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_zx 发表于 2021-6-18 12:51:43

郑欣的《素问》读书笔记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1-6-19 15:13 编辑

2021年6月20,准备开始《黄帝内经.素问》的阅读,又要踏上一段新的征程,坚持住!

具体要求:
1.查询生僻字,正音,抄写、熟读吟诵,用翻译的方式理通文意,每周简明心得。最后大约八周按日布置作业,梳理一些主要信息。
2.每周2章(少数章节过长过短在进程中适当调整),分两段,本段素问50周。


july_zx 发表于 2021-6-25 22:15:31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1-6-26 16:32 编辑

2021-06-25
第一周

卷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一)查字正音
神灵:聪明而智慧。
徇齐:此指思维敏捷,理解事物迅速。徇,同“睿”,迅疾。齐,敏捷。
敦敏:敦厚,勤勉。
春秋:指人的年龄。
阴阳:天地变化的规律。
术数:古代称各种技术为术数,包括类似于今天的科学技术及各种技艺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在“术”中有“数”的规定,故称“术数”。。如在弹琴的技艺中就要掌握一定的数量关系。这里指调养精气的方法。
形与神俱:形体与精神活动一致。形神是中国哲学及中国医学的重要范畴。古人认为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形体来源于地的阴气,精神来源于天的阳气,二者结合化生为人,二者的分离就是人的死亡。因此,养生的要义就是要保证形与神的统一。
天年:人的自然寿命。
精:精气。真:真气。《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精气论自然观,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由精气所化生,养生之道重在保养真精。
御神:控制精神过度思虑,以免过度消耗精气。
圣人:古代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内经》继承了道家的说法。道家关于道德修养成就的说法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虚邪,中医把一切致病因素称为“邪”。四时不正之气乘人体气虚而侵入致病,故称“虚邪”。贼风,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因邪风伤人,故称“贼风”。
恬惔(dàn)虚无:清净安闲,无欲无求。
不惧于物:即“不攫于物”,不追求美色等外物。
材力:筋力。古人认为肝主筋,阴器为宗筋之聚,故筋力可代表生殖力。
天数:天赋之数,即天癸之数。之自然的生理变化规律。中医认为人的生殖能力根源于肾,肾在五行属水,属于干之“癸”,故生殖之精也称为“天癸”。
地道不通:指女子断经。女子属阴、属地,所以女性的生理功能成为“地道“。
恚(huì)嗔(chēn):生气。
恬愉:清净愉悦。
辩:通“辨”,分辨。

(二)抄写原文、翻译
      昔在皇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异常聪明,小时候就善于言辞,很小的时候就对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长大后,敦厚朴实而又勤勉努力,到了成年就登上了天子位。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皇帝问岐伯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超过了百岁,而行动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年龄到了五十岁,动作就显得衰老了。这是时代的不同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的缘故呢?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长,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懂得养生之道,取法于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用保养精气的方法来调和,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分劳作,所以形体和精神能够协调统一,享尽自然的寿命,度过百岁才离开世间。现在的人就不同了,把弄就当做甘泉无节制的贪饮,把任意妄为当做生活的常态,醉后还勉强行房,纵情声色,以致精气衰竭,真气耗散。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不明白节省精神,一味地追求感官快乐,违背了生命的真正乐趣,起居没有规律,所以五十岁左右就衰老了。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想慕,其民故自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这,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上古时期,对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人们都能遵守。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能够及时回避,思想上清净安闲,无欲无求,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于内而不耗散,这样怎么会生病呢?所以他们心志闲淑,私欲很少,心情安宁,没有恐惧,身体虽然劳动,但不过分疲倦。真气从容和顺,每个人的希望和要求,都能满足。无论吃什么都觉得甜美,穿什么都觉得漂亮,喜欢社会习俗,互相之间也不羡慕地位的高低,人们日渐变得自然朴实。所以过度的嗜好,不会干扰他的视听,淫乱邪说不能惑乱他的心态。无论愚笨聪明有能力没能力的,都不追求酒色等身外之物,所以合于养生之道。因而他们都能够度过百岁而动作不衰老,这是因为他们的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的缘故。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黄帝问到:人年老了,就不能再生育子女,是筋力不足呢?还是自然的生理变化规律就是这样的呢?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同,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民,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岐伯回答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开始充实,牙齿更换,头发生长。到了十四岁时,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冲脉旺盛,月经按时而来,所以能够孕育子女。到了二十一岁,肾气平和,智齿生长,身高长到最高点。到了二十八岁,筋骨坚强,毛发长到了极点,身体非常强壮,到了三十五岁,阳明经脉开始衰微,面部开始枯槁,头发也开始脱落。到了四十二岁,三阳经脉之气从头部开始都衰退了,面部枯槁,头发变白。到了四十九岁,任脉空虚,太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不能再生育儿女。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则齿发去,形体皆极。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脏腑盛,乃能泄。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男子八岁时,肾气开始充实,头发生长,牙齿更换。到了十六岁时,肾气盛满,天癸发育成熟,精气充满,如男女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了。到了二十四岁,肾气平和,筋骨强劲,智齿生长,身高也长到最高了。到了三十二岁,筋骨粗壮,肌肉充实。到了四十岁,肾气开始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干枯。到了四十八岁,人体上部阳明经气衰竭了,面色憔悴,发鬓斑白。到了五十六岁,肝气衰,筋脉迟滞,手足运动不灵活了。到了六十四岁,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身体感到为病所苦。人体的肾脏主水,它接受五脏六腑的精华以后贮存在里面,所以脏腑旺盛,肾脏才有精气排泄。现在年龄大了,五脏皆衰,筋骨无力,天癸竭尽,所以发鬓斑白,身体沉重,走路不稳,不能再生育子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黄帝问到:有的人年纪已经很大了,还能生育子女,是什么道理?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长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岐伯说:这是因为他的先天禀赋超过了常人,气血经脉还畅通,而肾气有余。虽然能够生育,但在一般情况下,男子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不超过四十九岁,到这个岁数的男女,精气都穷尽了。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黄帝问:养生有成的人,年纪都达百岁,能不能生育呢?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岐伯说:善于养生的人,能够推迟衰老,保全身体如壮年,所以即使年寿很高,仍然能生育。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真人,他能与天地阴阳自然消长变化的规律同步,自由地呼吸天地之间的精气,来保守精神,身体与精神合而为一。所以寿命就与天地相当,没有终了之时。这就是因得道而长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中古时代有至人,他道德淳朴完美,符合天地阴阳的变化。适应四时气候的变迁,避开世俗的喧闹。聚精会神,悠游于天地之间,所见所闻,能够广及八方荒远之外。这是能够延长寿命,身体强健的人。这种人也属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部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圣人,能够安居平和的天地之间,顺从八风的变化规律,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应世俗习惯,从来不生气。行为不脱离世俗,但举动又不仿效世俗而保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外不使身体为事务所劳,在内不使思想有过重负担。以清静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所以形体毫不衰老,精神也不耗散,年寿也可以达到百岁。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其次有贤人,能效法天地的变化,取象日月的升降。分辨星辰的运行,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追随上古真人,以求合于养生之道,这样,也可以延长寿命而接近自然的天寿。

(三)心得
      记得赵本山和范伟的小品中有一句台词:“大哥,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我只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众人一笑置之,大笑之后又有多少人会去想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呢?《上古天真论》似乎给出了答案:“失德而亡,娱乐至死”。今时之人在失德的路上越走越远,何时才是归期,想想甚感悲凉,不觉泪流满面。
      悲是为己悲,身为七七之女,正中书中所言“年半百而衰”,然而庆幸的是能在当下遇到祖宗的指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有了走下去的勇气。在内辛勤耕种心田,守护好自已的心灵家园,找回失去已久的天真,把神仙请回来。争取做好未来的祖宗。
      悲亦是为人悲。“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句句言中当下时弊,怎能不半百而衰。糖尿病、痛风、心血管疾病趋于年轻化,过劳死也是常见,癌症、艾滋病等等,触目惊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请善待自已的生命,学习养生之道。即使无法做到真至之人,也应该像圣人那样行事。“处天地之和,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浴。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得为功”。向祖宗学习,习得当下。
      




july_zx 发表于 2021-6-26 14:55:24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1-6-26 17:13 编辑

2021-06-26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一)查字正音
蕃(fán)秀:草木繁茂,华美秀丽。秀,华美。
华英:这里指人的容貌面色。华,古“花”字。英,草之花。
痎(jiē)疟:疟疾的总称。
飧(sūn)泄:完古不花的泄泻。飧,本意为夕食。引申有水浇饭之意。
痿厥:四肢枯痿,软弱无力。
空(kǒng)窍:即孔窍。空,穴,洞。
不精:“精”与“晴”通,即不晴。
菀(yùn)槁不生:生气蕴积不通而枯槁失荣。菀,通“蕴”,蕴积。

(二)抄写原文、翻译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自然生机勃发,草木欣欣向荣。适应这种环境,应当夜卧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开束发,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着生发之气而舒畅。神志活动要顺应春生之气,而不要违逆它。这就与春生之气相应,是养生的方法。违背了这个方法,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发生寒变。这是因为生养的基础差,供给夏天成长的条件就差了。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
      夏季三个月,是草木繁茂秀美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上下交通,各种草木开花结果。适应这种环境,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心中没有郁怒,使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如有为所爱之物吸引一样,使阳气疏泄于外。这就是与夏长之气相应,是养长得办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会损伤心气,到了秋天就会患疟疾。这是因为夏天长养的基础差,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三月,此谓荣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形。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三个月,是草木自然成熟的季节。天气劲急,地气清明。适应这种环境,应当早卧早起,和鸡同时活动。保持意志安定,从而舒缓秋天劲急之气对身体的影响。精神内守,不急不燥,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清和均匀。这就是与秋收之气相应,是养收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方法,会损伤肺气,到了冬天就要生飧泄病。这是因为秋天收敛的基础差,供给冬天潜藏之气得能力也就差了。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德季节。寒冷的天气,使河水结冰,大地冻裂。这时不能扰动阳气。适应这种环境,应该早睡晚起,一定等到太阳出来时再起床。使意志如伏似藏,好像心里很充实。好像已经得到满足,还要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要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这就是与冬藏之气相应,是养藏德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会损伤肾气,到了春天,就要的痿厥病。这是因为冬天闭藏的基础差,供给春季养生的能力也就差了。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并。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天气潜藏者清净光明的生生之德,永远无尽,所以万物能长久生存而不会消亡。如果天德不藏,显露他的光明,日月就没有了光辉,如同外邪乘虚侵入孔窍,酿成灾害一样。流畅的阳气,就会闭塞不通,沉浊的地气,反而遮蔽光明。云雾弥漫不晴,那么,地气不得上应天气,甘露也就不能下降了。天地之气不能交流,万物的生命不得成长,这样名果珍木多亡。草木就枯槁,而不会茂盛了。邪气潜藏而不得散发,风雨失节,白露不降,草木枯槁不荣。邪风时时侵袭,暴雨不断袭击,春、夏、秋、冬不能保持相互间的平衡,与正常的规律相违背,这样的话,万物在生长的中途便都夭折了。只有圣人能够顺应自然变化,注意养生,所以身体没有重病。如果万物都不失保养之道,那么它的生命之气是不会衰竭的。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少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太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到。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如果违背了春天之气,那么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会使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如果违背了夏天之气,那么太阳之气就不能生长,会使心气内虚。如果违背了秋天之气,那么少阴之气就不能收敛,会使肺热叶焦而胀满。如果违背了冬天之气,那么太阴之气就不能潜藏,会使肾气衰弱。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顺应这个规律,在春夏保养心肝,在秋冬保养肺肾,以适应养生的根本原则。假如违背了这一根本原则,便会摧残本元,损坏身体。所以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由来,死生的本源。违背它,就要发生灾害;顺从他,就不会得重病。这样才可以说掌握了养生规律,不过这个养生规律,只有圣人能够奉行,愚昧的人却会违背。如果顺从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生存,违背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死亡;顺从这个规律就会安定,违背了,就要发生祸乱。如果不顺从阴阳四时的变化而违逆,就会生病,病名叫关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之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所以圣人不治已经发生的病而倡导未病先防;不治理已形成的动乱而注重在未乱之前进行疏导。假如疾病形成以后再去治疗,动乱形成以后再去治理,这就好像口渴才去挖井,发生战争才去铸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三)心得
      读了《上古天真论篇》,人是激动而紧张的,读了《四气调神大论篇》,人渐渐舒缓了下来。静下来,感受四时之气,调摄心志精神,实操来了,而且自带画面感。      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广延。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道德经》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本篇有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始终都在,不违背才是养生之道。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




july_zx 发表于 2021-6-27 11:13:27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1-7-3 12:58 编辑

2021-06-27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一)查字正音传:通“专”,专一,集中。攘:排除。緛短:收缩。弛:松懈。拘:蜷缩不伸而拘挛。四维:古人认为天由四柱支撑,称为“四维”。这里指人的四肢。张:亢盛而外越。辟积:病久积累。辟,通“襞”,裙褶。这里引申为积累。偏枯:半身不遂。疿:汗疹。高:通“膏”,指肥甘之味。梁:通“粱”指细粮、精米。皶:粉刺。俞(shù):通“腧”,经络的孔穴。横解:横逆弛缓。解,通“懈”。肠澼:泻脓血,即痢疾。央:通“殃”,受伤。
(二)抄写原文、翻译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黄帝说:自古以来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就是息息相通的,这是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无论是地上的九州,还是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之气相通。天之阴阳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又上应天之三阴三阳。如果经常违反阴阳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所以说阴阳是寿命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雍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自然界的天气清净,人的意志就平和,顺应这个道理,则阳气固。即使有贼风邪气,也不你呢个伤害人体。所以圣人能够聚集精神,呼吸天地之气,而与天地阴阳的神明变化相统一。如果违背这个道理,在内就会九窍不通,在外使肌肉壅阻,卫气耗散,这是自己造成的伤害,而使阳气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太阳不能在其轨道上正常运行,万物就不能生存;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运行于人体,就会缩短寿命而不能使生命成长壮大。所以天体运行不息,是借着太阳的光明,同理,人体健康无病,是依赖阳气的轻清上浮保卫于体表。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净则多言,体若燔(fán)碳,汗出乃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ruǎn)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受了寒邪,阳气就会像门户的开阖一样相应抗拒,起居不宁;如果起居妄动,神气浮越,阳气就不能固密了。受了暑邪,就会多汗,烦躁,甚至喘促,喝喝有声;等暑邪伤了气,即使不烦喘,也会多言多语,身体发热如烧炭,必须出汗,才能散热。如果伤于湿邪,头部就会沉重,如同裹着东西,湿热不排除,就会出现大筋收缩不伸,小筋弛缓无力。大筋收缩不伸叫拘,小筋弛缓无力叫痿。如果气被风邪所缚,发为气肿,四肢交替肿痛,这是阳气衰竭了。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荣。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fèi)。高梁之变,足生大疽(jū),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zhā),郁乃痤。      人体的阳气,由于过度烦劳,就会亢盛外越,导致阴精耗竭,病拖延到了夏天,就容易发生煎厥病。主要症状是眼睛看不清,耳朵听不到,病势喂鸡,就像湖水溃决,流速迅急,不可遏止。人体的延期,大怒时会造成形与气隔绝,血淤积头部,使人发生暴厥。大怒之后不暴厥,就会伤筋,。筋受伤,会弛缓不收,肢体行动不自由。半身出汗的,会半身不遂。汗出以后受了湿邪,会发生小疖和汗疹。多吃肥甘厚味,人会生大疽,发病就像拿着空器皿盛东西一样容易。劳动之后出汗受了风,寒气阻遏于皮肤,会成为粉刺,郁积不接,可成为疮疖。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lóu)。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陷脉为瘘(lòu),流连肉腠。俞其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shuò),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人体的阳气,养神则精微,养筋则柔软。如果腠理开阖失调,寒邪趁机而入,就会发生背部弯曲的大瘘病。如果寒气进入经脉,营气不能顺者经脉走,阻滞在肌肉里,就会发生臃肿。邪气留滞在肌肉纹理,日久深入血脉,可以形成瘘疮。外邪从背部腧穴侵入脏腑,会出现善畏和惊骇之症。汗出不透,形体衰弱,阳气消耗,腧穴闭塞,就会发生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风是引发各种疾病的始因。只要精神安静,意志安定,腠理就能闭密,阳气就能卫外,即使有大风苛毒,也不能造成伤害。这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来养生的结果。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亡。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所以病的时间长了,就会传导变化,生出别的病来;如果病人上下之气不能交通,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人的阳气过分蓄积也会致死,因为阳气蓄积,隔塞不通,应该用泻法。如果不赶紧治疗,医术差的医生就会败亡人体的正气而致病人死亡。人体的阳气,白天都运行于人体外部,日出阳气生,日中阳气旺,日落时阳气衰退,毛孔关闭。这时没,应当休息,阳气收藏于内而拒邪气于外,无扰筋骨,无见雾露。违背了这三个时辰的活动规律,形体就会被邪气所困,而日趋衰弱。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固。    岐伯说:阴是把精气蓄积于体内,而不断充养阳气;阳气是保卫人体外部而坚固腠理的。如果阴不胜阳,经脉往来流动就会急迫快速,而发狂病;如果阳不胜阴,五脏之气就会不调,九窍不通。所以圣人调整阴阳,使之各安其位,才能筋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通畅。如此内外阴阳之气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也,筋脉横解,肠澼(pì)为庤。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风邪侵入人体,渐渐损害元气,精血就要消亡,这是因为邪气侵害了肝脏,这是,如果吃得过饱,会使胃的筋脉横逆弛缓,而形成下泻脓血的痢疾,进而引发痔疮。如果饮酒过度,肺气就会上逆。如果勉强入房,就要损害肾气,使脊椎骨损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大凡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持守于内。如果阴阳失去平衡,就像一年中,只有春天没有秋天,只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因此,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密固,阴气就要亏耗而衰弱;阴气平和,阳气固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分离而不相交,那精气也就随之而耗竭了。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冬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如果触冒风邪,就会发生寒热。所以,春天被风邪所伤,邪气留滞不去,到了夏天,就会生洞泄病;夏天被暑邪所伤,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被湿邪所伤,冬天就会气逆而痰咳,发生瘘厥病;冬天被寒邪所伤,春天必得温热病。风寒暑湿这些四时邪气,会交替伤害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濡(rú),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的营养,但是,贮藏精血的五脏,又因为过食五味而受道伤害。所以过食酸味,会使肝气集聚,脾气就会衰弱;过食咸味,会使骨气受伤,肌肉枯槁,心气就郁滞了;过食甜为,会使心气喘闷,肾气就衰弱了;过食苦为,会使脾气濡滞,胃气就薄弱了;过食辛味,会使筋脉渐渐衰败,精神也就颓废了。所以谨慎地调和五味,使得骨正筋柔,气血通畅,腠理固密,这样,就会气精骨强了。谨慎地按照养生之道的法则去做,就可以享受子自然的寿命了。
(三)心得
      读此篇之阴阳理论,人变得通透了,清明了。一套强大的生命系统徐徐展开,虽不能参透其中精微,整个人却能虚心以待,认真体悟。人体这套系统的阴阳之理:阳气密固卫外,守护阴精;阴气持守于内,充养阳气;阴气和平,阳气固密,精神乃治。如果阴阳失去平衡,则风、寒、暑、湿四时邪气入侵,交替伤害五脏。五味也取自于自然,其营养化生阴精,如过食五味,又会伤及五脏。所以应谨慎地调和五味,使骨气精。“做人就做有骨气的人”是有道理的。所以调和阴阳,是养生的根本,其要义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这也呼应了《上古天真论篇》中“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july_zx 发表于 2021-6-29 19:44:08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1-7-3 13:00 编辑

2021-06-29

金匱真言论篇第四
(一)查字正音
按蹻(qiāo):按摩引导。这里指扰动筋骨的过度活动。
鼽衄(qiú)(nǜ):指鼻出血和流清涕。

(二)抄写原文、翻译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黄帝问道:天有八方之风,人的经脉有五脏之风,是指什么呢?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岐伯回答说:八风会产生致病的邪气,侵犯经脉的风邪,触动人的五脏,因而发病。所说的感受四时季节相克的情况是指,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所说的四时季节相克。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东风生于春,病变发生在肝经,表现于颈项;南风生育夏,病变发生在心经,表现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变发生在肺经,表现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发生在肾经,表现在腰股;中央属土,病变发生在脾经,表现在脊背。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所以春气致病,多在头部;夏气致病,多在心;秋气致病,多在肩背;冬气致病,多在四肢。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所以冬天不做剧烈运动而扰动潜伏的阳气,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不发生颈项病,仲夏也不会发生胸胁病,长夏不发生里寒洞泄病,秋天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症、飧泄、汗出过多的病。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这,秋成风疟。
   精对人体就如同树木的根,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冬季善于保养精气的,春天就不易得温病。夏天暑热时,应该出汗而不出汗,到了秋季就会得风疟病。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所以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从清晨至中午,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阳;从中午至黄昏,自然界的阳气是阳中之阴;从日落到半夜,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阴;从半夜道清晨,自然界的阴气是阴中之阳。所以人的阴阳之气也是如此。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有阴、阳中有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也,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就人体阴阳来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单就身体部位来说,背为阳,腹为阴。就脏腑来说,脏为阴,腑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为什么要知道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的道理呢?因为冬病发生在阴,夏病发生在阳;春病发生在阴,秋病发生在阳。都要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进行针灸或砭石治疗。所以说,背部为阳,阳中之阳为心;背部为阳,阳中之阴为肺;腹部为阴,阴中之阴为肾;腹部为阴,阴中之阳为肝;腹部为阴,阴中之至阴为脾。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的相应关系。它们合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攸受乎?
      黄帝说:五脏与四时相对应,都各有所用吗?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在头。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数八,其臭臊。
      岐伯说:有。东方青色,和肝相应。肝开窍于目,精华藏于肝脏,发病多在头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酸味,在五行中为木,在五畜中为鸡,在五谷中为麦。在四时中上应于岁星,所以肝病多发生在筋。在五音中为角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八,在五气中为腥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阳,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南方赤色,和心相应。心开窍于舌,精华藏于心,发病多在五脏。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苦味,在五行中为火,在五畜中为羊,在五谷中为黍。在四时中上应荧惑星,所以心病多发生在血脉。在五音中为徵阴,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七,在五气中为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扣,藏精于脾,故病在脊。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中央黄色,和脾相应。脾开窍于口,精华藏在脾脏,发病多在脊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甘味,在五行中为土,在五畜中为牛,在五谷中为稷。在四时中上应于土星,所以脾病多发生在肌肉。在五音中为宫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五,在五气中为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西方白色,与肺相应。肺开窍于鼻,精华藏在肺脏,发病多在背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辛味,在五行中为金,在五畜中为马,在五谷中为稻。在四时中上应金星,所以病多发生在皮毛。在五音中为商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九,在五气中为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北方黑色,与肾相应。肾开窍于二阴,精华藏在肾脏,发病多在四肢。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咸味,在五行中为水,在五畜中为猪,在五谷中为豆。在四时中上应于水星,所以肾有病会发生在骨骼。在五音中为羽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六,在五气中为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逆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小心地审查五脏六腑的气血逆顺,以及阴阳、表里、雌雄的所以然,把这些道理牢记于心中,用心精思以知常处变,灵活运用。这样的脉学是宝贵的,但不要传授给不适当的人,不是真正的医学理论也不要向人传授,者才是医学传授之道。
(三)心得
      此篇篇名顾名思义,即上古真人密而不传的言论。都说了些什么呢?
(一)天有八风,经有五风。这里对《生气通天论篇》中“故风者,百病之始者”进行了展开说明。天有东、南、西、北风以及四个夹角之八风,此八风之邪气侵犯人体经脉,进而触动人体之五脏之风,因而发病。
1.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2.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胸;
3.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4.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5: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二)五脏应四时,如何对应?
1.东方、青色、肝、目、头、酸味、草木、鸡、麦、岁星、角音、数八、臭臊。
2.南方、赤色、心、舌、五脏、苦味、火、羊、黍、荧惑星、徵音、数七、臭焦。
3.中央、黄色、脾、口、脊、甘味、土、牛、稷、镇星、宫音、数五、臭香。
4.西方、白色、肺、鼻、背、辛味、金、马、稻、太白星、商音、数九、臭腥。
5.北方、黑色、肾、二阴、谿、咸味、水、猪、豆、辰星、羽音、数六、臭腐。
希望自已能谨记以上各项,时时对应,养精养生。





july_zx 发表于 2021-7-6 16:37:39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1-7-10 22:59 编辑

2021-07-06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一)查字正音
精食(sì)气:精仰赖气化而成。食:仰求,给养或依赖。
形食(sì)味:形体有赖食物的营养。
能(tāi)始:变化生成之开始。
能:音义同“耐”。
清:通“凊(qìng)”,寒。
能:通“态”。
嗌:喉下之食管处,即咽。

(二)抄写原文、翻译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致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净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其,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黄帝说:阴阳,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是万物升发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因此,治病必须寻求治本的方法,清阳之气,积聚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下降,就成为地。阴主静,阳主动,阳主发生,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转化生热,热到极点会转化生寒,寒气的凝聚,能产生浊阴,热气的升腾,可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如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飧泄。浊阴之气在上,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这是违反了阴阳运行规律,因此疾病也有顺证和逆症的不同。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在自然界中,清扬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成地。地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下降就变成雨,雨虽从天气下降,却是地气所化;云虽形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这些都是由于阴阳相互转化造成的,同样,在人体的变化中,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发散于腠理,浊阴注入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着,浊阴使六腑能够相安。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水属于阴,火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进入身体中的胃腑,胃能够腐熟蒸化出水谷中的清气,清气进入五脏与五脏中的精气相结合,而化生人体生命的营养物质。精仰赖水谷清气的补养,形体仰赖饮食五味的补给。饮食经过生化生成精,精气化后来充养形体。饮食不节,也能伤害形体,气偏盛,也能损伤精。精血充足,又能够画而为气,气也能被五味太过所伤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邪,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味属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阳,所以趋向上窍。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于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泻下作用,味薄的有疏通作用,气薄的能够向外发泄邪气,气厚的能够助阳发热,亢阳能使元气衰弱,微阳能使元气旺盛。因为抗阳会侵蚀元气,而元气有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有发散作用的属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阴气偏盛,阳气就会受病;阳气偏盛,阴气也会受病。阳气偏盛会生热,阴气偏盛会生寒,寒到极点,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就会出现寒象。寒邪会损伤人的形体,热邪会损伤人的真气。真气受伤会产生疼痛,形体受伤会发生肿胀。凡事先疼后肿的,是因为真气先伤而影响到形体,先肿后痛的则是形体先伤而影响真气。风邪太过,就会发生痉挛动摇;热邪太过,肌肉就会发生红肿;燥邪太过,津液就会干涸;寒邪太过,就会发生浮肿,湿邪太过,就会发生泄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国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五行的变化,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所以过喜过怒可以伤气,寒暑外侵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如果逆气上冲,血脉阻塞,也会神气浮越,离形体而去。因此不节制喜怒,不调适寒暑,生命就不会稳固。阴气过剩会转化为阳,阳气过剩也会转变为阴。所以说:冬天感受寒气过多,到了春天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天感受风气过多,到了夏天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天感受暑气过多,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感受湿气过多,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调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代的圣人,谈论人体的形态,排列辨别脏腑的阴阳;联系会通四方上下六合,来审查十二经脉阴阳六合的起止循行与络属关系;气穴各有他所发的部位和名称;连属于骨骼的“谿谷”,都有他们的起止点,皮肤浮络的属阴属阳,为顺为逆,也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也都有表有理。真是这样吗?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木。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岐伯回答说:东方属春,阳气上升而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养肝,肝血又能养筋,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风,在地为五行中的木,在人体中为筋,在五脏中为肝,在五色中为苍,在五音中为角,在五声中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握,在七窍中为目,在五味中为酸,在情志中为怒,怒能伤肝,但悲伤可以抑制怒气;风气能伤筋,但燥可以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但辛味可以抑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先胜苦。
   南方属夏,阳气大盛而生热,热能生火,火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养心,心又能生血,又能养脾。心气上通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热,在地为五行中的火,在人体中为血脉,在五脏中为心,在五色中为赤,在五音中为徵,在五声中为笑,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忧,在七窍中为舌,在五味中为苦,在情志中为喜。过喜能伤心,但恐可以抑制喜;热能伤气,但寒气可以抑制热;过食苦味能伤气,但咸味可以抑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yuě),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中央属长夏,蒸发而生湿,湿能使土气生长,土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又能够滋养肌肉,肌肉健壮又能使肺气充实。脾气上通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湿,在地为五行中的土,在人体中为肌肉,在五脏中为脾,在五色中为黄,在五音中为宫,在五声中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干哕,在七窍中为口,在五味中为肝,在情志中为思。思虑能伤脾,但怒可以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但风气可以抑制湿气;过食甘味能伤肌肉,但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西方属秋,天气劲急而生燥,燥能使金气旺盛,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直通肺气,肺气又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能滋养肾水。肺气上通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燥,在地为五行中的金,在人体中为皮毛,在五脏中为肺,在五色中为白,在五音中为商,在五声中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咳,在七窍中为鼻,在五味中为辛,在情志中为忧。忧能伤肺,但喜可以抑制忧;热能伤皮毛,但寒可以抑制热;过食辛味能伤皮毛,但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因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粟,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北方属冬,阴凝而生寒,寒气能使水气旺,水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又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又能养肝。肾气上通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寒,在地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中为骨髓,在五脏中为肾,在五色中为黑,在五音中为羽,在五声中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战栗,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中为恐。恐能伤肾,但思可以抑制恐;寒能伤骨,但燥可以抑制寒;过食咸味能伤骨,但甘味可以抑制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所以说:天地上下是负载万物的区宇;阴阳是化生气血,形成雌雄生命体的动源,左右是阴阳运行的道路;水火则是阴阳的表现;总之,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再进一步说:阴阳是相互为用的。阴在内,有阳作为他的卫外;阳在外,有阴作为他的辅助。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黄帝问,人怎样取法阴阳呢?
      岐伯回答说: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呼吸困难,身体俯仰摆动。手脚厥冷汗出不来并且发热,牙齿干燥,并且心里烦闷,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症。患者耐受得冬天,而耐受不得夏天。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觉冷,甚或时常打寒战,寒重就会出现手足厥冷,手足厥冷之后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症。患者耐受得夏天,而耐受不得冬天,这就是阴阳偏盛,所引起疾病的症状。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夜,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黄帝问:怎样调和阴阳呢?
      岐伯回答说:能够知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调和阴阳;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早衰。人到四十岁,阳气已经减损了一半,起居动作显得衰退了;到五十岁,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到六十岁,阳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下虚上实,流鼻涕、淌眼泪等现象都出现了。所以说: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强健,不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因此,同时出生,来到世上生活,最后的结果却不相同。聪明人,在没病时就注意养生;愚蠢的人,在发病时才知道调养。愚蠢的人常感感到体力不支,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体轻捷强健,即使年老了,还显得健壮,强壮的人就更加强健了。所以圣人顺乎自然而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以恬静的心情为快乐,持守虚无之道,追寻心智的快乐与自由,因此,它的寿命无穷尽,与天地长存。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冬难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天气在西北方不足,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与天气相应,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聪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满的,所以东南方属阳,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灵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东方属阳,阳气的精华聚合在上部,聚合在上部,上部就旺盛了,而下部就必然虚弱了,所以会出现耳聪目明,而手足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阴,阴气的精华聚合在下部,聚合在下部,下部就旺盛了,上部就必然虚弱了。所以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便利的情况。所以,同样感受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严重;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严重,这是由于天地阴阳之气的分布不均衡,而在人生也是如此,身体阴阳之气偏虚的地方,就是邪气滞留的所在。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阳足,中傍人事以阳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yì),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的气序,地有五方的布局。因此,天地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清阳上起升于天,浊阴下降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而决定的。因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永不休止。只有圣贤之人,对上与天气相配合来养护头;对下与地气相顺来养护足: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气与肺相通,地气于咽相通,风气与肝相通,雷气与心相通,谷气于脾相通,雨气于肾相通。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水流。如果以天地的阴阳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的气,就好像天地间的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不取法于天地之理,那么疾病灾害就要发生了。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外界邪风到来,迅猛如疾风暴雨,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能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病邪侵入到五脏,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各占一半。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伤害五脏;如果感受了饮食的寒热,就会伤害六腑;如果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伤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所以善于运用针刺的人,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穴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穴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人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就能够诊断疾病,用来指导治疗实践就不会有危险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面色,按病人脉象,首先要辨别疾病属阴还是属阳。审查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听病人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从而知道疾病在哪一脏腑;切按尺肤和寸口,了解脉象浮沉滑涩,从而知道疾病所在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在诊断上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所以说,病刚发生时,用针刺就可治愈;若邪气盛时,必须等到邪气稍退时再去治疗。所以治病要根据病情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他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在他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病邪衰退正气也虚的时候,要以补益正气为主。病人形体羸弱的,应用气厚之品补之;精不足的,应用味厚之品补之。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通便之法;胸腹胀满的,可用攻泻之法;如感受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越太过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和泻法。观察疾病属阴属阳,来决定应当用柔剂还是用刚剂。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辨明气分和血分,使它互不紊乱,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三)心得
(一)阴阳学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世间万物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下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
(二)阴阳规律的运用:通常,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儿子很小的时侯经常持续发高烧,烧到后面会身体四肢发冷,我想这应该就是病症由阳转化为阴的表现。
(三)取法阴阳,阐明人体生理病理及调治大法。
(四)取法阴阳,论述诊治大法。
(五)概述阴阳、气血、上下、表里等病变的治疗原则。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一)查字正音
雩重雩重(chōng):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雩重,同“冲”。

(二)抄写原文、翻译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黄帝问: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计360天而成为一年,人身也与此相应。如今听说人身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符合,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天地间的阴阳计数有十,推广开来就有百,计数有千,推演开来就有万,万数之大不能一一查数,但其道理归结起来还是一个,总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天覆盖于上,地承载于下,万物初生,还未长出地面时,叫做潜伏阴中,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阳气主宰万物的发生,阴气主宰万物的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依赖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生长,依赖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依赖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依赖于冬气的寒冷。生长收藏的变化失常,万物就不能发生成长。这阴阳的变化道理,在人身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黄帝说:希望听听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
      岐伯说:圣人面对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太冲所起的地方,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叫做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晴明穴,因太阳合于少阴,又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从人身上下来说,上半身属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的前面,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足大趾侧次趾之端的厉兑穴,因阳明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叫少阳,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又是阳气始生,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情况是,太阳主表为关,阳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这三者之间,不能失去联系。脉象波动有力而不虚浮,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雩重雩重(chōng),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黄帝说:希望听听三阴的离合情况。
      岐伯说“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经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趾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阴经的根起足趾之端的大敦穴,称为阴之绝阴。所以三阴经的离合,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关,厥阴为三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失去联系,脉象搏动有力而不过沉,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三)心得

(一)开、枢、阖
1. 开:分离、分开。即消耗。
2.枢:转承、开合。即转化。
3. 阖:全、总共。即最终所得。
(二)三阳之开枢阖: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
太阳消耗→少阳转化=阳明所得。

膀胱(尿)为能量(消耗)后的最终产物,剩余未被完全消耗的中间产物则(转化)成为分解食物的胆汁,即为胃(最终所得)之分解力。

(三)三阴之开枢阖: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
太阴消耗→少阴转化=厥阴所得

脾血中的营养被(消耗)之后产生的能量,再通过肾(转化)为阴力,即为肝(最终所得)之阴力。








july_zx 发表于 2021-7-12 23:22:43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1-7-17 12:07 编辑

2021-07-12

阴阳别论篇第七
(一)查字正音息贲:喘息气逆。贲,通“奔”。腨(shuàn):小腿肚,足太阳经循行部位。㾓(yuān):酸痛。斜:同“邪”。(二)抄写原文、翻译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黄帝问说: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说:四经,是指肝心肺肾及其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月相应顺次运行的十二经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曰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曰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脉有阴脉和阳脉,知道什么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知道什么是阴脉,也就知道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五十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共计二十五种阳脉。所谓阴脉,就是五脏真精暴露,没有胃气的真脏脉。真脏脉出现证明胃气已经败坏,败象已见,必死。所谓阳脉,就是胃气之脉。能辨清阳脉,就能知道病变部位;能辨别真脏脉,就可以断定死期。诊察三阳静脉在颈部的人迎穴,诊察三阴经脉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情况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相应的。能辨别阳脉,就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能辨别真脏脉,就能知道死期。邻证时能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需与众人商议而疑惑不决。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阳;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脉象的所谓阴阳,脉去为阴,脉来为阳;脉静为阴,脉动为阳;脉迟为阴,脉数为阳。凡持诊所见真脏脉,肝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悬殊极大,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九日当死;肺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十二日当死;肾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七日当死;脾脉的形象与其他各脏之脉悬殊极大,四日当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说:胃肠有病,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隐情难告,女子会闭经;病久传变,或者是形体逐渐消瘦的风消证,或者是呼吸短促、气息上逆的息贲证,是不治的死证。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㾓(shuàn yuān)。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说:太阳经发病,发热恶寒,或下部发生痈肿,或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不润泽,或变为阴囊肿大的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说:少阳经发病,气虚不足,容易咳嗽,及泄泻。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通,或为饮食不下,隔塞不通的隔证。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阳明与厥阴发病,其主要病状是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叫风厥。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易胀,心下满闷,时常长出气。太阳和太阴发病,其表现为半身不遂的偏枯证,或者痿弱无力而变易常用,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脉象鼓动指下,紧张而有力,如按弓弦,叫弦脉;稍无力,来时轻虚而浮,叫毛脉;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钩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叫滑脉。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阴阳失和,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以致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阴其之所以能生化,是以阴阳之平和为根本。如果以刚与刚合,有阳无阴,不能生化,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阴阳紊乱,刚柔不和,十二经气就会衰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已。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至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死阴”是指:肝病传心,为木生火,母病传子,得其生气,叫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烁,叫死阴;肺病传肾,少阴而传太阴,属无阳之候,叫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之死证。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邪气郁结于阳经,四肢就会浮肿。邪气郁结于阴经,就会大便下血,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俱有邪气郁结,如果阴经郁结得多,阳经郁结得少,会发生石水,而现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足阳明和手阳明这二阳经,会有消渴证;邪气郁结于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这三阳经,会发生上下不通的隔证;邪气郁结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这三阴经,多发水肿病;邪气郁结于厥阴和少阳者一阴一阳经,多患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不同,是怀孕有子之兆。阴阳尺寸之脉俱虚而且患痢疾的,是死证。阳脉倍于阴脉,主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指,在妇人为血崩。肺脾三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心肾二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心包肝一阴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十天就要死亡。膀胱小肠三阳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脉,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败泄已尽,二便不通,则五日死。胃大肠二阳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如为温病,是不治之证,不过十日必死。
(三)心得
      读了这篇,心中有很多悬而未决的惑,一直纠结于此,止步不前。再次读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这句,才释然了。原来自己一直困在细枝末节里,忘了根和本而反求其末,这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错。回到人体,知道熟悉了阴阳二气的变化,就不用去理会其它了,其它为何,心肝脾胃五脏六腑之变,周身血脉筋骨之变,莫不根于阴阳二气,故言“无与众谋”。阴阳二气为人身之本,而化生五脏六腑经络,骨肉等等等等周身之所有,皆为二气之用。日后应虚心感受,恭敬运用,在生活实践中检验大道。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一)查字正音膻(dàn)中:心脏的外围组织,也叫“心包”。传道:转送运输。道,同“导”。瞿瞿(jù):惊疑貌。毫氂(lí)形容极微小。氂,通“厘”。
(二)抄写原文、翻译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歿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黄帝说:我希望听听十二脏器在体内的相互作用,有无主从的区别?      岐伯回答说:问得真详细啊!我来说说吧。心就像君主,智慧是从心产生的。肺好像宰相,主一身正气,治理调节人体内外上下的活动由它完成。肝好比将军,谋虑是从它那来的。胆是清虚的脏器,具有决断的能力。膻中像内臣,心的喜乐,都由它传达。脾胃受纳水谷,好像仓库,五味转化为营养,由它那产生。大肠主管输送,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在那里最好完成。小肠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后,进一步分清别浊。肾是精力的源泉,能产生技巧。三焦主疏通水道,周身行水的道路由它管理。膀胱是水液聚会的地方,经过气化的作用,才能把尿排出体外。以上十二脏器的作用,不能失去协调。当然,君主是最主要的。心的功能正常,下边就能相安。依据这个道理来养生,就能长寿,终身不致有严重的疾病;根据这个道理来治理天下,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如果君主昏庸,功能失常,那么十二官就出问题了。而各个脏器的活动一旦闭塞不通,失去联系,形体就会受到伤害,对于养生来说,这是最大的祸殃。这样治国,国家就有败亡的危险,要千万警惕啊!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氂(lí),毫氂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医学的道理及其微妙,变化没有穷尽,谁能了解它的本源呢?困难得很呐!形体日渐消瘦的人虽然很惊疑,谁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呢?纵然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担心,谁能知道如何才好?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从似有似无极其微小开始的,虽然极其微小,也是可以度量的,千倍万倍地增加,事物就一步步地增大,扩大到一定程度,它的形状就明显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这个道理,由极其隐微逐渐发展而成。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      黄帝乃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黄帝说:说得好!我听到了一番精纯明白的道理和圣人的事业。这些通达光明的道理,如不诚心诚意选择吉日,是不敢接受的。      黄帝就选择了吉日良辰,把这些道理,保存在灵台兰室,如同宝物一般,让它传流下去。
(三)心得
      此篇将人体的十二脏器官的功能类比于那时的封建国家的君主和主要官员的职能,大而化之的概述了十二脏器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其底层逻辑是,治世的道理和养生的道理是相通的。其中“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将心脏比作君主,统领全身。心者,出神明。养生先养心,应于四时,当下正值夏季,是养心的好时节,“夏三月,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july_zx 发表于 2021-7-21 09:38:42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1-7-21 23:16 编辑

2021-07-21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一)查字正音
时: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趾”的本字,表示行进。時,甲骨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15143520089.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15143764170.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4/27/20200427090352342625.gif(止,行进)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15143563386.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15143363050.png(日,太阳),表示太阳运行。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15143226800.png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4/27/20200427090352342625.gif(趾)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15143226800.png。籀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15143629064.png承续金文字形。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4/27/20200427090852720191.gif将籀文字形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并加“寸”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4/28/20200428010159461343.gif(抓持),表示力图抓住易逝的光阴。造字本义:名词,太阳运行的节奏,季节。隶化后楷书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15143993975.png将篆文字形中的“寺”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4/27/20200427091144101454.gif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15143395355.png,将篆文字形中的“止”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4/27/20200427091044628444.gif(趾)写成“土”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15143219863.png。《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时”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15143718504.png,依据草书字形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15143216774.png删减字件“土”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15143219863.png,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寺”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15143395355.png简化成“寸”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15143440102.png。四季为“时”;一天为“日”。
魂: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空中流动、变幻的气流。魂,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44207140.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44219253.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44594135.png(云,气流,处于流动、变幻状态)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44385629.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44227677.png(鬼,指支配心灵的神秘能量),表示如云气般神秘的能量。造字本义:名词,人体内的神秘能量,为生命最重要的元素,统领精神;但这种能量如云气般流动而不可捉摸,一旦失守则飘散于人体之外。隶化后楷书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44806111.png将篆文字形中的“云”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44594135.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44234720.png,将篆文字形中的“鬼”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44227677.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44485325.png。俗体楷书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44738870.png将“鬼”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44485325.png简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44512746.png。古人认为,肉体是“魄”的泊处,当肉体死亡,“魄”便不复存在;但“魂”可以在肉体死后“云游”。在古代中医观念中,“神”是统领生命的天真能量,来自于父母奇妙的“两精相搏”,需要后天观照持守;“灵”是沟通天地万物的通神力量,比“神”更脆弱,要以静心与觉悟特别养护;“魂”是统领精神的神秘能量,也称“阳神”,主动,负责有意识状态下的情感、思想等心智活动;“魄”是统领肉体的神秘能量,也称“阴神”,主静,负责无意识状态下的感知、代谢等生理本能。
魄: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泊”的省略,表示停靠。魄,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12163404.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12844452.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12226993.png(白,即“泊”的省略,停靠)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12866424.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112960892.png(鬼,指支配肉体的神秘能量),表示泊魂所在。造字本义:名词,支配肉体、并依附肉体而存在的神秘性静态能量。
奇(jī):余数。已:通“以”。
极:通“汲”。

(二)抄写原文、翻译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地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地气则以九九之法与天道会通,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么道理?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jī)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岐伯答到: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轨道。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测量日影的长短变化,以校正时令节气,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只,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而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乎阴阳。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阴阳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野,在人体分为九脏,形脏四,神脏五,合成九脏,以应天气。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说气的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想听您讲一下是什么气?请您来启发我的蒙昧,解释我的疑惑!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岐伯说: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论,先师传授给我的。
      帝曰:请遂闻之。
   黄帝说:就请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jī)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岐伯说:五日称为候,三候称为气,六气称为时,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治病应顺从其当旺之气。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为四时,四时分布节气,逐步推移,如环无端,节气中再分候,也是这样的推移下去。所以说,不知当年主客气加临情况、气的盛衰、虚实的起因等情况,就不能做个好医生。
      帝曰:五运始终,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
      黄帝说:五行的推移,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它的太过与不及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岐伯说:五行之气更迭主时,互有胜克,从而有盛衰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现象。
      帝曰:平气何如?
      黄帝说:平气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无过者也。
   岐伯说:这是没有太过和不及。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
      黄帝说: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怎样呢?
      岐伯曰:在经有也。
   岐伯说:这些情况在经书中已有记载。
      帝曰:何谓所胜?
   黄帝说:什么叫做所胜?
      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其气命其脏。
      岐伯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时令根据五行规律而互相胜负的情况。同时,时令又依其五行之气的属性来分别影响各脏。
      帝曰:何以知其胜?
      黄帝说:怎样知道它们之间的相胜情况呢?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岐伯说:首先要推求气候到来的时间,一般从立春开始向下推算。如果时令未到而气候先到,称为太过,某气太过就会侵侮所不胜之气,欺凌其所胜之气,这就叫做气淫;时令已到而气候未到,称为不及,某气不及,则其所胜之气因缺乏制约而妄行,其所生之气因缺乏资助而困弱,其所不胜则更会加以侵迫,这就叫做气迫。所谓求其至,就是要根据时令推求气候到来的早晚,要谨慎地等候时令的变化,气候的到来是可以预期的。如果搞错了时令或违反了时令与气候相合的关系,以致于分不出五行之气当旺的时间,那麽,当邪气内扰,病及于人的时候,好的医生也不能控制了。
      帝曰:有不袭乎?
      黄帝说:五行之气有不相承袭的吗?
      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岐伯说:天的五行之气,在四时中的分布不能没有常规。如果五行之气不按规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现象,反常就会使人发生病变。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
   黄帝说:反常而变,又怎样呢?
      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曰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岐伯说:这会使人发生疾病。如在某一时令出现的反常气候,为当旺之气之所胜者,则其病轻微,若为当旺之气之所不胜者,则其病深重,而若同时感受其他邪气,就会造成死亡。所以反常气候的出现,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病就轻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发病,则病深重。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黄帝说:好。我听说由于天地之气的和合而有万物的形体,又由于其变化多端以至万物形态差异而定有不同的名称。天地的气运,阴阳的变化,它们对于万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个多,哪个少,可以听你讲一讲吗?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极胜。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sì)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岐伯说:问的实在详细呀!天极其广阔,不可测度,地极其博大,也很难计量,圣主既然发问,就请让我陈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显现五色,而五色的变化,是看也看不尽的;草木产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尝也尝不完的。人们对色味的嗜欲是不同的。天供给人们以五气,地供给人们五味。五味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肺,其气上升,使面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入于口中,贮藏于肠胃,经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内注五脏以养五脏之气,脏气和谐而保有生化机能,津液随之生成,神气也就在此基础上自然产生了。
      帝曰:脏象何如?
      黄帝说:脏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pí)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为阳中的太阳,与夏气相通。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是阳中的太阴,与秋气相通。肾主蛰伏,是封藏精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为阴中之少阴,与冬气相通。肝,是四肢之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充养的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脾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黄,属于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因其功能象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人迎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厥阴;大两倍,病在太阳;大三倍,病在阳明;大四倍以上,为阳气太过,阴无以通,是为格阳。寸口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厥阴;大两倍,病在少阴;大三倍,病在太阴;大四倍以上,为阴气太过,阳无以交,是为关阴。若人迎脉与寸口脉俱大与常时四倍以上,为阴阳气俱盛,不得相荣,是为关格。关格之脉盈盛太过,标志着阴阳极亢,不再能够达于天地阴阳经气平调的胜利状态,会很快死去。

(三)心得

(一)六节1.六六之节:一个甲子为六十日,为一节,一年三百六十日,为六节,即六个甲子。2.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组成一时,四时就是一年。3.过与不及:节气气候提前到,叫太过,往后延迟,叫不及。秋天冷的早叫太过,冬天一点都不冷叫不及。过与不及都非常态,反常气候持续,疾病加重。4.五味五气养人体形气,运气靠阳,藏精凭味。(二)脏象脏象是人体内在脏腑机能活动变现于外的征象。象是表,脏是里。心为生之本,肺为气之本,肾谓封藏之本,肝为罢极之本,脾为仓廪之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十一脏取决于胆,是说阳气的生发很重要,恰如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
五脏生成篇第十
(一)查字正音荣:“燊”、“爃”是“榮”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熒”的本字,表示花丛密集的花蕊和花粉色彩明亮,眩人眼目。榮,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2/22/20201222024136873774.gif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147962804.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2/22/20201222040635783386.gif(“”,即“熒”的本字,花蕊荧亮)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147824474.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2/22/20201222073105743642.gif(木,树),表示树木花开满枝,眩目荧亮。造字本义:动词,草木繁花绽放。隶化后楷书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2/22/20201222040942529778.gif将篆文字形中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2/22/20201222040635783386.gif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2/22/20201222041317381145.gif,将篆文字形中的“木”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2/22/20201222073105743642.gif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2/22/20201222041324705834.gif。《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荣”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2/22/20201222041639608699.gif,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2/22/20201222041317381145.gif简化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2/22/20201222041624567343.gif。篆文异体字“燊”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2/22/20201222070141904149.gif用“ 焱”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2/22/20201222070232576813.gif代替“”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2/22/20201222040635783386.gif。楷书异体字“爃”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2/22/20201222072833209325.gif再加“火”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2/22/20201222072916135900.gif,写成左右结构。古籍多以“榮”代替“燊”和“爃”。古籍常“荣华”并用,表示草木花开繁盛,也比喻地位出众,风光气派,引人称羡;“荣”多指木本开花;“华”多指草本开花。凝泣(sè):凝结而不畅通。泣,通“涩”。肉胝䐢(zhī zhòu)而唇揭:肉厚而唇缩。胝,手足老茧。䐢,同“皱”。枳(zhǐ)实:中药名,色青黄。炲(tái):黑黄,晦暗无色。衃(pēi)血:凝血,色黑赤。鬲:通“隔”,胸隔。胠(qū):指腋下胁上空软的部分。目冥:慢性眼病,目暗。冥,通“暝”。
(二)抄写原文、翻译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容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容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心之合,血管也;其荣,气色也;负责它的是肾。肺之合,皮也;其荣,汗毛也;负责它的是心。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负责它的是肺。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负责它的是肝。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负责它的是脾。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sè)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䐢(zhī zhòu)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所以吃得太咸,则血脉凝滞而面色失去光泽。吃得太苦,则皮肤枯槁而汗毛脱落。吃得太辛辣,则筋紧缩而爪枯。吃得太酸,则使肌肉收缩增厚而嘴唇上卷。吃得太甜,则骨痛而发落。这是五味造成的损害。所以心喜苦味,肺喜辛味,肝喜酸味,脾喜甘味,肾喜咸味,这是五味和五脏的对应关系。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tái)者死,赤如衃(pēi)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五脏外荣于面上的气色,面色出现青如死草,枯暗无华的,为死症;出现黄如枳实的,为死症;出现黑如烟灰的,为死症;出现红如凝血的,为死症;出现白如枯骨的,为死症。这是五色中变现为死症的情况。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shǐ)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gàn);生于脾,如以缟裹栝(guā)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面色青如翠鸟的羽毛,主生;赤如鸡冠的,主生;黄如蟹腹的,主生;白如猪油的,主生;黑如乌鸦的羽毛的,主生。这是表现有生机的五种色泽。心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朱砂;肺有生机,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裹着粉红色;肝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青色;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栝蒌实;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紫色。这些都是五脏的生机显露于外的荣华。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五色、五味与五脏相应。白色和辛味对应于肺,红色和苦味对应于心,青色和酸味对应于肝,黄色和甘味对应于脾,黑色和咸味对应于肾。所以白色对应皮肤,红色对应血管,青色对应筋,黄色对应肉,黑色对应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谿之朝夕也。各条脉络都属于目,诸髓都属于脑,诸筋都属于关节,诸血都属于心,诸其都属于肺。同时,气血的运行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谿的部位。      故人卧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所以当人睡眠时,血归藏于肝,肝得血而濡养于目,则能视物;足受血而能行走;掌受血而能握物;手指受血而能拿取。如果刚刚睡醒就出去吹风,血液的循环就要凝滞,凝于肌肤的,发生痹证;凝于经脉的,就会发生气血运行迟滞;凝于足部的,就会发生下肢厥冷。这三种情况,都是气血的运行来不及回流到孔窍,所以发生痹厥等证。在人身上,有大谷十二处,小谿三百五十四出,其中不包括十二腧穴在内。这些都是卫气所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容易入侵的地方,如果受了邪气的侵袭,可以循着这些部位施以针石,以袪除邪气。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诊病的根本,要以五决为纲纪。想要了解疾病从哪脏发生,先要考察那一脏脉的胃气怎样。所谓五决,就是五脏之脉,以此诊病,即可决断病本的所在。      是以头痛巓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䐜胀,支鬲胠(qū)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甚则入肺。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甚则入心。      比如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的,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重的,可内传于肾。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属下实上虚的,病变在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病重的,可内传于肝。腹满䐜胀,支持胸膈协助,属于下部逆气上犯的,病变在足太阴和足阳明经。咳嗽气喘,气机逆乱于胸中,病变在手阳明和手太阴经,病重的,可内传于肺。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的,病变在手太阳和手少阴经,病重的,可内传于心。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下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脉象的大、小、滑、涩、浮、沉等,可以通过手指诊脉加以鉴别;五脏功能表现于外,可以通过相类事物的比象加以推测;五脏的声音,可以凭意会识别,五色的微小变化,可以用眼睛来观察。在诊断中如果能够参合色、脉,就万无一失了。如果脸上出现赤色,脉象急疾而坚实的,可诊为邪气集聚于中脘,常常妨碍饮食,这种病叫做心痹,致病的原因,是由于思虑过度以致心气虚弱,所以病邪乘虚而入。如果脸上出现白色,脉象急疾而浮,这是上虚下实,病气积聚在胸中,喘而且虚惊,这种病叫肺痹,它致病的原因,是感受寒热,并在醉后入房。如果脸上出现青色,同时脉象长而且左右弹指,这是病气积在心下,支撑胁肋,这种病叫肝痹,它致病的原因,是感受了寒湿,所以病理和疝气一样,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症状。如果脸上出现黄色,同时脉象虚大的,这是病气积在腹中,自觉有逆气,这种病叫厥疝,女子同样有这样的情况,它致病的原因,是由于四肢过劳,出汗后被风侵袭。如果脸上出现黑色,同时下部脉坚而大,这是病气积在小腹和前阴,这种病叫肾痹,它致病的原因,是凉水沐浴后就睡觉而得的。      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大凡观察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皆为不死的征象。如见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为死的征象。
(三)心得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整体,五脏的病理变化会展现在面部、机体、脉搏等部位,所以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来了解一个人的内在情况,进而诊断疾病。
五脏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
五味苦酸甘辛咸
五色赤青黄白黑
五体脉筋肉皮骨
五脉喘而坚长而左右弹大而虚喘而浮下坚而大
外荣面色爪唇毫毛毛发
制约肺(金)脾(土)肾(水)肝(木)心(火)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一)查字正音魄门:即肛门。魄,通“粕”。
(二)抄写原文、翻译      皇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黄帝问道:我从方士那儿听说,有的把脑髓叫做脏,有的把肠胃叫做脏,但又有把肠胃叫做腑的。他们的意见不同,却都自以为是,我不知到底谁说得正确,希望听你讲一下。      岐伯对曰:脑、随、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六腑,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六者,是感受地气而生的,都能藏精血,像地之厚能盛载万物那样,它们的作用,是藏精气以濡养集体而不泄于体外,这叫做“奇恒之腑”。像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感受天地而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之健运行不息一样。所以是泻而不藏,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叫做“传化之腑”。就是说它们受纳水谷浊气以后,不久停体内,经过分化,要把精华和糟粕分别输送和排出。加上“魄门”,算是“六腑”,它的作用,同样是使糟粕不能长久停留在体内。五脏是藏精而不泻的。所以虽然常常充满,却不像肠胃那样,要由水谷充实它。六腑是要把食物消化、吸收、输泻出去,所以虽然常常是充实的,却不能像五脏那样充满。水谷入口以后,胃里虽实,肠子却是空的;等到食物下去,肠中就会充实,而胃里又空了,所以说六腑时“实而不满”的。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黄帝问道:诊察气口之脉,为什么能够知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呢?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肺,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六腑的源泉。凡是五味入口后,都存留在胃里,经过脾的运化,来营养脏腑血气。气口属于手太阴肺经,而肺经主朝百脉,所以五脏六腑之气,都来源于胃,而其变化则表现在气口脉上。五气入鼻,进入肺里,而肺有了病,鼻的功能就差了。凡是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要问明病人的二便,辩清脉象,观察他的情志以及病症如何。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如果病人为鬼神迷信所束缚,就无须向他说明医学理论;如果病人厌恶针石,就无须向他说明针石技巧;如果病人不同意治疗,病一定治不好,即使治疗也不会有效果。
(三)心得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1.五脏:心、肺、脾、肝、肾。储藏精气的,故藏而不泻。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传导化物的,故泻而不藏。      3.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从形态上看,中空而类腑;从功能上看,储藏精血而类脏。







july_zx 发表于 2021-8-3 09:27:23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1-8-6 23:43 编辑

2021-08-03
第六周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一)查字正音
灸焫(ruò):一种治疗方法,即用艾灼烧皮肤。
腑:即“腐”字。经过发酵腐熟的食物。

(二)原文抄写、翻译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黄帝问道:医生治病,一样的病,而治法不同,但都痊愈了,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梳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岐伯答说:这是地理因素照成的。东方地区,气候像生发的春季,是出产鱼盐的地方。由于靠近海边,当地居民喜欢吃鱼盐类的食物,习惯居住在这里,觉得吃得好。但是鱼性热,吃多了使人肠胃内热;盐吃多了会伤血。所以当地的百姓,大都皮肤色黑,肌理疏松,多生痈疡类的病。在治疗上,失和用砭石,所以砭石疗法,来自东方。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西方地区,出产金玉,是沙漠地带,气候像收敛的秋季。那里的百姓依山而居,多风沙,水土性质刚强。当地居民不穿丝棉,多使用毛布和草席;喜欢吃肥美、容易使人发胖的食物,所以外邪不易侵害他们的身体,他们的疾病是由饮食、情志内因造成的,容易生内脏疾病。治疗上,就需用药物,所以药物治疗,来自西方。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北方地区,气候像闭藏的冬季。地势高,人们住在山上,周围环境是寒风席卷冰冻的大地。当地居民,习惯于住在野地里,吃牛羊乳汁。这样,内脏就会受寒,容易生发胀满病。治疗时,应该使用灸焫,所以灸焫疗法来自北方。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南方地区,气候像长阳万物的夏季,是阳气盛大的地方。地势低洼,水土卑湿,雾霾聚集多。当地百姓,喜欢吃酸类和腐臭的食品,所以当地人的皮肤致密色红,容易发生拘挛湿痹等病。治疗上,应该使用微针,所以微针疗法来自年方。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中央第区,地势平坦多湿,是自然界中物种和数量最为丰富的地方。那里食物的种类很多,人们不感觉烦劳,多生发痿厥寒热等病。在治疗上,应该使用导引按蹻的方法,所以导引按蹻疗法,来自中央地区。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的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青,知治之大体也。
      高明的医生综合各种疗法,针对病情采取恰当的治疗,所以疗法尽管不同,疾病却都能痊愈,这是由于了解病情,掌握了治病大法的原因啊!
(三)心得
      治疗时,应因地、因人制宜,采取不同方法。      东方:其病皆为痈疡,宜用砭石疗法。      西方:其病生于内,宜用药物疗法。      北方:脏寒生满病,宜用艾灸疗法。      南方:其病挛痹,宜用针刺疗法。      中原:其病多痿厥寒热,宜用按摩导引疗法。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一)查字正音
僦(jiù)贷季:古时名医,相传是岐伯的祖师。
草苏草荄(gāi)之枝:即草叶和草根。
粗工兇兇(xiōng):技术不高明的医生,大吹大擂。兇兇,即与“凶凶、”“匈匈”通假。
塞牗(yǒu):关窗。

(二)原文抄写、翻译
      皇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黄帝问到:我听说古时治病,只是转变病人的思想精神,用祝由术就就可以治愈。现在治病,用药物从内治,用针石从外治,结果还是有好有不好,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变气,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岐伯答说:古时候,人们穴居野外,周围都是禽兽,靠活动来驱寒,住在阴凉地方来避暑。在内心没有爱慕的累赘,在外没有奔走求取官宦的形役。这是恬淡的时代,外邪不易侵犯人体因此既不需要“毒药治其内“,也不需要”针石治其外“,所以只是改变精神状态,断绝病根就够了。现在就不同了。人们心里经常为忧虑所苦,形体经常被劳累所伤,再加上违背四时的气候和寒热的变化,这样,贼风虚邪早晚不断侵袭,就会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所以小病会发展成为重病,而大病就会病危或死亡,因此,仅依靠祝由术是不能把病治好的。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黄帝说:很好!我希望遇到病人,能够观察疾病的轻重,决断疾病的疑似,掌握其要领时,心中就像有日月一样光明,可以让我听听吗?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要。预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曰,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兇兇,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岐伯回答说:对色和脉的诊察,是上帝所重视,先师所传授的。上古时候,有位名医叫僦贷季,他研究色和脉的道理,通达神明,能联系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脱离色脉诊发的正常规律,并能从相互变化当中,观察他的奥妙,了解它的要领。所以要想了解诊病的要领,那就是查色和脉。气色就像太阳一样有阴有晴,而脉息像月亮一样有盈有亏,经常注意气色明晦,脉息虚实的差异,这就是诊脉的要领。总之,气色的变化跟四时的脉息是相应的。这一道理,上帝是极重视的,因为它合于神明。掌握了这样的诊法,就可以避免死亡而生命安全,生命延长了,人们要称颂为圣王啊!中古时候的医生治病,疾病发生了才加以治疗。先用汤液十天,袪除风痹病邪,如果十天病还没好,再用草药治疗。另外,医生和病人也要相互配合,这样,病邪才会被驱邪。后世医生治病就不这样了。治病不根据四时的变化,不了解色、脉的重要,不辨别色、脉的顺逆,等道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起用汤液治内,微针治外,还大肆吹嘘,自以为能够治愈,结果,原来的疾病没好,又添上了新病。
      帝曰:愿闻要道。
      黄帝说:我希望听到有关治疗的根本道理。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身。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岐伯说:治病最重要的,在于不误用色诊脉诊。使用色脉诊法,没有疑虑,是诊治的最大原则。如果把病情的顺逆搞颠倒了,处理疾病时又不能取得病人的配合,这样,就会使病人的神气消亡,身体受到损害。所以医生一定要去掉旧习的简陋知识,专研新的色脉学问,努力进取,就可以达到上古真人的水平。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黄帝说:我从您那儿听说了治疗的根本法则。您这番话的要领是,治疗不能丢弃气色和脉象的诊察,这我已经知道了。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岐伯说:诊治的极要关键,还有一个。
      帝曰:何谓一?
      黄帝说:是什么?
      岐伯曰:一者因问而得之。
   岐伯说:这个关键就是问诊。
      帝曰:奈何?
      黄帝说:怎么去做呢?
      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岐伯说:关好门窗,向病人详细地询问病情,使他愿意如实地主诉病情。经过问诊并参考色脉以后,即可作出判断:如果病人面色光华,脉息和平,这叫“得神”,预后良好,如果病人面色无华,脉不应时,这叫“失神”预后不佳。
      帝曰:善。
      黄帝说:说得好。
(三)心得
      “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变气,祝由而已。”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指出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因而疾病的的发生情况也不同。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强调神的得失及其对疾病的意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一)查字正音
醪醴(láo lǐ):酒类。醪,浊酒。醴,甜酒。
必齐(zī):必用。齐,通“资”,用。
鑱(chán)石:即砭石。
荣泣:荣血枯湿。泣,通“涩”。
陈莝(cuò):即“莝陈”,消积水。
缪(miù)刺:即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而取之左的针刺方法。

(二)原文抄写、翻译
      皇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黄帝问道:怎样用五谷来制作汤液和醪醴呢?
      岐伯对曰:必以稻谷,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岐伯答说:用稻米来酝酿,用稻秆做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而稻秆则很坚硬。
      帝曰:何以然?
   黄帝说: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岐伯说:稻谷得天地和气,生长在高低适宜的地方,所以得气最完备,又在适当的季节收割,所以稻秆最坚实。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黄帝说:上古时代的医生,制成了汤液醪醴,只是供给祭祀宾客之用,而不用它煎药,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岐伯说:上古医生制成了汤液醪醴,是以备万一的,所以制成了并不急于用。到了中古时代,社会上讲究养生的少了,外邪乘虚经常侵害人体,但只要吃些汤液醪醴,病也就会好的。
      帝曰:当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黄帝说:现在人有了病,虽然也吃些汤液醪醴,而病不一定都好,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chán)石针艾治其外也。
      岐伯说:现在有病,必定要内服药物,外用鑱石针艾,然后病才能治好。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黄帝说:病人形体衰败,气血竭尽,治疗不见功效,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曰:神不使也。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精神,已经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了。
      帝曰:何谓神不使?
      黄帝说:什么叫做精神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岐伯说:针石治病,只是引导血气而已,主要还在于病人的精神志意。如果病人的神气已经衰微,病人的志意已经散乱,那病是不会好的。而现在病人正是到了精神败坏、神气涣散,荣卫不能恢复的地步了。为什么病会发展得这样重呢?主要是由于情欲太过,又让忧患萦绕于心,不能停止,以致精气衰败,荣血枯涩,卫气消失,所以神气就离开人体,而疾病也就不能痊愈了。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黄帝说:病在初起的时候,是极其轻浅而隐蔽的,病邪只是潜留在皮肤了。现在,医生一看,说是病情严重,结果针石不能奏效,汤液也不管用了。现在的医生都能掌握医道的法度,遵守医道的具体技术,与病人的关系像父母兄弟一样近,每天都能听到病人声音的变化,每天都能看到病人五色的改变,可是病却没有治好,是不是没有提早治疗的 缘故呢?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岐伯说:病人是本,医生是标,二者必须相得;病人和医生不能相互配合,病邪就不能驱除。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黄帝说:有的病并不先从体表发生,而是五脏的阳气衰竭。以致水气充满于皮肤,而阴气独盛,阴气独居于内,则阳气更消耗于外,形体浮肿,原来的衣服不能穿了,四肢肿急,影响内脏。这是阴气格拒于内,而水气弛张于外。对这种病怎么治疗呢?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繆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岐伯说:要平复水气。根据病情衡量轻重,去瘀血,消积水,叫病人轻微地活动四肢,穿温暖的衣服,使阳气渐渐传布,然后用缪刺方法,使他的形体恢复起来。再使汗液畅达,小便通利,使阴精归于平复。待五脏阳气输布了,五脏郁积涤荡了,那么精气自然会产生,形体自然会强盛,骨骼和肌肉也就会相辅相成,正气自然就恢复了。
      帝曰:善。
      黄帝说:讲得很好。
(三)心得
    上古之人生病,吃些汤液醪醴就能痊愈了,现代人内服药物、外用针石,也治不好,是什么原因呢?神不使也。此篇再次强调了守神的重要性。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一)查字正音
揆度(kuí duó):衡量,比较。
齐:同“剂“,就是药剂。

(二)原文抄写、翻译
      皇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黄帝问:我听说揆度和奇恒,这两种方法各有所指,怎样联系起来运用呢?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岐伯回答说:揆度是度量疾病的深浅;奇恒是辨别那些异乎寻常的疾病。请让我说说诊病的至理,就是要注意五色和脉象的变化,至于揆度和奇恒,它们的要点都在于把握决定人体生命活动的气血神机的运转。人体的气血神机,是永远运转而不回折的,如果回折不运转了,就会失去生机。这个道理虽然潜近,却关乎微妙的神机,应该刻录在玉版上,可以与《玉机真脏论》合参。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面容颜色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察看它的深浅和顺逆的要领。色见浅的,病轻,可用五谷汤液调理,十天痊愈。色见深的,病重,必须服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才可恢复。如果其色过深,病情更重,必须用药酒治疗,一百天左右才能痊愈。如神色夭晦,面容瘦削,就不能治愈,到百天就会死。此外,脉气短促而阳气虚脱的,必死;温热病而阴血虚极的,也必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面色的变化表见于上下左右,必须观察其要点。病色向上移动的为逆,向下移的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病色颠倒,就是重阳、重阴,重阳,重阴主死。如果出现阴阳相反,应衡量病情,采用适当治法,使阴阳恢复平和,这就在于比较正常与异常,揣度疾病的深浅。
      搏脉,痹躄(bì),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脉象搏击于指下,或为痹证,或为躄证,或为寒热之气相交为病。脉见孤绝,是阳气损耗;脉见虚弱,而又有泄泻,为阴血损伤。脉见孤绝,为逆,预后不良;脉见虚弱,为顺,预后较好。诊脉是运用启恒之法,从手太阴经之寸口脉来研究。如出现为主令的四时、五行所克制的脉象、为逆,预后不良;如出现克制主令的四时五行的脉象,为从,预后良好。至于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则循环无端,终而复始,假如四时气候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这就是揆度、奇恒的全部要点。
(三)心得
“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等,虽然所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个,就是色脉之间有无神气。“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这里强调的还是神,一个人是不是有神,完全可以从眼睛中看到,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精气神,正所谓:有其外,必有其内。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一)查字正音解堕:同“懈惰“。憿(jī):裹腿布。瘛疭(chì zòng):手足抽掣。目睘(qióng):两眼直视惊恐貌。
(二)原文抄写,翻译      皇帝问曰:诊要何如?      黄帝问:诊病的要领是什么?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岐伯回答说:正月、二月,天气开始升发,地气开始萌动,这时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当方盛,地气正在发育而万物华茂而欲结实,这是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升高,这时人气在头部。七月、八月,阴气开始肃杀,这时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渐盛,开始结冰,地气开始闭藏,这时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冻增厚,地气闭密,这时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闭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所以春天刺经脉分散的腧穴,刺及分肉腠理,出血而止,病重的针刺后,其气传布才能痊愈,较轻的,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夏天刺孙络的腧穴,出血而止,邪气除去,用手指按闭针孔,病痛必消除。秋天刺皮肤,针刺时顺者肌肉之分理,不论上下,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病人神色,转变而止。冬天深刺输窍,到达分理之间,病重的,直刺深入;较轻的,可上下左右分散而刺。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夏秋冬,各有适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来确定针刺部位。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如果春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可使脉乱而气微弱,邪气就会深入,浸淫于骨髓之间,病就不能治愈,使人不思饮食,而且少气。春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发为筋挛,因误刺而邪气环周于肺,又发为咳嗦,病不能愈,使人时惊惕,且悲哭。春天误刺了冬天的部位,邪气深入内脏,使人胀满,病不能愈,而且使人多言多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夏天误刺了春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筋力倦怠。夏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心中不欲言,惕惕然好像有人来抓捕自己似的。夏天误刺了冬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气虚,时常发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人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秋天误刺了春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惕然不宁,想要做事,一会儿又忘了。秋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嗜睡,而且多梦。秋天误刺了冬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时时发冷。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冬天误刺了春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欲睡又不能安眠,即使得眠,又梦境纷纭。冬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病不能愈,脉气上逆,邪气闭阻于脉,发为诸痹。冬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常常口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jī)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凡针刺胸腹部,必须避开五脏。误中心脏,经气环身一周就会死;误中脾脏,五日就会死;误中肾脏,七日就会死;误中肺脏,五日就会死;误中隔膜的,皆为伤中,虽然当时表面上看疾病痊愈了,但不过一年其人必死。针刺时避开五脏的关键,在于要知道下针的逆从。所谓从,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肾等的具体部位,不知道的人不能避开,就会刺伤五脏,那就是逆。凡针刺胸腹时,应先用布巾像裹腿一样缠绕胸腹,然后从单布上针刺,如果刺之而不愈,可以再刺。在针刺时,必须安静严肃,如刺脓肿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如刺经脉病,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的一般准则。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黄帝说:希望听听十二经气绝的临终表现是怎样的?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chì zòng),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qióng)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两目上视,身背反张,手足抽搐,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一出,就要死了。少阳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耳聋,周身骨节松懈,两目直视如惊,眼睛不转动,一日半就要死了,临死时,面色先现青白色,就要死了。阳明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口眼歪斜,时发惊惕,言语失常,面色发黄,其经脉上下所过之处,出现盛躁之证,由盛躁而麻木不仁,就要死了。少阴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面色灰黑,牙龈收缩而牙齿视乎变长,并积满污垢,腹部胀闭,上下不相通,就要死了。太阴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腹脏闭塞,不得喘息,常欲嗳气,并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红赤,如气不上你,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色灰黑,皮毛憔悴而死了。厥阴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病人胸中发热,咽喉干燥,小便失禁,心胸烦躁,渐至舌卷,睾丸上缩,便要死了。这就是十二经脉气败绝的表现。
(三)心得      诊要,就是诊治疾病的要领和法则;经,是指十二经脉;终,是败绝。终绝的意思。本篇论述了诊治疾病必须遵循四时变化这一重要法则,又讨论了十二经脉之气败绝的临床表现,故篇名《诊要经终论》。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此段讲了人体脏腑经脉之气与时令之气的对应关系。








july_zx 发表于 2021-8-3 09:51:27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1-8-6 17:47 编辑

2021-08-03

第七周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一)查字正音
规:規,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203558157.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203169224.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203782304.png(憲,限制私心偏见)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203645836.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203572461.png(夫,成年人),表示制约世人私心偏见。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203477559.png将金文字形中的“憲”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203782304.png写成“見”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203119711.png。造字本义:动词,制约世人私心偏见的制度、章程。隶化后楷书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203682303.png将篆文字形中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203967275.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203769893.png,将篆文字形中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203119711.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203388655.png。《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203214324.png,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見”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203388655.png简化成“见”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3203654304.png。古人称圆之标准为“规”,称方之标准为“矩”。
矩:巨,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823065.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219978.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682855.png(工,器具)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275173.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387045.png(又,用手抓)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275173.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981712.png(大,人,工匠),表示工匠手持器具。有的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302219.png误将手握工尺的形象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172648.png写成“巨”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963362.png,将“又”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387045.png(抓)写成了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380513.png,误将“大”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981712.png(人,工匠)写成“夫”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453498.png。有的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353124.png则将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380513.png写成圆圈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289125.png,表示“工”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137910.png是可以抓握、旋转的器具。籀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638656.png将金文字形中的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380513.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224655.png,强调旋转的特征。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527818.png省去金文字形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302219.png中的“夫”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453498.png。篆文异体字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573279.png误将金文字形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302219.png中的“夫”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453498.png写成“矢”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370266.png(箭头),表示“矩”的方向性;并加“木”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950199.png,强调“矩”的木制特性。造字本义:名词,工匠用来画直线直角的大工尺。隶化后楷书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435389.png省去篆文字节中的“木”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950199.png,将篆文字形中的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370266.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11035327979.png。古人称圆之标准为“规”,称方之标准为“矩”。
权: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勸”的省略,表示上级勉励下级。權,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512368672.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512344871.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512628376.png(木,杖)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512508059.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512919186.png(雚,即“勸”,上级勉励下级),表示手杖所代表的上对下的支配资格。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512267406.png将金文字形中的“勸”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512919186.png省去“爪”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512897411.png,简化为“雚”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512266455.png。造字本义:名词,手杖所代表的决策、支配的资格,影响环境的势力。隶化后楷书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512675879.png将篆文字形中的“木”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512914163.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512964152.png,将篆文字形中的“雚”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512266455.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512582600.png。《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权”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512656493.png,依据类推简化原则将行(háng),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借代古代的路口集市。衡,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736845.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154279.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163621.png(行,路口集市)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731683.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951691.png(西,装盛货物的囊袋)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731683.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510262.png(大,人),表示用囊袋装盛货物到集市交易。籀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958742.png省去“行”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163621.png,改成由“西”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893444.png(囊袋)、“大”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937953.png(成人)会义。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460568.png误将金文字形中的“西”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951691.png写成“鱼”形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877490.png。造字本义:动词,在路口集市估量货物,议价交易。隶化后楷书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914531.png将篆文字形中的“行”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370682.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995559.png,将篆文字形中的“鱼”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877490.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568620.png。正体楷书的“雚”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512582600.png简化为“又”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1/20200101021512308992.png。
衡:行(háng),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借代古代的路口集市。衡,金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736845.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154279.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163621.png(行,路口集市)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731683.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951691.png(西,装盛货物的囊袋)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731683.png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510262.png(大,人),表示用囊袋装盛货物到集市交易。籀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958742.png省去“行”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163621.png,改成由“西”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893444.png(囊袋)、“大”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937953.png(成人)会义。篆文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460568.png误将金文字形中的“西”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951691.png写成“鱼”形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877490.png。造字本义:动词,在路口集市估量货物,议价交易。隶化后楷书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914531.png将篆文字形中的“行”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370682.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995559.png,将篆文字形中的“鱼”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877490.png写成https://www.vividict.com/Upload/2020/1/3/20200103105856568620.png。
门户不要(yāo):大便失禁。要,约束。
燔(fán):焚烧。
耎(ruǎn):物体前较大于后。古同“软”。
折髀(bì):股部疼痛如折。髀,股部。
足䯒(héng)肿:小腿连及足部浮肿。䯒:胫骨。
瘅(dān)成为消中:热邪造成的疾病表现为多食而易饥的消中。
疠(lì):疠风,即麻风病。
眴(xuàn):目眩晕。
(二)原文抄写、翻译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如何?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阳气未动,阴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岐伯回答说:诊脉常在清晨,因为这时阳气未曾扰动,阴气还未散尽,又未用过饮食,经脉之气不亢盛,络脉之气也调和,气血未扰乱,所以容易诊出有病的脉象。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在诊察病人脉象动静变化的同时,还要看他的两目瞳神,面部色泽,从而分辩五脏是有余还是不足,六腑是强还是弱,形体是盛还是衰,将这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察,来判别病人的死、生。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脉是血液聚会的地方,而血的循行,要依赖气的统率。脉长说明气机顺达,脉短说明气分有病,脉数说明心里烦热;脉大表示病势进增。若见上部脉盛,是病气塞于胸;若见下部脉盛,是病气胀于腹。代脉是病气衰,细脉是病气少,涩脉是病气痛。脉来刚硬混乱,势如涌泉,这是病情加重,到了危险地步;若脉来似有似无,其去如弓弦断绝,那是必死的。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眼目、面部五色,是精气的外在表现。赤色应该像白绸里裹着朱砂一样,隐现者红润,不应像赭石那样,赤而带紫;白色应该像鹅的羽毛,白而光洁,不应像盐那样,白而晦暗;青色应该像苍璧,青而润泽,不应像青靛那样,青而沉暗;黄色应该像罗裹雄黄,黄中透红,不应像土那样,黄而沉滞;黑色应该像重漆,黑而明润,不应像地苍色那样,黑而枯暗。假如五脏之色显露于外,那么寿命也就不能长了。人的眼睛,是用来观察万物,辨别黑白,审察长短。如果长短不分,黑白颠倒,就证明精气衰败了。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五脏的作用是藏精守内的。如果腹其盛,脏气虚满,说话声音重浊,像从内室中发出的一样,这是中气被湿邪阻滞的缘故。如果讲话时声音低微,好半天才说下句话,这表明正气衰败了。如果病人不知收拾衣被,言语错乱,不分亲疏远近,这是精神错乱了。如果肠胃不能纳藏水谷,大便失禁,这是肾虚不能固摄造成的;如果小便失禁,这是膀胱不能闭藏造成的。总之,如果五脏能够内守,病人的健康就能恢复;否则,五脏失守,病人就会死亡。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五府是人体强健的基础。头是精明之府,如果头部下垂,眼胞内陷,说明精神要衰败了。背是胸之府,如果背弯曲而肩下垂,那是胸要坏了。腰是肾之府,如果腰部不能转动,那是肾气要衰竭了。膝是筋之府,如果屈伸困难,走路时曲背低头,那是筋要疲惫了。骨是髓之府,如果不能久立,行走动摇不定,那是骨要衰颓了。总之,如五府能够由弱转强,就可复生;否则,就会死亡。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岐伯说:脉气有时会与四时之气相反,如相反的形象为有余,这是邪气胜了精气;相反的形象为不足,这是由于血气先已消损。按照时令来讲,脏气当旺,脉气应有余,却反见不足的,这是邪气胜了精气;脉气应不足,却反见有余的,这是正不胜邪,血气消损而邪气猖獗。这种阴阳气血不相顺从,邪正不相适应的情况,发生的疾病名叫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黄帝问道:脉有四时的变化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的所在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的变化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忽然在内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忽然在外是怎样的?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冬,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距,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时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岐伯回答说:让我说说这五者的变化与天地运转的关系吧。世间万物之外,四方上下六合之内。天地的变化,阴阳的反应,如春天的舒缓,发展成为夏天的酷热;如秋天的劲急,发展成为冬天的严寒;脉象的往来上下于这四十的变迁是相应的。春脉之应象中矩,秋脉之应象中衡,冬脉之应象中权。所以四时阴阳的情况,冬至一阳生,到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至一阴生,到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这阴阳升降,有一定时间性,与脉象的变化相一致。假如脉象和四时不相应,就可从脉象里知道病是属于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就可以推究出病人的死期。这里的微妙都在脉象上,不可不细心地体察;而体察是有一定要领的。必须从阴阳开始。阴阳亦有开放,它是借着五行产生的;而它的产生又是按一定的法则,即以四时的变化为其规律。看病时就要遵循着这个规律而不能偏离,将脉象与天地阴阳的变化联系起来考虑。如果真正掌握了这种联系窍看问题的诀窍,就可以预知死生了。总起来说,人的声音是与五音相适应的,人的气色是与五行乡适应的,而人的脉象则是与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的。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于是知道阴气盛则梦渡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见大火烧灼,阴阳俱盛,则梦相互残杀毁伤。上部盛则梦上飞,下部盛则梦下堕,如果饱的时候,则梦送物于人,如过饥的时候,则梦欲取物。肝气盛,则梦发怒,肺气盛,则梦哭泣。如腹中短虫多,则梦见众人集聚;长虫多,则梦见打架损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所以迟脉有一定的要诀,虚心静气是宝贵的。脉象随着季节的不同而不同。春天脉上浮,像鱼游波中一样;夏天脉充皮肤,浮泛然像万物充盛似的;秋天脉见微沉,似在肤下,就像蛰虫将要入穴一样;冬天脉沉在骨,像蛰虫密藏洞穴,人们深居室内似的。所以说:要知道脉之在里真样,必须深按才能得其要领;而要知道脉之在表怎样,则要着重根据病情来推究致病的本源。以上春、夏、秋、冬、内、外这六点,就是迟脉的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耎(ruǎn)而散者,当消环自己。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耎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耎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䯒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耎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心脉搏坚而长的,当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其脉软而散的,则属刚脉渐转柔和,当营卫之气循环一周的时间,病自痊愈。肺脉搏坚而长的,当病唾血;其脉软而散的,当病盗汗,汗出如漏,不能再用发散发治疗了。肝脉搏坚而长的,面部不见青色的,当为跌坠受伤或搏击致伤等病,因而瘀血集聚胁下,使人喘逆;其脉软而散,而面色鲜泽的,当病溢饮,溢饮病是由于口渴时暴饮多饮,以致水气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而致。胃脉搏坚而长,面色红赤,当病髀痛如折;其脉软而散,则胃气不足,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面色发黄的,当病少气;其脉软而散,面无光泽的,当病足胫浮肿,像水肿之状。肾脉搏坚而长,面黄而赤的,当病腰痛如折;其脉软而散,当病精血虚少,使身体不能恢复健康。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
      黄帝问:诊得心脉绷急,这是什么病?病的症状怎样?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岐伯说:病名叫做心疝,少腹部位当有形征出现。
      帝曰:何以言之?
      黄帝说:为什么这么说?
      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岐伯说:心为阳脏,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位在少腹中,所以说少腹当有形征出现。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
      黄帝说:诊得胃脉有病,它的症状怎样?
      岐伯曰:胃肠实则胀,虚则泄。
   岐伯说:如果胃脉盛实,其病为脘腹胀满;胃脉虚弱,其病为泄泻。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
   黄帝问:疾病的成因及其变化怎样?
      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dān)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lì)。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岐伯说:因于风邪,则变为寒热;因于热邪,则变为消中;因于气逆不已,则变为癫疾;因于久风入风,则变为飧泄;因于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则变为疠风。疾病变化多端,难以说完。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
      黄帝说:各种痈肿、筋挛、骨痛,都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曰:此寒气之钟,八风之变也。
      岐伯说:这是由于寒气聚集,风邪侵袭而变成的。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说:怎样治疗?
      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岐伯说:这是四时邪气所致志疾病,用五行相胜法治疗,可以痊愈。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之病乎?
      黄帝说:有旧病从五脏发动,因而影响到脉色,怎样辨别是久病还是新病呢?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期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只要验看脉色,就可以辨别出来。如脉虽小而气色不失常的,是新病;如脉不失常而面色失常的,是久病;如脉与色都失常的,是久病;如脉与色都不失常的,是新病。如肝脉与肾病并至,它的皮色见苍赤色,这是因为暴病跌打损伤,不见血或已见血,形体必肿,如同因于湿邪或水气中上的症状,这是瘀血肿胀。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腑伤,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尺部脉两旁以候察季胁。尺外以候察肾,尺内以候察腹。关部脉,左外以候察肝,内以候察膈,右外以候察胃,内以候察脾。寸部脉,右外以候察肺,内以候察心,内以候察膻中。前以候察前,后以候察后。上竟上,以候察胸喉之疾病;下竟下,以候察少腹、腰、股、膝、胫、足的疾病。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巓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xuán)仆。
   脉象洪大的,是阴不足而阳有余,见于热中病。脉象来急疾而去徐缓的,是上部实而下部虚,见于厥逆和癫仆等病。脉象来徐缓而去疾急的,是上部虚而下部实,见于疠风病。中了恶风,是阳气先受病。有脉象都沉细数的,是足少阴经厥逆病。如脉见沉细数散的,是寒热病。脉浮而散的,是眩仆病。
      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各种浮脉而不燥急的,病在表阳,可有发热;如浮而躁,则病在手三阳经。各种细脉而沉的,病在里阴,发为骨节疼痛,如果细沉而静,病在足三阴经。数脉而有间歇的,其病在阳脉,可见泄泻及大便脓血。诊察各种有病之脉,见涩象的,是阳气有余;滑象的,是阴气有余。阳气有余,则身发热而无汗;阴气有余,则身多汗而发冷;阴气阳气都有余,则无汗而身寒。推脉向外,而脉气内而不外的,是心腹有积聚在内。推脉向内,而脉气外而不内,是身体有热。如推而向上,而脉上而不下的,是腰足之间寒冷;如推而下之,而脉下而不上的,是头项疼痛。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是腰脊疼痛而身有痹病。
(三)心得      篇中黄帝五问,只取其一问,“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脉象要和天地的运转相合、相应,脉象是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在人体上的映射。就如立杆测影一样,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的移动,影子的长短在变动。人体同样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体现在我们的脉象上。“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脉象是受天地日月等时空变化影响的,六合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六方,阴阳指的日月的变化。“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冬,脉与之上下。”说明春夏秋冬脉象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以春应中规,夏应中距,秋应中衡,冬应中权。“,以规、矩、权、横四种不同的物体来形象的表明脉象在四时的不同特征。“是故冬至四时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说明如何根据四时的变化来区分脉象的阴阳,冬至之后四十五日一阳生,那么脉象也要顺应阳气生发,慢慢的由冬日“如权”沉脉渐渐的向外浮出,想着春天的“如规”改变;夏至之后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是说夏至后四十五日,阳气,也就是太阳对地球的日照慢慢随着太阳向南回归线的偏离,太阳离我们越来越远,那么日照时间和强度也越来越少,这时候我们的身体也会随着改变,体现在脉象上就是脉象会变得越来越沉。所以说体察人体的阴阳,是以脉象来判断的。“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脉象的阴阳是有时间性的,即四时春夏秋冬和脉象是有相应关系的。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一)查字正音
乍疏乍数:脉忽慢忽快。数,通“速”,快。
钩:脉来洪大,有来盛去衰如钩端微曲之象。
瘕(jiǎ):腹中积块。
解㑊(yì):懈怠,懒于行动。解,通“懈”。
琅玕(láng gān):石而似玉。这里比喻脉的圆滑。
和柔相离(lì):按之柔和有神。离,通“丽”,附着。

(二)原文抄写、翻译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黄帝问道:平人的脉象怎样呢?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岐伯回答说:平人的脉象,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另外,一吸终了到一呼开始的交接时间,共有五次搏动,这是闰以太息,叫做平人。平人也就是无病的人。诊脉的法则,一般以不病的平人为标准来诊察病人,医生就是无病的平人,所以平调自己的呼吸来为病人诊脉,这是一般的法则。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人一呼,脉跳动一次;一吸,脉也跳动一次,这是气虚的现象。若人一呼,脉跳动三次;一吸,脉也跳动三次并且燥急,尺部皮肤发热,这是温病;尺肤不热,脉象往来流利的,这是风病。若人一呼,脉跳动在四次以上的必死,脉象中断不复至的必死,脉象忽慢忽快的也比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五胃气曰逆,逆者死。
      人的正常脉气来源于胃,胃气就是平人脉息的正常之气。人的脉息如无胃气,是逆象,逆象主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曰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春时的脉象,弦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弦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肝病。假如只见弦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毛脉,这是春见毛脉,至秋天就要生病;倘若毛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春天脏真之气散发于肝,肝脏藏筋膜之气。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夏时的脉象,钩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钩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心脏有病。假如只见钩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并石脉,这是夏见冬脉,至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夏天脏真之气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弱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长夏的脉象,微软弱而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弱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脾脏有病。假如但见弱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软弱脉中,兼见石脉,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长夏脏真之气濡润于脾,脾脏主肌肉之气。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肺藏皮毛之气也。
      秋时的脉象,微毛而有冲和之象的是平脉,如果毛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肺脏有病。假如但见毛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脉,至春天就要生病;倘若弦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秋时脏真之气高藏于肺,肺脏主藏皮毛之气。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冬时的脉象,沉石而有冲和之象的是平脉,如果石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肾脏有病。假如但见石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象,至夏天就要生病;倘若钩脉太甚了,就会立即生病。冬时脏真之气下藏于肾,肾脏主藏骨髓之气。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其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其泄也。
      胃经的大络,叫做虚里。贯膈而上络于肺,出于左乳下,其脉搏动应手,者是脉的宗气。倘若跳动极剧,而时兼断绝,这是病在膻中的 症候;若见跳动时止,位置横移的,主病有积块;倘若脉绝不至,就要死亡,如果乳下虚里处脉搏动剧振衣,是宗气外泄的现象。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通。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通。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jiǎ)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要了解寸口的太过与不及。寸口脉应指而短,其病头痛。寸口脉应指而长,其病足胫痛。寸口脉应指短促迫疾,有上无下,主肩背痛。寸口脉应指沉紧的,其病在中。寸口脉应指浮盛的,其病在表。寸口脉应指沉弱的,主寒热及疝瘕积聚少腹痛。寸口脉应指沉紧病有横斜的形状,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作痛。寸口脉应指沉紧并有横斜的形状,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作痛。寸口脉应指沉而喘,病发寒热。脉象盛滑而紧的,是外在的六腑病,脉象小实而坚的,是内在的五脏病。脉来小弱而涩的,主久病。脉来浮滑而疾的,主新病。脉来绷急的,主病疝瘕少腹作痛。脉来滑利的,主病风。脉来涩滞的,主病痹。脉来缓滑的,其病热中。脉来盛紧的,主病腹胀。总之,脉象与四时相应为顺,即使患病,也无其他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病是难以痊愈的。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缓脉滑,谓之解㑊(yì)安卧。尺热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手臂多见青脉,是由于失血。尺肤缓而脉见涩象,主倦怠无力,喜卧。尺肤热而脉来盛,主大失血。尺肤涩,脉来滑,主多汗。尺肤寒,脉来细,主大便泄泻。尺肤粗,脉气常显热者,主热在里。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肝之真脏脉出现,至庚辛日死;心之真脏脉出现,至壬癸日死;脾之真脏脉出现,至甲乙日死;肺至真脏脉出现,至丙丁日死;肾之真脏脉出现,至戊已日死。这就是真脏脉出现死亡的日期。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约水,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颈部脉搏动异常,并见喘咳症状,主水病。眼胞浮肿如蚕眠后之状,也是水病。小便颜色黄赤,喜卧,是黄疸病。食后仍觉得饥饿,是胃疸病。面部浮肿为风,足胫肿为水,眼珠发黄的,是黄疸。妇人收少阴脉动甚的,是怀孕的现象。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脉有逆四时的,就是当其时不出现主时之脏的脉象,却反见它脏的脉象,如春夏的脉反见瘦小,秋冬的脉反见浮大,这就叫做逆四时。风热的脉应该躁,反见沉静;泄泻脱血的病,脉应该虚,反见实脉;病在内的,脉应实,反见虚;病在外的,脉应浮滑,反见涩坚。这样的病都难治,是因为违反了四时。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人以水谷为生命的根本,所以断绝了水谷,就要死。脉没有胃气,也要死。什么是无胃气,就是仅见真脏脉,而没有冲和胃气的脉。所说的 脉无冲和胃气,就是肝脉不见弦象,肾脉不见石象。
      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太阳脉至,洪大以长。
      少阳主正月二月,这时的脉来,是乍密乍疏的,乍短乍长的;阳明主三月四月,这时的脉来,是浮大而短的;太阳主五月六月,这时的脉来,是洪大而长的。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正常心脉来时,像一颗颗连珠,连续不断地流转,如抚摩琅玕的圆滑,这是平脉,夏时是以胃气为本的。如果心脏有了病,脉就显现出非常急救,带有微曲之象,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前曲后居,如执带钩一样,全无和缓之意,这是死脉。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正常肺脉来时,轻浮虚软,像吹落榆荚一样轻缓,这是平脉,秋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不上不下,如摩鸡的羽毛一样,毛中含有坚韧之意,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如草浮在水上,如风吹毛动般轻浮不定,这是死脉。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华,如循长竿,曰肝死。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正常肝脉来时,像举着竿子,那竿子末梢显得长而软,这是平脉,春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满指滑实,像抚摩长竿一样,这是病脉。如果脉来急而有劲,像新张弓弦似的,这是死脉。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肝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正常脾脉来,和柔相附有神,像鸡爪落地一样和缓,这是平脉。长夏季节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充实而数,像鸡往来急走,就是病脉。如果脉来如雀嘴啄物一样坚硬,如鸟跃跳一样快速,如屋漏水一样点滴无伦,如水流之速,去而不返,这是死脉。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形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正常肾脉来时,连绵小坚圆滑,有如心之钩脉,按之坚如石,这是平脉,冬时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形如牵引葛藤,按之更坚,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像解索一般,数而散乱,又像弹石一样,促而坚硬,这是死脉。
(三)心得
1.“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说明胃气为本。2.四至五至为平脉,超过或不及,都为反常。3.就平脉、病脉、死脉分别说明五脏脉象。4.“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脉象与四时顺应,无病;脉象与四时相反,病且难以痊愈。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郑欣的《素问》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