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3-3-19 22:19:35

第五十二课 德化与好恶

不管我们怎么建立德的模型,作为德的核心功能,是使系统不可触摸的自然趋势,成为人个体的主体目标,从而使欲本身得到显化,也使人成为了系统要求的实现工具。这就是对欲的德化。德化操作,对欲来说,是获得了主体行动性;对人来说,是获得了行动的动力和目标。
   首先,德化的加工对象是欲。所谓欲,一开始并不被认知为欲,只是因为系统条件的约束,对系统要素和构件提出的自然要求,所谓形,所谓势。鬼谷子在《本经阴符七术》散势法鸷鸟章中说:“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势。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在损兑法灵蓍章说:“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系统的形势,对人会构成某种特定的“压力”,身处其中的人,只有顺应了这种形势,才会得到善待,所谓吉祥。否则会得到祸患。
当形势还是形势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形势;当形势被翻译成了人的内部信号以后,成为志之前,便被称之为欲。形势是天欲,欲,是人欲。

其次,德化的加工成果是志。
德所加出来的人的行动目标及其总标准,被称之为志。志的诞生,使系统对人的要求成为了人对自己的要求,系统找到了自身“意志”(所谓天意)的执行者,人也找到了事情做。鬼谷子的《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章说:“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这是指出了志的本质是,人欲一旦成为了志,人便立即成为一台智能机器人,获得了动力和控制系统以及内外执行系统,既提供动力,也提供运算系统,还提供自我控制。 至此,人的“通道”性,就基本成型了:天(形势)欲——人欲(欲)——志——思这条心术通道,就基本建成了。这个过程可以叫做对欲的主体化,也就是德化。

第三,德化进程,是使人欲转换成人志的自然进程。
用什么实体,怎么去接触感知这个形势,才可以有效翻译形势的信号而成为人可以加工的材料,并据此加工出符合系统要求的正确行动方案,从而采取正确的行动而吉祥?这便是德和德的功能。
德化进程第一环节,是德使形势内化显化为欲;
德化进程第二环节,是德使欲转化成主体性的志。
德化进程第三环节, 德对志的运行的反馈调节。

第四,德化过程的基本困难——好恶。
德化过程,依靠的是德的体性本体对欲的身份赋值和内容赋值实现的。德的质性,就成了德化过程的基础。什么样的德,就生出什么样的志,什么样的志,彰显什么样的德。德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从形势(天欲及祸福)那里得来的(鬼谷子称之为神化或者化)。
人的主体性是必须的,但主体性不恰当的过度运用会导人对形势的不恰当选择。所谓好恶,便是这种不恰当选择积累下来的“德”的功能表现,又是进一步不恰当过度运用主体性的原因。
《礼记.乐记》中的这段话,清楚地描述了这种不恰当的积累及其发展:“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因为这个原因,人积累下来的充当德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从形势(天欲)直接得来的,称之为德。追求实现系统根本要求,实现天理,真善美。所产生的主体化的欲,是志。
第二类,实践经验中选择得来的程序化知识积累。追求跟原来做的一样,以显示主体特性,丢失系统事。可以称之为嘚。所产生的的主体化的欲就像痣长在人的脸上,与人脸整体不协调,却凸显自己的存在。可以称之为痣。
第三类,实践经验中选择积累的主体快乐(本质是不快乐)性体验。追求主体快乐,彻底抛弃系统,以主体为天,可以称之为跌。其产生的主题化的欲,犹如痔疮发作时人的状态,可以称之为痔。

在描述模型中,清晰地识别和记录以上信息,对振穷趋急的具体操作,具有基本的临床意义。


课后练习 怎么样在临床上运用本节关于德化与好恶的要点,促进振穷趋急的实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五十二课 德化与好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