑了,自己多么幼稚,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自己能做到礼,仁,因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呵呵!一步一步来吧,如惟海法师,只有6个月才能形成一个能力的生物学过程。口号喊得再响,不如做起来一步,强行者有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6 17: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月总结:
  35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36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38章,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有德是以无德,上德有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道,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从35-37章,老子一直强调从天道的重要性及方法,以及总结1-37章的大结尾,行天道,废人道,从天道,一切自然而然归正,我认为这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从目前的社会来看,道在寻常人的脑中,没有什么概念,什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是一种规则,一种宇宙法则。道可分为至道,天道,人道。而常道,则指至道,是未有天地万物之前的状态。有了天地万物之后,道也一直存在,推动和造化着万物,不仅生万物,而且养万物。天道,则是指天地万物被道生出来以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常理,为天道。天道无亲,常于善人。则是指天道。
人道,人所制所立之道。第1章-37章,道经的自我理解
其实从第一章到37章,老子所讲的道经,我认为就是给人们贯穿一个思想,我们要行天道,废人道,那怎么行天道,道的特征又有什么呢?道的种类第一章已讲明,道可道,非常道,人道并不是天道,接着讲圣王怎么行天道,废人道,到了第二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这教,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不是什么都不做。第三章,进一步来阐述如何行天道的具体方法,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奉道自然之教,而不崇尚人之道。接着第四章讲道的特点道无穷无尽地向外涌现万物,还会摧毁万物,并把它们回收回去,一次次的循环往复。所以前面的四章主要讲的就是道是怎么生出宇宙万物的。第五章进一步说明行天道,废人道的方法,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六章主要廛的道生万物为何能永恒不息,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是一切的开始和一切的母亲,天地一开始只是道播下的一颗种子,那颗种子里面,就已然包含了全部的宇宙信息,然后种子发芽,再然后幼苗生根,幼苗再变成大树枝繁叶茂时,它的枝叶则化为万物......
通过整个道经的学习,我们应建立这样一个意识,行天道,废人道,但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从底往上走,先从人道天始做,
学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一步步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6 20: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文玲 发表于 2018-6-16 17:16
月总结:
  35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 ...

看到你的精进,惭愧不已,继续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0 10: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sxwxzho 发表于 2018-6-16 20:19
看到你的精进,惭愧不已,继续努力!

呵呵,我只是一面镜子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0 16: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想写一些题外话,有感于跳出舒适区的感受,14号晚上接到一个同样学心理学的同学电话,说我们县电视台想做一个有关高考毕业生心理调整的专访,呵呵,有些心动,后来体会自己为什么心动呢?一个是自己有机会上电视了,这是平生第一次,第二,可以有机会让自己的工作室增加知名度,第三,可以推销自己,真是这样吗?再次体会自己,这些都是外在的,我需要吗?不需要,我需要的是能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帮助到更多的人,没有功利性,没有目的性,这样想了一下,心好像静了许多,然后着手做一些准备工作,请教老师,自己准备框架,第二天9点来到工作室,邀请5个毕业生来到工作室,下午4点录完,一切很顺利,发现无为而有为,而这个有为不是你所规定或期待的,你只做好自己的,上天就会来帮你。无为而为,因其无私而成其私,做好你能做的,足矣!    同时,发现自己如果一天不学习,晚上躺在床上就会心慌,有些自责,呵呵,知道自己要什么,加油!
    好了,开始学习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  
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五自谓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逐句翻译:
  昔之得一者: 得一者,受道之造化之物。得一,道生万物,德充万物。过往那些能遵从于道的事物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天能遵从于道而能一直清扬于上;地能遵从于道而能使沉浊之气下降。神能遵从于道才能造化万物。
川谷因遵从于道而能从虚空里面源源不断生出万物.万物因为遵从了道而被生产出来。侯王因能遵从于道就可以教化天下
其致之一也。这些都是遵从于道的自然之教,才能施神化于万物。
天无以清将恐裂;如果天不遵从于道,则其清扬之气不再浑然一体,那么,天紧接着恐怕要裂开了;
地无以宁将恐废;地之以为地,在于其沉浊之气。如果地生清扬之气,则原本因为沉浊之重紧抱一团的地,就会不再安宁。地也恐怕要崩废了;神无以灵将恐歇;神如果不遵从于道,则无法施之于造化之为,那么神恐怕很快就要停歇了。
谷无以盈将恐竭;作为万物之源的川谷,失云了源源不断的造物原材料供给,就如同失去了源头的江河一样,恐怕很快就会枯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天裂了,地废了,神歇了,谷竭了,那么万物就不会再被生出来,不会继续繁衍生息,很快就要灭绝了。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侯王不奉从至德,就无法统治天下,自然就会招至败亡;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之贵,在于其为政以道德为本。侯王之高,在于其为政以德为上,以人为下。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
这全是侯王的自谦之称。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侯王以自贱的称谓自称,这正是以贱为本啊,不是吗?
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废除以乘舆的规格来自彰贵贱尊卑的的礼节废除以美玉自彰其德的礼节,恢复自然之法式,以德为贵,而不是以礼彰贵,以器彰德。
心得如下:
  道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就是规律,以我现在的境界只能理解到人道,人的道,性心身,也就是居于什么道,就认真的去行什么道,通俗的说就是知道自己知道或不知道,努力让自己知道的更多不知道。从最初开始的我不知道不知道,(无明状态,傻傻的乐)到我知道我不知道(看到自己,最痛苦)再到我知道我知道(学习帮助了自己,感受入门的快乐)我不知道我知道(发现自己的资源,原来我是自己的神)最后,知行合一(不住相)物来即照,物去不留,随风随缘,喜悦坦然,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0 19: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文玲 发表于 2018-6-20 16:11
今天想写一些题外话,有感于跳出舒适区的感受,14号晚上接到一个同样学心理学的同学电话,说我们县电 ...

好个“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践行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1 11: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sxwxzho 发表于 2018-6-20 19:21
好个“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践行之

与你携手共进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5 09: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想写一些题外话,有感于跳出舒适区的感受,14号晚上接到一个同样学心理学的同学电话,说我们县电视台想做一个有关高考毕业生心理调整的专访,呵呵,有些心动,后来体会自己为什么心动呢?一个是自己有机会上电视了,这是平生第一次,第二,可以有机会让自己的工作室增加知名度,第三,可以推销自己,真是这样吗?再次体会自己,这些都是外在的,我需要吗?不需要,我需要的是能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帮助到更多的人,没有功利性,没有目的性,这样想了一下,心好像静了许多,然后着手做一些准备工作,请教老师,自己准备框架,第二天9点来到工作室,邀请5个毕业生来到工作室,下午4点录完,一切很顺利,发现无为而有为,而这个有为不是你所规定或期待的,你只做好自己的,上天就会来帮你。无为而为,因其无私而成其私,做好你能做的,足矣!    同时,发现自己如果一天不学习,晚上躺在床上就会心慌,有些自责,呵呵,知道自己要什么,加油!
    好了,开始学习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  
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五自谓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逐句翻译:
  昔之得一者: 得一者,受道之造化之物。得一,道生万物,德充万物。过往那些能遵从于道的事物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天能遵从于道而能一直清扬于上;地能遵从于道而能使沉浊之气下降。神能遵从于道才能造化万物。
川谷因遵从于道而能从虚空里面源源不断生出万物.万物因为遵从了道而被生产出来。侯王因能遵从于道就可以教化天下
其致之一也。这些都是遵从于道的自然之教,才能施神化于万物。
天无以清将恐裂;如果天不遵从于道,则其清扬之气不再浑然一体,那么,天紧接着恐怕要裂开了;
地无以宁将恐废;地之以为地,在于其沉浊之气。如果地生清扬之气,则原本因为沉浊之重紧抱一团的地,就会不再安宁。地也恐怕要崩废了;神无以灵将恐歇;神如果不遵从于道,则无法施之于造化之为,那么神恐怕很快就要停歇了。
谷无以盈将恐竭;作为万物之源的川谷,失云了源源不断的造物原材料供给,就如同失去了源头的江河一样,恐怕很快就会枯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天裂了,地废了,神歇了,谷竭了,那么万物就不会再被生出来,不会继续繁衍生息,很快就要灭绝了。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侯王不奉从至德,就无法统治天下,自然就会招至败亡;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之贵,在于其为政以道德为本。侯王之高,在于其为政以德为上,以人为下。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
这全是侯王的自谦之称。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侯王以自贱的称谓自称,这正是以贱为本啊,不是吗?
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废除以乘舆的规格来自彰贵贱尊卑的的礼节废除以美玉自彰其德的礼节,恢复自然之法式,以德为贵,而不是以礼彰贵,以器彰德。
心得如下:
  道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就是规律,以我现在的境界只能理解到人道,人的道,性心身,也就是居于什么道,就认真的去行什么道,通俗的说就是知道自己知道或不知道,努力让自己知道的更多不知道。从最初开始的我不知道不知道,(无明状态,傻傻的乐)到我知道我不知道(看到自己,最痛苦)再到我知道我知道(学习帮助了自己,感受入门的快乐)我不知道我知道(发现自己的资源,原来我是自己的神)最后,知行合一(不住相)物来即照,物去不留,随风随缘,喜悦坦然,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第四十章:   道之动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君王虚静自处,至静无为,人智绝尽,去人复天
  弱者道之用,用天道之至柔之德。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产生于物质,而物质产生于空间
心得:弱者道之用  柔弱非贬义词,而是一种大智慧,用,无用而有用,如第十一章,以无为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强调我们觉察自己的内心,对于外在的有要有一种辨识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6-13 17:04 , Processed in 1.099396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