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迪 发表于 2021-7-12 08:29:47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7-15 21:48 编辑

第四周

本周任务:阴阳别论第七 灵兰秘典论第八

一、阴阳别论篇第七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别——“别”是“捌”的本字。别,甲骨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667098.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439945.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884076.png(刀,屠刀)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720441.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919389.png(像多关节的骨头),表示用刀剔骨。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883420.png将甲骨文字形的左右顺序反转,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关节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919389.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482969.png,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刀”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884076.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472352.png。造字本义:动词,解剖,剔骨。四经——指肝、心、肺、肾四脏。不言脾,因脾为孤脏,寄旺四季。从脉象讲指四时的正常脉象,即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二阳——指阳明经。从是上划分,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风消——因风生而肌肉消瘦。息贲——喘息气逆。贲,通“奔”。三阳——太阳,指小肠与膀胱二经。痿厥——足膝逆冷,痿弱无力。腨——小腿肚,足太阳经循行部位。㾓——酸痛。索泽——皮肤干燥而不润泽。一阳——少阳,指三焦与胆二经。心掣——心虚掣动。隔——阻隔不通。即食不能下,大便秘结之证。一阴——厥阴,指肝与心包络二经。二阴——少阴,指心与肾二经。三阴——太阴,指肺与脾二经。死阴——五脏之邪的传变,以五行相克次序而传的,称为“死阴”。生阳——五脏之邪的传变,以五行相生次序而传的,称为“生阳”。重阴——在四季,肺合秋之少阴,肾合冬之太阴,肺肾俱属阴,肺病传肾叫“重阴”。辟阴——肾属水,脾属土,土本克水,今肾反伤脾,故称为“辟阴”。辟,此有反克之义。
(三)翻译
黄帝问说: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岐伯回答说:四经,是指肝心肺肾及其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月相应顺次运行的十二经脉。脉有阴脉和阳脉,知道什么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知道什么是阴脉,也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共计二十五种阳脉。所谓阴脉,就是五脏真精暴露,没有胃气的真脏脉。真脏脉出现证明胃气已经败坏,败象已见,必死。所谓阳脉,就是有胃气之脉。能辨清阳脉,就能知道病变部位;能辨别真脏脉,就可以断定死期。诊察三阳经脉在颈部的人迎穴,诊察三阴经脉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情况下,人迎与寸口有脉象是相应的。能辨别阳脉,就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能辨别真脏脉,就能知道死期。临证时能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需与众人商议而疑惑不决。脉象的所谓阴阳,脉去为阴,脉来为阳;脉静为阴,脉动为阳;脉迟为阴,脉数为阳(医者一呼一吸,病者脉来不足四至,为迟脉,若脉来五至以上,为数脉)。凡持诊所见真脏脉,肝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九日当死;肺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十二日当死;肾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七日当死;脾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四日当死。说:胃肠有病,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隐情难告,女子会闭经;病久传变,或者是形体逐渐消瘦的风消证,或者是呼吸短促、气息上逆的息贲证,是不治的死证。说:太阳经发病,发热恶寒,或下部发生痈肿,或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病久传变,或为皮肤干燥不润泽,或变为阴囊肿大的颓疝。说:少阳经发病,气虚不足,容易咳嗽,及泄泻。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隔塞不通的隔证。阳明与厥明发病,其主要病状是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叫风厥。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易胀,心下满闷,时常长出气。太阳和太阴发病,其表现为半身不遂的偏枯证,或是痿弱无力而变易常用,或者四肢不能举动。脉象鼓动指下,紧张而有力,如按弓弦,叫弦脉;稍无力,来时轻虚而浮,叫毛脉;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钩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叫滑脉。阴阳失和,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以致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阴气之所以能生化,是以阴阳之平和为根本。如果以刚与刚合,有阳无阴,不能生化,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阴阳紊乱,刚柔不和,十二经气就会衰绝。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死阴”是指:肝病传心,为木生火,母病传子,得其生气,叫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烁,叫死阴;肺病传肾,少阴而传太阴,属无阳之候,叫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证。邪气郁结于阳经,四肢就会浮肿。邪气郁结于阴经,就会大便下血,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俱有邪气郁结,如果阴经郁结得多,阳经郁结得少,会发生石水,而出现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足阳明和手阳明这二阳经,会有消渴证;邪气郁结于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这三阳经,会发生上下不通的隔证;邪气郁结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这三阴经,多发水肿病;邪气郁结于厥阴和少阳这一阴一阳经,多患喉痹。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不同,是怀孕有子之兆。阴阳尺寸之脉俱虚而且患痢疾的,是死证。阳脉倍于阴脉,主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指,在妇人为血崩。肺脾三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心肾二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心包肝一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十天就要死亡。膀胱小肠三阳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败泄已尽,二便不通,则五日死。胃大肠二阳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如为温病,是不治之证,不过十日必死。
(四)心得


阴脉阳脉
脉去、脉静、脉迟脉来、脉动、脉数



发病处症状
阳明经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隐情难告,女子会闭经;病久传变,或者是形体逐渐消瘦的风消证,或者是呼吸短促、气息上逆的息贲证,是不治的死证。
太阳经发热恶寒,或下部发生痈肿,或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病久传变,或为皮肤干燥不润泽,或变为阴囊肿大的颓疝。
少阳经气虚不足,容易咳嗽,及泄泻。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隔塞不通的隔证。
阳明和厥明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叫风厥。
少阴和少阳腹部易胀,心下满闷,时常长出气。
太阳和太阴半身不遂的偏枯证,或是痿弱无力而变易常用,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邪气郁结于阳经四肢就会浮肿。
邪气郁结于阴经大便下血,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经邪气郁结得多,阳经邪气郁结得少会发生石水,而出现少腹肿胀。
邪气郁结于足阳明和手阳明这二阳经会有消渴证。
邪气郁结于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这三阳经会发生上下不通的隔证。
邪气郁结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这三阴经多发水肿病。
邪气郁结于厥阴和少阳这一阴一阳经多患喉痹。

《阴阳应象大论》讲人体内阴阳运行的整体情况。《阴阳离合论》重点讲三阴三阳经的离合,以开、阖、枢为结构进行。《阴阳别论》就讲了阴阳失和、失衡、别离(极端情况:俱搏)下的病症。这三篇在我心里共同构成了开、阖、枢的结构,在离合为枢的转动下,《阴阳别论》就能促进《阴阳应象大论》整体性的理解。不断的开阖之下,而有了对阴阳的真实体会,不只是两个字符,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身体里运行着的基本要素,它们的互动关系直接影响着气的运行状态。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膻中——心脏的外围组织,也叫“心包”。决渎——通利水道。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生理变化。瞿瞿——惊疑貌。闵闵——忧愁貌。恍惚——似有似无。精光——精纯明白。

(三)翻译
黄帝说:我希望听听十二脏器在体内的相互作用,有无主从的区别?岐伯回答说:问得真详细啊!让我说说吧。心就像君主,智慧是从心产生的。肺好像宰相,主一身之气,治理调节人体内外上下的活动由它完成。肝好比将军,谋虑是从它那来的。胆是清虚的脏器,具有决断的能力。膻中像内臣,心的喜乐,都由它传达。脾胃受纳水谷,好像仓库,五味转化为营养,由它那产生。大肠主管输送,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在那里最后完成。小肠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后,进一步分清别浊。肾是精力的源泉,能产生技巧。三焦主疏通水道,周身行水的道路由它管理。膀胱是水液聚会的地方,经过气化作用,才能把尿排出体外。以上十二脏器的作用,不能失去协调。当然,君主是最主要的。心的功能正常,下边就能相安。依据这个道理来养生,就能长寿,终身不致有严重的疾病;根据这个道理来治理天下,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如果君主昏庸,功能失常,那么十二官就出问题了。而各个脏器的活动一旦闭塞不通,失去联系,形体就会受到伤害,对于养生来说,这是最大的祸殃。这样治国,国家就有败亡的危险,要千万警惕啊!医学的道理极其微妙,变化没有穷尽,谁能了解它的本源呢?困难得很哪!形体日渐消瘦的人虽然很惊疑,谁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呢?纵然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担心,谁能知道如何才好?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从似有似无极其微小开始的,虽然极其微小,也是可以度量的,千倍万倍地增加,事物就一步步地增大,扩大到一定程度它的形状就明显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这个道理,由极其隐微逐渐发展而成。黄帝说:说得好!我听到一番精纯明白的道理和圣人的事业。这些通达光明的道理,如不诚心诚意选择吉日,是不敢接受的。黄帝就选择了吉日良辰,把这些道理,保存在灵台兰室,如同宝物一般,让它传流下去。

(四)心得
本章把十二脏器当成独立的个体,承担不同的职能,以组织关系讲十二脏器的相互作用,强调“十二官司者,不得相失”;前三章(卷二)以十二脏器为一个整体,讲这个整体“一”的内部以阴阳的基本方式进行运转的情况。
脏器官名职能贵贱何如
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阳中之阳脏,心藏神,神为阳。心为主,主要明。
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心主血脉,肺主气。肺主气协助心主血,心主血受肺之宗气的推动。营气、卫气的运行靠宗气推动。
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疏泄、主升发。特性:刚柔相济。
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各脏腑都要依赖于胆的升发、冲和之气
膻中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为正,膻中为附;心为主,膻中为从
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吸收有用物质并传输到其他脏腑
肾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主骨
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元气之别使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人体的卫气与膀胱津液的化生作用有关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小迪 发表于 2021-7-18 19:31:55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7-23 12:51 编辑

第五周

本周任务:六节藏象论第九、五脏生成篇第十、五脏别论第十一

一、六节藏象论第九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六六——六十日为一甲子,是为一节。“六六”就是六个甲子。九九制会:以九九之法,与天道会通。节——指腧穴,是人体气血交会出入的地方。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数——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常数。天有十日——天指天干,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周甲——十个天干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想合,凡六十日为甲子一周。形脏——胃、大肠、小肠、膀胱。神脏——心、肝、脾、肺、肾。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五气更立——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更替主时。脏象——人体内脏机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脏,泛指体内的脏器。象,指内脏活动显现于外的各种生理和病理征象。罢极——即四极、四肢。肝华在爪,充在筋,以生血气,所以为四肢(罢极)之本。这里指四肢过劳则疲软无力。盛——指脉大,一盛是大一倍,二盛是大两倍。格阳——气血盛溢于三阳,与三阴格拒不相交通。关阴——气血盛溢于三阴,与三阳隔绝,不相交通。关格——阴阳之脉俱盛,阴关于内,阳格于外。
(三)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是以六个甲子日合成一年,地气是以九九之法与天相会通的,而人也有三百六十五节,与天地之数相合,这种说法已经很长期间了。但不知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问得真高明啊!我就说说吧。六六之节和九九之法,是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用来确定日月行程、迟速的标准;气数,是用来标明万物化生的循环周期的。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日月运行有一定部位,万物化生的循环也有一定的规律。每昼夜日行周天一度,而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有大月小月,合三百六十五天为一年,而余气积累,则产生了闰月。那么怎样计算呢?首先确定一年节气的开始,用圭表测量日影的长短变化,校正一年里的时令节气,然后再推算余闰,这样,天度就可全部计算出来了。黄帝道:我已听到关于天度的道理了,希望再听听气数是怎样与天度相配合的?岐伯说:天是以六六之数为节度,地是以九九之法与天相会通的。天有十个日干,代表十天,六个十干,叫做一个周甲,六个周甲成为一年,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从古以来,懂得天道的,都认为天是生命的本源,生命是本于阴阳的。无论地之九州还是人之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因为它们的生长禀受了自然界的五行和三阴三阳之气。天有三气,地有三气,人有三气,三三合而为九,在地分为九野,在人分为九脏,即四个形脏五个神脏,合为九脏,以与天的六六之数相应。黄帝说:我已知道了六六与九九相会通的道理,但夫子说积累余气成为闰月,那什么叫做气呢?请夫子启发我的愚昧,解除我的疑惑!岐伯说:这是上帝所隐秘,而由先师传给我的。黄帝道:希望讲给我听听。岐伯说:五天叫一候,三候成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叫一时,四时叫一年。治病就应顺从其当旺之气。五行气运相互承袭,都有主治之时;到了年终之日,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立四时,四时分布节气,如圆环一样没有开端,五日一候的推移,也是如此。所以说:不知道一年中当王之气的加临,节气的盛衰,虚实产生的原因,就不能当医生。黄帝道:五运终而复始,循环往复,像圆环一样没有开端,那么它的太过和不及如何呢?岐伯说:五行运气,更迭主时,各有其所胜,所以实虚的变化,这是正常的事情。黄帝问:平气是怎样的?岐伯说: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黄帝道: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怎样?岐伯说:经书里有记载。黄帝问:什么叫做所胜?岐伯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是五行之气以时相胜的情况,而人的五脏就是根据这五行之气来命名的。黄帝说:怎样可以知道它们的所胜呢?岐伯说:推求脏气到来的时间,都以立春前为标准。如果时令未到而相应的脏气先到,就称为太过。太过就侵犯原来自己所不胜的气,而凌侮它所能胜的气,这叫“气淫”。如果时令已到而相应的脏气不到,就称为不及。不及则已所胜之气因无制约就要妄行,所生之气也因无所养而要受病,所不胜之气也来相迫,这叫“气迫”。所谓求其至,就在脏气来到的时候,谨慎地观察与其相应的时令,看脏气是否与时令相合。假如脏气与时令不合,并且与五行之间的对应关系无从分辨,那就表明内里邪僻之气已经生成,这样,就连医生也无能为力了。黄帝问道:五行气运有不相承袭的情况吗?岐伯回答说:自然界的气运不能没有规律。气运失其承袭,就是反常,反常就要变而为害。黄帝道:反常变而为害又怎样呢?岐伯说:这会使人发生疾病,如属所胜,患病就轻;如属所不胜,患病就重。假若这个时候再感受了邪气,就会死亡。也就是说,五行气运的反常,在不当克我的时候,病比较轻,而在正值克我的时候,病就重了。黄帝道:说得好!我听说天地之气化合而成形体,又根据不同的形态变化来确定万物的名称,那么天地的气运和阴阳的变化,对于万物所起的作用,哪个大哪个小,可以听听吗?岐伯说:你问得很详细啊!天很广阔,不容易测度,地很博大,也难以测量,不过既然你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那么我就说说其中的道理吧。草有五种不同的颜色,这五味的美妙也是不能穷尽的。人的嗜欲不同,对于色味,是各有其不同嗜好的。天供给人们五气,地供给人们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在心肺,能使面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由口进入,藏在肠胃里,所藏的五味,来供养五脏之气。五气和化,就是生机,再加上津液的作用,神气就会旺盛起来。黄帝问道:人体内脏与其外在表现的关系如何?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智慧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面部,其功用是充实血脉,是阳中之太阳,与夏气相应。肺是气的根本,是藏魄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功用是充实肌表,是阳中之太阴,与秋气相应。肾是真阴真阳蛰藏的地方,是封藏的根本,精气储藏的所在;其荣华表现于头发,其功用是充实骨髓,是阴中之太阴,与冬气相应。肝是四肢的根本,藏魂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功用是充实筋力,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是阴中之少阳,与春气相应。脾是水谷所藏的根本,是营气所生的地方;其荣华表现在口唇四周,其功用是充实肌肉,属于至阴一类,与长夏土气相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叫做器,能排泄水谷的糟粕,转华五味而主吸收、排泄。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的功能正常。人迎脉搏大一倍,病在少阳;大两倍,病在太阳;大三倍,病在阳明;大四倍以上为格阳于外。寸口脉搏大一倍,病在厥阴;大两倍病在少阴;大三倍,病在太阴;大四倍以上称为关阴。若人迎脉与寸口脉都比常人大四倍,便为关格,关格之脉为阴阳亢极而不和,病人不再能汲取天之清气和地之水谷气了,必定死亡。
(四)心得
本篇可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讲运气,后半部分主要讲藏象。提到运气,就想起重庆话里说做事不顺利叫运气不好。一直以为“运气不好”只是一个托辞,与自己的决策无关,读完这一篇,发现不是这样,不懂气之运,不懂生克,身体就会不顺,做事也会不顺。“所胜”、“所不胜”、“所生”很紧密又特别有指向的关系,气就如此运行起来了。六六,三百六,是一年的天数,是天度的算法。九九,一个九由三个“三”构成,两个“九”相合就是四个九,四九三百六,也是天度之数,与天之节“会合”。人有三百六十五节。这样天地人相合,即是三,三而成天,三而成人,故“以为天地久矣”。
女子七七(49岁)男子八八(64岁)后无生育能力。因女子是阴血之体,从少阳数七开始,得阳气的温蕴;男子是阳刚之身,从少阴数八开始,需要得少阴之气调和。五脏五时五行的关系图: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五脏生成篇第十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荣——荣华。五脏精华在体表的反映。凝泣——凝结而不畅通。泣,通“涩”。胝——指手脚掌上的厚皮,俗称茧子。枳实——中药名,色青黄。炲——黑黄,晦暗无光。衃——凝聚成紫黑色的瘀血。缟——古时一种没有染颜色的白丝织物。绀——稍微带红的黑色。栝楼实——药名。果实熟时橙黄色。 八谿——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左右共八处,故称八谿(xī溪)。 胠——指用腋下胁上空软部分。
(三)翻译
心脏的外合是血脉,它的外荣表现于面部的色泽,制约心脏的是肾。肺脏的外合是皮,它的外荣表现于毛,制约肺脏的是心。肝脏的外合是筋,它的外荣表现于爪甲,制约肝脏的是肺。脾脏的外合是肉,它的外荣表现于唇,制约脾脏的是肝。肾脏的外合是骨,它的外荣表现于发,制约肾脏的是脾。所以多吃咸的东西,会使血脉凝滞,而面色失去光泽;多吃苦的东西,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吃辣的东西,会使筋脉拘挛而爪甲枯槁;多吃酸的东西,会使肉坚厚而唇缩;多吃甜的东西,会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这些是饮食五味的偏嗜造成的伤害。所以心喜苦味,肺喜辛味,肝喜酸味,脾喜甘味,肾喜咸味。这就是五味和五脏的对应关系。五脏外荣于面上的气色,表现出青黑,颜色像死草一样,是死征;表现出黄色,像枳实一样,是死征;表现了黑色,像黑煤一样,是死征;表现出赤色,像败血凝结一样,是死征;表现出白色,像枯骨一样,是死征。这是从五种色泽来判断死证的情况。脸上的气色,如果青得像翠鸟的羽毛,是生色;红得像鸡冠,是生色;黄得像蟹腹,是生色;白得像猪油,是生色;黑得像乌鸦的羽毛,是生色。这是体现还有生气的五种色泽。凡是心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硃砂一样;肺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红色的东西一样;肝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绀色的东西一样;脾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栝楼实一样;肾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紫色的东西一样。这些是五脏有生气的表现。五色、五味与五脏是相合的。白色合于肺脏和辛味,赤色合于心脏和苦味,青色合于肝脏和酸味,黄色合于脾脏和甜味,黑色合于肾脏和咸味。另外,白色合于皮,赤色合于脉,青色合于筋,黄色合于肉,黑色合于骨。人身的经脉,都上注于目;所有的精髓,都上注于脑;所有的筋,都注于骨节;所有的血液,都注于心;所有的气,都注于肺。气血经脉向四肢八谿灌注就像潮水周而复始。人在躺卧的时候,血就归于肝脏,血是营养四肢百骸的。所以目得了血就能看东西;足得了血就能行走;手掌得了血就能握物;手指得了血就能拿物。刚睡起走到屋外,被风吹着,如果血凝结在肤表,就要发生痹证;如果凝涩在经脉里,就会血行迟滞;如果凝涩在足部上,就会发生下肢厥冷。这三种疾患,都是由于血液不能流回到孔窍,所以发生痹厥等病。在人身上,有大谷十二处,小谿三百五十四处,那十二关还不在其内。这些都卫气所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容易留止的处所,如果受了邪气的侵袭,就赶紧用针刺或砭石去除。在开始诊病时,应当把五决作为纲纪。要想知道某病从哪脏发生,先要考察那一脏脉的胃气怎样。所说的五决,就是五脏之脉。所以巅顶头痛,属于下虚上实,病在足少阴、太阳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肾脏。眼花摇头,发病急骤的,或者目暗耳聋,病程较长的,属于下实上虚,病在足少阳、厥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肝脏。腹满胀起,胸膈胁胠间像撑拄一样,下体厥冷,上体眩晕,病在足太阴、阳明两经,咳嗽逆喘,胸中有病,病在手阳明、太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肺脏。心烦头痛,胸中不适,病在手太阳,少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心脏。脉象的小大滑涩浮沉,可以用手指分别出来;五脏的气象,可以从比类中去推求;察听从五脏反应出的音声,可以意会而分析;五色虽然精微,可以用眼来观察。在诊断中如果能够参合色、脉,就万无一失。如果脸上现出赤色,脉象躁数而又坚实,就是病气积聚在腹中,常常妨碍饮食,这种病叫做心痹,它致病的原因,是过于思虑伤了心气,所以病邪乘虚而入。如果脸上出现白色,同时脉象躁数而又浮大,上虚下实,这是病气积聚在胸中,喘而且虚惊,这种病叫肺痹,它致病的原因,是感受寒热,并在醉后入房。如果脸上出现青色,同时脉象长,并且左右弹指,这是病气积在心下,撑拄两胠,这种病叫肝痹,它致病的原因,是感受了寒湿,所以病理和疝气一样,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症状。如果脸上出现黄色,同时脉象大而虚,这是病气积在腹中,自觉有逆气,这种病叫厥疝,女子同样有这种情况,它致病的原因,是由于四肢过劳,出汗后被风侵袭。如果脸上出现黑色,同时下部脉坚而大,这是病气积在小腹和前阴,这种病叫肾痹,它致病的原因,是由凉水沐浴后就睡觉而得的。大凡观察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都不是死的征象。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的,都是死的征象。
(四)心得
读素问到现在,一读到与疾病的联系都呈蒙圈的状态,即有种落不到实处的感觉,虚无缥缈。再通读原文后,发现是我的思维方式不对,被西医的点状思维桎梏,而不能接受一类现象,就像不能直接接受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不好,必须要知道其中有一两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是如何调皮的,才能明白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不好是怎么回事,才有了体会。由于自己不能整体体会一类现象,我就有了一个判断:逻辑性不强。于是,学习就遭受到了阻碍:读不懂。当发现自己这个不合理的判断后,阻碍就消失了,整体性理解就不困难了,结构性和进程性就慢慢产生了,血气就通了。
病症病机病变
五腑(表)五脏(里)
头痛巅疾(如眩晕、头痛、头重、头胀)上虚下实(邪气实于上,正气虚于下)过在足少阴(肾经)、巨阳(足太阳膀胱经)甚则入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眼睛视物晃动,感觉晃动不定,目昏耳聋)下实(火亢于下)上虚(阴精伤于上)过在足少阳(胆经)、厥阴(肝经)甚则入肝
腹满䐜胀,支鬲胠胁下厥上冒(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的经气逆而上冲)过在足太阴(脾)、阳明(胃) (甚则入脾)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 过在手阳明(大肠经)、太阴(肺经)甚则入肺
心烦头痛,病在膈中 过在手巨阳(小肠经)、少阴(心经)甚则入心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三、五脏别论第十一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气口——诊脉部位,即掌后动脉部位。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的脉气在此表现最为明显,故称气口,也叫脉口。又因诊脉部位距掌后横纹一寸,又称寸口。
(三)翻译
黄帝问道:我从方士那儿听说,有的把脑髓叫做脏,有的把肠和胃叫做脏,但又有把肠胃叫做腑的。他们的意见不同,却都自以为是,我不知到底谁说得正确,希望听你讲一下。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六者,是感受地气而生的,都能藏精血,像地之厚能盛载万物那样,它们的作用,是藏精气以濡养机体而不泄于体外,这叫做“奇恒之腑”。像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感受天气而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之健运行不息一样,所以是泻而不藏,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叫做“传化之腑”。就是说它们受纳水谷浊气以后,不能久停体内,经过分化,要把精华和糟粕分别输送和排出的。加上“魄门”,算是“六腑”,它的作用,同样是使糟粕不能长久留存在体内。五脏是藏精而不泻的,所以虽然常常充满,却不像肠胃那样,要由水谷充实它。六腑是要把食物消化、吸收、输泻出去,所以虽然常常是充实的,却不能像五脏那样被充满。水谷入口以后,胃里虽实,肠子却是空的;等到食物下去,肠中就会充实,而胃里又空了,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满”的。黄帝问道:诊察气口之脉,为什么能够知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呢?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六腑的源泉。凡是五味入口后,都存留在胃里,经过脾的运化,来营养脏腑血气。气口属于手太阴肺经,而肺经主朝百脉,所以五脏六腑之气,都来源于胃,而其变化则表现在气口脉上,五气入鼻,进入肺里,而肺一有了病,鼻的功能也就差了。凡是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要问明病人的二便,辨清脉象,观察他的情志以及病证如何。如果病人为鬼神迷信所束缚,就无须向他说明医学理论;如果病人厌恶针石,就无须向他说明针石技巧;如果病人不同意治疗,病一定治不好,即使治疗也不会有效果。
(四)心得
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为奇恒之腑,从形态结构来看,与腑相似;“藏于阴”的特性又与脏一样,“藏而不泻”。胆既属奇恒之腑,又属六腑,既符合腑的囊状特征,所藏为精质,无糟粕,又有输出功能,但不直接排出体外。“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因“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所以诊察气口之脉,就能知道五脏六腑的情况。这样梳理下来,挺有开阖枢的感觉,五了。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小迪 发表于 2021-7-25 10:57:50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7-29 16:31 编辑

第六周

本周任务: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一、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热中——热邪滞留在肠胃里。因鱼性属火,多食使人热积于中,而痈发于外。灸焫——一种治疗方法,即用艾灼烧皮肤。胕——即“腐”字。经过发酵腐熟的食物。
(三)翻译
黄帝问道:医生治病,一样的病,而治法不同,但都痊愈了,这是什么道理?岐伯答说:这是地理因素造成的。东方地区,气候像生发的春季,是出产鱼盐的地方。由于靠近海边,当地居民,喜欢吃鱼盐一类东西,习惯于他们居住的地方,觉得吃得好。但是鱼性热,吃多了,使人肠胃内热;盐吃多了,会伤血。所以当地的百姓,大都皮肤色黑,肌理疏松,多生痈疡一类的病。在治疗上,适合用砭石,所以砭石疗法,来自东方。西方地区,出产金玉,是沙漠地带,气候像收敛的秋季。那里的百姓都是依山而居,多风沙,水土性质刚强。当地居民不穿丝棉,多使用毛布和草席;喜欢吃肥美,容易使人发胖的食物,所以外邪不易犯害他们的躯体,他们的疾病是由饮食、情志内因造成的,容易生内脏疾病。治疗上,就需用药物,所以药物疗法,来自西方。北方地区,气候像闭藏的冬季。地势高,人们住在山上,周围环境是寒风席卷冰冻的大地。当地居民,习惯于住在野地里,吃牛羊乳汁。这样,内脏就会受寒,容易生发胀满病。治疗上,应该使用灸焫,所以灸焫疗法,来自北方。南方地区,气候像长养万物的夏季,是阳气盛大的地方。地势低洼,水土卑湿,雾露聚集多。当地百姓,喜欢吃酸类和腐臭的食品,所以当地人的皮肤致密色红,容易发生拘挛湿痹等病。治疗上,应该使用微针,所以微针疗法,来自南方。中央地区,地势平坦多湿,是自然界中物种和数量最为丰富的地方。那里食物的种类很多,人们不感觉烦劳,多生发痿厥寒热等病。在治疗上,应该使用导引按蹻的方法,所以导引按蹻疗法,来自中央地区。高明的医生综合各种疗法,针对病情,采取恰当的治疗,所以疗法尽管不同,疾病却都能痊愈,这是由于了解病情,掌握了治病大法的原因啊!
(四)心得
这一篇与《管子•小匡》里所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máng),其事乱。”一段有相通之处,都肯定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东、西、北、南、中央的人因其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易得的病,因此各地就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针对当地情况的治疗方法,所以不同环境的人初次到达另一个地域,就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这是把各地因其大环境的不同进行的分类,但人会因其活动而造成自己的小环境异于当地大环境的情况,而与另一个地域的大环境一样,这就需要医生综合各种疗法,针对病情,采取恰当的治疗。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人要少得病,就尽量不要杂处,造成精神不必要的浪费。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祝由——古代“毒药未兴,针石未起”时,求神祛疾的一种方法,用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类似今日的精神疗法。僦贷季——古时名医,相传是岐伯的祖师。荄——草根。兇——同凶。
(三)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是转变病人的思想精神,用“祝由”的方法就可以治愈。现在治病,用药物从内治,用针石从外治,结果还是有好有不好的,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答说:古时候,人们穴居野外,周围都是禽兽,靠活动来驱寒,住在阴凉地方来避暑。在内心没有爱慕的累赘,在外没有奔走求取官宦的形役。这是恬惔的时代,外邪不易侵犯人体。因此既不需要“毒药治其内”,也不需要“针石治其外”,所以只是改变精神状态,断绝病根就够了。现在就不同了。人们心里经常为忧虑所苦,形体经常被劳累所伤,再加上违背四时的气候和寒热的变化,这样,贼风虚邪早晚不断侵袭,就会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所以小病会发展成为重病,而大病就会病危或死亡,因此,仅依靠祝由是不能把病治好。黄帝说:很好!我希望遇到病人,能够观察疾病的轻重,决断疾病的疑似,掌握其要领时,心中就像有日月一样光明,可以让我听听吗?岐伯回答说:对色和脉的诊察,是上帝所重视,先师所传授的。上古时候,有位名医叫僦贷季,他研究色和脉的道理,通达神明,能联系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脱离色脉诊法的正常规律,并能从相互变化当中,观察它的奥妙,了解它的要领。所以要想了解诊病的要领,那就是察色与脉。气色就像太阳一样有阴有晴,而脉息像月亮一样有盈有亏,经常注意气色明晦,脉息虚实的差异,这就是诊法的要领。总之,气色的变化跟四时的脉息是相应的。这一道理,上帝是极重视的,因为它合于神明。掌握了这样的诊法,就可以避免死亡而生命安全,生命延长了,人们要称颂为圣王啊!中古时候的医生治病,疾病发生了才加以治疗。先用汤液十天,祛除风痹病邪,如果十天病还没好,再用草药治疗。另外,医生和病人也要相互配合,这样,病邪才会被驱除。后世医生治病就不这样了。治病不根据四时的变化,不了解色、脉的重要,不辨别色、脉的顺逆,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起用汤液治内,微针治外,还大肆吹嘘,自以为能够治愈,结果,原来的疾病没好,又添上了新病。黄帝说:我希望听到有关治疗的根本道理。岐伯说:治病最重要的,在于不误用色诊脉诊。使用色脉诊法,没有疑虑,是诊治的最大原则。如果把病情的顺逆搞颠倒了,处理疾病时又不能取得病人的配合,这样,就会使病人的神气消亡,身体受到损害。所以医生一定要去掉旧习的简陋知识,钻研崭新的色脉学问,努力进取,就可以达到上古真人的水平。黄帝说:我从您那儿听说了治病的根本法则。您这番话的要领是,治疗不能丢弃气色和脉象的诊察,这我已经知道了。岐伯说:诊治的极要关键,还有一个。黄帝问:是什么?岐伯说:这个关键就是问诊。黄帝说:怎么去做呢?岐伯说:关好门窗,向病人详细地询问病情,使他愿意如实地主诉病情。经过问诊并参考色脉以后,即可作出判断:如果病人面色光华,脉息和平,这叫“得神”,预后良好,如果病人面色无华,脉不应时,这叫“失神”,预后不佳。黄帝说:说得好。
(四)心得
移情变气是治疗的途径,也是致病的途径,所以情和气是诊察的对象,情以色表现,气以脉表现,所以色脉诊法是诊治的最大原则。而问诊,是让病人返身内观,而有重新得神的可能,所以大夫在问诊时需要有神入的操作,而能与病人相通。问诊问得好,也能实现移情变气,同心理咨询的原理,因此我认为问诊也算是祝由术。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三、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醪——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醴——甜酒。齐——通资,用。镵石——即砭石。去宛——去淤血。陈莝——即莝陈,消积水。缪刺——即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而取之左的针刺方法。
(三)翻译
黄帝问道:怎样用五谷来制作汤液和醪醴呢?岐伯答说:用稻米来酝酿,用稻秆做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而稻杆则很坚硬。黄帝说: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稻谷得天地和气,生长在高低适宜的地方,所以得气最完备,又在适当的季节收割,所以稻秆最坚实。黄帝说:上古时代的医生,制成了汤液醪醴,只是供给祭祀宾客之用,而不用它煎药,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上古医生制成了汤液醪醴,是以备万一的,所以制成了,并不急于用。到了中古时代,社会上讲究养生的少了,外邪乘虚经常侵害人体,但只要吃些汤液醪醴,病也就会好的。黄帝说:现在人有了病,虽然也吃些汤液醪醴,而病不一定都好,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现在有病,必定要内服药物,外用镵石针艾,然后病才能治好。黄帝说:病人形体衰败,气血竭尽,治疗不见功效,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精神,已经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了。黄帝说:什么叫做精神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呢?岐伯说:针石治病,只是引导血气而已,主要还在于病人的精神志意。如果病人的神气已经衰微,病人的志意已经散乱,那病是不会好的。而现在病人正是到了精神败坏、神气涣散,荣卫不能恢复的地步了。为什么病会发展得这样重呢?主要是由于情欲太过,又让忧患萦心,不能停止,以致精气衰败,荣血枯涩,卫气消失,所以神气就离开人体,而疾病也就不能痊愈了。黄帝说:病在初起的时候,是极其轻浅而隐蔽的,病邪只是潜留在皮肤里。现在,医生一看,说是病情严重,结果针石不能奏效,汤药也不管用了。现在的医生都能掌握医道的法度,遵守医道的具体技术,与病人的关系像父母兄弟一样近,每天都能听到病人声音的变化,每天都能看到病人五色的改变,可是病却没有治好,是不是没有提早治疗的缘故呢?岐伯说:病人是本,医生是标,二者必须相得;病人和医生不能相互配合,病邪就不能驱除。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黄帝说:有的病并不先从体表发生,而是五脏的阳气衰竭。以致水气充满于皮肤,而阴气独盛,阴气独居于内,则阳气更消耗于外,形体浮肿,原来的衣服不能穿了,四肢肿急,影响内脏。这是阴气格拒于内,而水气弛张于外。对这种病怎么治疗呢?岐伯说:要平复水气。根据病情衡量轻重,去淤血,消积水,叫病人轻微地活动四肢,空温暖的衣服,使阳气渐渐传布,然后用缪刺方法,使他的形体恢复起来。再使汗液畅达,小便通利,使阴精归于平复。待五脏阳气输布了,五脏郁积荡涤了,那么精气自然会产生,形体自然会强盛,骨骼和肌肉也就会相辅相成,正气自然就恢复了。黄帝说:讲得很好。
(四)心得
本篇强调精,汤液醪醴由精(上等稻米)制成,其有治疗作用也是因有精,可以补人精气。“精”是生命能量的最高级形式,用以化血化气养神,所以“精坏神去”,神去病就不愈了。医生有神而能正确诊察,再以治疗手段(标、阳)使病人(本、阴)“精以时服,五阳已布”,而能“精自生”,人体的各个功能才能恢复正常,神就会回归。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四、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揆度——衡量,比较。容色——面容色泽。汤液——五谷制成的汤液。搏脉——脉博击于指下。躄——腿瘸。脉孤——无冲和胃气的真脏脉。虚泄——脉虚而泄利。夺血——伤夺阴血。
(三)翻译
黄帝问:我听说揆度和奇恒,这两种方法各有所指,怎样联系起来运用呢?岐伯回答说:揆度是度量疾病的深浅;奇恒是辨别那些异乎寻常的疾病。请让我说说诊病的至理,就是要注意五色和脉象的变化,至揆度和奇恒,它们的要点都在于把握决定人体生命活动的气血神机的运转。人体的气血神机,是永远运转而不回折的,如果回折不运转了,就会失去生机。这个道理虽然浅近,却关乎微妙的神机,应该刻录在玉版上,可以与《玉机真脏论》合参。面容颜色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察看它的深浅和顺逆的要领。色见浅的,病轻,可用五谷汤液调理,十痊愈。色见深的,病重,必须服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才可恢复。如果其色过深,病情更重,必须用药酒治疗,一百天左右才能痊愈。如神色天晦,面容瘦削,就不能治愈,到百天就会死。此外,脉气短促而阳气虚脱的,必死;温热病而阴血虚极的,也必死。面色的变化表见于上下左右,必须观察其要点。病色向上移的为逆,向下移的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病色颠倒,就是重阳、重阴,重阳、重阴主死。如果出现阴阳相反,应衡量病情,采用适当治法,使阴阳恢复平和,这就在于比较正常与异常,揣度疾病的浅尝。脉象搏击于指下,或为痹证,或为躄证,或为寒热之气相交为病。脉见孤绝,是阳气损耗;脉见虚弱,而又有泄泻,为阴血损伤。脉见孤绝,为逆,预后不良;脉见虚弱,为顺,预后较好。诊脉时运用奇恒之法,从手太阴经之寸口脉来研究。如出现为主令的四时、五行所克制的脉象,为逆,预后不良;如出现克制主令的四时五行的脉象,为从,预后良好。至于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则循环无端,终而复始,假如四时气候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这就是揆度、奇恒的全部要点。
(四)心得
揆度和奇恒的要点在于“道在于一”,具体表现就是“神转不回”,如果“回则不转”,就会失去神机。“一”在经典里多次出现,在这里更强调的是人和中的从,即人要主动去顺应四时、五行、六合、八风。诊察方法仍是色脉,但不仅看色脉的“安静”状态,还要看色脉的“运行”状态,立体多维,而一。所以,也可以说揆度奇恒是一种思维方法,可以应用于生活中每一个地方。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五、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散俞——散在各经的一般经穴。络俞——浅在络脉间的腧穴。直下——直刺而深取。散下——针刺入皮肤后,向上下左右不同方向刺之,不如直下所刺之深。惕惕——惊恐貌。摇针——扩大针孔,以泻其邪气。瘛疭——手足抽掣。目睘——两眼直视惊恐貌。齿长——由于牙龈收缩而牙齿似乎增长。
(三)翻译
黄帝问:诊病的要领是什么?岐伯回答说:正月、二月,天气开始升发,地气开始萌动,这时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当方盛,地气正在发育而万物华茂而欲结实,这时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升高,这时人气在头部。七月、八月,阴气开始肃杀,这时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渐盛,开始结冰,地气开始闭藏,这时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冻增厚,地气闭密,这时人气在肾。所以春天刺经脉分散的腧穴,刺及分肉腠理,出血而止,病重的针刺后,其气传布才能痊愈,较轻的,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夏天刺孙络的腧穴,出血而止,邪气除去,用手指按闭针孔,痛病必消除。秋天刺皮肤,针刺时顺着肌肉之分理,不论上下,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病人神色,转变为止。冬天深刺腧窍,到达分理之间,病重的,直刺深入;较轻的,可上下左右分散而刺。春夏秋冬,各有适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来确定针刺部位。如果春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可使脉乱而气微弱,邪气就会深入,浸淫于骨髓之间,病就不能治愈,使人不思饮食,而且少气。春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发为筋挛,因误刺而邪气环周于肺,又发为咳嗽,病不能愈,使人时惊惕,且悲哭。春天误刺了冬天的部位,邪气深入内脏,使人胀满,病不能愈,而且使人多言多语。夏天误刺了春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筋力倦怠。夏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心中不欲言,惕惕然好像有人来抓捕自己似的。夏天误刺了冬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气虚,时常发怒。秋天误刺了春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惕然不宁,想要做事,一会儿又忘了。秋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嗜睡,而且多梦。秋天误刺了冬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时时发冷。冬天误刺了春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欲睡又不能安眠,即便得眠,又梦境纷纭。冬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病不能愈,脉气上逆,邪气闭阻于脉,发为诸痹。冬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常常口渴。凡于胸腹之间用针刺,必须注意避免刺伤了五脏。假如中伤了心脏,经气环身一周便死;假如中伤了脾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肾脏,七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肺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隔膜的,皆为伤中,当时病虽然似乎好些,但不过一年其人必死。刺胸腹注意避免中伤五脏,主要是要知道下针的逆从。所谓从,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肾等处,应该避开;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开,就会刺伤五脏,那就是逆了。凡刺胸腹部位,应先用布巾覆盖其处,然后从单布上进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这样就不会把五脏刺伤了。在用针刺治病的时候,必须注意安静严肃,以候其气;如刺脓肿的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如刺经脉的病,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的一般规矩。黄帝说:希望听听十二经气绝的临终表现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太阳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病人两目上视,身背反张,手足抽掣,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一出,便要死亡了。少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耳聋,遍体骨节松懈,两目直视如惊,到了目珠不转,一日半便要死了;临死的时候,面色先见青色,再由青色变为白色,就死亡了。阳明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口眼牵引歪斜而困动,时发惊惕,言语胡乱失常,面色发黄,其经脉上下所过的部分,都表现出盛燥的症状,由盛燥而渐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少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面色发黑,牙龈收削而牙齿似乎变长,并积满污垢,腹部胀闭,上下不相通,便死亡了。太阴经脉气绝的时候,腹胀闭塞,呼吸不利,常欲嗳气,并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赤,假如气不上逆,又变为上下不通,不通则面色发黑,皮毛枯樵而死了。厥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胸中发热,咽喉干燥,时时小便,心胸烦躁,渐至舌卷,睾丸上缩,便要死了。以上就是十二经脉气败绝的表现。
(四)心得
春主升,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人体的十二经脉随四时之阴阳的盛衰而盛衰,因而使用针刺的治疗方法时,也要顺从四时之阴阳盛衰,如果四时逆刺,就会发生病变。十二经经气衰竭时,出现的症状与每条经脉循行的部位相关。这一卷主要讲天地人的诊察和对应的治疗方法。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小迪 发表于 2021-8-1 11:37:43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8-3 22:02 编辑

第七周

本周任务: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一、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参伍——相参互证,对比异同。病进——病势正在发展。盛——搏动有力。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为一种有规律的间歇脉。赭——色赤而紫。苍璧之泽——色泽青而明润。苍,青绿色。璧,玉石。罗裹雄黄——黄中透红之色。罗,丝织物。雄黄,药名。仓廪——指脾胃。谷藏曰“仓”,米藏曰“廪”。仓廪指储藏米谷的仓库。中医认为脾胃有受纳腐熟水谷,运化清微的功能,故称脾胃为“仓廪”。门户不要——大便失禁。要,约束。偻附——行路时曲背弯腰,头向下俯。振掉——病状名。指肢体振颤,动摇不定的一种症状。乍——突然。上下——往来。即脉象浮沉盛衰的变化。春应中规——形容春脉应合于规之象,圆滑流畅。中,符合。规,画圆的工具。夏应中矩——形容夏脉应合于矩之象,洪大方正。矩,画方形的工具。秋应中衡——形容秋脉应合于衡之象,轻平虚浮。衡,秤杆。称物时上举。冬应中权——形容冬脉应合于权之象,沉伏下垂。权,秤砣。称物时下沉。色合五行——人的气色,青合木,黄合木,赤合火,白合金,黑合水。耎——古同“软”。灌汗——形容汗出如洗。溢饮——病名。水气外溢于皮肤四肢。折髀——病证名。大腿疼痛如折断的病证。食痹——病名。因痰饮瘀血留滞胃脘,所致食已即心下痛,吐出乃止之证。足䯒肿——小腿连及足部浮肿。䯒,本意是胫骨上端。心疝——古病名。是因寒邪侵犯心经而致的一种急性痛证。症见下腹有形块突起,气上冲胸,心暴痛,脉弦急。牡——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疑是金文对“上”的误写,“上”表示与“下”相反的方位。牡,甲骨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2028527724.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2028942812.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2028684006.png(鹿,长角的食草动物)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2028296686.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2028360583.png(上,与“下”相反的方位),表示交配时体位在上的公鹿,即种鹿。甲骨文时代的古人重视对动物的驯养繁殖,因此对动物的性别敏感,定义也相当细致准确,如“上猪”为种猪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2028523992.png;“上牛”为种牛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2028259879.png;“上羊”为种羊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2028840225.png;“上马”为种马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2028403035.png;“上鹿”为种鹿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2028527724.png等等。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2028649170.png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上”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2028360583.png写成“土”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2028484674.png。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2028993998.png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交配时体位在上的动物,即雄性动物。因牛体庞力大,助益农耕,且天性仁慈,古人对牛特别厚爱。公牛为“牡”;母牛为“牝”。疠——疠风,即麻风病。眴——目眩晕。
(三)翻译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如何?岐伯回答说:诊脉常在清晨,因为这时阳气未曾扰动,阴气未散尽,又未用过饮食,经脉之气不亢盛,络脉之气也调和,气血未扰乱,所以容易诊出有病的脉象。【本段心得】诊脉的时间在清晨。
在诊察病人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要看他的两目瞳神,面部色泽,从而分辨五脏是有余还是不足,六腑是强还是弱,形体是盛还是衰,将这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察,来判别病人的死、生。【本段心得】诊脉的几个要点:切脉动静、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六腑形体,并综合考察。
脉是血液聚会的地方,而血的循行,要依赖气的统率。脉长说明气机顺达,脉短说明气分有病,脉数说明心里烦热;脉大表示病势进增。若见上部脉盛,是病气塞于胸;若见下部脉盛,是病气胀于腹。代脉是病气衰,细脉是病气少,涩脉是病气痛。脉来刚硬混乱,势如涌泉,这是病情加重,到了危险地步;若脉来似有似无,其去如弓弦断绝,那是必死的。【本段心得】阐述切脉动静的要点:长、短、数、大;上盛、下盛、代、经、涩;如涌泉、如弦绝。“脉者,血之府也。”
眼目、面部五色,是精气的外在表现。赤色应该像白绸里裹着硃砂一样,隐现着红润,不应像赭石那样,赤而带紫;白色应该像鹅的羽毛,白而光洁,不应像盐那样,白而晦暗;青色应该像苍璧,青而润泽,不应像青靛那样,青而沉暗;黄色应该像罗裹雄黄,黄中透红,不应像土那样,黄而沉滞;黑色应该像重漆,黑而明润,不应像地苍色那样,黑而枯暗。假如五脏真脏之色显露于外,那么寿命也就不能长了。人的眼睛,是用来观察万物,辨别黑白,审察长短的。如果长短不分,黑白颠倒,就证明精气衰败了。【本段心得】讲如何观察眼目、面部五气进行诊断。“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五脏的作用是藏精守内的。如果腹气盛,脏气虚满,说话声音重浊,像从内室发出的一样,这是中气被湿邪阻滞的缘故。如果讲话时声音低微,好半天才说下句话,这表明正气衰败了。如果病人不知收拾衣被,言语错乱,不分亲疏远近,这是精神错乱。如果肠胃不能纳藏水谷,大便失禁,我这肾虚不能固摄造成的;如果小便失禁,这是膀胱不能闭藏造成的。总之,如果五脏能够内守,病人的健康就能恢复;否则,五脏失守,病人就会死亡。【本段心得】讲如何观察五脏有余还是不足。“五脏者,中之守也”,故“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五府是人体强健的基础。头是精明之府,如果头部下垂,眼胞内陷,说明精神要衰败了。背是胸之府,如果背弯曲而肩下垂,那是胸要坏了。腰是肾之府,如果腰部不能转动,那是肾气要衰竭了。膝是筋之府,如果屈伸困难,走路时曲背低头,那是筋要疲惫了。骨是髓之府,如果不能久立,行走动摇不定,那是骨要衰颓了。总之,如五府能够由弱转强,就可复生;否则,就会死亡。【本段心得】讲如何观察五府强弱。头,精明之府;背,胸中之府;腰,肾之府;膝,筋之府;骨,髓之府。
岐伯说:脉气有时会与四时之气相反,如相反的形象为有余,这是邪气胜了精气;相反的形象为不足,这是由于血气先已消损。按照时令来讲,脏气当旺,脉气应有余,却反见不足的,这是邪气胜了精气;脉气应不足,却反见有余的,这是正不胜邪,血气消损而邪气猖獗。这种阴阳气血不相顺从、邪正不相适应的情况,发生的疾病名叫关格。【本段心得】反四时、应太过、应不足的“阴阳不相应”的情况而产生的疾病叫关格。
黄帝问道:脉有四时的变化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的所在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的变化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忽然在内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忽然在外是怎样的?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岐伯回答说:让我说说这五者的变化与天地运转的关系吧。世间万物之外,四方上下六合之内。天地的变化,阴阳的反应,如春天的舒缓,发展成为夏天的酷热;如秋天的劲急,发展成为冬天的严寒;脉象的往来上下与这四时的变迁是相应的。春脉之应象中规,夏脉之应象中矩,秋脉之应像中衡,冬脉之应象中权。所以四时阴阳的情况,冬至一阳生,到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至一阴生,到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这阴阳升降,有一定时间性,与脉象的变化相一致。假如脉象和四时不相应,就可从脉象里知道病是属于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就可以推究出病人的死期。这里的微妙都在脉象上,不可不细心地体察;而体察是有一定要领的,必须从阴阳开始。阴阳亦有开端,它是借着五行产生的;而它的产生又是按一定的法则,即以四时的变化为其规律。看病时就要遵循着这个规律而不能偏离,将脉象与天地阴阳的变化联系起来考虑。如果真正掌握了这种联系起来看问题的诀窍,就要以预知死生了。总起来说,人的声音是与五音相适应的,人的气色是五行相适应的,而人的脉象则是与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的。【本段心得】讲脉与四时的关系:“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所以看病时要“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于是知道阴气盛则梦渡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见大火烧灼,阴阳俱盛,则梦相互残杀毁伤。上部盛则梦上飞,下部盛则梦下堕,如过饱的时候,则梦送物于人,如过饥的时候,则梦欲取物。肝气盛,则梦发怒,肺气盛,则梦哭泣。如腹中短虫多,则梦见众人集聚;长虫多,则梦见打架损伤。【本段心得】本段内容与本篇主旨不符,疑是错简。但以此解梦觉得更靠谱,更科学。
所以持脉有一定的要诀,虚心静气是宝贵的。脉象随着季节的不同而不同。春天脉上浮,像鱼游波中一样;夏天脉充皮肤,浮泛然像万物充盛似的;秋天脉见微沉,似在肤下,就像蛰虫将要入穴一样;冬天脉沉在骨,像蛰虫密藏洞穴,人们深居室内似的。所以说:要知道脉之在里怎样,必须深按才能得其要领;而要知道脉之在表怎样,则要着重根据病情来推究致病的本源。以上春、夏、秋、冬、内、外这六点,就是持脉的大法。【本段心得】持脉的要诀:春日浮、夏日在肤、秋日下肤、冬日在骨、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在形容脉象时,都用的是大自然的现象,如果只是死读书,只学不习,就无法感知到脉象的细微变化。
心脉搏坚而长的,当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其脉软而散的,则属刚脉渐转柔和,当营卫之气循环一周的时间,病自痊愈。肺脉搏坚而长的,当病唾血;其脉软而散的,当病盗汗,汗出如漏,不能再用发散法治疗了。肝脉搏坚而长,面部不见青色的,当为跌坠受伤或搏击致伤等病,因而淤血积聚胁下,使人喘逆;其脉软而散,而面色鲜泽的,当病溢饮,溢饮病是由于口渴时暴饮多饮,以致水气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而致。胃脉搏坚而长,面色红赤,当病髀痛如折;其脉软而散,则胃气不足,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面色发黄的,当病少气;其脉软而散,面无光泽的,当病足胫浮肿,像水肿之状。肾脉搏坚而长,面黄而赤的,当病腰痛如折;其脉软而散,当病精血虚少,使身体不能恢复健康。【本段心得】讲了心脉、肺脉、肝脉、胃脉、脾脉、肾脉脉象搏坚而过于本位、软散而细散不及两种情况下的病症和病程。
黄帝问:诊得心脉绷急,这是什么病?病的症状怎样?岐伯说:病名叫做心疝,少腹部位当有形征出现。黄帝说:为什么这么说?岐伯说:心为阳脏,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位在少腹中,所以说少腹当有形征出现。黄帝说:诊得胃脉有病,它的症状怎样?歧伯说:如果胃脉盛实,其病为脘腹胀满;胃脉虚弱,其病为泄泻。【本段心得】以心与小肠、脾与胃相表里为例,讲脏腑相合,脏病及腑,腑病及脏。
黄帝问:疾病的成因及其变化怎样?岐伯说:因为风邪,则变为寒热;因于热邪,则变为消中;因于气逆不已,则变为癫疾;因于久风入中,则变为飧泄;因于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则变为疠风。疾病变化多端,难以说完。【本段心得】疾病因成因不同而有不同变化。
黄帝说:各种痈肿、筋挛、骨痛,都是怎样产生的?岐伯说:这是由于寒气聚集,风邪侵袭而变成的。黄帝说:怎么治疗?岐伯说:这是四时邪气所致之疾病,用五行相胜法治疗,可以痊愈。【本段心得】以痈肿、筋挛、骨痛为例讲解“四时之病”的治疗方法:“以其胜治之,愈也”。
黄帝说:有旧病从五脏发动,因而影响到脉色,怎样辨别是久病还是新病呢?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只要验看脉色,就可以辨别出来。如脉虽小而气色不失常的,是新病;如脉不失常而面色失常的,是久病;如脉与色都失常的,是久病;如脉与色都不失常的,是新病。如肝脉与肾脉并至,皮色见苍赤色,这是因为暴病跌打损伤,不见血或已见血,形体必肿,如同因于湿邪或水气中伤的症状,这是淤血肿胀。【本段心得】讲如何从脉色上判断是久病还是新病。
尺部脉两旁以候察季胁。尺外以候察肾,尺内以候察腹。关部脉,左外以候察肝,内以候察膈,右外以候察胃,内以候察脾。寸部脉,右外以候察肺,内以候察胸中,左外以候察心,内以候察膻中。前以候察前,后以候察后。上竟上,以候察胸喉之疾病;下竟下,以候察少腹、腰、股、膝、胫、足的疾病。【本段心得】讨论尺肤诊对应脏腑的部位分布
尺肤部位候诊部位
左右尺下部(近肘横纹)内两侧季胁
外侧(桡侧)肾
内侧(尺侧)腹
左尺中部外侧(桡侧)肝
内侧(尺侧)膈
右尺中部外侧(桡侧)胃
内侧(尺侧)脾
右尺上部(过腕横纹)外侧(桡侧)肺
内侧(尺侧)胸
左尺上部(过腕横纹)外侧(桡侧)心
内侧(尺侧)膻中

脉象洪大的,是阴不足而阳有余,见于热中病。脉象来急疾而去徐缓的,是上部实而下部虚,见于厥逆和癫仆等病。脉象来徐缓而去疾急的,是上部虚而下部实,见于疠风病。中了恶风,是阳气先受病。有脉象都沉细数的,是足少阴经厥逆病。如脉见沉细数散的,是寒热病。脉浮百散的,是眩仆病。各种浮脉而不躁急的,病在表阳,可有发热;如浮而躁,则病在手三阳经。各种细脉而沉的,病在里阴,发为骨节疼痛,如果细沉而静,病在足三阴经。数脉而有间歇的,其病在阳脉,可见泄泻及大便脓血。诊察各种有病之脉,见涩象的,是阳气有余;滑象的,是阴气有余。阳气有余,则身发热而无汗;阴气有余,则身多汗而发冷;阴气阳气都有余,则无汗而身寒。推脉向外,而脉气内而不外的,是心腹有积聚在内。推脉向内,而脉气外而不内,是身体有热。如推而向上,而脉上而不下的,是腰足之间寒冷;如推而下之,而脉下而不上的,是头项疼痛。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是腰脊疼痛而身有痹病。【本段心得】不同的脉象代表不同的发病机制,而有不同的病症。
(四)本篇心得
再次通读本篇后对整体感的体会特别深刻。本篇讲诊脉的关键有:诊脉的时间、诊脉的部位、五脏的基本脉象、四时对脉搏的影响、脉色互参、脉症互参。尤其是讲四时对脉象的影响时,是用四时相应的大自然里的现象对脉象进行描述,天地人一体,而人脉色脉症互应、脏腑相合,又一个整体,大整体套小整体,人与人(医患)又形成一个整体:持脉、察色、观形、望神等,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运行系统,是任何检查检测器械都实现不了的。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闰以太息——闰,有余。指有时候人的脉气还有余,就像纪年法几年过后要闰月一样,“间有一息甚长者”。弦(脉)——“弦”脉如张弓之弦,其张力大、有力,如果是这样的弦脉那就是病脉,“微弦”是“弦”中带“微”,即弦中带有和缓的气象,这种弦脉就是平脉。反映阳气初升。毛(脉)——指弦脉在浮部出现且无力,如毛之浮而轻。反映少阴初生。钩(脉)——指夏季正常的脉象。稍坚洪大,来盛去衰,如钩之状。反映出阳气正盛。石(脉)——形容坚而沉的脉象。反映阳藏而阴盛。虚里——胃之大络。心尖搏动处,相当于左乳根穴。宗气——是水谷精微之气与天阳之气结合于膻中而成。宗气源于胃气,“胃之大络”所主即“宗气”,所谓的“宗”是原动力的意思。宗——宗,甲骨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26522455.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26976101.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26850436.png(宀,屋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26620281.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26562279.png(示,祭拜祝祷),表示专供祭祀的屋宇。有的甲骨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26100305.png将字形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26522455.png中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26846199.png(一,表示天)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26726883.png(二,即“上”),强调向上苍祭拜。有的甲骨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26678870.png在“示”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26498662.png上加“兮”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26940668.png(模模糊糊地发音),强调祭祀时语音模糊的念祷吟诵。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26820295.png、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726208994.png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专门用于献祭崇拜祖先的祖庙。瘕——腹中积块。琅玕——石而似玉。这里比喻脉的圆滑。厌厌——禾苗美盛貌。聂聂——轻虚和平貌。招招——形容竿梢长而软。和柔相离——按之柔和有神。离,通“丽”,附着。
(三)翻译
黄帝问道:平人的脉象怎样呢?岐伯答说:平人的脉象,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另外,一吸终了到一呼开始的交换时间,共有五次搏动,这是闰以太息,叫做平人。平人也就是无病的人。诊脉的法则,一般以不病的平人为标准来诊察病人,医生就是无病的平人,所以平调自己的呼吸来为病人诊脉,这是一般的法则。人一呼,脉跳动一次;一吸,脉也跳动一次,这是气虚的现象。若人一呼,脉跳动三次;一吸,脉也跳动三次并且躁急,尺部皮肤发热,这是温病;尺肤不热,脉象往来流利的,这是风病。若人一呼,脉跳动在四次以上的必死,脉象中断不复至的必死,脉象忽慢忽快的也必死。【本段心得】健康人一息脉动五次,以此为标准,跳动慢了是气虚;跳快了,若尺部皮肤发热,是温病,尺肤不热,脉象往来流利的,是风病。在一呼之内,脉跳动四次以上,死;脉象中断不复至,死;脉象忽慢忽快,死。
人的正常脉气来源于胃,胃气就是平人脉息的正常之气。人的脉息如无胃气,是逆象,逆象主死。春时的脉象,弦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弦多则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肝病。假如只见弦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毛脉,这是春见毛脉,至秋天就要生病(金气伤木);倘若毛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春天脏真之气(真精)散发于肝,肝脏藏筋膜之气。夏时的脉象,钩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钩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心脏有病。假如只见钩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石脉,这是夏见冬脉,至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夏天脏真之气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长夏的脉象,微软弱而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弱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脾脏有病。假如但见弱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软弱脉中,兼见石脉,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长夏脏真之气濡润于脾,脾脏主肌肉之气。秋时的脉象,微毛而有冲和之象的是平脉,如果毛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肺脏有病。假如但见毛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脉,至春天就要生病;倘若弦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秋时脏真之气高藏于肺,肺脏主藏皮毛之气。冬时的脉象,沉石而有冲和之象的是平脉,如果石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肾脏有病。假如但见石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象,至夏天就要生病;倘若钩脉太甚了,就会立即生病。冬时脏真之气下藏于肾,肾脏主藏骨髓之气。【本段心得】“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五藏之脉: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五脏之真精(脏真)与五脏的关系:脏真散于肝,脏真通于心,脏真濡于脾,脏真高于肺,脏真下于肾。脏真不藏于五脏里,五脏里所藏的是相应的功能之气:肝藏筋膜之气,心藏血脉之气,脾藏肌肉之气,肺藏皮毛之气,肾藏骨髓之气。
胃经的大络,叫做虚里。贯膈而上络于肺,出于左乳下,其脉搏动应手,这是脉的宗气。倘若跳动极剧,没有节律,快而躁动,这是病在膻中的症候;脉象阻滞而不顺畅,主病有积块;倘若脉绝不至,就要死亡。如果乳下虚里处脉搏动剧振衣,是宗气外泄的现象。【本段心得】胃经的大络叫虚里,主宗气。虚里四种不同的博动反映不同的病变。
要了解寸口的太过与不及。寸口脉应指而短,其病头痛。寸口脉应指而长,其病足胫痛。寸口脉应指短促迫疾,有上无下,主肩背痛。寸口脉应指沉紧的,其病在中。寸口脉应指浮盛的,其病在表。寸口脉应指沉弱的,主寒热及疝瘕积聚少腹痛。寸口脉应指沉紧并有横斜的形状,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作痛。寸口脉应指沉而喘,病发寒热。脉象盛滑而紧的,是外在的六腑病,脉象小实而坚的,是内在的五脏病。脉来小弱而涩的,主久病。脉来浮滑而疾的,主新病。脉来绷急的,主病疝瘕少腹作痛。脉来滑利的,主病风。脉来涩滞的,主病痹。脉来缓滑的,其病热中。脉来盛紧的,主病腹胀。【本段心得】讨论寸口脉之长、短、浮、沉、大、小、滑、涩不同的脉象,以及这些脉象所对应的病症,这些病症又分太过与不及。
脉象与四时阴阳相应,病易痊愈;脉象与四时阴阳相反,病就不易好了。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即使患病,也无其他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病是难以痊愈的。【本段心得】逆阴阳、反四时、不间脏的脉象,病难已;从阴阳、顺四时的脉象,病易已。
手臂多见青脉,是由于失血。尺肤缓而脉见涩象,主倦怠懈惰,喜卧。尺肤热而脉象盛大,主大失血。尺肤涩,脉来滑,主多汗。尺肤寒,脉来细,主大便泄泻。尺肤粗,脉气常显热者,主热在里。【本段心得】尺肤的状态与脉象相结合,确定病症。
肝之真脏脉出现,至庚辛日死;心之真脏脉出现,至壬癸日死;脾之真脏脉出现,至甲乙日死;肺之真脏脉出现,至丙丁日死;肾之真脏脉出现,至戊己日死。这就是真脏脉出现死亡的日期。【本段心得】真脏脉出现死亡的日期。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颈部脉搏动异常,并见喘咳症状,主水病。眼胞浮肿如蚕眠后之状,也是水病。小便颜色黄赤,喜卧,是黄疸病。食后仍觉得饥饿,是胃疸病。面部浮肿为风,足胫肿为水,眼珠发黄的,是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的,是怀孕的现象。【本段心得】讲述了颈脉动喘及其他症状与风、水、疸等病的关系。
脉有逆四时的,就是当其时不出现主时之脏的脉象,却反见它脏的脉象,如春夏的脉反见瘦小,秋冬的脉反见浮大,这就叫做逆四时。风热的脉应该躁,反见沉静;泄泻脱血的病,脉应该虚,反见实脉;病在内的,脉应实,反见虚;病在外的,脉应浮滑,反见涩坚。这样的病都难治,是因为违反了四时。【本段心得】脉逆四时,难治。
人以水谷为生命的根本,所以断绝了水谷,就要死。脉没有胃气,也要死。什么是无胃气,就是仅见真脏脉,而没有冲和胃气的脉。所说的脉无冲和胃气,就是肝脉不见弦象,肾脉不风石象。【本段心得】没有冲和胃气的脉就是死脉。
少阳主正月二月,这时的脉来,是乍密乍疏,乍短乍长的;阳明主三月四月,这时的脉来,是浮大而短的;太阳主五月六月,这时的脉来,是洪大而长的。【本段心得】人体的脉气随着自然阴阳的变化而变化的。
正常心脉来时,像一颗颗连珠,连续不断地流转,如抚摩琅玕的圆滑,这是平脉,夏时是以胃气为本的。如果心脏有了病,脉就显出非常急数,带有微曲之象,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前曲后居,如执带钩一样,全无和缓之意,这是死脉。正常的肺脉来时,轻浮虚软,像吹落榆英一样轻缓,这是平脉,秋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不上不下,如摩鸡的羽毛一样,毛中含有坚劲之意,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如草浮在水上,如风吹毛动般轻浮不定,这是死脉。正常肝脉来时,像举着竿子,那竿子末梢显得长而软,这是平脉,春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满指滑实,像抚摩长竿一样,这是病脉。如果脉来急而有劲,像新张弓弦似的,这是死脉。正常脾脉来时,和柔相附有神,像鸡爪落地一样和缓,这是平脉。长夏季节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充实而数,像鸡往来急走,就是病脉。如果脉来如雀嘴啄物一样坚硬,如鸟跃跳一样快速,如屋漏水一样点滴无伦,如水流之速,去而不返,这是死脉。正常肾脉来时,连绵小坚圆滑,有如心之钩脉,按之坚如石,这是平脉,冬时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形如牵引葛藤,按之更坚,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像解索一般,数而散乱,又像弹石一样,促而坚硬,这是死脉。【本段心得】讲述五脏的平脉、病脉、死脉是怎样的。胃气的气象如何,是诊断平、病、死脉的要点。
(四)全篇心得
本篇主要讲健康人的脉象,以病人的脉象进行对比。而“平人之常气禀于胃”,没有冲和胃气的脉就是死脉。我体会下来,胃气就像是道德经里的“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形容的那样,源源不断地运化水谷精气以供五脏使用,而使用方法是增加一点柔和,即“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而能生机勃勃。就如夫唱妇随,没有妇的随的水性,这个家庭就会过刚而败,“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小迪 发表于 2021-8-8 11:15:31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8-11 16:54 编辑

第八周

本周任务: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一、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太过——脏气大盛。不实——脉不充盈。不及——脏气不足。胠——腋下腰上的部位。愠愠——气郁不舒的样子。䏚——指季胁下挟脊两旁的空软处。瞿然——惊异貌。冤热——蓄热,热极而烦闷。蛊——病名。指病深日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如虫食物故名。瘛——指手脚痉挛,因歪眼斜的症状。䐃——筋肉结聚的地方。责责然——刀作响的声音,即震震然。累累然——形容心之真脏脉象短而坚实。辟辟然——形容肾之真脏脉象沉而坚硬。病胜胜——指邪气亢盛,正气衰竭。闷瞀——指心胸满闷烦乱,眼目昏花之症。
(三)翻译
黄帝问道:春天的脉象如弦,那么怎样才算弦呢?岐伯答说:春脉是肝脉,属东方的木,具有万物生长的气象,因此它的脉气弱软轻虚而滑,正直而长,所以叫做弦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岐伯答说:脉气来时,实而且强,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实而且微弱,这叫做不及,主病在内。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都能够发生什么病变呢?岐伯回答说:太过了,会使人善忘,发生目眩冒闷头痛;如果不及,会使胸部疼痛,牵引背部,向下两胁胀满。黄帝说:说得好。
帝曰:夏天的脉象如钩,那么怎样才算钩呢?岐伯答说:夏脉就是心脉,属南方的火,具有万物盛长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充盛,去时反衰,犹如钩的形象,所以叫做钩脉。与此相反,是病脉。黄帝说:什么是与此相反呢?岐伯说:其脉气来时盛去时也盛,这叫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而充盛,这叫不及,主病在内。黄帝说:夏脉太过与不及,都会发生什么病变呢?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发热、骨痛,发浸淫疮;不及会使人心烦,在上部会发生咳唾,在下部会发生失气。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问:秋天的脉象如浮,那么怎样才算浮呢?岐伯答说:秋脉是肺脉,属西方的金,具有万物收成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轻虚而且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岐伯回答说:其脉气来时浮软而中央坚实,两旁虚空,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气来时浮软而微,这叫不及,主病在里。黄帝说:秋脉太过和不及,都会发生什么病变呢?岐伯说: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郁闷而不舒畅;如果不及,会使人喘促,呼吸气短、咳嗽,在上部会发生气逆出血,在下的胸部则可以听到喘息的声音。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问:冬天的脉象如营,那么怎样才算营呢?岐伯说:冬脉是肾脉,属北方的水,具有万物闭藏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濡润,所以叫做营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岐伯说:其脉气来时如弹石击手,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如果脉象浮软,这叫不及,主病在里。黄帝说:冬脉太过与不及,发生什么病变?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身体倦怠,腹痛、气短,不愿说话;不及会使人的心像饥饿时一样感到虚悬,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痛,小腹胀满,小便变色。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问:四时的顺序,是导致脉气逆顺变化的根源,但是脾脉主哪个时令呢?岐伯说:脾属土,是个独尊之脏,它的作用是用来滋润四旁其他的脏腑的。黄帝问:那么脾的正常与否,可以看出来吗?岐伯说:正常的脾脉看不出来,但病脉是可以看出来的。黄帝问:那么脾的病脉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其脉来时,如水流动,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来时,如鸟啄食,这叫不及,主病在里。黄帝问:您说脾是孤脏,位居中央属土,滋润四旁之脏,那么它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发生什么病变呢?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会使人九窍不通,身重而不自如。【本段心得】讲五脏平脉的机理,以及太过、不及的脉证。
黄帝惊异地站了起来,跪拜后说:好!我已懂得了诊脉的根本要领和天下的至理。考察五色和四时脉象的变化,诊察脉的正常与异常,它的精要,归结在于一个“神”字。神的功用运转不息,向前不回,倘若回而不运转,就失去了生机。这是最重要的真理,是非常切近微妙的,把它纪录在玉版上,藏在脏腑里,每天早上诵读,就把它叫做《玉机》吧。【本段心得】脉之大要:“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五脏所受的病气来源于它所生之脏,传给它所克之脏,留止在生己之脏,死于克己之脏。当病到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到克己之脏,病人才死,这所说的就是病气逆行的情况。肝受病气于心,传行到脾,病气留止于肾,传到肺就死了。心受病气于脾,传行到肺,病气留止于肝,传到肾就死了。脾受病气于肺,传行到肾,病气留止于心,传到肝就死了。肺受病气于肾,传行至肝,病气留止于脾,传到心就死了。肾受病气于肝,传行到心,病气留止于肺,传到脾就死了。这都是病气逆行的情况,以一昼夜的时辰来归属五脏,就可推测出死亡的大体时间。【本段心得】五脏病变传化规律:“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黄帝说:五脏是相通的,病气的转移,都有它的次序。五脏如果有病,就会传给各自所克之脏。若不及时治疗,那么多则三个月、六个月,少则三天、六天,只要传遍五脏就必死。这是指顺所克次序的传变。所以说:能够辨别外证,就可知病在何经;能够辨别里证,就可知危在何日,就是说某脏到了它受困的时候,就死了。风为六淫之首,所以说它是百病之长。风寒侵入了人体,就会使人的毫毛都立起来,皮肤闭塞,内里发热,这时,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愈;有的会出现麻痹、肿痛等症状,此时可用热敷、火、灸或针刺等方法治愈。如果耽误了,病气就会传行并留止于肺部,这就是肺痹,发为咳嗽上气。如果还不治疗,就会从肺传到肝,这叫肝痹,也叫肝厥,会发生胁痛、不欲食等症状,这时,可用按摩或针刺等方法治疗。如果仍不及时治疗,病气从肝传到脾,这时的病叫脾风,会发生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便黄色等症状,这时,可用按摩、药物和汤浴等方法治疗。如再不及时治疗,病气从脾传到肾,这时的病叫疝瘕,会出现小腹蓄热作痛、小便白浊等症状,又叫做盅病,这时,可用按摩、药物等方法治疗。如继续耽误下去,病气从肾传到心,就会出现筋脉相引拘挛的症状,叫做瘛病,这时,可用艾灸、药物来治疗。如仍治不好,十天以后,就会死亡。倘病邪由肾传到心,心又反传到肺脏,又发寒热,三天就会死亡,这是疾病传递的次序。【本段心得】“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例:风邪——肺(金)——肝(木)——脾(土)——肾(水)——心(火)。
但假如是猝然发病,就不必根据这个传变的次序治疗;而有的传变也不一定完全依着这个次序。忧、恐、悲、喜、怒这五种情志就会使病气不按着这个次第传变,而突然发病。如过喜伤心,克它的肾气就因而乘之;过怒伤肝,克它的肺气就因而乘之;过思伤脾,克它的肝气就因而乘之;过恐伤肾,克它的脾气就因而乘之;过犹伤肺,克它的心气就因而乘之。这就是疾病不依次序传变的规律。所以病虽有五变,但能够发为五五二十五变,这和正常的传化是相反的。传,是“乘”的别名。【本段心得】有些疾病不依次序传变的规律。所以望闻问切缺一不可,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才能确定病气是如何传变的。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喘气时身体振动,死期在六个月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胸中疼痛,牵引肩项,死期在一个月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胸中疼痛,上引肩项,周身发热,脱肉破䐃,真脏脉现,死期在十日之内。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两肩下垂,骨髓内消,动作衰颓,真脏脉未出现,死期在一年内,若见到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腹中痛,心中气郁不舒,肩项周身俱热,破䐃脱肉,目眶下陷,真脏脉出现,目不见人,立即死亡;如尚能见人,是精气尚未全脱,到了它所不胜之时,就会死亡。正气一时暴虚,外邪突然侵入人体,五脏隔塞,脉道不通,大气已不往来,就好像跌坠或溺水一样,这样的突然病变,是不能预测死期的。如果其脉绝而不至,或一吸五六至,形肉不脱,就是不见真脏脉,也要死亡。肝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内外劲急如同循着刀刃震震作响,好像新张开的弓弦,面色显著青白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心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坚而搏指,像循摩意苡仁那样小而坚实,面色显著赤黑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肺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洪大而又非常虚弱,像毛羽触人皮肤,面色显著白赤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既坚而沉,像用指弹石那样硬得很,面色显著黑黄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软弱并且忽数忽散,面色显著黄青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总而言之,凡是见了真脏脉,都是不治的死证。黄帝问:见了真脏脉象,就要死亡,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五脏之气,都依赖胃腑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所以胃是五脏的根本。五脏之气,不能直接到达手太阴的寸口,必须借助于胃气,才能到达手太阴寸口。所以五脏才能各自在一定的时候,以不同的脉象出现于手太阴寸口。如果邪气盛了,精气必然衰败,所以病气严重时,胃气就不能同脏气一起到达手太阴,那真脏脉就单独出现了。独见就是病气胜了脏气,那是要死亡的。黄帝说:说得好。【本段心得】凡见真脏脉都离死期不远了。为什么?因为病气严重,使胃气不能到达手太阴,真脏脉就单独出现了。
黄帝说:治病的一般规律,是要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再治疗,而千万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证;气色浮润,病易治愈;脉象和四时相适应,是可治之证。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属易治的病。以上都算可治、易治之证,但要及时地进行治疗才行。形气不相称,是难治之证;气色枯燥而不润泽,病不易治愈;脉实并且坚,是更加沉重的病证;如果脉象和四时不相适应,就是不可治之证了。一定要察明这四种困难,清楚地告诉病人。所谓脉与四时相逆,就是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而且脉来的时候都是独见而沉涩,这就叫逆。五脏脉气未能随四时变化显现于外,在春夏季节里,反见沉涩的脉象;在秋冬季节里,反见浮大的脉象,这都叫做逆四时。病暴热而脉象反见平静,发生泄利而脉象反倒洪大,出现脱血而反见实脉,病在里而脉象反倒不坚实,这些都是脉证相反的情况,不易治愈。【本段心得】脉与时逆,脉与症逆,都难治。——不撞南墙不回头,执迷不悟。
黄帝说:我听说根据虚实可以预先判断死生,希望听听这其中的道理。岐伯说:凡有五实的死,凡有五虚的也得死。黄帝问:那什么叫五实五虚呢?岐伯说:脉来势盛,皮肤发热,肚腹胀满,大小便不通,心里烦乱,这就叫做五实。脉象极细,皮肤发冷,气短不足,大便泄泻,不欲饮食,这就叫做五虚。黄帝说:就是得了不实五虚之证,也有痊愈的,这是为什么呢?岐伯说:如果病人能够吃些浆粥,胃气渐渐恢复,泄泻停止,那么得五虚之证的人就可以痊愈;而患五实之证的人如果能汗出大便又通畅了,表里和了,也可以痊愈。这就是根据虚实而决断死生的道理。【本段心得】描述了五实五虚的主要表现,提出对于五虚之证,恢复胃气就可痊愈;对于五实之证,通畅、表里和,可痊愈。
(四)全篇心得
“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是脉气的主旨,如果与家庭五行联系起来,一个典型现象就是:肾(水,母亲)受病气于肝(木,长子),传行到心(火,父亲),病气留止于肺(金,其他孩子),传到脾(土,祖父母),(家)就死了。——一位母亲严重焦虑孩子(独子)的成长,无理责备丈夫、要求丈夫以母亲的方式爱孩子,丈夫遵从,就会让孩子(独子)金的属性部分无限扩大至畸,最终使孩子成为巨婴,累及祖父母伤心绝望,这个家就完了。五脏病变传化规律图:
但有些疾病也不依次序传变的规律,所以必须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身、心治疗均是如此。拒绝生机、迷而不返、表里不和,是大逆不道的难症死症。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歃血——古时盟誓的一种仪式。歃,饮。参舂——参差不齐。参,即参差。舂,用杵捣米,上下不一。身不去——体弱不能行动。去,行。乍疏乍数——脉律不齐,气脉败乱之兆。数,密。孙络——经脉别出的细小分支。奇邪——侵入大络之邪为奇邪。缪刺——针刺中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方法。留瘦不移——指病邪久留而不移动。
(三)翻译
黄帝问说:我听了九候的道理,内容众多而广博,难以尽述。希望再听些主要的道理,以传给子孙,流传后世。我一定会把那些话铭刻在心,藏于肺腑。我发誓接受所学,不敢随便泄漏,使它合于天道,有始有终,上应日月星辰节气之数,下合四时五行之变。就五行来说有盛有衰,就四时来说冬阴夏阳,那么人怎样才能够和这些自然规律相适应呢?希望听听具体的方法。岐伯说:问得好!这是天地间的至理啊!黄帝说:希望听听这天地间的至理,从而使它合于人的形体,通利血气,并决定死生。怎样才能做到呢?岐伯说:天地的至数,是从一开始,至九终止,一为阳,代表天,二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所以用三代表人。而天地人又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与九野之数对应。所以人有三部脉,每部各有三候,根据它去决定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祛除疾病。【本段心得】通过三部九候的诊察,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而除邪疾。
黄帝问道:什么叫做三部?岐伯说: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而每部又各有三候,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必须有人指导,才能得到真传。下部的天可以用来诊察肝脏之气,下部的地可以用来诊察肾脏之气,下部的人可以用来诊察脾胃之气。黄帝问:那么中部的情况怎样呢?岐伯说:中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中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肺脏之气,中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胸中之气,中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心脏之气。黄帝问:上部的情况又怎样呢?岐伯说:上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上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头角之气,上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口齿之气,上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耳目之气。总之,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候为天,三候为地,三候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候。脉有九候,以应地之九野;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肝、肺、心、脾、肾五神脏,胃、大肠、膀胱四形脏,合为九脏。如果五脏败坏,气色必见晦暗,而气色晦暗必然要死亡。【本段心得】
三部九候诊察对象对应
上部天头角之气九野
地口齿之气
人耳目之气
中部天肺脏之气
地胸中之气
人心脏之气
下部天肝脏之气
地肾脏之气
人脾胃之气


黄帝问:诊察的方法怎样?岐伯说:一定得先估量病人形体的肥瘦程度,来调和其气的虚实。气实就泻其有余,气虚就补其不足。首先要想法去掉血脉里的淤滞,然后再调和气的虚实,不管治什么病,达以五脏的平和是最终目的。【本段心得】通过三部九候的诊察后,结合人的体型,进行调和,就能除邪疾。
黄帝问:怎样决断死生呢?岐伯说:形体盛,脉反细,气短,呼吸不连续,主危。形体瘦,脉反大,胸中多气胀满,也主死。形体和脉息相称的主生,脉象错杂不调的主病。三部九候都失其常度的主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一上一下像舂杵一样,大数而鼓,说明病情很严重。上下左右之脉失去了协调,以至于不可计其至数的,是死候。中部的脉,虽然独自调和,而上部下部众脏之脉已失其常的,也是死候,中部的脉较上下两部偏少的,也是死候。眶内陷的,是精气衰竭的现象,也会死亡。【本段心得】九候不调,以决死生。
黄帝问:怎么知道疾病的部位呢?岐伯说:九候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数,或独寒,或独陷下的,都会发病。用左手在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寸处触按,用右手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生感脉中振动,其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如振动剧烈,快速而浑乱的,为病态;若振动微弱迟缓,为病态;若振动不能达到五寸,即使用力弹之,仍没有反应,为死候。所以身体消瘦至极,体弱不能行动,是死亡之证。中部之脉或快或慢,也是死征。如脉代而钩,病在络脉。九候之脉,应相互应和,上下如一,不应参差不齐。如九候之中有一候落后,就是病态;二候落后,则病重;三候落后,则病必危险。所谓落后,就是九候之间,脉动的节律不一致。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就可以预知死生的时间。必先知道正常之脉,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若见到真脏脉象,到胜己的时间,就会死。足太阳经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两目上视。黄帝问:冬为阴,夏为阳,是什么意思?岐伯说:九候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好比冬令,这种病死在阴气极盛之夜半。脉象盛大躁动急数的,为阳,好比夏令,这种病死在阳气旺盛之日中。寒热往来之病,死在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热中及热病,死在日中阳极之时。患风病,死在傍晚阳衰之时。患水病,死在夜半阴极之时。其脉象忽疏觖密,忽迟忽疾,死在辰戌丑未之时,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时候。若形坏肉脱,九候虽尚协调,还是死证。七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候还都顺于四时的,就不一定是死证。所说的不死,是指新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然出现类似七诊之病脉,而实质不同,所以说不是死证。若七诊之脉出现,其脉候有败坏现象的,是死证。死的时候,必发呃逆。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开始发的病情和现在的症状,然后分别切循其脉,观察其经络的浮沉,根据上下逆顺来诊脉。其脉来流利的,不病;脉来迟缓的,有病;脉不往来的,是死证。久病肉脱,皮肤干枯着于筋骨的,也是死证。【本段心得】叙述通过五脏七诊(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以决死生。
黄帝问:那些可治的病,怎样治疗呢?岐伯说:病在经的,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出血;血病而身体疼痛的,则治荣盛石化经与络。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缪剌法治之。若邪气久留不移,应斟酌刺之。上实下虚,当切循其脉,而寻找其脉络郁结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如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固定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领,不可不认真研究。【本段心得】叙述如何用针刺进行治疗。
(四)全篇心得
三部九候虽然是一种诊察疾病的方法,但本身包含着华夏文明最核心的观点,天地人“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如果九候之脉,不相互应和,不上下如一而参差不齐,就是病证,或是死证。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小迪 发表于 2021-8-15 14:38:28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8-18 17:09 编辑

第九周

本周任务: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一、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别——“别”是“捌”的本字。别,甲骨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667098.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439945.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884076.png(刀,屠刀)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720441.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919389.png(像多关节的骨头),表示用刀剔骨。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883420.png将甲骨文字形的左右顺序反转,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关节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919389.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482969.png,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刀”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884076.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227472352.png。造字本义:动词,解剖,剔骨。恚——恼恨;发怒。喘——这里指因惊恐恚劳动静,脉气发生的变化。淫气——气有余而为害。独至——偏盛。㾓——酸痛。
(三)翻译
黄帝问:人的居住环境、劳逸和性情的勇怯强弱不同,其经脉血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吗?岐伯回答说:大凡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会因之而发生变化。所以夜晚远行,则恐惧之气出于肾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肺脏。或因堕坠而惊恐,则逆气出于肝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脾脏。或者由于惊恐,则逆气出于肺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心脏。或因渡水跌仆,则逆气出于肾与骨,在这种情况下,勇敢的人,气血畅行,病就自愈,怯懦的人,气血滞留,则邪气留着而为病了。所以说:诊病的方法,必须观察人的勇敢与怯懦,骨肉和皮肤,从而了解病情,这是诊断上的大法。所以饮食过饱的时候,由于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受惊而影响精神的时候,由于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带着重东西远行,胃劳气越而汗出于肾;走得快并且害怕,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肢体摇动劳累过度的时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所以春秋冬夏四时阴阳变化之中,生病的原因,多是由于体力、饮食、劳累、精神等过度而来,这是一定的。【本段心得】讨论了外在因素和人体内在因素相结合致病的规律。
食物入胃,经过消化把一部分精微输散于肝脏,经过肝的疏泄,将浸淫满溢的精气滋养于筋。食物入胃,化生的另一部分浓厚的精气,注入于心,再由心输入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上达于肺,肺又将血气送到全身百脉,直至皮毛。脉与精气相合,运行精气到六腑。六腑的精气化生神明,输入留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取决于阴阳气血平衡,其平衡的变化,就能从气口的脉象上表现出来,气口脉象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水液进入胃里,分离出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脾脏散布精华,又向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调水道,又下行输入膀胱。这样,气化水行,散布于周身皮毛,流行在五脏经脉里,符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动静的变化,这是可以测度的经脉的正常现象。【本段心得】经脉之气源于饮食。水谷精微之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是有秩序和规律的,与四时的规律、五脏的运行的规律、阴阳运行的规律都是一致的。
太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阳有余的缘故,治疗表里都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俱趋于阳明,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足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气上逆,所以阳蹻脉前的少阳脉,猝然而大,当取足少阳本经的临泣穴。少阳经脉的偏盛,就是少阳的太过。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该细心省察真脏脉,若非真脏外泄,是五脏脉气减少,胃气不能平和,这是太阴太过的缘故,应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用补阳泻阴法。二阴经脉的偏盛,是为少阴热厥,虚阳并越于上部,心、肺、肝、脾四脉都受到影响,其病根源于肾脏,应该治其经络,泻足太阳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一阴经脉的偏盛,是厥阴经脉所主,真气虚弱,心中酸疼不适,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大汗出,应该注意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并针刺厥阴的太冲穴。【本段心得】由于阴经、阳经的区别,病变就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也就不一样。
黄帝问:太阳经脉的脉象怎样?岐伯说:太阳经脉像三阳经脉那样极盛,同时它还轻浮。黄帝问:少阳经脉的脉象怎样?岐伯说:少阳经脉与一阳经脉一样,脉象是滑而不实的。黄帝问:阳阴经脉之象怎样?岐伯说:脉象大而且浮。太阴经脉搏动,其脉象沉伏而实鼓指;二阴经脉搏动,是肾脉沉而不浮的现象。【本段心得】讲太阳经脉、少阳经脉、阳阴经脉的脉象。
(四)全篇心得
本篇的重点在别,先别人体外因、内因结合起来致病的情况,再别水谷精微之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情况,最后别阴经、阳经,而每一个维度的辨别都与四时规律、阴阳运行规律相合,又综合成为整体,而能产生不同的且正确的治疗方法。这展现了认识事物的过程,由若干个分析-综合、分析-综合的组合构成,就是仁。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下晡——午后申、酉两个时辰为晡,下晡为这两个时辰末,将要进入戌时的时候。尻——屁股,脊骨的末端。日中——午时,火旺之时。平旦——平旦属卯,为木旺之时。日昳——午后未时,为脾旺之时。焠——烧,灼。㶼[āi]——热。郄——阴郄穴。瘈——痉挛,抽搐。嗌——咽喉。
(三)翻译
黄帝问:结合人的形体,取法四时五行的规律而进行治疗,怎样是从?怎样是逆?逆从得失的意义,希望听听是怎么一回事?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与时令气候配合,有衰旺的变化,由此而判断病人的生死,分析医事的成败,从而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缓解和加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黄帝说:希望详尽地听听。岐伯说:肝主春木之气,春天是足厥阴和足少阳主治的时间,肝胆旺日为甲乙;肝苦拘急,急宜食甜味药以缓和。心主夏火之气,夏天为手少阴和手太阳主治的时间,心与小肠旺日为丙丁;心苦弛缓,急宜用酸味药以收敛。脾主长夏土气,长夏为足太阴和足阳明主治的时间,脾与胃旺日为戊己;脾苦湿,急宜用苦味药以燥湿。肺主秋金之气,秋天为手太阴和手阳明主治的时间,肺与大肠旺日为庚辛;肺苦于气上逆,急宜用苦泄之药以宣泄其气。肾主冬水之气,冬天为足少阴和足太阳主治的时间,肾与膀胱旺日为壬癸;肾苦干燥,急宜用辛润之药以润燥。这样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而通畅五脏之气。【本段心得】叙述五脏受自然四时变化的影响,而自然四时的变化 遵循五行生克的规律,所以可以分析和治疗脏气的病变。
病在肝脏,在夏天痊愈;若至夏天不愈,到秋天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天不死,到冬天病情相对稳定;到明年春天才能好转,禁止吹风。肝病患者,痊愈当下丙丁日;丙丁日不好,到庚辛日就要加重;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稳定,到甲乙日才能好转。肝病患者,每天清晨神志比较清爽,傍晚时分,病情比较重,半夜时便安静了。肝喜条达疏散,宜急用辛味药来发散,以辛味补之,酸味泻之。病在心脏,在长夏痊愈;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要加重;如冬季不死,到明年春天病情相对稳定,到了夏天才能好转;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不能穿得太暖。心病患者,病愈当在戊己日;戊己日不好,到壬癸日就要加重;壬癸日不死,到甲乙日病情稳定,到丙丁日才能好转。心病患者,每天中午神智比较清爽,到半夜时病情加重,到了天亮时又安静了。心脏病需要软,宜急用咸味药来软减,以咸味补之,以甘味泻之。病在脾脏,在秋天痊愈;若至秋天不愈,到了春天病情就要加重;如春季不死,至夏季病情相对稳定,到了长夏才能好转;应禁食温热性食物及吃得过饱,禁居湿地、禁穿湿衣。脾病患者,其病愈在庚辛日;庚辛日不好,到甲乙日就要加重;甲乙日不死,至丙丁日病情就相对稳定,到了戊己日才能好转。脾病患者,每天午后神志比较清爽,到了日出时,病情就会加重,到了傍晚时,便安静了。脾病缓和,宜急食甘味以缓之,用苦泻之,用甘味补之。病在肺脏,在冬天痊愈;若至冬天不愈,到了夏天病情就要加重;如夏天不死,到长夏时病情会相对稳定,到了秋天才能好转;禁止寒凉饮食及衣服穿得太少。肺病患者,其病愈在壬癸日;壬癸日不好,到丙丁日就要加重;如果丙丁日不死,到戊己日病情就会相对稳定,到了庚辛日才能好转。肺病患者,在每天傍晚时神志比较清爽,到了中午时,病情会加重,午后便安静了。肺脏病需要收敛,宜急食酸味药以收之,用酸味补之,辛味泻之。病在肾脏,在春天痊愈;若至春天不愈,到了长夏病情就要加重;若长夏不死,至秋天病情相对稳定,到了冬季才能好转;禁食过热的食物和穿烘烤过的衣服。肾病患者,其病愈当在甲乙日;甲乙日不好,在戊己日就要加重;戊己日不死,至庚辛日就会相对稳定,到了壬癸日才能好转。肾病患者,在半夜时神志比较清爽,当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精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肾需要坚,宜急食苦味药以坚之,用苦味补之,咸味泻之。大凡邪气侵袭于人身,都是以强凌弱,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于生己之时而持,自得当旺之时而起。但必须先确定五脏的平脉,才可以推论病证轻重的时间,以及预决死生的日期。【本段心得】以五行生克理论为依据,分别叙述五脏的病机以及调治方法。
肝病可见,两胁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易怒;如果肝虚,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清,两耳听不清声音,易恐惧,好像有人来抓他。治疗取刺厥阴和少阳两经穴位。肝气上逆,则有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在其经肉盛处放血。心病可见,胸中疼痛,胁部支满,胁下疼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肉侧疼痛;如果心虚,则见胸腹胀大,胁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取刺少阴和太阳两经穴位,并在舌下廉泉穴刺出血。如果疾病有变化,则刺阴郄穴出血。脾病可见,身体沉重,容易饥饿,肌肉痿软,足不能举步,或筋脉牵掣,脚下疼痛;如脾虚,则见腹满肠鸣,泄泻完谷不化。治疗取刺太阴、阳明、少阴经穴,刺出其血。肺病可见,咳喘气逆,肩背疼痛,出汗,尻、大腿内侧、膝、髋、小腿肚、小腿下半部、脚等处都疼痛;如果肺虚,可见短气,呼吸不连续,耳聋,咽喉干燥。治疗取刺太阴、足太阳经脉的外侧,厥阴经脉的内侧,刺出其血。肾病可见,腹大胫肿,喘咳,身体沉重,盗汗出,恶风;如果肾虚,可见胸中疼痛,大腹、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治疗取刺少阴和太阳经穴,刺出其血。【本段心得】叙述五脏的虚实病证以及刺法。
肝脏主青色,肝病宜食甜味,粳米、牛肉、大枣、葵菜都是甜味。心脏主赤色,心病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子、韭菜都是酸味。肺脏主白色,肺病宜食苦味,麦、羊肉、杏、薤都是苦味。脾脏主黄色,脾病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子、藿都是咸味。肾脏主黑色,肾病主黑色,肾病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大葱都是辛味。所有食物,辛能发散,酸能收敛,甘能缓急,苦能坚燥,咸能软坚。凡药物用来攻邪,五谷用来营养,五果作为辅助,五畜用来补益,五菜用来充养,气味配合调和而服食,用来补益精气。这五类东西,各有辛、酸、甘、苦、咸的味道,对某一脏之气各有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等作用,配合四时五脏,治病要根据五味所宜。【本段心得】五味调治五脏之气的方法。
(四)全篇心得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是脏气法时的总论,要根据这个规律制定治疗方法。五色、五味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对五脏皆有影响。再读《黄帝阴符经》的这句话“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就更有感受,所以中国人是整体性思维,不然过不好日子。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小迪 发表于 2021-8-26 09:20:23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8-26 17:12 编辑

第十周

本周任务: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一、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噫——噫气,噫气乃口反食气之病。又名嗳气,为胃中之浊气上逆,经食道而由口排出之气体。是脾胃疾病之一。哕——呃逆,打嗝。并——合并,聚在一起。
(三)翻译
五味各有所入: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这叫五味所入。
五脏之气发病:心为噫气,肺为咳嗽,肝为多语,脾为吞酸,肾为呵欠、喷嚏。六腑之气失调,胃为哕逆、恐惧,大肠、小肠为泄泻,下焦泛滥,为水肿,膀胱不通为癃闭、不能约束为遗尿,胆为发怒。这就是五病。
五病精气相并之证:精气并于心而生喜笑;并于肺则生悲哀;并于肝则生忧虑;并于脾则胆怯生畏;并于肾则心悸善恐。这是五脏精气相并之证,因虚而气乱相并。
五脏各有所厌恶:心厌恶热,肺厌恶寒,肝厌恶风,脾厌恶湿,肾厌恶燥。这是五脏所恶。
五脏化生五液:心主汗液,肺主涕液,肝主泪液,脾主涎液,肾主唾液。这是五脏主五液。
疾病所禁食的五味:辛味走气分,气病,不能多食辛味;咸味走血分,血病,不能多食咸味;苦味走骨骼,骨病,不能多食苦味;甘味走肌肉,肉病,不能多食甘味;酸味走筋膜,筋病,不能多食酸味。这就是疾病的五禁,要自我节制,不能多食。
五脏发病的部位和季节各不相同:肾为阴脏而主骨,发病多在骨骼;心为阳脏而主血脉,发病多在血脉;饮食五味伤脾,发病多为肌肉瘘弱不用;阳虚而病,多发于冬季;阴虚而病,往往发于夏季。这叫五发。
五脏为邪所扰的病变:病邪入阳分,则为狂;病邪入阴分,血脉凝涩,发生痹证;病邪入于阳,邪气搏结于上,发生头部疾患;五脏阴经通于喉舌之间,病邪入于阴,搏结不去,伤阴而瘖哑;病邪由阳入阴,病多平静;病邪由阴出阳,病多恐。这叫五乱。
五邪所见的脉象是:春天见秋天的毛脉,夏天见冬天的石脉,长夏见春天的弦脉,秋天见夏天的钩脉,冬天见长夏的濡脉。这就是五邪脉,预后相同,都是死证。
五脏所藏精神活动: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意,肾脏藏精。这就是五脏所藏。
五脏各有所主:心主宰血脉,肺主宰皮毛,肝主宰筋膜,脾主宰肌肉,肾主宰骨骼。这就叫五主。
五种劳逸过度所致的损伤:久视伤心血,久卧伤肺气,久坐伤肌肉,久立则伤骨,久行则伤筋。这是五种久劳所伤。
五脉与外界事物相应的物象:肝脉如弓弦,心脉如带钩,脾脉如代止,肺脉如秋毛,肾脉如沉石。这就是五脏的脉象。
(四)全篇心得
宣扬阐明五脏之气的生理、病理等活动变化规律。生理:五味所入、五液、五禁、五脏所藏、五主、五脏之脉;病理:五病、五并、五恶、五发、五乱、五邪、五伤。五,交午,是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人体内五气的交汇应和着天地万物规律,而有一套人体内部的规律,违背了这套规律,五气不平衡、不团结、不守职,或者不应天时地利,就会生病。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常数——气血多少的一定之数。表里——经脉之间的相互关系,阳为表,阴为里。伺——诊察。隅——角。拄——支撑。
(三)翻译
人身气血多少有一定之数。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禀赋的一定之数。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够知道手足阴阳十二经脉的病苦。大凡治病,血脉充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除去痛苦,观察病人的意愿,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要确定背部五腧穴的部位,先用一根草度量病人两乳间的距离,然后从正中对折,再用另一根同样长的草,量到对折后草的正中,即四分之一处;折掉这四分之一,然后使草两端相支撑,成为三角形。叫病人举起臂来,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一只角朝上,和脊背大椎穴相平,两只角在下,在下左右两角所指的部位,就是肺俞穴。再把上角下移一度到两肺俞穴的中点,左右两角是心俞。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这就是五腧穴的部位,也就是针灸取穴的法度。
形体安乐,精神苦闷,发病易在经脉,用针刺治疗。形体安乐,精神愉快,发病易在肌肉,用针刺和砭石治疗。形体劳务,精神愉快,发病易在筋骨,用熨引治疗。形体劳务,精神苦闷,发病易在咽嗌,用甘药治疗。形体屡次遭受惊恐,筋脉运行不畅,发病易出现肢体不仁的症状,用按摩、药酒治疗。这就是所谓五种形志病。
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阳经,只可出血,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太阴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少阴经,只可出气,不宜出血;刺厥阴经,只可出血,不宜伤气。
(四)全篇心得
人的身体内部离不开血气,人对外应物离不开形志,也互为表里。表里中又有表里,所以在治疗疾病时,不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失了整体性思维,这样治不好病。我认为读《黄帝内经》就是在反复地体验整体观,而能建立整体观。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三、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留淫——积累而逐渐发展。著——潜藏。十二节——指上肢的肩、肘、腕和下肢的股、膝、踝关节。经——效法。呿——张口的样子。脉——通“眽”,视。瞚——眨眼,眼珠转动。稷稷——形容气盛像稷一样繁茂。
(三)翻译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全,但没有什么比人更为宝贵的。人禀受天地之气而生存,随着四时规律成长的。无论是君王,还是平民,都愿意保持形体的健康,但往往身体有了疾病,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病邪就积累日深,潜藏骨髓之内,不易去掉了。这是我心中所担忧的,我想用针刺来解除他们的疾病痛苦,怎样办呢?岐伯回答说:诊断疾病,应该注意观察它所表现的症候:比如盐贮藏在器具中,能够使器具渗出水来;琴弦快断的时候,会发出嘶破的声音;树木弊坏,叶子就要落下来;疾病到了严重阶段,人就要打嗝。人有了这样四种现象,说明脏腑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刺都不起作用,这都是皮肉血气各不相得,病不容易治了。
黄帝道:我很感伤病人的痛苦,心里惶惑不安,治疗疾病,搞不好,反使病情加重,我又不能替代他们。百姓听了,都会认为我是残忍的人,怎么办好呢?岐伯说:人虽然是生活在地上,但片刻也离不开天,天地之气相合,才产生了人。人如果能适应四时的变化,那么自然办的一切,都会成为他生命的泉源;如果能够了解万物的话,那就是天子了。人与自然是相应的,天有阴阳,人有十二骨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所以能效法天地阴阳的变化,就不会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骨节的道理,就是所谓圣智也不能超过他;能够观察八风的变动和五行的衰旺,又能够通达虚实的变化规律,就能洞晓病情,即使像病人呼吸那样的细微不易察觉的变化,也如秋毫在目,逃不过他的眼睛。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天地之气相合以后,生成了世界上的万物,从地理上,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可以分为四时。月份有大有小,白天有短有长,万物同时来到世界,实在是度量不尽的,我只希望解除病人的痛苦,请问应该用什么方法呢?岐伯说:治疗的方法,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分析。如木遇到金,就被折断;火遇到水,就会熄灭;土遇到木,就要松软;金遇到火,就要熔化;水遇到土,就要遏绝。这种种变化,万物都是这样,不胜枚举。所以有五种针法已向天下公布了,但人们只知饱食,而不去了解它们。那五种治法是什么呢?第一要精神专一,第二要修养形体,第三要了解药物的真假性能,第四要制定大小砭石以适应不同的疾病,第五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这五种治法,各有所长,先用哪个,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现在针刺的疗法,用补治虚,用泻治实,而这是普通医生所共知的。至于能够取法天地阴阳的道理,随其变化而施针法,就能取得如响应声,如影随形的疗效。这并没有什么神秘,只要功力积久,就有这样的高超技术。
黄帝道:我希望听一下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针刺的正法,要先集中精神,待五脏虚实已定,脉象九候已备知,然后再下针。在针刺的时候,必须精神贯注,即使有人旁观,也像看不见一样,有人喧嚣,也像听不到一样。同时还要色脉相参,不能仅看外形,必须将发病的机理揣摩清楚,才能给人治病。病人有虚有实,见到五虚的症状,不能随意去泻;见到五实的症状,也不可远而不泻,在应该进针时,就是一瞬间也不能耽搁。在手捻针时,什么事也不想,针要光净匀称。针者要平心静气,观察病人的呼吸。那血气的变化无形无象,虽不可见,而气至之时,好像群乌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像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它形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候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黄帝道:怎样刺虚?又怎样刺实?岐伯说:刺虚证,须用补法;刺实证,须用泻法。经气已经到了,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无论针刺深浅,无论取穴远近,得气是一样的。在捻针的时候,像面临深渊时那样的谨慎;又像手中捉着老虎那样坚定有力,集中神志,不为其他事物所干扰。
(四)全篇心得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处暑那天开始,我身体又出现嗜睡、乏力的症状,特别是处暑那天,几乎睡了一整天。以前完全没注意到自己的身体状态与节气有这么紧密的联系,虽然这是病症,但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人与天地合气,因此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又有了一些体会,不觉得玄乎了,是真实的。再仔细、专注、有神一些,可能就能达到“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四、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八正——指春分、秋分(二分),夏至、冬至(二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八个时令。淖——意为烂泥,泥沼。用做动词时的意思是湿润。移光定位——用针当随日的长短,而定其气之所在。内针——进针。内,同“纳”。
(三)翻译
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一定法则,那么究竟取法于什么呢?岐伯回答说:要取法于天地阴阳,并结合日月星辰之光来研究。
黄帝道:希望详细听听。岐伯说:大凡针刺之法,必须察验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了,才能进行针刺。如果气候温和,日光明亮,那么人体血液就濡润而卫气上浮;如果气候寒冷,日光晦暗,那么人体血液就滞涩而卫气沉伏。月亮初生的时候,人的血气随月新生,卫气亦随之畅行;月亮正圆的时候,人的血气强盛,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人的肌肉消瘦,经络空虚,卫气不足,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气而调和血气。因此说,气候寒冷,不要行针刺;气候温暖,不要迟疑;月初生的时候,不要用泻法;月正圆的时候,不要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进行治疗。这叫顺应天时而调养血气。按照天时推移的次序,结合人身血气的盛衰,来确定气的所在,并聚精会神地等待治疗的最好时机。所以说,月初生时用泻法,这叫做重虚;月正圆时用补法,使血气充溢,经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而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这叫做乱经。这些都是阴阳相错,正气邪气分不清楚,邪气沉伏留而不去,致使络脉外虚,经脉内乱,所以病邪就乘之而起。
黄帝问:星辰、八正、四时怎么候察呢?岐伯说:星辰的方位,可以用来测定日月循行的规律。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用来测出八风病邪什么时候到来;四时,可以用来分别春秋冬夏之气的所在;按照时序来调整气血,避免八正病邪的侵犯。假如身体虚弱,又遭遇自然界的虚邪,两虚相感,邪气就会侵犯至骨,进而深入五脏。医生能候察气候变化的道理而及时挽救,病邪就不能伤人。所以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不了解。
黄帝道:说得好。取法星辰的道理,我已经听到了,希望再听听效法往古的道理。岐伯说:效法往古,要先懂得《针经》。想把前人的针术在现在加以验证,先要知道太阳的寒温,月亮的盈虚,来候察气的浮沉,来给病人进行调整,就会看到它是立有效验的。所谓“观于冥冥”,是说血气荣卫的变化并不显露于外,而医生却能懂得。这就是把太阳的寒温,月亮的盈虚,四时气候的浮沉等情况,综合起来候察以调整病人。这样,医生就常能预见病情,然而疾病尚未显露于外,所以叫“观于冥冥”。所谓“通于无穷”,是说医生的高超技术可以流传后世,这就是医生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不过是病情还没有显露出来,大家都不能发现罢了。看不见形象,尝不到味道,所以叫做“冥冥”,就像神灵一样若隐若现,难以捉摸。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病邪。正邪,就是身体因劳累出汗,腠理开张,而为虚风侵袭,正邪伤人轻微,所以一般人不了解它的病情,看不到它的病象。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刚开始就救治,先去候查三部九候的脉气,及时调治,不使脉气衰败,所以疾病容易痊愈,所以叫高明的医生。而低劣的医生,却等疾病已形成,或疾病已经败坏时才治疗。等到病已形成后才治疗,就是不懂得三部九候的脉气混乱是由疾病发展所导致的。他所谓知道疾病的所在,只不过是知道三部九候病脉的所在部位罢了。所以这就像把守门户一样,已经陷入了被动地位。其原因就是不了解病理,而只看到病症的表面现象。
黄帝道:我听说针法有补有泻,但不懂它的涵义。岐伯说: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因为“方”就是病人邪气正盛,月亮正圆,天气正温和,身体尚安定的时候。要在病人正吸气的时候进针,再等到他正吸气的时候转针。还要等他正呼气的时候慢慢地拔出针来,所以说“泻必用方”,这样,邪气排出,正气流畅,病就会好了。补法必须掌握一个“圆”字。“圆”就是使气运行的意思,行气就是导移血气以至病所,针刺时必须达到宋分,还要在病人吸气时推移其针。所以说圆与方的行针,都要用排针之法。所以善用针术养神的人,必须观察病人形体的肥瘦和荣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的神气寄存之处,不可不谨慎调养。
黄帝说:讲得妙极了!把人的形体与阴阳四时结合起来,虚实的感应,无形的病况,要不是夫子您谁能明白呢?然而夫子多次说到形和神,究竟什么叫形神?希望详细听听。岐伯说:请让我先讲形。所谓形,就是说还没有对疾病看得很清楚。问病人的病痛,再从经脉的变化去探索,病情才突然出现在眼前。要是按寻而不可得,便不知道病情了。因为靠诊察形体,才能知道病情,所以叫做形。
黄帝道:那什么叫神呢?岐伯说:请让我讲讲神。所谓神,就是耳不闻杂声,目不见异物,心志开朗,非常清醒地领悟其中的道理,但这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的。有如观察一种东西,大家都在看,但只是自己看得真,刚才还好像很模糊的东西,突然明显起来,好像风吹云散,这就叫做神。对神的领会,是以三部九候脉法为本源的,真能达到这种地步,九针之论,就不必太拘泥了。
(四)全篇心得
对八正的解释,还有一种说法是天地八方之正位(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不管是八个时令还是八个方向,都与自然界紧密联系,在上一篇讲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那么人生病,就是脏腑气血的运行状态不符合天地之序,那就在要在天地之序的框架下调整过来,就能解除人的病痛。“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不管是医生,还是普通百姓,要养气血,就必须知道天地之序,应序合道,“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黄帝阴符经》)。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小迪 发表于 2021-9-1 16:25:53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9-2 23:43 编辑

第十一周

本周任务: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一、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宿度——指天空中标志星宿位置的度数,周天共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得气——即针感。在针刺穴位后,发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扪——用手指轻压体表,以测知其下面部分坚实程度之一种物理诊断方法。王冰注:“扪,摸也,以手循摸也。”大气——经气,王冰:“然此大气,谓大经之气,流行营卫者。”扣椎——形容难以奏效。中府——吴崑:“中府,胃也,土主中宫,故曰中府。调之中府者,言三部九候,皆以冲和胃气调息之。”
(三)翻译
黄帝问:我听说九针有九篇,而夫子又从九篇基础上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它的精神了。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胜,取上以治下,取左以治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补泻,我也知道了。这些都是由于荣卫偏胜、气血虚实而生成的,并不是邪气从外侵入经脉而发生的。我希望听听邪气侵入经脉之时,使人发病的情况怎样呢?又怎样取穴治疗呢?岐伯回答说:圣人制定治疗法则,必定应于天地自然的变化,所以天有二十八宿,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如天地之气温和,则十二经水安静平稳;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涩不流;天暑地热,则经水沸腾扬溢;暴风骤起,则经水波涛汹涌。同样,病邪侵入经脉,寒邪则使血行滞涩,热邪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侵入,也像经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也会波涌隆起,虽然血气在经脉中还是有规则地流动,但其行至寸口处,指下的感觉,则时大时小,大即说明病邪盛,小即说明病邪退,邪气运行,没有一定规律,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应该进一步用三部必候的方法检查,一旦察知邪气所在,就应早治,阻止它进一步发展。在吸气时进针,勿使气逆;要留针静候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吸气时捻针,以得气为目的;等病人呼气时,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都随时外泄,所以叫做泻法。
黄帝问:不足之虚证,怎样用针刺补益呢?岐伯说:首先用手抚摸寻找到穴位;然后用手指按压穴位,使邪气消散;再用手指推循揉按穴位周围肌肤;进而用手指弹其穴位,使脉络怒张;左手掐正穴位,右手下针;待气脉流通而出针,出针时,右手拔针,左手按闭孔穴,不让正气外泄。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静候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的。就像等待贵客一样,忘记早晚,当得气时,要好好守护,等病人吸气的时候,拔出其针,那么正气就不能外泄了。出针以后,应分别在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叫补法。
黄帝问:怎样候气呢?岐伯说:当邪气离开络脉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或寒或温,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 气如江水之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所以说:邪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后要针刺克服它,但不要在邪气冲盛时用针泻之。真气,就是经脉之气,正邪冲突,真气大虚,这时用泻法,反使经气大虚,所以说:在邪气方来正盛的时候不可用泻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诊候邪气不能审慎全面,当大邪之气已经过去,而用泻法,则反使真气虚脱,真气虚脱,则不能恢复,而邪气又回来,那病就更重了,所以说:邪气已经离去,不可再用泻法追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阻止邪气,使用泻法,是间不容发的事,须待邪气初至之时,即下针去泻,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邪就不容易消退了,所以说:懂得用针的,像扳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像敲击木椎,顽钝不灵。所以说:识得机微之道的,毫不迟疑;不知机微之道的,纵然时机已到,亦不会下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问:怎样补泻呢?岐伯说:这就是攻邪,应该抓紧时间刺出盛血,恢复正气。因为病邪刚刚侵入,流动未有定处,推之则前进,引之则留止,迎其气而泻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后,病立即就会好。
黄帝说:讲得好!如果病邪和真气并合以后,脉气不现波动,那怎样诊察呢?岐伯说:仔细扪按循摸,根据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而调治。诊察三部九候看他的左右上下各部是否协调,及是否有特别衰弱之处,就可以知道病在哪一脏腑,待其气至而刺了。不懂三部九候,则阴阳不能辨别,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从下部脉(地)以诊察下,从上部脉(天)以诊察上,从中部脉(人)以诊察中,结合胃气多少有无来判定疾病在三部的哪一部。所以说:针刺而不知三部九候,以了解病脉之处,虽然有大病为害,医生也不能事先防止。如果诛罚无过,不当泻而泻之,这就叫“大惑”,反而会扰乱脏腑经脉,使真气不能恢复。把实证当作虚证,邪气当作真气,用针毫无道理,反助邪气为害,耗夺正气,使顺证变成逆证,使荣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内,断送病人的性命,给人带来最大的祸殃。不知三部九候的医生,是不能长久的。不懂得配合四时五行因加相胜的道理,不攻邪气,反伤正气,就断绝了病人性命。病邪刚侵入人体,没有固定部位,推它就向前,引它就停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马上就能好。
(四)全篇心得
真气与邪气的离合状态、诊察三部九候之虚实、四时五行之状态,共同决定治疗方案,时机不对就难以奏效,不攻邪气反伤正气,就会断绝了病人的性命。还不说心理咨询,就是好友间的建议,如果不以对方为中心,结合其社会环境、成长经历、核心家庭状况、个人心理状态、事件的进程,就以自己的经验为主导进行建议,往往好心办坏事。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邪气——风寒暑湿之邪。精气——人体之正气。乳子——生子。肠澼——即痢疾,也叫“滞下”。瘅——中医指热症或湿热症。形度——是测度形体的盛衰。骨度——是测度骨骼的大小。脉度——是测度测度经脉的长短。筋度——是测度筋络的强弱。痏——针刺的次数。缨脉——胃经近缨之脉。高梁——即膏梁,肥美的食物。蹠破——瘸足。
(三)翻译
黄帝问:什么叫虚实?岐伯回答说:邪气正盛,就是实证;精气不足,就是虚证。
黄帝问:虚实的情况怎样?岐伯说:肺主气,气虚,就是肺脏先虚;气上逆,两足必寒。肺虚若不在相克的时令,其人可生存;若遇相克之时,病人就会死亡。其他各脏的虚实情况也是如此。
黄帝问:什么叫重实?岐伯说:所谓的重实,是说大热病人,邪气甚热,而脉象又盛满,这就叫重实。
黄帝问:经络俱实,情况怎样?怎么治疗?岐伯说:所谓经络俱实,是指寸口脉急而尺肤弛缓,经和络都应该治疗。所以说:脉象滑利的象征气血旺盛,为顺;脉象涩滞的象征气血虚衰,为逆。一般所谓虚实,都是从事物表现于外的不同生命状态的种类开始判断的,如万物有生气则滑利,万物欲死则枯涩,所以一个人的五脏骨肉滑利,证明精气充足,生气旺盛,可以长寿。
黄帝问: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情况怎样?岐伯说: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脉滑利而尺肤寒凉。秋冬季见这样现象,为逆;在春夏之时见这样现象,为顺,治疗必须结合时令。
黄帝问:经虚络满的情况怎样?岐伯说:经虚络满,是指尺肤热而盛满,而寸口脉象迟缓而涩滞。这种现象,在春夏则死,在秋冬则生。
黄帝问:怎样治疗这种病呢?岐伯说:络满经虚的,灸阴经刺阳经;经满络虚的,刺明经灸阳经。
黄帝问:什么叫重虚?岐伯说:脉虚、气虚、尺虚,称为重虚。黄帝问:怎样辨别呢?岐伯说:所谓气虚,是由于精气虚夺,而语言低微,不能接续;所谓尺虚,是尺肤脆弱,而行动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阴血虚少,不似有阴的脉象。像这种情况,脉象滑利的,虽病可生;脉象涩带的,就要死亡了。
黄帝问:寒气突然上逆,脉象盛满而实,结果会怎样呢?岐伯说:脉象实而滑利的,可生;脉象实而逆涩的,会死。
黄帝问: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发热,结果会怎样呢?岐伯说:这种病,在春秋之时可生,若在冬夏就会死。有一种脉象浮而涩,脉涩而身体发热的,也会死。
黄帝问:身体肿满的,会怎样呢?岐伯说:所谓身形肿满是指脉象急而大坚,而尺肤却涩滞,与脉不相适应。像这样,顺则可生,逆则主死。黄帝问:什么叫顺则可生,逆则主死?岐伯说:所谓顺,就是手足温暖;所谓逆,就是手中厥冷。
黄帝问:妇人新产而患热病,脉象悬小,结果怎样?岐伯说:手足温暖的可生;若手足厥冷的,就要死亡。黄帝问:妇人新产,感受风热,喘息有声,张口抬肩,它的脉象怎样?岐伯说:喘息有声,张口抬肩的,脉象应实大。如脉象见缓和的,可生;如实大而弦急的,就要死亡。
黄帝问:肠澼中赤痢的,变化怎样?岐伯说:下痢发热的,主死;身寒不发热的,主生。黄帝问:痢疾而下白沫的,变化怎样?岐伯说:脉沉则生,脉浮则死。黄帝问:痢疾下脓血的,变化怎样?岐伯说:脉悬绝者主死;滑大者主生。黄帝问:痢疾,不发热,脉象也不悬绝,结果如何?岐伯说:脉象滑大者主生,脉象悬涩者主死,根据五脏相克的时日来预测死期。
黄帝问:癫疾的情况怎样?岐伯说:脉象搏击而大滑的,经过一段时间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的,是不治的死证。黄帝问:癫疾之脉,虚实变化怎样?岐伯说:脉虚的可治,脉实的主死。
黄帝问:消渴病脉象的虚实怎样?岐伯说:脉象见实大的,病程虽长久,但可以治愈;如脉象悬小而坚的,病程久了,就不可治。
黄帝说: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怎样才测量得出来呢?
黄帝说:春天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夏天治病多取各经的输穴,秋天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天主闭藏。闭藏的,治病应多用药物,少用针刺砭石。但所属少用针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痈疽等病,是片刻也不能徘徊犹豫的。痈毒初起,不知它发在何处,按又按不到,疼痛忽作忽止,这时可在手太阴经穴针刺三次,和颈部缨脉左右各二次。腋痈的病人,周身高热,应该针刺足少阳经穴五次;针后,热仍然不下,可针手厥阴心包经穴三次,针手太阴经的络穴和大骨之会各三次。急性痈疽,筋肉挛缩,随着痈疽的分肉而痛剧,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刺其经的腧穴。
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旁三寸的少阴肾俞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霍乱,刺肾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阳明胃俞及胃仓穴各三次。刺治癫痫惊风,要针五条经脉的穴位,刺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刺太阳的经穴各五次,刺手少阴通里穴旁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
大凡诊治消渴、中风仆倒、半身不遂、痿厥、气粗急、喘逆等病,如是甘食美味的肥胖贵人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造成的疾病。噎膈则气闭不行,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疾病。突然有厥逆,不知人事,耳聋,闭塞不通,都是因为情绪突然激动,逆气上迫所致。有的病不从内发,外中风邪,风邪留恋不去,伏而化热,消烁肌肉,极为明显。两脚偏跛,是风寒湿侵袭而形成的疾病。
黄帝说:黄疸、骤然剧痛、癫疾、厥狂等证,是经脉之气久逆于上,不能下行所致。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致。
(四)全篇心得
如果把治病看成一场战争,首先就要判断入侵的敌人(邪气)的强弱,如果强,就是实;然后看看自己的军事力量(正气)的强弱,如果弱,就是虚。接着还要审视我方出动了多少正气,在哪里与敌交战,战况如何,天时如何。根据这些信息最后才确定治疗方案,或补益或止泻,或按兵不动或引导正气行军至正确的位置,应时出击。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三、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䐜——胀起。不用——不能活动。治——主。中央——脾在五行中属土,位居中央。寄治——每季末有十八日为脾寄旺时间,谓之“寄治”。
(三)翻译
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即脾胃二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脾属阴经,胃属阳经,二经循行的路线不同;或虚、或实,或顺、或逆,也各不相同;或者从内,或者从外,发病的原因又不同,所以病名也就不同了。
黄帝说:希望听听不同情况。岐伯说:阳属天气,为人体的外在护卫;阴属地气,为人体的内在营养。外邪有余多犯阳经,所以阳道常实;内伤不足多伤阴经,所以阴道常虚。所以贼风虚邪伤人时,阳分首当其冲;而饮食不慎,起居失调,阴分独受其害。外表受病,就传入六腑;内里受病,就传入五脏。邪入六腑,就会发热,不能安眠,喘促;病在五脏,就会胀满发闷,飧泄,经过一段时间,会成为痢疾。喉是管呼吸的,所以主天气;咽是管进食的,所以主地气。阳经易感风邪,阴经益感湿邪。三阴之经脉,是由足上行至头,由头而下循臂至手指尖端;三阳之经脉,是由手上行至头,再下至足。所以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向下行到极点,再向上行。因此外感风邪,多在上部;外中湿气,多在下部。
黄帝问:脾一有病四肢就不能正常活动,是什么道理?岐伯说:四肢都从胃接受营养之气,但是胃气不能直达到四肢,必须通过脾的运化,水谷津液才能布达于四肢。如今脾有病了,不能把胃的水谷津液输送出去,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一天一天地衰弱,经脉不利筋骨肌肉也因无营养之气来充实,所以四肢就不能活动了。
黄帝问:脾脏不能单独主一个时季,是什么原因?岐伯说:脾属土而位居中央,它经常从四时里分旺于四脏,就是在四季之末各十八日里,不能单独主一个季节。脾脏经常为胃土转输水谷精气,土生养万物而取法天地自然的规律,脾为人体的土,它布散的精微,从头至足,无处不到,所以不单主一个季节。
黄帝问:脾和胃通过一膜相连,为什么能够给胃运行津液呢?岐伯说:足太阴脾经,就是三阴经。它的经脉环绕于胃,连属于脾,联络咽喉,所以太阴经脉能够运输阳明之气,进入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是足太阴脾经之表,是五脏六腑的营养之海,所以胃经也能运输太阴之气,进入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都能借助脾经而接受阳阴的水谷精气,因此说脾能为胃运送津液。四肢不能接受水谷之气的滋养,一天天地衰弱,阴经脉道不通利,筋骨肌肉无气滋生,所以就痿废不用了。
(四)全篇心得
脾、胃有阴阳之别,有表里之别,有脏腑之别,但又共同完成人体所需水谷精微的化生和运输。夫妻关系与脾胃关系相同,有阴阳之别,男主外女主内,共同完成繁衍后代的责任。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四、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惋——心胸郁闷不舒。连——牵连,影响。逾垣——翻墙而过。詈——骂,责骂。
(三)翻译
黄帝问:足阳明的经脉发生病变,厌恶人声与火光,听到木器响动的声音就受惊,却不为钟鼓的声音惊动。听到木音就惊惕,是为什么?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足阳明是胃的经脉。胃属土。所以听到木音而惊惕,是因为土恶木克。黄帝问:好!那么恶火是为什么呢?岐伯说:足阳明经主肌肉,其经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就发热,热重所以恶火。
黄帝问:他厌恶见人是什么道理?岐伯说:足阳明经气上逆,则喘促,心中郁闷,心中郁闷所以不喜欢见人。黄帝说:有的阳明厥逆喘促而死,有的虽喘促而不死,为什么呢?岐伯说:经气厥逆如果累及于五脏,就会死,若仅连及经脉,则可生。
黄帝问:好!病情严重的,脱掉衣服,乱跑乱跳,登上高处,狂喊唱歌,有的几天不吃不喝,还能翻墙上屋,所上之处,都是其平素所不能的,发病时反而能上去,为什么呢?岐伯说:四肢是阳气的根本。阳气盛则四肢充实,四肢充实所以能够登高。
黄帝问:病人脱掉衣服而乱跑,为什么?岐伯说:身体热盛,所以脱掉衣服,到处乱跑。黄帝问:病人胡言乱语骂人,不分亲疏远近而胡乱唱歌,为什么?岐伯说:阳热亢盛,使病人神志失常,胡言乱语,辱骂别人,不分亲疏,不想吃饭,不想吃饭,所以到处乱跑。
(四)全篇心得
阳热亢盛就会伤及神明,而不分亲疏、胡言乱语。这些看起来是精神上的症状,但却是身体状况导致的,所以身心一体,不能绝对地分开来进行调查研究,身体的症状会由精神问题产生,精神上的症状也会由身体问题产生。精神与身体也是一对阴阳。
(五)朗读(吟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小迪 发表于 2021-9-7 22:01:35

第十二周

本周任务:热论篇第三十一、刺热篇第三十二

一、热论篇第三十一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两热——指病的余热和新食谷气的热。谵言——病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
(三)翻译
黄帝问道:一般所谓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有的痊愈的,有的死亡了,死亡的都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大约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我不知其中的缘故,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答道:足太阳经,是诸阳联属会合之处。它的经脉上连风府,所以能够为诸阳主气。人为寒邪所伤,就要发热,如果单是发热,即便热得很厉害,也不会死。但假如阳经、阴经同时感受寒邪为病,就必然死亡。
黄帝道:希望听听伤寒的症状。岐伯说:伤寒第一天,太阳经感受寒邪,所以头项疼痛,腰脊僵硬。第二天,病邪传到阳明,阳明经主肌肉,它的经脉挟鼻,络于目,所以身热、目疼、鼻干、不能安卧。第三天,病邪传到少阳,少阳主胆,它的经脉循行于两胁,络于两耳,所以胸胁痛,耳聋。如果三阳经络都已受病,但还没有传入到脏腑里的,可以用发汗来治愈。第四天,病邪传到太阴,太阴经脉分布于胃,络于咽嗌,所以腹胀满,咽嗌发干。第五天,病邪传入少阴,少阴经脉通肾、络肺,连系舌根,所以口燥,舌干而渴。第六天,病邪传入厥阴,厥阴经脉环绕阴器,络于肝,所以烦闷、阴囊紧缩。如果三阴三阳经、五脏六腑都受了病害,营卫不运行,脏腑不通畅,那就要死了。
如果不是两感于寒邪,到第七天,太阳病就会减轻,头痛也就会稍好一些。到第八天,阳明病会减轻,身热也会渐渐消退。到第九天,少阳病会减轻,耳聋也会好转而能听到点声音。到第十天,太阴病会减轻,胀起的腹部也会平软得和往常一样,就想吃东西了。到第十一天,少阴病会减轻,口不渴了,也不胀满了,舌也不干了,还会打喷嚏。到第十二天,厥阴病减轻了,阴囊也松缓下来,少腹部也觉得舒服,邪气全退了,病也就好了。
黄帝又问:怎样治疗呢?岐伯回答说:治疗的方法,应根据脏腑经脉的症状,分别施治,疾病就会日渐衰退。受病未满三天的,可以通过发汗治愈;病已超过三天的,可以通过泻下治愈。
黄帝道:热病已经好了,常常遗有余热,为什么?岐伯说:凡是余热,都是因为发热重的时候,还勉强吃东西造成的。像这样,病虽然已经减轻,可是余热未尽,于是谷气与余热搏结在一起,所以就有余热现象。黄帝说:说得好。那么怎样治疗余热呢?岐伯说:只要根据病的或虚或实,而分别给以正治和反治,病就会好的。黄帝道:患了热病有什么禁忌呢?岐伯说:患热病的,如果稍好些,马上吃肉类食物,就会复发,如果多吃谷食,也会有余热,这就是热病的禁忌。
黄帝道:假如两感于寒的病人,它的脉象和症状怎样呢?岐伯说:两感于寒的病人,第一天太阳和少阴二经都患病,就有头痛、口干、烦闷而渴的症状;第二天阳明与太阴二经都患病,就有腹满、发烧、不想吃东西,语无伦次的症状;第三天少阳与厥阴二经都患病,就有耳聋、阴囊紧缩、厥逆的症状。如果再发展到水浆不入口,昏迷不醒,第六天就得死。黄帝说:病情发展到五脏都已损伤,六腑不通,营卫不和的地步以后,三天之后就死亡了,这是为什么?岐伯说:阳明经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这一经血气与邪气都盛,正邪相搏病人容易神志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经气已尽,所以就死亡了。
凡伤于寒邪而变成温病的,在夏至以前发病的叫做温病;在夏至以后发病的叫做暑病。暑病应当发汗,使热从汗出,而不能止汗。
(四)心得
热病的病症表现为热,但病因是寒邪,非热邪。非两感者,在三阳经可汗而去之,在三阴经可泄而去之,比较容易治疗;但两感者,即表里俱受寒邪,阴阳俱病,就会“荣卫不行,五脏不通”,是严重的疾病。从人体组织来对应社会组织,一个社会组织出了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找到系统上的根本问题,如果出现外无法御敌、内不和谐,这个组织就会消亡。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刺热篇第三十二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员员——眩晕。欬——咳嗽。淅然——突然感到寒冷貌。胸膺——胸之两旁高起处叫“膺”,两膺之间为“胸”。䯒——本意是胫骨上端。痠——同“酸”。澹澹然——水摇动起伏貌。部所——五脏病色在面部所反映的部位,如心颜、脾鼻、肾颐等。骶——指脊椎末端的尾骶骨,有长强穴。
(三)翻译
肝脏发生热病,小便先发黄,腹痛、喜卧,身体发热。热邪和正气相争,就会狂言惊骇,胁肋胀满疼痛,手足躁动,不能安卧;遇庚辛日病情加重,遇甲乙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庚辛日会死。刺治足厥阴和足少阴两经。如果肝气上逆,则头痛昏晕,这是热邪由肝脉上冲牵引头部所致。
心脏发生热病,病人先感到不高兴,过几天才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出现突然心痛,烦闷,时时作呕,头痛、面赤、无汗;遇壬癸日,病情加重,逢丙丁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壬癸日当死。刺治手少阴和手太阳两经。
脾脏发生热病,病人先感到头重,面颊疼痛,心烦,额部发青,想呕吐,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颔疼痛,遇甲乙日,病情加重,遇戊己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甲乙日当死。刺治足太阴和足阳明两经。
肺脏发生热病,病人先突然感到寒冷,汗毛竖起,恶风寒,舌苔发黄,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气喘咳嗽,疼痛走窜胸膺背部,不能长呼吸,头痛难以忍受,汗出怕冷;遇丙丁日,病情加重,遇庚辛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上逆,丙丁日当死。刺手太阴和手阳明两经,使其出血如黄豆大,立即痊愈。
肾脏发生热病,病人先感到腰痛,小腿发痠,口渴多饮,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项痛而强,小腿发冷而痠软,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肾气上逆,则颈项疼痛,头晕掉摇不定,遇戊己日,病情加重,遇壬癸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邪气上逆,戊己日当死。刺治足少阴和足太阳两经。以上所说的诸脏大汗出,都是在五脏各自当旺之日,正胜邪退,故可汗出而愈。
肝热病人,左颊先见红色;心热病人,额部先见红色;脾热病人,鼻部先见赤色;肺热病人,右颊先见红色;肾热病人,颐部先见红色。疾病尚未发生,见到面部的红色,就针刺治疗,这叫治未病。热病刚开始,只表现在五脏部所,疾病尚轻浅,及时治疗,到所胜之日,就可痊愈;如果刺治反了,势必延长病程,以致过“三周”才能病愈,如果治疗一再失误,就会死亡。热病应当汗出,到所胜之日,才能够汗大出而痊愈。
凡治疗热病,应让病人饮用凉饮,然后针刺,必须使病人少穿衣服,心有居处清凉,这样才能使热退身凉而病愈。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的,手足躁动不安的,应刺足少阳经,补足太阴经。病情较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开始时手臂疼痛的,应刺手阳明、手太阴两经,汗出而热止。热病起始于头部的,刺足太阳经,汗出而热止。热病起始于足胫的,可刺足阳明经,汗出而热止。热病先感觉身体沉重,骨节疼痛,耳聋、嗜睡,当刺足少阴经,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头昏眩冒而后发热,胸胁胀闷的,应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两经。
太阳经脉的病,红色显现于两颧骨,是热病的象征,如果荣色未恶,只要得汗,至其当旺之时,就可痊愈。如果同时又见到厥阴经的脉证,那么死期不过三日,因为热病已内连肾脏,兼见少阳脉色。少阳经脉的病,红色显现于面颊前方,是热病之征,如果荣色未恶,只要得汗,至其当旺之时,就可痊愈,如果同时兼见少阴经的脉证,那死期就不过三日。
治疗热病的腧穴:第三脊椎下,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主治肝热病;第六脊椎下,主治脾热病;第七脊椎下,主治肾热病。治疗热病,既取上部腧穴以泻阳邪,又当取下部腧穴以补阴气,所以在下取尾骶骨处的长强穴。颈项第三椎以下的凹陷中央,是大椎穴。如面颊红色由下上逆到颧骨的,为大瘕泄;红色自颊下行至颊车的,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部的,为胁肋痛。红色见于颊上的,病在膈上。
(四)心得
同是热病,要进行治疗也要分清是肝热、心热、脾热、肺热还是肾热,而采用不同的刺法,不能一概而论,必须精准。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小迪 发表于 2021-9-17 17:13:40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9-17 17:17 编辑

第十三周

本周任务: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逆调论篇第三十四、疟论篇第三十五

一、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禆——裨益。弹上冥视——头项强直,目眩而视物不清。冥,通“瞑”,目暗。胕——浮肿。痝——肿起貌。壅——形容下眼睑浮肿。正偃——仰卧。凑——聚合。引申为侵袭。
(三)翻译
黄帝问:有患湿热病的,汗出之后,随即又发热,而且脉搏躁动疾速,不因汗出而衰减,甚至出现胡言乱语,不能饮食,这是什么病?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证。黄帝说: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人体所以能够出汗,是由于水谷入胃,化生精微。现在邪正在骨肉之间相争而能够出汗,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就应该能进食而不再发热。再发热的,是邪气还在;汗是由精气所化。现在汗出而又发热,是邪气胜过正气。不能饮食,则精气没有补充,病邪再滞留不退,生命就会危在旦夕了。《热论》中曾说过:汗出而脉仍躁盛的,是死证。现在脉象与出汗不适应,可见精气不能战胜其病邪,死亡的征象已经很明显了。胡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态失常的也是死证。现在出现了三种死候,却不见一线生机,虽然有时病情稍有减轻,但必死无疑。
黄帝问:有的病人身体发热,出汗,烦闷,烦闷不因汗出而解,这是什么病?岐伯说:汗出而身体发热的,是感受了风邪;汗出而烦闷不解的,是由于下气上逆。这种病,名叫做风厥。黄帝说:希望详细听听。岐伯说:太阳经主宰一身诸阳之气,为一身之表,所以首先感受外邪,而少阴和太阳为表里关系,少阴经气受到太阳经热邪的影响,随之上逆,随之止逆便成为厥。黄帝问:怎样治疗?岐伯说:刺太阳、少阴表里两经的穴位,并内服汤药。
黄帝问:劳风病是怎样的?岐伯说:劳风发病部位常在肺下。这种病的症状是头项强直,眼目昏眩,唾出粘痰,恶风而身体寒战,这不是劳风病。黄帝问:怎样治疗?岐伯说:首先要引导太阳经气,疏通郁闭,以通利肺气,使其呼吸调畅,俯仰自如。青年人,三日可以病愈;中年人,五日可以病愈;而老年人或精气衰减的人,须七日才能痊愈。这种病人,咳出的青黄色痰液,颜色如脓,凝结成块,大的如弹丸,这种痰应使之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不能排出,就要伤肺,肺脏受伤,就会死亡了。
黄帝问:有患肾风的病人,面部浮肿,目下臃起如卧蚕,影响言语,这种病可以针刺吗?岐伯说:如果是虚证不能用刺法。不应针刺法而误刺,五天后,邪气必然传导,甚而加重病情。黄帝问:邪气到来的情况怎样?岐伯说:邪气到来时一定出现气短,时常发热,热从胸背上至头部,汗出,手热,口干口渴,小便色黄,目下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走困难,若是妇女则停经,胸中烦闷,不能进食,也不能仰卧,仰卧则咳嗽,这种病又叫风水,在《刺法》篇中有详细的论述。
黄帝说: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邪气侵犯人体,是因为他的正气必定虚弱。肾阴不足,风阳之邪就趁虚侵入,所以气短,时常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小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胃中不和。仰卧后咳嗽加剧,是水气上迫肺脏。一般有水气病的,目下必先出现微肿。黄帝问:为什么这样说?岐伯说:水属于阴,目下也属阴,腹部为至阴脾脏所居之处,所以腹中有水,必然目下浮肿。心气上逆,所以口苦舌干,不得仰卧,仰卧就咳吐清水。一般水气病,不能仰卧,仰卧后会惊悸不安,惊悸会使咳嗽加剧。腹中鸣响,病因是胃肠中有水气。如果波及到脾脏,就烦闷而不能饮食。食物不进,是胃脘阻隔。身体沉重行走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循行于足胫部。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胞脉闭塞不通。胞脉属于心脏,而下络胞中。现在水气上逆,逼迫肺脏,心气不能下通,所以月经就不来了。黄帝说:讲得好!
(四)心得
阴阳交,是阳邪陷入阴经,交织在阴经而不解;风厥,邪由太阳影响到少阴,阴气上逆;劳风,发病部位常在肺下;肾风,肾阴不足,风阳之邪乘虚侵入,水气泛滥。读完这几种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后,觉得就像一场战斗,布防有漏洞,敌人就会趁虚而入,若正气不足,就会出现与敌人纠缠交织,或自身队伍自乱阵脚,步步后退。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痹气——阳虚气少,气机闭阻,血液凝涩不行。少水——阴气虚衰。盛火——阳气亢盛。肉烁——肌肉干枯瘦削。肉苛——肌肉麻木不仁。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三)翻译
黄帝问:人体不因为衣服穿得过多而温热,然而出现发热、烦闷,是为什么?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阴气虚少,阳气偏胜,所以发热而烦闷。黄帝问:有的人不是由于衣服单薄而受寒,也不是体内素有寒气,却感到寒冷从体内产生,这是为什么?歧伯说:这种人多痹气,阳气虚弱,阴气偏盛,所以感到身体寒冷像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黄帝说:有的人四肢发热,遇到风寒,热得更厉害,如同火烤一般,这是为什么?岐伯说:这种人阴气虚弱,阳气偏盛。四肢属阳。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以致阴气更虚少,阳气更亢盛,衰弱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以致阳气独旺。阳气独旺,便不能生化成长,阳气独胜则生机停息。遇风如同火烤的人,肌肉会逐渐消瘦干枯。
黄帝问:有的人身体寒冷,即使用热水温熨或烤火,仍不觉热;虽多穿衣服,也不能温暖,但并不寒战,这是什么病呢?歧伯说:这种人,肾气平素偏胜,从事水中作业,致使太阳经气虚衰,肾中脂液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而枯耗不长。肾是水脏,而生长骨髓,如果肾的脂膏不生,骨髓就不能充满,以致感到寒冷至骨。之所以不发生寒战,是因为肝一阳,心是二阳,肾孤脏,一个肾水砂能制胜肝心二阳之火的缘故,所以不发生战栗,病名叫骨痹,这种人必然骨节拘挛。
黄帝问:有的人,他的皮肉麻木沉重,虽然穿棉衣,仍然麻木不减,这是什么病?岐伯说:荣气虚弱,会使皮肉麻木不仁;卫气虚弱,则肢体不能举动;荣卫俱虚,则既麻木不仁,又举动不便,肌肉就更加麻木沉重了。如果人的形体与神志活动不相适应时,就必然死亡。
黄帝说:患气逆的人,有的不能平卧,而且呼吸有喘鸣音;有的虽然不能平卧,但呼吸却没有喘鸣音;有的起居如常,然而呼吸喘促有声;有的能够平卧,行动则气喘;有的不能卧,也不能行动,却气喘;有的不能卧,卧则气喘。这些情况,是什么脏腑病变而发生的?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岐伯说:不能卧而喘息有声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经脉之气,本来是下行的,现在逆而上行,所以就喘息有音了。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也下行。如果阳明经气上逆,胃气就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就不能平卧。《下经》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起居如常而喘息有音的,是肺的络脉气逆,络脉之气不能随经脉之气上下循行,所以其气留滞经脉而不行于络脉。但络脉使人发病比较轻,所以虽然喘息有声,但起居如常。不能平卧,卧则呼吸喘促的,是水气犯肺。水气是循着津液运行的道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司津液,现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泛而侵肺,所以气喘而不能平卧。黄帝说:讲得好!
(四)心得
逆调,就是失调。烦症、痹症是寒热之气失调;肉烁症、挛症,是水火失调;肉苛症,是营卫之气失调;喘症,是脏气失调。“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苛)也。”这句话虽然说的是身体,也可以适用于精神。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在脉中营运不休,其状态就是仁。卫气是运行于脉外的气,卫有保卫、卫护之义,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等作用,其状态就是义。不仁不义,这个人就为苛,蝇营狗苟之态。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三、疟论篇第三十五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痎——古称两天一发的疟疾。蓄作——不发之谓“蓄”,发作之谓“作”。伸欠——伸张四肢,打哈欠。膂——脊椎骨。骶——腰部下面尾骨上面的部分。冤——屈缩,不舒展,郁闷。熇熇——热炽盛的样子。浑浑——脉象纷乱的样子。漉漉——汗出不止貌。脑髓烁——暑热上熏,使人头脑昏沉,精神疲倦。烁,消熔。
(三)翻译
黄帝问:疟疾都是感受风邪而发,它的休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使毫毛竖立,继而四体欲得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颏鼓动,腰脊疼痛,寒冷过去,接着全身发热,头痛欲裂,口渴喜欢冷饮。
黄帝说:是什么邪气引起的?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这是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相互移易转化所致。阳气并入于阴分,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颔鼓动;太阳经气虚,就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气寒冷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感觉寒冷;阳气盛则发生外热,阴气盛则发生内热,外内都发热,就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这都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潜藏在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即是邪气居留在荣气的处所。由于暑热内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之气,汗出感受风邪,以及洗澡受凉,风寒之气停留在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里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于阳分时则外出,循行于阴分时则内搏,阴阳内外相搏,所以每日发作。
黄帝问:疟疾有隔日发作的,为什么?岐伯说:这是因为邪气滞留较深,向内迫近于阴分,使阳气独行于外,而阴分之邪滞留于里,阴邪与阳气相争而不能即出,所以隔日发作。
黄帝说:讲得好。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后,或逐日提前的,是什么邪气使然?岐伯说:邪气从风府侵入后,循脊骨下移,卫气是一昼夜大会于风府,而邪气却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一天比一天迟,这是由于邪气先侵袭脊骨的缘故。卫气聚会于风府时,则腠理开张,腠理开张则邪气侵入,邪气侵入则发病,因邪气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邪气侵袭风府,逐日下移一节而经二十五日,邪气下行至骶骨,二十六日进入脊内,流注于伏冲脉;邪气再沿冲脉上行,至九日上至于天突穴,因为邪气一天天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比一天早。隔日发病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五脏,模连膜原。它所运行的道路较远,邪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并与卫气同时外出,所以隔天发作一次。
黄帝说:夫子说卫气每运行至风府时,腠理开张,腠理开张则邪气乘机而入,邪气入则病发作。现在又说卫气与邪气相遇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那么发病时,邪气就不一定正好在风府,而每日发作,是什么道理?岐伯说:这是指邪气侵入头项,沿着脊骨而下者说的,但人体虚实不同,而邪气侵犯不同的部位,所以邪气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邪中头项的,卫气循行至头项而病发。邪中于背部的,卫气循行至背部而病发;邪中于腰脊的,卫气循行至腰脊而病发;邪中于手足的,卫气循行至手足而病发。凡卫气所循行之处,与邪气相合,病就发作。所以风邪侵袭人体没有固定部位,只要卫气与之相应,腠理开张,邪气得以凑合,就是邪气袭入的地方,就是风府。
黄帝说:讲得好!风病和疟疾相似,属同一类,风病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时,为什么呢?岐伯说:风邪为病滞留在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疾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黄帝问:疟疾发作,先寒而后热的,是什么道理?岐伯说:夏天感受了大暑之气,而汗大出,腠理开泄,再遇着寒凉水湿之气,就潜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于风邪,就成为疟疾了。水寒,是阴气;风邪,是阳气。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疟疾按时发作,这名叫寒疟。
黄帝问:有一种先热而后寒的,是什么道理?岐伯说:这是先伤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所以先热而后寒,也是按时发作,名叫温疟。还有一种只发热而不恶寒的,是因为阴气先亏损,因此阳气独旺,发作时,少气烦闷,手足发热,要想呕吐,这名叫瘅疟。
黄帝说:医经上说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今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而疟疾的寒冷,用热水或烤火,也不能温暖;等到发热,即使用冰水,也不能凉爽,这些都是有余不足之类。在这个时候,良医也无法制止,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才可以刺治,这是什么道理?希望听听。岐伯说:医经上说过,高热时不能针刺,脉象纷乱时不能针刺,大汗不止时不能针刺,因为这时邪气正盛,不可立即治疗。疟疾刚发作,阳气并于阴分,此时是阳盛而阴盛,外表阳气虚,所以先寒冷发抖;等到阴气逆乱已极,势必复出于阳分,于是阳气与阴气相并于外,此时阴分虚而阳分盛,所以先热而口渴。因为疟疾并于阳分,则阳气胜;并于阴分,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疟疾感受的风寒之气变化无常,热到极点,则阴寒之气至;寒到极点,则阳热之气至,发作时,其热如烈火,其寒如狂风暴雨不可阻挡。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盛极之时,不可攻邪,攻之则正气也必须受伤,应该乘邪气衰退的时候而攻之,必然获得成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疟疾未发,阴气尚未并于阳分,阳气尚未并于阴分的时候,进行调治,则正气能够安宁,而邪气可以消灭。所以医生不在疟疾发作时治疗,因为此时正邪交争,邪气正盛。
黄帝说:讲得好!怎样攻治呢?时间的早晚,如何掌握?岐伯说:疟疾将发,阴阳也将要相移,它必从四肢开始。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必病之先,以绳索牢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牢缚之后,详细审察络脉,发现孙络充实而淤血的,都要刺出其血,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治法。
黄帝问:疟疾在未发作的时候,情况怎样?岐伯说:疟气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当邪气在阳分之时,则发热而脉象躁急;邪气在阴分之时,则发冷而脉象安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已虚衰,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停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则病情发作。
黄帝问:有的疟疾间隔二日,或隔数日才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么缘故?岐伯说:隔日发作的,是因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止几天才发作。疟疾发病,是阴阳更替相胜,阳胜于阴则热甚,阴胜于阳则寒甚,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黄帝问: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的疟疾,并不如此,是什么道理?岐伯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有些疟疾症状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如在秋天发病的,却寒冷较重;在冬天发病的,却寒冷较轻;在春天发病的,多恶风;在夏天发病的,汗出得很多。
黄帝问:患温疟和寒疟的,邪气滞留在哪里?停留在哪一脏?岐伯说:温疟是冬天感受风寒,寒气潜藏在骨髓之中,到春天阳气生发之时,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因遇到暑热炽盛,使人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发泄,或劳力过甚,邪气与汗一齐外出。这种病邪原来潜伏在肾,所以邪气从内而出于外。这种病,阴气虚弱,而阳气偏盛,阳盛就发热,热极而衰,则邪气又重新入阴,邪入阴则阳气又虚,阳气虚便出现寒冷,所以这种病是先热而后寒,名叫温疟。
黄帝问:瘅疟的情况怎样?岐伯说:瘅疟是因为肺脏素有热气,肺气壅盛,气逆而上冲,以致胸中气实,不能发泄,再加上劳力之后,腠理开泄,风寒之邪侵入皮肤之内、肌肉之间而发病,发病则阳气偏盛,阳气盛而不见衰减,于是就发病了。邪气没有进入阴分,所以只热不寒,病邪内伏于心脏,而外出则滞留在肌肉之间,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名叫瘅疟。黄帝说:讲得好!
(四)心得
疟疾就像奸细混入了护卫队里,要把护卫队巡逻的时间、途经哪些地方、补给方式、工作内容全部搞清楚了,再结合发病的症状与时间,才能把奸细的动态搞清楚,还不能在奸细作乱的时候调治,这样会误伤到卫兵,要等奸细安分时,再一个个揪出来。这就跟在三一班时所说的“带着不好生活”一样,确实有病,但不是用压抑的方式,而是通过探索进程性(结构-进程-功能),一层一层进入魂的层面进行修正,修正的是对待“不好”的方式,或补或泄,奸细就能被改造成真正的卫兵。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小迪的《素问》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