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雪无痕 发表于 2017-8-17 09:53:21

第4课答疑 核心家庭的养育机制(20170309)

  上一次我们跟大家谈到的一个话题是我们家庭的结构。这个结构呢,我们肯定不会像在内部上的那种专业课那样讲得那么地精谨、那么地细致。大概我们说到两个维度,一个纬度是家庭它里边会分一些小系统,它不是一个没有区分的、没有差别的一个整体,它的里头会有一些不同的结构,这是第一个层面,这个结构我们把它分成了夫妻系统、父母系统和同胞系统。第二个层面是对这三个系统又做了一个描述,其实是希望对这三个子系统内部再做一些把握跟分辨,因为这三个系统里面也有它自己独特的内容跟结构。
  课后我看到了大家的一些课堂笔记和在后台提交的问题。总体来说我感觉其实挺不错的,因为我这个课的特点就是要努力地让大家感受到一个事实:我们做家庭观察、做跟心理有关联的事情需要向内看、向内走。那我已经看到朋友们在分享和反馈,和课堂笔记当中显示出来的这个倾向。大家都在往里探索,都在说一个问题,大概叫做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这挺好的。
  也收到大家的一些提问,其中有这样的三个问题在这里简单地直接回应一下。一个问题就是有朋友说咱们中国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社会现象,就是几十年来我们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家家户户都是一个孩子。它不像别的社会,有的家庭可能也只有一个孩子,但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则性的一个现象。那这种一胎化的社会形态,那么我们的兄弟姐妹系统也就是同胞系统会有缺失,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或者说是一些什么问题,有朋友在关心这个。
  能关心到这个问题其实我也蛮开心,我觉得这个问题它很关键。我们现在社会生活当中,家庭生活当中,个人生活当中,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虽然说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不如意,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这个不如意,很多很多的成份是跟这个一胎化,就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在做孩子的时候,这个兄弟姐妹系统、同胞系统的那种孤独,那种一个人构成一个系统的这种现象是有深刻的关联的。
  但是这个问题我怎么回答?我会发现这是一个无法在这里这样回答的问题。因为不管怎么说,关于同胞系统只有一个人,这样的一个事实下,我们怎么样去弥补这个系统缺失?其实张口一说就是错。
  你比方说,我们这个兄弟姐妹系统里面只有一个人,那没有伴就孤独啊,所有的问题都源于他只有一个人,那跟他加一个人不就对了吗?那我们就可能会生出一些建议说,父母亲去扮演孩子的同胞、扮演他的兄弟姐妹,或者说我们去跟邻居家的孩子玩、跟亲属家的孩子玩。这个建议乍一听起来蛮有道理的,但是一做,一定会出问题。所以这个建议是不能提出来的,无法这样简单地提出来。
  那我将怎么样回答这个问题呢?我认为从直接获取一个怎么做、怎么做这个做法上的建议,这个角度去回答问题,可能不太能够得到真正有效的一个相互帮助。我认为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呢?是去理解兄弟姐妹系统它们的使命,也就是说它们应该做到什么,应该发挥什么功能跟作用。另外一个方面呢,观照一下这一个人构成的兄弟姐妹系统,它们在实现这个功能的过程当中,会遭遇一些什么具体困难,具体情况。把这两个对照起来,从这里出发来解决问题,会比较好。也就是说要去研究具体问题,深入到现场里面去研究。那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应。
  朋友们还提到第二个问题,就是说,这个朋友自己也说这是一个老问题了,就是如何让夫妻情更浓?这个问题呢其实我们上一堂课是专门回答了,专门谈了这个的,大家可以多听几次,多去琢磨一下,那个关于夫妻那个地方会有一些什么要点,这样可能会有帮助。那我在这里呢,再说几句。
  夫妻系统它运行的最基本层面的内容是情义,情义是什么呢?就是它为了彼此去满足那种欲望,夫妻作为两个人他们要不断地彼此满足欲望。欲望是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我们心里边的那个坑洞、我们的缺陷。我们那地方有个坑,那我就有欲,有欲我就“望”,望就望到你,这样的话,这个欲望就出来了,出来就是彼此索取。
  那在索取的时候,你给了我多少?给的满不满意?你给没给?这样的对待呢就会引起情的反应。所以夫妻之间呢,我们都是来彼此喂养的,所以活动到我们彼此之间的那个心理的张力、那个能量场呢就是情的能量场。所以关注到欲跟情的这种关系,这个是要到现场去的。你要想夫妻之间的情更浓,你就要注意到对方他找你要什么呀,你也要注意到你需要他喂你什么呀。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是当我们彼此的喂养欲求或者是要求被别人对待以后,我们生起来的情是什么?喜怒哀惧,是吧。到底是什么呢?因为不同的情,它的功能不一样,这是第二个要点。要让夫妻之间的那个情更浓 ,还有第三个要点。就是你只是这样注意到,我们刚才只是说要注意那个欲,注意要求,注意我们自己的反应,那这个还不够,你还需要注意另外的东西。因为毕竟我们夫妻是成年人嘛,我们是经过了好几轮那个“欲情亲恩”进化的人。在我们父母的家庭里进化过好几轮,所以我们是有更高的智慧的,不仅仅是个情,就个体来说,我们不是一个情体。那么我们要更多地去观照,夫妻两个人之外的那些相关联的资源、环境跟因素,还有我们夫妻两个人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是往家庭里头整个的去运行出“欲情亲恩善”来,这样一个趋势。
  简单地说,让这个夫妻之间的情更浓的话,其实就是这三个要点。你做到了,就对了。第一个要点是,是关注到彼此的欲,我们通常说的需要,这个需要是内心需要,是欲那个层面上的需要。第二个呢就是注意到我们在欲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情况下我们自己和对方的那种反应,也就是要求了,是吧,情绪。第三个就是我们多少要有点智慧,要看得远一点,不能只是死死地盯着他、盯着我,这样子的一个狭小的格局。
  这是朋友们提出来的第二问题。我在这里直接回应了。那朋友们还提出来第三个问题,就是希望对我们这个家庭的夫妻系统、父母系统、同胞系统这三个小结构的这些细节再多讲讲。
  我估计提问题的这个朋友呢,可能他关心的领域会很多。比方说这个夫妻系统,或者是父母系统,或者是同胞系统这每一个系统,它们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具体的、结构的位置,结构的点有几个,它们又可以分成几个元素?在运行的过程当中,它们各自会怎么运行?那里好了又怎么样?那里不好又怎么样?也就是说,我估计大家可能会关心结构之外的关于运行的,关于功能状况的那些东西可能会比较多。
  也就是说可能会有不少的精力是在关注效果,关注一个结果,就这个系统运行起来这效果怎么样才能好?从这个角度关心得挺多,我估计。但是对这个效果的追求呢,其实你直接关注效果,你直接要一个好效果,其实是有点吃力的,很费劲的。那么这些所有的效果,它们源于一个:它们内在的运行规律。每个子系统里头,它们有自己的微小结构,微小结构跟微小结构之间它们内部靠什么样的方式在运作?就像是说我们搞那个接力赛,接力赛里头有一个动作,就是那个传接棒,你看那个传接棒那一点其实是影响我们接力赛成绩的很关键的一个位置,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奔跑速度跟奔跑能力都一样的情况下……(手机重启)
  那我们今天晚上涉及的主题,就是根据我们那个想法来的,我们希望在这个让家庭的这个目标实现得更好,我们希望每个子系统的功能都实现得最好。那么为了要实现这个东西呢,我们就必须要去观照这个核心的机制。正因为这样一个想法,我们就把注意力又转移到了一个位置上,就是我们这个家庭里头在养人的过程当中,我们最核心的操作上的机制是什么样子的?
  那也跟大家说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呢,简单说两句,我们家庭各个系统的任务,目标嘛。我们要做什么事情你得以目标为导向。第二个呢,跟大家说一下,我们那几种典型的那种情境下,这个目标它是依靠一个什么样的核心的操作来实现的。第三个,我们来概括一下,这个核心操作的基本特征。这样呢,我们就算是把这个机制跟大家说了。
  【1、核心家庭养育的三大任务:
  (1)彼此成就(夫妻系统)——从欲到善合作者情义
  (2)社会化养成(父母系统)——从情到善的养成者保护和指引
  (3)个体化养成(同胞系统)——从欲到善的养成者妥协、竞争、合作】
  先跟大家说说第一点,我们说这个家庭的三大系统,它们的核心任务是什么?也就是一个家庭有三个任务,分别由三个子系统来完成。那当然了,这里多说一句啰嗦话,每一个系统啊,又有三个部分,有三个视角去关注它:一个是那个系统核心的“体”,另一个是它表现出来的那种运行状态、关系,还有一个由关系和体组织起来,再加上别的东西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啊,从这样三个角度来说的。那从这样的三个角度来说的三个系统,它们代表了一个家庭养育人的三大任务。
  其中第一个任务,也是最基础的任务,就是家庭里面那两个最核心的种子选手,夫妻这两个人的事情得搞好。为什么我们要结婚?为什么要搞个家庭?它最开始最起初的时候,其实是两个人的心上,不管这个家庭运行得怎么样,家庭本身是个什么要求,那么有一个好家庭,有一个属于自己建设出来的好家庭,是这两个人他们的人生目标,所以呢,这两个人必须搞清楚。那这两个人呢,他们在一辈子的过程当中,始终最基础的、相对的那个方面就是欲,就是来填空的,让我们自己能够在对方的帮助下,变得圆满。
  具体地说就是,实现夫妻两个人他们从欲的层次到一个善的层次的完善过程,让两个人都能够实现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彼此合作。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就是他们两个人各自要完成什么目标?第二个,这两个人的目标都需要对方的帮助,是合作者。那么这是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的意思就是说通过一场人口生产的游戏,家庭建设跟发展的游戏,夫妻两个人自己实现了自我实现。
  那第二个任务,就是要养孩子了。那养孩子呢,光靠父母其实一个人养起来有很多问题会解决不好。所以父母系统既要管理这个事,又要自己亲力亲为地做一些事,就是自己亲自做一些,又指导别人做一些。那么他自己做的那个部分呢,就叫父母系统,实现孩子们从情到善的一个发展过程。孩子们从情到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呢,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实现社会化,实现这个孩子心理结构的里面的社会化过程。这个社会化的实现,它中间要经历从情-亲-恩这样一路发展的内心平台升级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父母来操作完成的,父母来影响孩子的变化,这样来完成的。
  这个家庭系统的第三大功能或者第三大任务,就是要把孩子的另外一边要养成。因为一个人呢,他只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社会化的话,他就没有自己、没有主见、没有主体感,凡事都听别人的。那这样是什么人呢?这个就像一个东西了,一个物体了。所以需要养成这个孩子心理结构的另外一极:主见、自我、个体化,这个特征要养出来。那这个特征呢,父母是没有办法养的。父母的社会化功能跟这个个体化功能是有冲突的。所以他要把这个功能交出来,交到哪里呢?——交到同胞系统,让兄弟姐妹们来完成,这个是第三大任务,实现这个孩子的个体化发展。
  这三大任务的完成,它们是怎么完成的呢?对这个结果,其实我们是很有经验的,我们很熟悉的。夫妻两个人好不好,我们直接都看得到,他们一出门就看得到,甚至不需要他们一起共同出门,我们看着他们任何一个人出来,我们就能够大概猜测到他们夫妻生活好不好,就夫妻关系好不好?夫妻那个体,处得怎么样。那么这个孩子一出来,我们也知道,这个结果层面上,我们是很容易看得到的,一眼就见的。可是怎么做的呢?这往往是我们很关心的事情。所以这个过程是怎么回事,那么怎么样实现我们这个夫妻两个人这样子从欲到善的一个发展进程?做什么能够让孩子的社会化和个体化都能实现得比较好?那么这个就是欲、情、亲、恩在那个过程当中的复杂运行。
  【以情养欲过程中看涅槃:
  典型关系情景:父母对初生儿的养育
  被养育者欲灭情生
  养育者      情灭亲生
  核心在于:体验的经历者】
  这个就是欲、情、亲、恩在这个一个复杂的交错的运行过程,我们要观照这个目标,就必须要去观照那个过程,那个过程是谁跟谁的过程?欲、情、亲、恩的过程。那个欲、情、亲、恩之间啊,它们两个两个之间,就像是那种接力棒这样一种交接过程。那这个交接过程是什么样子的呢?可能我们自己去理的时候,会发现这个信息量特别地大,哇!这个哪里是要点啊?什么东西都可能会把我们带走。那么我们今天呢挑一点来看看,你觉得那个地方是不是最根本之处?抓到了这个事物这个现象最核心的地方?这个是第二个问题。   
  这样的一个传递的欲、情、亲、恩之间的交互繁衍的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你看父母亲是个情是个亲是个恩,它的心理平台水平要高一些,那孩子呢?……如果我给点好东西给你,然后你长出来就像我的这样子的一个过程,这样就叫养嘛,是吧?   
  那我们呢,把我们这几个系统里边,嗯,这个系统运行当中最典型最单纯的那个养育方式、传承方式跟大家来简单地列举一下。我们来看看,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什么?看看它是不是最基本的机制。我们先看看以情养欲的过程。我们说这个欲情亲恩,越到后面的,它是越能养前面的,反过来,养前面的呢,是我们这个家庭运行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说,当我们父母要想把孩子养得像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人,那你夫妻必须是一个善人。如果你父母亲没有到那个水平,那么你养不出“恩人”来,养不出一个恩体来,就是说一个高级的体能够生养低级的体,这是一个基本的原理。那我们看看,欲,是怎么样被情给养出来?欲的体,是怎么样被情的体所滋养的?那么这种情养欲的情形,最典型最简单的情况发生在我们家庭的什么地方啊?大家可以去核对一下。发生这种情形的场景很多,但是呢我认为最典型的是我们的孩子刚刚出生到6个月,半岁这样的一段时间。那段时间的孩子基本上就可以把他认定为一个欲体,他就是一个欲,欲望的,他只有欲望,他的心理结构非常非常简单,连自我意识都没有。我们说孩子们经常咬自己的脚吃,吃疼了才松一下。
  嗯,给了大家一张图(见上面括号的文字),被养育者就是我们那个小孩,他是一个欲体,他是一个欲,我们体会一下欲是什么样子的感觉?就是不舒服,不舒服,热,热就蹦嘛,就相当于一个机械物体一样的,有什么能量它就发展什么能量。他也不知道我是谁呀?也不知道被碰着的是谁?就那样子的。啊,像那个条件反射似的。那么在这种情形下,那父母亲去养孩子,这个初生婴儿的父母,都是年轻父母啊,特别是那种第一个孩子的。都是年轻父母,年轻父母刚刚从婚姻里边过来,有些才结婚几个月,有些甚至还没有正式结婚。那个时候他们基本上作为父母体就是情而已。
  情是一个什么意思呢?情就是说,你这样做,它是不是能不能满足我的要求,然后呢,针对这个能不能满足,我生出一个反应模式来:不满足我要么生气、恐惧什么的,满足了我就开开心心跟你玩。那么你看看,我们刚刚开始养孩子,养第一个孩子的那种年轻夫妇小夫妇,你看那个时候的感觉,是不是就是一个情?它就是用这种方式去对待那个小婴儿的。那这样的一个情,这样的一个体,父母是那样的一个体,父母那个时候没有生出太多别的东西出来,父母这个体,就是一个情。那么,你觉得这样对我好,好,我就很高兴,我就来照顾你。因为那个时候孩子的要求少,要求简单,人文化的东西少,所以呢,你这个时候,情就可以了。
  那个时候的小夫妻,他以一个情体,这样一个小容量的一个照顾体,他去照顾那个欲望的体,基本上还算匹配,因为孩子要求太简单了,你说他是谁,他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他对是谁、不是谁根本就不感兴趣。热了只要能凉下来就好,冷了只要能暖起来就好。这一点,一个有情的,一个情体的父母,是容易做到的,所以这就基本匹配,这是一个基本条件。那么当我们年轻的父母这样去满足孩子,这样去满足孩子,这样去为孩子做这样一些简单的事情,但又是孩子非常需要的事情的时候,做久了,父母心里面会有什么变化?——父母的情会慢慢地减弱,会灭掉,会慢慢地减弱,做到最后一个极致的时候就灭了。它那个就是单纯地仅仅依靠你对我的那个反应,符不符合我的要求,直接就来对待你的这个模式,就慢慢地灭了,慢慢地变得宽宏大量,为什么呢?因为他发现跟孩子相处的时间长了之后,他离不开孩子了,见不到孩子都要想孩子。亲开始逐渐逐渐地生长出来,所以他的养育者的情在不断地灭失,而他的亲呢,在不断地增长。而这个增长的过程,它是以秒计的,时间是以秒为单位,这样在交错地相互移动位置。
  而孩子那边呢,孩子那边是一个欲体啊,一个欲望的体啊,刚才说过,要求很简单,我冷了有人给我穿上衣服,我也不管是谁给我穿的,反正它不冷了就可以了。那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这个孩子虽然没有自我意识,但是他的神经系统会逐渐发展,他总是有点那种神经的,是吧?然后神经系统还越来越多,随着那个神经系统的不断地感受这种“我一冷了就能温暖,我一热了它就能凉爽”,他不断地感受这个东西,他会形成一个意识,哟,看来我是可以比较好好的安安稳稳地舒舒服服地在那地方,所以这个舒服它是不痛苦的,不需要等待的,不需要很折磨的。所以你看到的这个结果,这个过程啊,我说得有点乱,我自己有点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啊,东一下,西一下,这里要动,那里要动的。手机不好用,在电脑上用。那么刚才这个过程啊,我们用那个图来简单地表述,那就成了大家刚才看到的那个样子。我们说以情养欲的典型过程,啊,就是父母对初生儿的那种养育。那么,被养育者的欲在灭,情在生;养育者的情在灭,亲在生。这样往两个方向,它就像两个相向而行,但是又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两个什么东西一样,慢慢地挪开。然后这个孩子是跟着往前来的。那么这个过程啊,它是渐渐发生的,渐渐发生的。
  那这个过程为什么会发生呢?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呢?那是因为养育者和被养育者心里头,他们内部都会有一个体验着的经历者。也就是说每个双方都各自有一颗心,这颗心是我们说的在指示一个东西。如果没那颗心的话,这个过程它只是孩子长大了而已,只是父母把孩子喂大了而已。就像我们种庄稼一样,就像我们把石头搬回家一样,仅此而已。它不会有内部的我们说“欲情亲”这样的变化,不会是这样子的。所以它的核心在于有一个体验着的经历者,这个很重要,这个是情对欲的养育,我们在对半岁以前的孩子的养育,这是非常典型的一个过程。那么孩子长大了以后呢,它的情况会发生变化。这个就是,我们看看下一张图。
  【以亲养情过程中看涅槃:
  典型关系情景:父母对0。5~3岁孩子的养育
  被养育者情灭亲生
  养育者      亲灭恩生
  核心在于:体验着的经历者】
  孩子大了,半岁以上了,他那个时候不会说话,我们感觉不到他的自我感出来了,但是呢实际上已经有了,到一岁的时候,我们很明白地知道了。他整天“我我我”,有这个东西了。那么,那个时候孩子他就成了一个情体,孩子越小,他的那个生命体越简单,也越单纯,越大就越复杂。那么那个半岁以后的孩子就慢慢地成了一个情体。养育孩子的父母,那个时候也就可能会遇到挑战了,大家是不是经常发现,当孩子长大点了以后,夫妻之间那种,父母啊,好像有点不大对劲,有点不大信任。有时候能看到那种情况,其实它的根源就在于孩子升级了,父母亲的体,它还没有升级的话,就一定会遇到麻烦,它就表现为父母变得暴躁、变得感觉自己不能胜任,这孩子的体会就变得很糟糕。所以当孩子变成了情体以后,父母亲在满足孩子欲的过程当中,他的情会升级,这个情体会升级成一个亲体,慢慢地升级上来,这样就是亲养情了。那这个过程差不多,跟前面说的,什么差不多呢?亲要干什么?情需要什么?大家顺着这个去理解。
  然后你就能够同样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这个被养育者的低级的体它在消散,它高级的体在低级体消散的同时,它在增加,在生长,在增值,这个增值和消散的过程,它不是两个过程,它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这是被养育者。那么养育者呢,其实也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说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情体,父母亲就应该比较合适的是一个亲体就比较好,最起码你是个亲体。那亲的意思就是说,你能够对孩子能不能满足你什么,你不会太在意,他不满足你,你也心安理得。其实孩子能满足你什么,是吧?这就是所谓的付出仅仅是付出,不求回报,亲就是那个味道。
  当孩子大点之后,如果你这个父母还希望孩子回报你,你一定养不好这个孩子,你就还在情的水平上。现在孩子都到了情的水平了,那父母亲一定要到亲的水平,这样子父母亲就以一个亲体去对待一个情体。当我们在不断地去满足孩子要求而不在乎我们自己的过程当中,我们渐渐地会感受到,哦,原来他的生命是我这样不计报酬给他的,然后我们会想到更多,这是什么?恩体在增长。所以这个养育者这边呢,也是亲体在消散,恩体在增长,同一个过程,发生的两个侧面的变化。
  这个是亲对情的这样子的一个养育过程,那我们还可以看看后面的。哦,这里要补充一下,从刚才那个亲对情的养育过程里面,就是我们也能看到,刚才那个图的格式也是一样的,还是要提出一个问题来,表面上看着,这里面情亲恩在那里以各种各样的方向跟方式在不同的人身上发生那种生生灭灭的过程。这是一个外在的表象,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有了,孩子的养育就算成功了,或者是不成功了,对不对?我们说孩子养得好不好,其实就是这个东西。好,这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发生的根据是什么呢?还是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呢,就是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父母本身他们都是活着的,在体验着的,有那颗心,没那颗心还是一样,就像搬石头回家,石头不知道,我们知道,因为我们有心。就像石头碰石头那种感觉,其实不是,因为有一颗体验着的心。所以这个也是在这个现象里存在的。
  【以恩养亲过程中看涅槃:
  典型关系情景:父母对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孩子的养育
  被养育者亲灭恩生
  养育者      恩灭善生
  核心在于:体验着的经历者】
  那我们继续来看看,这个恩对亲的养育过程,刚才是亲对情的养育。这个是差不多的,表象上看起来这个性质差不多,被养育者是孩子,养育者是父母,这个是这样子的。那么这个情境,是什么时期的孩子呢?孩子多大了会这个样子呢?孩子进入第一反抗期,3-6岁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孩子,他就不光是知道有我了,不光知道我舒服我不舒服了,他有很多想法了,关于我是什么样子,我要做成什么东西,他有想法有追求了,他要追求一个自我实现自我证明了,这个是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的共同特点。
  跟这个相对应的,那孩子们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大的一个变化呢?他要来追求我呢?用我来展现一个证明呢?那就是他在那种复杂的情绪运行关系当中,我们前面说他是一个情体嘛。那情体他被我们的父母喂着喂着,养着养着,它就要往上长啊,它要长出一个亲体来呀,最终升级上来呀。那么他是怎么升级上来的呢?他升级的过程就是父母亲不断地在满足我,然后呢我可以稍微忍耐一下父母,但是父母他们就在我的忍耐范围内把我的问题给解决了,不断地这样解决,然后他就会发现,他就会确认,其实我这样子的一个解决,这样子一个满足,是没有问题的,是安全的,然后呢,他这个时候就开始关心别人了。
  当他开始关心别人,他就会立刻地意识到,说,啊,原来我是我妈妈我爸爸这样把我养大的,恩的感觉就出来了。他对关系,对这种交互作用的形态,更多的明白以后呢,这个亲就上来了,他就能看到我们之间这种亲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大范围内去容忍了,他能够意识到的是,我可以再等,我可以再等。因为这个范围是足够大的,然后呢他就觉得,我是安全的,他就在那里,因为能够满足,能够满足,总是在我需要的限度内满足,然后他这个就确认自己是安全的,然后把这个等待的范围扩大。
  实际上他是认为,我是离不开我爹妈的,我们是天然就在一起的,我知道我的来源,是吧?我们说亲它对自己知道得更多,知道自己的来源,所以他的亲体就形成了。在那个时期,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就是青春期),这个时候的孩子,他基本上是一个亲体,大家会觉得奇怪,一个亲体怎么这么逆反呢?诶,这道理其实就在我刚才说的那里裹着。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安全那我就要去做呀,我就要扩大这个活动范围呀,扩大活动范围那不就跟我们父母原来给的空间不一样了吗?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到“逆反”。说了半天,把这个孩子,两个反抗期的孩子的亲体就说完了。这里就清楚了,啊。
  这个孩子是一个亲体,那亲体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是在一起的,是分不开的,但是我还是有一些需要嘛,那我这些需要,只能放在那里了,为了服从我们必须在一起的这个天花板,我们呢,就忍着。所以这个人呢,就经常会有情绪的,这是亲。那么如果说此时此刻的母亲、父亲、父母体,他们也是一个亲体,仅仅是一个亲体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没有空间,因为父母的空间跟孩子的空间,在性质上是一样大了。那么这就情绪对情绪,那父母跟孩子之间,那就是青春期逆反了,战斗就会非常激烈。如果是第一反抗期啊,战斗就会非常激烈。那在这个时候的父母,如果你是一个亲体,对不起,你可能会遇到困难。
  但是呢,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在前一阶段,孩子更小一点的时候,我们用我们的亲去养情的过程当中,我们父母的亲体会上升,会慢慢地升成恩体,刚才说过。那么在这个时候,正常情况下,父母体是一个恩体,恩体就给的空间更大。恩的意思就是说,我是这样把他的生命养大的,我要做的是养他的生命,是不是?要把命传给他。这就是从上往下传的这种感觉,反过来是另外一种表达。那我是守着这个的,别的亲不亲啦,其实都不重要了,所以看看这个时候的父母,是不是要求给他空间更大,孩子的叛逆行为,孩子对我们个人的反对行为,要容忍,因为你不是来跟孩子比较谁容忍谁更多,谁给谁更多,不是来干这个的,你是来养他的命的。诶,这样子,你看,这个恩体跟这个亲体才能匹配得上。
  那当然了,一样的道理,在这个过程当中,恩体不断地在宽容亲体的过程中,那么,两个养育者和被养育者,都会往前推进。亲就慢慢灭了,对被养育者来讲,亲就慢慢灭了,弱了,不在意了,没关系了,亲不亲没关系了,我觉得这个没有问题了。没问题了,不惦记了就不在,然后呢,恩体就慢慢生出来。
  同样地,养育者这边,父母这边,恩体,就是养不养命也没关系了。因为在养命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很多宇宙真理,你实然之间理解了,像我老父亲一样,突然之间理解了,说,哎呀这个地球,这个人类,挺有意思啊,像篮球上的蚂蚁一样,弄了很多纸盒子,砖头做的盒子,然后呢说那是房地产,然后在那里争得头破血流的;然后弄一些纸片片出来,在那里争呀抢呀,其实仔细再一看,放大了眼睛放大了视野一看,那不就是篮球上的蚂蚁吗?你看那房子还倒着、竖着、横着都有。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很多真理的时候,我们对于我是不是有恩,我对你的生命是不是承担了责任和贡献了什么,这个事情它不再是需要纠结的事情,这样父母就进入了一个善的境界。
  大概这个过程,我相信你是能够慢慢地去理解的,现在可以不一定很细微,但是这个模型你大概知道了。养育者和被养育者之间,他们至少要有一个层级的差别,如果没有这个差别的话,这个养育会出现困难,会出现问题的,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差别呢,它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空间,为被养育者提供了成长的空间。因为有这个空间了,所以被养育者可以从第一个层次的那个体往上升,因为有这个空间,我们养育者可以去承担那个低层次那个体的要求,这给了我们一个时间,跟养育者缓了时间。随着时间的积累跟推移呢,那么养育者有了向上升级的空间,这是时间跟空间的角度。
  而在这个交接的过程当中,他们所发生的,还是一样的,你看我的那个表都没有变样子。还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我们能够看得到那些变化、那些结果。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同样去能够发现,之所以能够变化,是因为这双方都有一颗心,如果没有心,这事做不到。
  【以善养恩过程中看涅槃:
  典型关系情景:父母系统对恋爱或已结婚孩子的养育
  被养育者恩灭善生
  养育者      善灭上善生
  核心在于:体验着的经历者】
  这样我们的孩子就过了两个反抗期了,第二个反抗期就是青春期了,青春期过后就成年了。那么成年以后,这个孩子他要干什么了呢?这个时候他可能就要面临谈恋爱的问题,面临着自己怎么样去混社会的问题。我们前面说的那些系统的功能都慢慢要接受检验。那么这个时候的孩子可能要谈恋爱,可能已经结婚。怎么样让那个孩子他能够跟另外一个人处好关系,跟另外一个家族处理好关系,怎么样建设自己的家庭养自己的孩子?这一摊子事情,我们刚才在说父母作为养育者自己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提出的最高要求已经到了恩这个位置上。因为如果你不是一个恩体,你无法应对青春期跟第一反抗期,是不是?那个时候已经到了那个水平了,那么你的孩子要去结婚,要去成家立业,他其实就应该有一个最低的储备,就是恩体,但是实际上你的孩子可能没有到那水平。所以呢这个孩子结婚成家以后,父母亲还在发挥作用。这就是这张图所显示的。
  孩子两三岁、三五岁的时候,那就会要求你的父母是个恩体,而这个时候的年轻父母是没有恩体的,恩体不够健全的,有可能,正常情况下他是有的,我们刚才说的,大家对照一下。这出去以后他就是一个恩体,那么这个时候,光靠年轻父母那就没人指导,那个恩,就没有办法去上升,不是没有办法去上升,这话说错了。年轻父母的恩体的上升他就缺乏一个护佑和一个指导,这个时候的老人,就是我们早期养育孩子的那对老父母,这个时候,你就要用你的善体去养你孩子的善。这样,在养孩子的以后善体过程当中,那么父母亲呢,他这个善,就变成了至善,就是更高级的善。所以大概呢,也是这个样子,养育者和被养育者,都在往前推进,同样的道理,这里边起作用的核心在于两代人都有心在,如果没有心,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嗯,我这个节奏有点躁动,觉得就在那里躁。好吧,大家把我的躁给排除之后,你看看能不能体会到,其实我就是在跟大家呈现这个家庭成员之间那种养育的一种典型的简单化的情景,单纯化的情景。那么实际的情况比这个复杂得多,但都是由这些最单纯的东西组成的。所以呢,我们就可以在这里得到一个结论,大家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个这样的结论,这个养育过程啊,其实我们可以观察到两样东西。这两样东西一个就是结果的变化,另外一个就是内在的那颗心的运行。
  那这两个现象说明什么呢?那么我觉得可能说明两点,第一个,这两个现象,只要被我们牢牢地抓住了,那是抓住了家庭成员之间这种养育的根本面。同意吗?就是你把这里守住了,在这里做建设,这个养育就不会误事。第二个呢,就是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养育过程,它是一个转换的过程,这个转换是很有特点的,很有一致性。那这是什么呢?也就是说,我们家庭成员之间这个养育的这个过程,我们怎么样概括它呢?这是我们的第三个问题。我们把这种养育的方式叫做涅槃。
  【3、涅槃
  (1)涅:可做名词动词形容词,黑色的可作染料的泥土;染、出。槃:可做名词、动词:屈曲;趣。
  (2)涅槃意境:相续相依——生死(旁观者)烦恼
  (3)涅槃真相:无相续相依——无生死(经历者)无烦恼
  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为涅槃清净妙德
  源于我执和法执——对象化】
  我们把那两个特点概括起来,跟它取个名字,我们不去把它跟别的名字对照,我们只是取个名字而已,先暂时这样想。那两个特点,一个特点就是外边呈现为一个交错的那样子,一个像接力棒一样的总有一个瞬间是两个人都拿着棒子的,那样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要点。另外一个要点,有一颗心在起作用。我们把这两个要点合起来给它取个名字叫涅槃。我们来看看,这样起了名字以后,那感觉就打了标签了,它就不会丢了。我们先暂时把它叫涅槃,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此涅槃是不是彼涅槃?
  嗯,我们有的朋友对涅槃是有了解的,有的朋友对涅槃的了解是表面的,有的朋友知道涅槃是一个非常深遂的现象,很了不起。不管怎么说,我们先看看,因为涅槃这两个字是汉字。我们看,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用的是汉语,在语言里边,这个语言本身是有内容的。我们先来看看涅槃这两个字大概是啥意思。
  涅槃这两个字呢,其实就是两个意思。涅是一种石头,一种土,古时候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化工原料,那个时候做染料的话是用一种叫涅的土去做染料的,这就是涅,涅的本义。那么这个做染料,当染料放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呢?会发生出、染,出这个现象,染这个现象。那个能够着色的那个粒子,我们现在化学很发达,知道这个能说得清楚了,那时候古人说不清,但他能够有那种感觉。那种能够着色的粒子出来了,从它的体里边出来了,从原来的体里边出来了,从那个土里边出来了。出到哪里呢?出到水里。我们说会出。出了之后它就能染别人,它能染。涅就这个意思。
  那么在说能染的时候,是不是它越出越少,越出越少,把那个原来那块叫涅的土给出没了呢?是不是出得越来越少了?所以这里边涅就有一个出的意思,这是内部的感觉。而从外部来看呢,你这个土用久了之后不就是不能用了嘛,所以说它作为染料的这块土就慢慢的灭了,消失了,死了,就死了。所以涅的意思从内部来看是出的意思,是去影响的意思。是出和影响的意思,同时也是死的意思,出是说它在干什么,死是说它怎么啦,原来的它怎么啦,这是涅。
  槃呢?槃这个字其实跟我们现在说的盘子,装菜的盘子差不多的东西,只不过以往呢,在古老原始的时候,我们没有瓷器,那个时候的盘子不是那样的意思,下面是木做的,这两个字的意思是差不多的。槃的意思呢就是那个木那样子盘,有一个趋势要去到那里,就象那个把染料放在碗里,放在盘里头。这个染料不就去到盘里边的那个布里去了嘛,啊,槃是这个东西,槃是得人家东西了,得了人家东西以后会怎么样呢?得了那个染料的有色粒子以后,它就有新的颜色,获得了新生了,新的东西生出来了。新东西生出来了,槃大概是这个意思。它是弯曲的意思,弯曲地趣、弯曲地生长的意思。弯曲代表是活的嘛,那种味道。所以涅槃的槃代表趣,我想要什么,我习惯往哪里去,不需要指令,这是习性。这个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趣,趣味的趣代表这个东西。也代表什么?它也代表一种新生。也就是说从内部来讲,它代表的是一种得到和生长,外部来看,是一个东西从无到有,生了。
  所以呢涅是死是出,槃是生是进。而这个生死之间,进出之间发生的是什么?是突然发生的吗?它们之间隔得死死的吗?其实它们之间是连续的,它们没有间隔的,生死之间没有间隔,你找不到生死,你找不到单独的生死。之所以会看到到生死,是因为我们在外边看,我们不在里边去体会那颗心之间的交接过程。我们不去体会那些染料是怎么样逐渐逐渐、一点一点、一步一步、一厘米、一毫米、一微米这样的移动去实现的。这个过程是完全连续的,所以这个养育过程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那从这样来解释它,我们把它叫做涅槃的话,那涅槃从字面上来讲,就符合我们前面概括的两个字。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可以把我们家庭成员之间的养育呢,把它概括为叫涅槃。那么其实涅槃这个概念呢,我刚才说过了有很多朋友知道它有深遂的含义的。那个含义我们没有资格去讨论,我们完全不懂,太遥远了。其实涅槃这个东西就是各种各样的宗教,各种各样的修行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那个最高境界是什么,我们根本就没法讨论它。这个就不说了,越说越麻烦。
  但是呢我们可以说的是什么呢,涅槃也是在强调这样两个东西。一个就是我们站在对面上看,我们不进去,不成为那颗心的时候,我们能看到生死。就是我站在外部,看别人家的孩子长得好快,就看到他的结果,而我们只是盯着结果的时候就看到了生死,它是有生死的感觉的,这符合大多数人的感受。正因为如此,郭沫若先生,这老先生编了一个故事 ,凤凰涅槃,我查了一下资料,没有查到更古老的资料,据说是郭沫若老师编的,就是那个凤凰涅槃的故事。那个故事其实弄出来挺凄惨的,挺吓人的。把自己烧死,然后又活了,弄出一个新世界,把这个世界都打扫干净,这个挺吓人的。
  为什么我觉得这老先生这么说呢,一定不是说他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是这种感觉,因为我们都是站在外边在看。其实我觉得这老先生真正想要讲的意思是另外一层,就是涅槃的另外一个要素。从内部来讲,生死是不存在的,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一个的当下在心里边不留痕迹地、不断地流过以后,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在那个过程当中有一颗心,有一颗心。涅槃就指的是……,哇,其实我说的是错的,但是我们现在只能这样说,这样说近一点。
  涅槃从内部来讲就是指那个没有粘着那个过程,没有攀过去,没有想未来,不断地获得那个体验的那个体验者,那颗心,那个心那个体叫涅槃。涅槃里面会装欲情亲恩善,善是装在涅槃里的,因为它是那个体。
  这是涅槃的两层含义,我们能看到的,能想的,能思考的,那是涅槃的外在表现:生死。还包括再深入一点,其实不存在生死,发现生死是一个连续过程。比如说我们可以断掉生死,在我们心里边断掉对生死的恐惧。但是这样你碰到涅槃了吗?没有,你只是被涅槃照顾了一把,你吃了一口它吐出来的什么东西,你被它忽悠了而已。真正的涅槃体不在那里,我们所感受到的,所看到的生命过程是一个连续的、不存在生死的过程,这只是涅槃所展现出来的。而涅槃的本身,我还是说它是错的,但是我只能这样说,是那颗心。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回到家庭成员之间交互养育的过程,欲情亲恩的传递过程,大家能不能感受到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你真正地要去追求目标,要去描述好这个养育目标,好,那你就注意到过程。你就让那个过程在你心里边展现清楚,它没有生死,也就是没有吃亏不吃亏这件事情。没有生没有死,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你真的要下定决心把家庭养育这件事情做好,那你肯定要往里走,要好好去体会那个涅槃体,就是那颗心。
  换个说法,家庭生活必须走心。我们说讲情不讲理,就是那个意思,必须走心。别在表面事情上纠缠不清,正如我们在上一堂课所讲的,说这个每一个子系统里边表现出来的关系只是这个子系统的皮毛。比方说夫妻关系是夫妻系统的皮毛,真正的核心是夫妻这个体;而这个亲子关系是父母系统的皮毛,是表现出来的东西,它的核心在哪里,在父母这个体。同胞系统、兄弟姐妹关系也只是个皮毛,它的核心是什么,它的核心是同胞这个体,就是那颗心。
  好了,那我不知道这样跟大家说下来以后呢,会留给大家什么印象?我希望留给大家的印象是:我们去关注到那个涅槃过程里头那个相生相续的那种现象的时候,我们已经觉得很深入了,我们平常不在那个位置。嗯,那么其实,你走到那个位置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做,也就是它可以导向,可以指导你那个家庭生活。家庭生活的方向要往我们定义的涅槃那个方向去。涅槃有表相,表现出来的那种形态和它内在的涅槃体。好吧,大家下来慢慢琢磨。各位晚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4课答疑 核心家庭的养育机制(2017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