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拨动琴弦 发表于 2021-6-19 21:53:25

静的《素问》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将是我余生反复学习琢磨的经典,此次与老师同学们同行,幸哉!

流水拨动琴弦 发表于 2021-6-26 20:54:50

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21-6-26 20:56 编辑

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一、抄写原文(上传附件)
二、吟诵(上传微盘)
三、查字正音徇——通睿,迅疾。齐——敏捷。敦敏——敦厚,勤勉。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四时不正之气乘人体气虚而侵入致病,故称“虚邪”。贼风,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因邪风伤人,故称“贼风”。恬惔虚无——清静安闲,无欲无求。材力——筋力。古人认为肝主筋,阴器为宗筋之聚,故筋力可代表生殖力。任脉——奇经八脉之一,循行路线为人体前正中线,从百会穴至会阴穴。主调月经,妊育胎儿。任,接受的意思,受纳经络之气血,任脉受纳一身阴经之气血,故名任脉。太冲脉——奇经八脉之一,能调节十二经的气血,主月经。冲脉之“冲”大概源于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意为虚。气无形,其性虚,故称“冲气”。中医认为冲脉为十二经之海,气血大聚于此,故称“冲脉”。 四、翻译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异常聪明,从小时候就善于言辞,很小的时候就对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长大后,敦厚朴实而又勤勉努力,到了成年就登上了天子位。黄帝问歧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超过了百岁,但行动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年龄到了五十岁,动作就显得衰老了。这是时代的不同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的缘故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懂得养生之道,取法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用保养精气的方法来调和,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分劳作。所以形体和精神能够协调统一,享尽自然的奉命,度过百岁才离开世间。现在的人就不同了,把浓酒当作甘泉般地贪饮,好逸恶劳,醉后还勉强行房,纵情声色,以致精气衰竭,真气耗散。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不明白节省精神,一味追求感官快乐,违背了生命的真正乐趣,起居没有规律,所以五十岁左右就衰老了。上古时期,对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人们都能遵守。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能够及时回避,思想上清静安闲,无欲无求,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于内而不耗散,这样,疾病怎么会发生呢?所以他们心志闲淑,私欲很少,心情安宁,没有恐惧,形体虽然劳动,但不过分疲劳。真气从容和顺,每个人的希望和要求,都能满足。无论吃什么都觉得甜美,穿什么都觉得漂亮,喜欢社会习俗,互相之间也不羡慕地位的高低,人们都自然朴实。所以过度的嗜好,不会干扰他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会惑乱他的心志。无论愚笨、聪明,有能力或无能力的,都不追求酒色等身外之物,所以合于养生之道。他们都能够度过百岁而动作不衰老,这是因为他们的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的缘故。黄帝问到:人年老了,就不能再生育子女,是筋力不足呢?还是自然的生理变化规律就是这样的呢?歧伯回答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开始充实,牙齿更换,毛发生长。到了十四岁时,天癸发育成熟,任脉畅通,冲脉旺盛,月经按时而来,所以能够孕育子女。到了二十一岁,肾气平和,智齿生长,身体长到最高点。到了二十八岁,筋骨坚强,毛发长到极点,身体非常强壮。到了三十五岁,阳明经脉开始衰微,面部开始枯槁,头发也开始脱落。到了四十二岁,三阳经脉之气从头部开始都衰退,面部枯槁,头发变白。到了四十九岁,任脉空虚,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不能再生育儿女了。男子八岁时,肾气盛,头发长长,牙齿更换。到了十六岁时,天癸发育成熟,精气充满,如男女交合,就能生育子女。到了二十四岁,肾气平和,筋骨坚强,智齿生长,身高也长到最高。到了三十二岁,筋骨粗壮,肌肉充实。到了四十岁,肾气开始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干枯。到了四十八岁,人体上部阳明经气衰竭,面色憔悴,发鬓斑白。到了五十六岁,肝气衰退,筋脉迟滞,手足运动不灵活。到了六十四岁,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身体感到为病所苦。人体的肾脏主水,它接受五脏六腑的精华以后贮存在里面。所以脏腑旺盛,肾脏才有精气排泄。现在年龄大了,五脏皆衰,筋骨无力,天癸竭尽,所以发鬓斑白,身体沉重,走路不稳,不能再生育子女了。黄帝问到:有人年纪很大,还能生育子女,是什么道理?歧伯说:这是因为他的先天禀赋超过常人,气血经脉还畅通。虽然能够生育,但在一般情况下,男子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不超过四十九岁,到这个岁数男女的精气都穷尽了。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真人,他能与天地阴阳自然消长变化的规律同步,自由地呼吸天地之间的精气来保守精神,身体与精神合而为一,所以寿命就与天地相当,没有终了之时,这就是因得道而长生。中古时代有至人,他道德淳朴完美,符合天地阴阳的变化,适应四时气候的变迁,避开世俗的喧闹,聚精会神,悠游于天地之间,所见所闻,能够广及八方荒远之。这是能够延长寿命,身体强健的人,这种人也属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能够安居平和的天地之中,顺从八风的变化规律。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从来不生气。生为不脱离社会,但举动又不仿效世俗而保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外不使身体为事务所劳,在内不使思想有过重负担,以清静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所以形体毫不衰老,精神也不耗散。年寿也可达到百岁。其次有贤人,能效法天地的变化,取象日月的升降。分辨星辰的运行,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追随上古真人,以求合于养生之道。这样,也可以延长寿命而接近自然的天寿。 五、体会1.黄帝的成长过程就是华夏一族经典的教子育人之道。神灵有慧,能言有智,徇齐迅捷,敦敏古朴,故能登天。让孩子行有道之途,可登有道之天,此生无忧矣。2.今时之生活样态,完全是内经所述反面典型,竭精耗真,无节无持,多年青而衰。目标: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心安气顺。静和以养五气。3.人之七七八八,是时,是道。4.真至圣贤,分天地、阴阳、心神、形体次弟论之,是修为之镜。

流水拨动琴弦 发表于 2021-6-26 21:40:10

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21-6-26 22:27 编辑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一、抄写原文(上传附件) 二、吟诵(上传微盘) 三、查字正音缓——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援”的本字,表示解困。緩,篆文(垂,落下)(糸,衣带)(爰,即“援”,解困),表示解开系带,使之垂落。篆文异体字省去“垂”。造字本义:动词,宽衣解带。奉——“丰”是“捧”的本字。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封地边界的茂盛植物。奉,金文(丰,茂盛植物)(廾,双手),表示手持丰茂植物。篆文再加“手”,强调恭敬持举。造字本义:动词,双手恭敬持举丰茂植物,祭拜土神,以求种植丰收。蕃——草木茂盛生长。秀——秀,金文(禾,谷物)(乃,奶,哺乳),表示谷物扬花灌浆。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谷物扬花,抽穗灌浆。厌——“猒”是“厭”的本字。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猎物。猒,金文(不是“肙”,像猛兽的圆头和大口利齿,表示噬咬、吞食……参考“熊”的金文字形)(犬,猎物),表示肉食性猛兽猎食动物。肉食性猛兽捕获动物后可以一次性生食大量兽肉,但它们猎杀的大型猎物的体积,往往大大超过它们的食量;猛兽吃饱后对剩余的兽肉失去兴趣,弃之不顾,或几天后再返回猎杀现场进食剩余的兽肉。野生动物对食物的本能追求,仅限于一次性满足的眼前生存目标,一旦吃饱,对多余猎物就不再保持兴趣,无论剩余多少,也无论当初为猎物付出多大代价。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口”写成“甘”,强调享用美食,同时误将金文字形中大口利齿状的写成“月”(肉),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当“猒”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厂”(山崖)另造“厭”代替,表示肉食性猛兽在山崖间捕食猎物。造字本义:动词,肉食性猛兽吃够猎物的兽肉后,对多余的兽肉失去兴趣。容——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简写,即“囧”,窗洞,代居所。容,甲骨文(穴,岩穴)(囗,即“囧”,窗洞,居所),表示远古祖先在山洞、岩穴中挖孔凿窗,采光通风,以寄居栖身。古鈢字形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写成“宀”、“谷”会义的结构,表示“山谷中的居所”。造字本义:动词,栖身、藏身于洞穴。平——“平”与“乎”同源。乎,(于,号角)(向上的“气”、或发出的响声),表示号角吹得紧急、响亮,表示危机来临,部落紧急“呼叫”。平,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乎”(吹号示警,招集部落)顶部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号音悠长、稳定,无起伏,以此号音代表部落安全无事,安定众民。简体金文将“气”和“于”构成的“乎”,连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乎”写成“兮”。造字本义:动词,号音稳定悠长,没有起伏变化,表示警情安定。飧——“飱”是“飧”的异体字。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进餐。飧,篆文(夕,即“肉”)(食,进餐),表示享用肉食。篆文异体字调整成上下结构。造字本义:动词,在餐桌上享用肉食。闭——閉,金文是指事字,在门栓“闩”上加上一竖指事符号,表示在门栓和地面之间斜支一根木棍,构成牢固的三角支撑,防止暴力从门外强撞。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十”写成“才”。造字本义:动词,在门栓和地面之间斜支木棍,构成三角支撑,防止暴力从门外强行撞门。坼——“坼”是“”的异体字。“斥”是“㡿”的异体字;“斥”也是“拆”的本字。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拆除建筑。,篆文(土,地层)(㡿,拆除建筑),表示拆开地层,比喻地层遭到外力强制性的破坏而开裂。造字本义:动词,由于大旱或地震等原因,地层开裂。亟——“”是“”的本字;“”是“”的本字;“亟”是“”的异体字;而“亟”是“極”的本字。,甲骨文(二,天和地)(人,世人),表示人之上的天,与人之下的地,即天地两个极端。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上端的一横写成“二”(上天),明确天地两端的含义。当“”字偏废后,金文加“口”(说话、催逼)另造“”代替,表示极力催逼。当“”字偏废后,金文再加“攴”(持械击打)另造“”代替,表示极力威逼、催促。篆文“亟”将金文字形中的“攴”省略成“又”(抓)。造字本义:动词:极力威逼,极力催促。痿厥——痿病兼见气血厥逆,以足痿弱不收为主证。痿,中医指身体某一部分萎缩或失去功能的病。厥,本意是指憋气发力,采石于崖,引申义是尽全力、憋气发力、突然喘不过气来而昏倒。 三、翻译春季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自然生机勃发,草木欣欣向荣。适应这种环境,人们应当夜卧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开束发,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着生发之气而舒畅。神志活动要顺应春生之气,而不要违逆春生之气。这才与春气想适应,这就是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这个方法,就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发生寒变。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差,供给给夏天成长的条件也就差了。夏季三个月,是草木繁茂秀美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上下交通,各种草木开花结果。适应这种环境,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心中没有郁怒,使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如有为所爱之物吸引一样,使阳气疏泄于外,这是适应夏天“长养”的道理。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会损伤心气,到了秋天就会患疟疾。这是因为夏天长养的基础差,供给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秋季三个月,是草木自然成熟的季节。天气劲急,地气清明。在这个季节,应当早睡早起,和鸡同时活动。保持意志安定,从而舒缓秋天劲急之气对身体的影响。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清和均匀。这就是适应秋天收敛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方法,会损伤肺气。到了冬天就要生飧泄病。这是因为秋天收敛的基础差,供给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冬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寒冷的天气,使河水结冰,大地冻裂。这时不能扰动阳气,应该早睡晚起。一定等到太阳出来时再起床。使意志如伏如藏,好象心里很充实,又好象已经得到满足。还要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要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这就是适应冬天藏伏的道理。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会损伤肾气,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劂病。这是因为冬天闭藏的基础差,供给春季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天气潜藏着清净光明的生生之德,永远无尽,所以万物能长久生存而不会消亡。如果天德不藏,显露他的光明,日月就没有光辉了。如同外邪乘虚而入孔窍,酿成灾害一样。流畅的阳气,就会闭塞不通,沉浊的地气,反而遮蔽光明。云雾弥漫不晴,那么,地气不得上应天气,甘露也就不能下降了。甘露不降,草木就枯槁,而不会茂盛了。有害之邪气潜藏而不得散发,暴雨不断袭击,春夏秋冬不能保持相互间的平衡,与正常的规律相违背。这样的话,万物在生长的中途便都夭折了。只有圣人能够顺应自然变化,注意养生,所以身体没有重病。如果万物都不失保养之道,那么它的生命之气就是不会衰竭的。如果违反了春天之气,那么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会使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如果违反了夏天之气,那么太阳之气就不能生长,就会发生心气内虚。如果违反了秋天之气,那么少阴之气就不能收敛,就会使肺热叶焦而胀满。如果违反了冬天之气,那么太阴之气就会不能潜藏,就会使肾气衰弱。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顺应这个规律,在春夏保养心肝,在秋冬保养肺肾,以适应养生的根本原则。假如违反了这一根本原则,便会摧残本元,损坏身体。所以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由来,死生的本源。违背它,就要发生灾害;顺从它,就不会得重病。这样才可以说掌握了养生规律。不过这个养生规律,只有圣人能够奉行,愚昧的人却会违背。如果顺从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生存,违背阴阳变化规律,就会死亡;顺从这个规律就会安定,违背规律就要发生祸乱。如果不顺从阴阳四时的变化而违逆,就会生病,病名叫关格。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理已形成的动乱,而注重在未乱之前的疏导。假如疾病已形成以后再去治疗,动乱已形成以后再去治理,这就好象口渴才去挖井,发生战斗才去铸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四、体会1.四气,春夏秋冬四时温热寒凉之气,源自天地之气。人为天地之子,人之五气生养,要顺应四时四气。2.调神,四时均重精神情志之调理,春使志生,夏使志无怒,秋使志安宁,冬使志若伏若匿。此志为情志,为人心志情绪。3.四时阴阳,万物之根,万物之终始,从之则生,逆之而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从逆之道。4.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既指养生,更指治国。善观者由末及本再观其根,善治者由根及本再到末。

流水拨动琴弦 发表于 2021-6-27 23:37:13

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21-7-4 12:04 编辑

生气通天论第三
一、抄写
(见附件)
二、吟诵
(见微盘)
三、查字正音
四、翻译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翻译:黄帝讲:自古以来,人与天相通,此为生命之根本,根本源于阴阳。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地之九州、人之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天之阴阳化生地之五行之气,地之五行又上应天之三阴三阳。如果经常违反阴阳变化规律,则邪气伤人身体,故阴阳为寿命之根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翻译:天之气清净,则利人之情志意识平和,顺应此气则阳气得以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侵害人体。所以圣人能聚集精神,呼吸天地精气,而于天地阴阳相通。如违背此气理,在内会使九窍不通,在外会使肌肉壅阻,卫阳之气耗散,这是自己造成的伤害,阳气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是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翻译:人之阳气,如同天上的太阳。人若失之,就会缩短寿命而不能使生命成长壮大。所以天体运行不息,是借着太阳的光明,人健康无恙,是依赖轻清上浮的阳气保卫。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粱之变,足生大疽,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翻译:人之阳气,如过度烦劳,就会亢盛外越,导致阴精耗竭。如持续积累到夏天,则易患煎厥病。使人眼睛昏蒙如盲,耳闭塞如失聪,病势如决堤洪水,迅急不可遏止,一发不可收拾。人之阳气,愤怒时会造成气形两隔,血郁积于头部,使人发生暴厥。如不以暴厥形式发出,则会伤筋。筋伤,会驰缓不收,肢体行动不自由。半身汗出,会发生偏枯病。汗出以后感受湿邪,得小疮疖和汗疹。多吃肥甘厚味,使人易生大疽,发病如同拿着空器皿盛东西一样容易。劳动之后,汗出当风,寒气阻遏于皮肤,会形成粉刺,郁积不解,可为疮疖。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乃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虐。    翻译:人之阳气,养神则精微,养筋则柔软。如果腠理开阖失调,寒邪趁机侵入,就会发生背部屈曲的大偻病。如果寒气入于经脉,营气不能顺着经脉走,阻滞在在肌肉中,就会发生痈肿。邪气留滞在肌肉纹理,日久深入血脉,可以形成瘘疮。外邪从背部腧穴侵及脏腑,会出现善畏和惊骇之证。汗出不透,形体衰弱,阳气消耗,腧穴闭塞,就会发生风虐。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翻译:风是引发各类疾病的始因,但是精神安静,意志安定,腠理就能闭密,阳气就能保卫人体。即使有大风苛毒,也不能伤害人体。这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来养生的结果。   故病久能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亡。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翻译:久病则传导变化。如上下气不能交,良医也无法。阳气过分蓄积,也会致死。阳气蓄积,隔塞不通,当用泻法。如不及时救治,粗工就会败亡人体正气而致人死亡。阳气白天运行于体外,日出阳气生发,午间阳气最盛,日落始衰弱,气门腠理关闭。故日暮当息,以收藏阳气于内而拒邪气于外,不要扰动筋骨,不要冒犯雾露。如违反平旦、日中、日暮阳气的开闭规律,形体易为邪气所困而日趋衰弱。   歧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翻译:歧伯讲:阴是把精气蓄藏于体内,而不断充养阳气;阳为保卫人体外部而坚固腠理的。如果阴不胜阳,则经脉往来流动就会急迫快速,发为狂病。如果阳不胜阴,则五脏之气不调,九窍不通。故圣人调理阴阳,使其各安其位,筋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畅通,这样内外阴阳之气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真气运行正常。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翻译:风邪侵入人体,渐渐损害元气,精血就会消亡。此为邪伤肝也。这时,如果再过饱,会使胃的筋脉横逆驰缓,形成下痢脓血的痢疾,进而引发痔疮。如果饮酒过度,肺气就会上逆。如果勉强入房,就会损伤肾气,使脊椎骨损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翻译:阴阳之要,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持守于内。如果阴阳失去平衡和谐,就如同春天没有秋天,冬天没有夏天。因此,调各阴阳,是圣人养生之法。如阳气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阴气和平,阳气固密,精神就会旺盛。如阴阳分离而不相交,则精气随之耗竭。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夏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阂虐,秋伤于湿,冬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翻译:如果触犯风邪,就会发生寒热。所以,春天被风邪所伤,邪气留置不去,到了夏天就会发生洞泄病。夏天被暑邪所伤,潜伏于内,到了秋天,就会发生虐疾。秋天被湿邪所伤,到了冬天,就会发生气逆而痰咳,进而发展为痿厥病。冬天被寒邪所伤害,到了春天,必然发生温热病。风寒暑湿这些四时邪气,会交替伤害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心气喘满,肾气不衡。味于甘,脾气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翻译: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的营养,但是,贮藏精血的五脏,又因为过食五味而受伤害。所以过食酸味,会使肝气集聚,脾气就会衰弱。过食咸味,会使骨气受伤,肌肉枯槁,心气就郁滞了。过食苦味,会使心气喘闷,肾气就衰弱了。过食甜味,会使脾气濡滞,胃气也就薄弱了。过食辛味,会使筋脉渐渐衰败,精神也就颓废了。所以谨慎地调和五味,使得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固密,这样,就会气精骨强了。谨慎地按照养生之道的法则去做,就可以享受自然的寿命。五、体会1.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人之通天,天人相合。若身或心或气有堵滞,则不通,不通则生阻,久阻成病。2.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什么是服天气,如何服天气,这点操作性特别强。联想到四气调神大论,还有本经阴符七术里的五气,全在气上。3.风为百病之始,尤其有感。近一年多特别注意避风,保护一些关键穴位,身体受寒生病明显减少。这也是通过学习实践开始有德的体现吧。

流水拨动琴弦 发表于 2021-7-4 17:44:38

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21-7-4 19:57 编辑

金匮真言论第四

一、抄写(见附件)
二、吟诵(见微盘) 三、查字正音鼽衄痹厥四、翻译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歧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翻译:黄帝讲:天有八方之风,人的经脉有五脏之风,是指什么呢?歧伯回答说:八风会产生致病的邪气,侵犯经脉的风邪,触动人的五脏,因而发病。所谓四季相克,指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四时季度相克。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翻译:东风生于春季,春季患病,多发生在肝经,而表现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变常发生在心经,而表现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变常发生在肺经,而表现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变常发生在肾经,而表现于腰股。中央属土,病变常发生在脾经,而表现于脊背。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翻译:所以春气为病,多在头部;夏气为病,多在心;秋气为病,多在肩背;冬气为病,多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翻译:所以春天多生鼻流清涕和鼻出血的病,夏天多生胸胁病,长夏多生里寒泄泻病,秋天多生风疟病,冬天多生痹症。故冬不按桥,春不鼽衄;夏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翻译:所以冬天不做剧烈运动而扰动潜伏的阳气,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病,夏天也不会发生胸胁病,长夏不会发生里寒洞泄病,秋天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飧泄、汗出过多的病。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翻译:精对人体就如同树木的根本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冬季善于保养精气的,春天就不易得温病。夏天暑热之时,应该出汗而不出汗,到了秋天就会得风疟病。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翻译:所以讲,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从清晨至中午,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阳;从中午至黄昏,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阴。从日落到半夜,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阴。从半夜到清晨,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阳。所以人的阴阳之气也是如此。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翻译:就人体阴阳来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单就身体部位来说,背为阳,腹为阴。就脏腑来说,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阴;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皆为阳。为什么要知道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的道理呢?因为冬病发生在阴,夏病发生在阳,春病发生在阴,秋病发生在阳。都要根据疾病所在部位来进行针刺或砭石治疗。所以说,背部为阳,阳中之阳为心;背部为阳,阳中之阴为肺;腹部为阴,阴中之阴为肾;腹部为阴,阴中之阳为肝;腹部为阴,阴中之至阴为脾。这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的相应关系。它们合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攸受乎?歧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在头。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数八,其臭臊。翻译:黄帝问,五脏与四时相对应,都各有所用吗?歧伯答,有。东方青色,和肝相应。肝开窍于目,精华藏于肝脏,它发病多在头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酸味,在植物中为草木,在五畜中为鸡,在五谷中为麦,在四时中上应于木星。所以肝病多发生在筋。在五音中为角,在五行生成为数为八,在五气中为腥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翻译:南方赤色,和心相应。心开窍于舌,精华藏在心,发病多在五脏。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苦味,在五行里为火,在五畜中为羊,在五谷中为黍。在四时中上应于火星,所以心有病多发生在血脉。在五音中为徵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七,在五气中为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脊。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翻译:中央黄色,和脾相应。脾开窍于口,精华藏于脾脏。发病多在脊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甘味,在五行中为土,在五畜中为牛,在五谷中为稷。在四时中上应于土星。所以脾有病多发生肌肉。在五音中为宫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五,在五气中为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翻译:西方白色,与肺相应。肺开窍于鼻,精华藏在肺脏。发病多在背部。比象说:在五味中为辛味,在五行中为金,在五畜中为马,在五谷中为稻,在四时中上应金星,所以病多发生在皮毛。在五音中为商音,在五行生成数为九,在五气中为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共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翻译:北方黑色,与肾相应。肾于窍于二阴,精华藏在肾脏,发病多在四肢。比象说:在五味为咸味,在五行中为水,在五畜中为猪,在五谷中为豆。在四时中上应于水星。有病会发生在骨骼。在五音中为羽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六,在五气中为腐。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逆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翻译: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小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气血逆顺以及阴阳、表里、雌雄的所以然,经过深思熟虑,以达到精微的地步,这样的脉学是宝贵的,但不要传授给不适当的人,不是真正的医学理论也不要向人传授,这才是医学传授之道。五、体会1.人应四时阴阳天气。观气候、物候,察己身之气,以人随时应天,自然无病。

流水拨动琴弦 发表于 2021-7-5 22:48:44

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21-7-10 22:26 编辑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一、抄写(见附件)
二、吟诵(见微盘)
三、查字正音    瞋: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慎”的省略,表示谨慎、克制。瞋,篆文(目,看)(戌,武力威胁),表示面对武力威胁,怒目圆睁。篆文异体字用“真”(慎)代替“戌”(武力),表示眼神谨慎、克制。造字本义:动词,受到冒犯时克制地瞪眼表示不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瞋,張目也。从目,眞聲。,祕書瞋从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瞋,张大双眼。字形采用“目”作边旁,“真”作声旁。,这是祕书上的“瞋”的写法,字形采用“戌”作边旁。    四气五味:四气源于一年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所以药气分为温热寒凉四大类。五味源于地气,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大类。四气源于天属阳,五味源于地属阴。气厚为纯阳,味厚为纯阴,气薄的为阳中之阴,味薄为阴中之阳。   壮火食气:壮火侵蚀,消耗元气。   气食少火:元气依赖于少火的充养。   谿:“溪”、“磎”、“豀”是“谿”的异体字。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嗘”的省略,相当于拟声词“嘻”,拟低细而清晰活泼的声音,摹拟山沟清水在石壁、沙地上流淌时发出的“嘻嘻”声。谿,篆文(奚,摹拟“嘻嘻”流水声)(谷,山岭间的狭长洼地),表示山谷间“嘻嘻哗哗”作响的水流。造字本义:名词,山间石壁或沙床上“嘻嘻哗哗”流淌的水流。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俗体字用“水”或“石”代替“谷”另造“溪”或“磎”。古籍多以“溪”代替“谿”和“磎”。在造字时代,水流的源头叫“泉”;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由山泉汇成的水叫“涧”;山涧在山脚汇成的清流叫“溪”;众多小溪汇成的水流叫“川”;众多川流汇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的叫“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谿,山瀆无所通者。从谷,奚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谿,山中没有通达川流的小沟渠。字形采用“谷”作边旁,采用“奚”作声旁。 四、翻译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翻译:黄帝讲,阴阳,是天地运行之道,是万物之纳领,是万物发展变化之起源,是生长毁灭之根本,是造物良能之本源。治病必寻求治本之法。故清阳之气,积聚上升,则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下降,则成为地。阴主静、阳主动,阳主发生,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转化生热,热到极点会转化生寒。寒气的凝聚,能产生浊阴,热气的升腾可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如不得上升,则生飧泄;浊阴之气,如不得下降,则生胀满。这是违背了阴阳运行规律,故疾病也有逆从之分。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翻译:在自然界,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成地。地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下降就变成雨。雨虽从天气下降,却为地气所化。云虽形成于地气,却赖天气蒸发。这是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在人体变化,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发散于腠理,浊阴注入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浊阴使六腑能够相安。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翻译:水属于阴,火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进入身体中的胃腑,胃能够腐熟蒸化出水谷中的清气,清气进入五脏,与五脏中的精气结合,而化生人体生命的营养物质。精仰赖水谷清气的补养,形体仰赖饮食五味的补给。饮食经过生化生成“精”,“精”气化后来充养形体。饮食不节,也能伤害形体,气偏盛,也能损伤精。精血充足,又能够化而为气,气也能因五味太过所伤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翻译:味属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阳,所以趋向上窍。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于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泄下作用,味薄的有疏通作用。气薄的能够向外发泄邪气,气厚的能助阳发热。亢阳能使元气衰弱,微阳能够使元气旺盛。因为亢阳会侵蚀元气,而元气有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翻译:阴气偏胜,阳气就会受病。阳气偏胜,阴气也会受病。阳气偏胜会生热,阴气偏胜会生寒。寒到极点,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会损伤人的形体,热邪会损伤人的真气,真气受伤会产生疼痛,形体受伤会发生肿胀。凡是先疼后肿的,是因为真气先伤而影响到形体;先肿后痛的,则是形体先伤而影响真气。风邪太过,就会发生痉挛动摇;热邪太过,肌肉就会发生红肿;燥邪太过,津液就会干涸;寒邪太过,就会发生浮肿;湿邪太过,就会发生湿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ke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翻译:自然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五行的变化,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人有五脏,五脏化生五气,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所以过喜过怒可以伤气。寒暑外侵,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如果逆气上冲,血脉阻塞,也会神气浮越,离形体而去。因此,不节制喜怒,不调适寒暑,生命就会不稳固。阴气过盛会转化为阳,阳气过盛会转化为阴。所以说:冬天感受寒气过多,到了春天就易发生热性病。春天感受的风气过多,到了夏天就易发生飧泄。夏天感受暑气过多,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感受湿气过多,到了冬天就易发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翻译:黄帝问到:我听说古代圣人,谈论梳理人体的形态,排列辨别脏腑的阴阳,联系会通四方上下六合,来审察经络的起止循行与络属关系。气穴各有它所发的部位和名称,连属于骨骼的“谿谷”,都有它们的起止点。分部浮络的阴阳属性,为顺为逆,也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变化,各有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也都有表里对应关系。真是如此吗?   歧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化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翻译:歧伯回答:东方属春,阳气上升而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养肝,肝血能养筋,筋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是在天为六气里的风,在地为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中为肝,在五色中为苍,在五音中为角,在五声中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为握,在七窍中为目,在五味中为酸,在情志中为怒。怒能够伤肝,但悲伤能够抵制怒。风气能够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又能够抑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化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感胜苦。    翻译:南方属夏,阳气大盛而生热,热能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养心,心能生血,血能养脾。心气上通于舌。此时阴阳变化,在天为六气的热,在地为五行的火,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人体的变化为气逆,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为喜。过喜能伤心,但恐可以抑制喜;热能伤气,但寒气可以抑制热;苦味能伤气,但咸味可以抑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翻译:中央属长夏,蒸发而生湿,湿能使土气生长,土能产生甘味,甘味可滋养脾气,脾气能够滋养肌肉,肌肉健壮能使肺气充实。脾气通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的湿,在地为五行的土,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为干呕,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为想。思虑可以伤脾,但怒可以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但风气可以抑制湿气;过食甘味能伤肌肉,但酸味可以抵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翻译:西方属秋,天气劲急而生燥,燥能使金气旺盛,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够直通肺气,肺气能够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能滋生肾水。肺气通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的燥,在地为五行的金,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为咳,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为忧。忧能伤肺,但喜可抑制忧;热能伤皮毛,但寒可以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但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感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感。   翻译:北方属冬,阴凝而生寒,寒气能使水气旺,水能产生咸味,咸味能够滋养肾气,肾气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又能够养肝。肾气联通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的寒,在地为五行的水,在人体为骷髅,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为战栗,在七窍为耳,在五味为咸,在情志为恐。恐能伤肾,但思可以抑制恐,寒能伤骨,但燥可以抑制寒,咸味能伤骨,但甘味可以抑制咸味。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翻译:所以说,天地上下是覆载万物的区宇,阴阳是化生气血、形成雌雄生命体的动源。左右是阴阳运行的道路,而水火则是阴阳的表现。总之,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阴阳相互为用,阴在内,有阳作为其卫处;阳在外,有阴作为其辅助。   帝曰:法阴阳,奈何?歧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而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翻译:黄帝说,人怎样取法阴阳呢?歧伯说: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呼吸困难,身体摆动,出来汗并且发热,牙齿干燥,并且心里烦闷,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证。患者耐受得冬天,而耐受不得夏天。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发冷,甚或时常打寒战。寒重就会出现手中厥冷,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证。患者耐受得夏天,而耐受不得冬天。这就是阴阳偏胜所引起疾病的症状。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歧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翻译:黄帝问:怎样调和阴阳呢?歧伯答到:能够知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调和阴阳。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早衰。人到四十岁,阴气已减损一半,起居动作显得衰退了;到五十岁,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到六十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下虚上实,流鼻涕、淌眼泪等衰老现象都出现了。所以说,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强健,不懂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因此,同时出生,来到世上生活,最后的结果却不相同。聪明人,在没病时,就注意养生;愚蠢的人,在发病时,在知道调养。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体轻捷强健,即使年老了,还显得健壮,强壮的人就更加健壮了。所以明达事理的人,顺乎自然而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以恬静的心情为快乐,在没有任何干扰的环境里,去寻求心志的自由,因此,他的寿命无穷尽,与天地长存。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翻译:外界邪风到来,迅猛如狂风骤雨,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能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病邪侵入到五脏,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各占一半。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伤害五脏;如果感受了饮食的或寒或热,就会伤害六腑;如果感受到了地的湿气,就伤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翻译:所以善于运用针刺的人,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穴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穴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人的太过和太及的原因。如果确实了解了哪些病是不及,哪些病是太过,再给人治疗疾病,就不会发生危险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翻译: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面色,按病人脉象,首先要辨别病症属阴还是属阳。审察经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听病人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从而知道疾病的在哪一脏腑,切按尺肤和寸口,了解脉象浮沉滑涩,从而知道疾病所在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在诊断上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翻译:所以说:病刚发生时,用针刺就可治愈;若邪气盛时,必须等到邪气稍退时再去治疗。所以治病要根据病情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它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在它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病邪衰退正气也虚的时候,要以补益正气为主。病人形体羸弱的,应气厚之品补之;精不足的,应用味厚之品补之。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通便之法;胸腹胀满的,可用攻泻之法;如感受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越太过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和泻法。观察疾病属阴属阳,来决定应当用柔剂还是用刚剂。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辩明气分和血分,使它互不紊乱,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五、体会    1.世界万物之象皆可入阴阳二象或五行之象或八卦之象,阴阳五行八卦都是认识理解世界的理论框架。要既用之,又不为之所束缚。    2.天人皆为一气所化,遵循共同的生化规律和运动法则,天地万物与人类通过气和象连通。    3.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之静躁、生长、杀藏,对立统一。

流水拨动琴弦 发表于 2021-7-10 20:48:40

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21-7-10 23:27 编辑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一、抄写(见附件)二、吟诵(见微盘)
三、查字正音   阖: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合上盖子。闔,籀文(双手)(宀,房屋,借代房门)(盍,合上盖子),表示手拉两扇门板,把敞开的门合上。篆文省去籀文字形中的双手,将籀文字形中的“宀”写成“门”,将籀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拉合两扇门板,关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阖”,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简化成“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闔,門扇也。一曰:閉也。从門、盍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阖,门扇。另一种说法认为,“阖”是关门的意思。字形采用“门”作边旁,采用“盍”作声旁。   雩: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竽”的本字,表示吹管乐器。雩,甲骨文(雨,天空降水)(于,即“竽”的本字,乐器),表示奏乐祈雨。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于”简写为。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祭祀奏乐,祈天降雨。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于”写成。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从雨,于(亏)聲。,或从羽。雩,羽舞也。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雩,夏日祭祀,取悦带来干旱的赤帝,以祈求甘霖甜雨。字形采用“雨”作边旁,采用“亏”作声旁。,这是“雩”的异体字,采用“羽”作边旁。的字形,表示“雩”是披羽的巫师舞蹈。四、翻译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如今听说人体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麽道理?歧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小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翻译:歧伯回答说:天地阴阳的范围,及其广泛,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翻译: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阴处,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盛长,因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如果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这种阴阳变化的道理,在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帝曰:原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歧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翻译: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睛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足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阴阳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为里,少阳为表,故厥阴精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翻译:黄帝说:愿意再听你讲讲三阴的离合情况。歧伯说: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隐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厥阴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阴阳雩重,重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翻译: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五、体会1.阴阳之离合,既别阴阳,至三阴三阳,又三阴为一、三阳为一,阴阳合一。此阴阳离合,想到集体与个体的关系。2.开、阖、枢,状态、程度的演进,时间、空间的变化,又循环往复,阴阳雩重。

流水拨动琴弦 发表于 2021-7-12 22:30:57

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21-7-17 22:30 编辑

阴阳别论篇第七一、抄写(见附件) 二、吟诵(见微盘) 三、查字正音腨㾓 :腿弯酸痛也。㿗疝:顽肿不痒痛。四、翻译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歧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经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翻译: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麽意思?歧伯回答说: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翻译:脉有阴有阳,能了解什麽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能了解什么是阴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阳气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所谓阳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辨别阳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致疑惑不绝而众议纷纭了。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藏之脉者,肝至悬绝,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翻译:所谓阴阳,脉象显去为阴,显至为阳;偏于安静为阴,偏于跃动为阳;缓迟为阴,动数为阳。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肺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曰:二阳之病发于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翻译:一般地说: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㾓 ;其传为索泽,其传为㿗疝。翻译:一般地说: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擎,其传为隔。翻译:一般的说: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翻译:阳明与厥隐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翻译: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翻译: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阴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翻译: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和,经气乃绝。翻译: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阴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阴阳的平衡,是谓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阴气独盛,则寒湿偏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已。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翻译: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死阴: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阴,肺病传肾,以阴传阴,无阳之候,叫做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症。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翻译:邪气郁结于阳经,则四肢浮肿,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邪气郁结于阴经,则大便下血,以阴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二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邪气郁结于三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阴(足太阴脾、手太阴肺),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阴一阳(指厥阴和少阳)多为喉痹之病。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翻译: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阴阳脉(尺脉、寸脉)具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症;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翻译:三阴(指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阴就(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阴(指手厥阴心胞络、足厥阴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五、体会1.人是天地之子,四经与四时相应在,十二从与十二月相应。天地之子不尊崇天道,就被天谴,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2.人之脉象及其阴阳,主人病痛之症、死生之期。

流水拨动琴弦 发表于 2021-7-17 18:02:24

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21-7-17 22:58 编辑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一、抄写(见附件) 二、吟诵(见微盘) 三、查字正音仓廪:贮藏粮食的仓库。决渎:决,开通、疏通;渎,水沟。州都:水液聚集的地方。州,河流中的小鸟。都,都市人口聚集处。 四、翻译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歧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而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翻译:黄帝说:我希望听听十二脏器在体内的相互作用,有无主从的区别?歧伯答道:问得真详细啊,让我说说吧。心就象君主,神明就自心而出。肺如同宰相,主一身之气,治理调节人体内外上下的活动。胆是清虚的脏器,具有决断的能力。膻中象内臣,君主的喜乐,都由它传达。脾胃受纳水谷,好象仓库,五味转化为营养,由它产生。大肠主管输送,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在那里最后完成。小肠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后,进一不分清别浊。肾是精力的源泉,有产生技巧。三焦主疏通水道,周身行水的道路由它管理。膀胱是水液聚会的地方,经过气化作用,才能把尿排出体外。以上十二脏器的作用,不能失去协调。当然,君主是最主要的,心的功能正常,下边就能相安。依据这个道理来治理天下,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如果君主昏庸,功能失常,那十二官就出问题了。而各个脏器的活动一旦失去联系,形体就会受到伤害。对于养生来说,这是最大的祸殃。这样治国,国家就会有败亡的危险,要千万警惕啊。 五、体会1.“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此心非简单的肉质心脏,是心神,是神之舍,是装有志思神德之心,是对外可散势之心。2.从养生类比治国,上医可治心治国,是也。

流水拨动琴弦 发表于 2021-7-24 10:22:01

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21-7-31 14:24 编辑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一、抄写(见附件)


二、吟诵(见微盘)


三、查字正音(未单独查)


四、翻译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翻译:黄帝问道:我早就听说,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排列组合来纪年、纪月、纪日,六十日为一周,称为一节,六节共三百六十日为一岁;而人体耳、目、口、鼻、前后二阴共九窍,胃、大肠、小肠、膀胱盛贮有形的饮食物及其糟粕的四个脏器及肝、心、脾、肺、肾藏精神的五个脏器,合而有九脏,形成一个整体,并且与天地相配合。其实,仔细推算,一年应是三百六十五日,由于人和天地是相联系的,所以人体中也有三百六十五节。这种人与天地自然相对应的理论虽然已经非流传很久了,但却不知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翻译:歧伯说:您问得真高明!让我仔细解释:所谓六节,就是用天干与地支的排列组合来纪日,六十天为节,又叫一个甲子,六个甲子便是百六十日,正与周天的三百六十度相合,所以说“六六”为节;所谓“六六”为节与”九九”相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运行的尺度;气数,是影响万物生化的节气。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翻译:天在上属阳,地在下属阴;日行于昼属阳,月行于夜属阴。日月在天体中运行有一定的轨道和秩序,每天行一定的度数。一周天是三百六十五度,太阳一昼夜行一度、月亮一昼夜行十三度又十九分之七,所以有三十日的大月和二十九日的小月之分,平均每月为二十九日半,这样计算一年十二个月オ有三百五十四日,一年应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这样就少十又四分之一日。每年余十一天多,积累下来,就产生了闰月。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翻译:黄帝说:天度的道理我已经明白了,还想了解一下气数是怎样与天度相配合的?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翻译:岐伯说天是以六十日为一节,六节便是一年,而地是以九数与天相联系的。天有十干,代表十日,与十二地支排列组合,六十天便是一个甲子,六个甲子就是一年。因为周天有三百六十度,这就是一年有三百六十日与周天相应的计算方法。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翻译:古往今来,万物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天地阴阳的变化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不论人体中的九窍,还是地上划分出来的九州,都与天气相通。天地阴阳之气相通便产生木、火、土、金、水五行和三阴三阳之气。它在天就表现为风、暑、火三阳和燥、寒、湿三阴;在地就表现为木、君火、相火三阳和金水生三阴:在人体就表现为太阳、少阳、阳明三阳经脉和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经脉。天、地、人三才,又各分而为三,三乘以三便是九。在地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在人体有九脏,也就是胃、大肠、小肠、膀胱四个盛贮有形物质的“形脏”和肝、心、脾、肺、肾五个藏精神的“神脏”,合为九脏,与天度节气相通应。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翻译:黄帝说:我已经明白“六六”与“九九”相通的道理了,但先生曾在前面提到把有余的气积累起来,便构成闰月的问题,我还想听听什么叫做气呢?请先生启发我的蒙昧消除我的疑惑吧!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翻译:岐伯说:这是前代帝王所保密珍藏的学问,而由我的老师传授给我的。


帝曰:请遂闻之。
翻译:黄帝说:请详细地讲给我听听。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翻译:岐伯说:五日便是一候,三候十五日便是一气,六气九十日便是一时(季),春夏秋冬四时三百六十日便是一岁。每一年有五运中的一运主宰该年的气候变化。五运是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轮流主宰气候变化的。一运主宰一年,五年一个周期,如此周而复始。在一年之中,五运又各主宰一个季节。如此季节更替、循环往复。每一候的五天中,也是这样分别由五运所主宰。这种每年都相同的变化,叫做主气。除此之外,还有随着每年地支不同而变化的客气。主气与客气,都影响着气候,也影响着生物界。因此,如果不会推算主气与客气相遇的具体情况,不了解一年中的风、寒、湿、燥、火的变化,不懂得五运之气的太过与不及的道理,那就不可能全面掌握人们在不同环境中发病的内在规律,这样也就不能算作高明的医生。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
翻译:黄帝说:五运之气按一定次序更推移,周而复始,好像圆环一样没有终端,又怎么会出现太过与不及的变化呢?


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五运之气更送主宰时令,所以各有所胜,也就是每一运之气都有旺盛的季节,同时,也有相互克制的季节,从而产生太过与不及,互有盛衰的变化,这是经常会出现的现象。


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
翻译:黄帝说:那么平气又是怎样的呢?岐伯说:既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的情况,便是平气。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翻译:黄帝说:太过和不及有哪些具体变化?岐伯说:这些内容在有关五运六气的文献中,都有记载。


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翻译:黄帝说:“所胜”是什么意思?岐伯回答说:春胜长夏,也就是木克土;长夏胜冬,也就是土克水;冬胜夏,也就是水克火;夏胜秋,也就是火克金;秋胜春,也就是金克木,这就是五行之气的相互克制在季节中的反映。按照取象比类的方法,人的五脏就是根据这四时五行之气来命名的。如肝与春季、木气相配合;心与夏季、火气相配合;牌与长夏、土气相配合;肺与秋季、金气相配合;肾与冬季水气相配合。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翻译:黄帝说:怎样能知道它们之间的相胜情况呢?岐伯说:要想知道所胜,必须首先观察气候到来时间的早晚。观察的方法,一般是以立春为标准。如果时令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期来到,就称为太过。如春季未到而气候已经温暖,便是木气太过之类。某气太过,就会侵犯自己所不胜之气,而加倍克制自己所胜之气,如木气太过,反而欺侮金气,而加倍克制土气之类,由于这是某气太过淫盛所造成的,所以把这种情况叫做“气淫”。假如气候与时令不符,五运之气的变化无法分,势必影响人的健康而生疾病,虽有技术高明的医生,也难以控制疾病的发生与传播。相反,时令已经到了而气候不到,就称为不及,如春季已到而气候尚冷,便是木气不及之类。某气不及,就不能克制所胜之气,而使它妄行;而所生之气,也因为缺乏资助而生病;所不胜之气,更会乘虚而侵犯。如木气不及而不能制约土气,使土气妄行;因木不能生火,而火气受病,金气更加倍克制木气之类。由于这是某气不及而受到通迫,所以把这种情况叫做“气迫”。可见,要想知道太过与不及,就需要用正常的气候为标准,来衡量某一具体时令气候到来的早晚。因此,只有严格地按四时节序去观察五气的変化,才能够准确地了解到气至与不至,因也就知道了太过与不及。假如气候与时令不符,五运之气的变化无法分辨,必影响人的健康而疾病内生,虽有技术高明的医生也难以控制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翻译:黄帝问道:五运之气会产生不按次序更替而素乱的情况吗?較伯说:自然界的气候不能失掉规律,如果失去规律就是反常,它就变成对生物及人体有害的了。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翻译:黄帝说:气候反常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歧伯说,如气候是这个时令气候所胜的,病情就比较轻微。例如春天出现湿气偏盛,春属木而湿为气,木能克土;如果反常之气是这个时令气候所不胜的,病情就严重,例如春天出现燥气,燥为金气,金能克木,假若这个时候再感受其他的邪气,就有死亡的危险。所以说,当反常的气候出现在它不能克制的时时,虽然能引起疾病,但病情轻微;若恰巧出现在它能克制的时令时,那么引起的病情就比较严重。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翻译:黄帝说:好啊!我听说天地阴阳之气相合,而能产生万物。由于天地之气变化多端,所以万物的形态各异,我们正是根据万物相互之间的差异,来确定它们各自的名称的。天地之间的五运之气和阴阳变化在万物生成过程中,哪个作用大些,哪个作用小些,你能讲给我听听吗?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翻译:岐伯回答说:问得真全面啊!但是,天很广阔,不容易测度,地很博大,也很难计量。不过,既然提出了这样一个深奥而又微妙的问题,就让我概括地说一下吧。自然界的植物,有青、赤、黄、白、黑五种基本颜色,而五色各有深浅不同,此外,又有几种颜色相合的情况,因而,五色的变化是难以看尽的;植物又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滋味,然而五味又有厚薄优劣的区别,所以五味的变化也是品尝不尽的。五脏各有不同喜好,各种声、色、臭、味可分别容易进入相应的内脏。天为阳,供给人们的是、暑、燥、湿、风生命须臾不可缺少的五气;地属阴,供给人们的是酸、苦、甘、辛、咸人类赖以生存的饮食五味。五气由鼻而进入人体,首先藏在心脏与肺脏之中,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功能正常,可以使人的面色红润光泽,声音柔和洪亮。五味由口进入人体,首先藏在胃肠之中,经过消化吸收,用来滋养五脏之气,五脏之气调和,便能生成气血津液,气血津液充足,精神自然就会旺盛起来。


帝曰:脏象何如?
翻译:黄帝问道:“藏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翻译:岐伯回答说:脏腑藏在体内,各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它们的功能活动情况可以从体表反映出来,而且,由于人与自然相联系,所以还分别与四时阴阳相通应,从而反映出各脏腑的阴阳性质。具体地说:心脏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精神意识,统率全身,心的精华反映在面部,就是说心脏的功能状态可以从面部的颜色以及荣润与枯槁上反映出来,所以说心的功能是充实和温煦血脉。心的部位在横膈上面,属于阳,又具有火热的性质,所以称它为“阳中之太阳”,与四时中阳气最旺盛的夏季相通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翻译:肺脏是人体气的根本,主管全身的气,因为“魄”是不能离开气而单独存在的,所以也可以说肺是藏魄的地方,肺的精华反映在毫毛上,它的功能是充实和滋养皮肤,肺气旺盛,皮肤和毫毛就健康而润泽。肺的部位也在膈肌之上,属于阳,而它又有清肃收敛的性质,所以称它为“阳中之少阴”,与四时中阳气开始下降的秋季相通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翻译:肾脏是密封和潜的根本,就好像冬眠的虫子一样,它藏蓄着人体的真阴和真阳,同时,它也是藏贮人体生殖之精的地方,头发靠血的滋养,而阴精可以化生为血液,肾能藏精,所以说肾脏的精华反映在头发上,肾的功能是充实和滋养骨骼,肾气充足的时候,头发就有光泽,骨骼也坚韧,由于它的部位在膈肌以下的腹腔,属于阴,又有闭藏的功能特点,所以称它为“阴中之太阴”,与四时中阴气最盛而阳气闭藏的冬季相通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翻译:肝脏是耐受疲劳的根本,它能贮藏血液,并且可以根据人体活动的需要而调节血量,肝血充足,人就不容易疲劳,由于“魂”必须藏在血液中,因此,也可以说肝脏是藏魂的地方,肝的精华反映在爪甲上,它的功能是充实和营养筋膜,所以肝血充足,爪甲坚厚,筋也柔韧有力,其又能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因为它的部位在腹腔,属于阴,但又具有一定发散上升的性质,所以称为“阴中之少阳”,与四时中阳气初生的春季相通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翻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粮仓”的根本,贮运饮食水谷,人体各处都把它们作为营养的来源,同时,它们也是营气产生的地方。它们既具有类似盛贮饮食物器具的作用,又有对饮食物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物质,滋养脏腑的功能,同时,把糟粕从大小便排出体外。它们的精华反映在口唇的周围,其功能是充实和营养全身的肌肉,所以脾胃功能正常,人的口唇红润而肌肉丰满有力,其味甘,其色黄,从阴阳的性质来说,它们都处于从阳到达阴的位置,所以称为“至阴”,与四时中湿气最盛的长夏相通应,属于五行中的土气。胆腑具有阳气初生的性质,称为“少阳”色这种初生的阳气,是维持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不断进行并欣欣向荣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所以说,十一脏功能的发挥,又都取决于胆的少阳之气。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脏腑的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阴阳性质,已如上述。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翻译:在脉象方面,颈部两侧的“人迎”脉的变化,反映人体三阳经的盛衰;而手腕处“寸口”脉的搏动变化,反映人体三阴经的盛衰。所以,通过对比人迎与寸口两部脉搏的力量和形势,便可以了解疾病在阴经还是在阳经。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说明病在少阳;大于寸口脉两倍,说明病在太阳;大于寸口脉三倍,说明病在阳明;大于寸口脉四倍以上,说明阳盛到达极点,而不能与阴气相交通,叫做“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翻译:如果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说明病在厥阴;大于人迎脉两倍,说明病在少阴;大于人迎脉三倍说明病在太阴;大于人迎脉四倍以上,说明阴盛到达极点,而不能与阳气相交通,叫做“关格”。但是,到极点就必然衰败,这是普遍规律,脉象上反映出阴与阳各自盛极而不能相交通,与天地阴阳规律相背离,所以见到这种脉象,必死无疑。


五、体会
1.六六九九,七七八八,天度气数,人之象数,背后是宇宙(天道)的全息算法,人遵崇顺应则为合道,合道则无恙,无恙则吉。
2.五运六气,相生相克,人当细察,慎之重之!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静的《素问》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