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1-11-19 10:20:52

第十八课 自体与自体客体需要

自体与自体客体需要,这两个概念提起来的,是自体心理学关于人的核心构造的范畴。

人们的生命活动体验,总是有一个关于主体性、主体感的内容。经常称之为“我”“自我”、“心”等等。通过这个“中心”性体验,人们获得“在时间上持续”、“在空间上内聚”的中心性把握。这个中心既是积极的核心,又是接受影响的中心。自体心理学把这个在时间上持续、空间上内聚的积极与接受影响的中心,称之为自体。

自体的内在结构,是一个由自尊和自信构成的两极结构,在自尊—自信的张力弧上形成和分布的,是人的才能和技巧。http://lfxl.net/data/attachment/forum/201911/11/183440zuhx21qxsasj3xjh.png

自体的结构有一个从诞生到灭失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复杂因素,决定了人的自体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缺陷。其核心原理是,之所以会出现自体缺陷,是因为人不会总是得到神入性应答。神入性应答缺失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自体缺陷。
最基本的自体缺陷,是两极结构上的缺失。即自尊不足和自信不足。自尊不足的自体,会表现出对尊严过敏,决断与决定力不足,跟身份和位置相关的功能不良等症状。自信不足的自体,会表现出对奖赏的过度需要,活力与执行力不足,跟自身状况和持续性相关的功能不良等症状。

存在着自体缺陷的自体,就像人的肚子饿了就需要吃饭一样,或产生与缺陷相对应的需要。这种需要的内涵是:因为自体结构上的不足,所以需要从蕴含着相应自体要素的外部客体中“吸取”自体要素来加以弥补。这种在蕴含于客体中的符合自体要求的要素,称之为自体客体。能够长养自尊的自体客体,叫做理想化自体客体;能够长养自信的自体客体叫做镜映自体客体。相应的,自体客体需要也被区分为理想化自体客体需要(简称理想化需要)和镜映自体客体需要(简称镜映需要)。
自体客体长养自体结构(自尊和自信)的方式,是神入性应答。只有神入性应答,才可以使自体客体被自体吸收,从而成为自体结构。自体客体内化成为自体结构这种现象,称之为变质性内化。能够顺利实现变质性内化的神入性应答,称之为恰好的反应。恰好的反应,在临床上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神入性应答,另一种是恰好的挫折(恰好的挫折包含非创伤性挫折和最创伤性挫折的神入性应答两种情形)。
自体心理学视角来看,心理学临床工作的本质是促进变质性内化,是“喂养”。如科赫特的比方:人吃了牛肉,长了人肉,但是人并没有变成牛。教养和心理治疗的工作,就是养育和重新养育的工作。早期教养中的变质性内化是养育,治疗中的变质性内化,是重新养育。

课后练习呼唤自己的名字并用心应答5分钟以上,说说体会。联系这个体会,说说“自体”是不是真的存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十八课 自体与自体客体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