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 发表于 2018-1-23 13:21:27

桃子的读书分享

本帖最后由 桃子 于 2018-3-30 15:16 编辑

初心
1,对道德经的印象或者理解
      是对根本之道、根本之德的描述,是大容器。而且觉得作者很靠谱,是不会骗人的老祖宗。
2,为什么读道德经
       我想要一个自己的容器,成为能守住自己的人。在别人的道理和我自己的真实生活、真实使命之间,我有一条渊涧,所以总是在找别人要。找别人要不要得到呢?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老,那总不是根本的。我想那本是我的一部分,可是不知何故我总是无法和他顺利地沟通。道德经是如此宏大的容器,我想可以完全顺利地包容进我这两个部分,连同那个深深的渊涧,合而成体。连同我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能包容进来合而成体。我是说,其实我遇到了困难,自认为很用功,但是总是缺一份功,就是这个化而为我的功。渊涧两边的断裂,让我无法在这一边推动我的生活,自体客体我吃不进来,家魂我化不进来,成为不了我的部分,反而成为束缚我的阻碍,所以困难重重。我想我本来是可以推动的,我毫不怀疑我可以推动,可以把世界都装进我的心里,可这是真实的困难。真实地卡在这,我想这提示我要先放下事情,学习“化”的功夫,教化,融化,感化……我认为这些统统可以在道德经里得到解答,我是带着很大的欲来的,我知道这个欲,它是把我和道德经联结起来的一个缺口,也是一个接口。一句话,是对“化”的功夫的需要。
3,能否坚持分享每周(没有任何假期)规定阅读内容的心得,并参加自由讨论
      可以坚持分享每周(没有任何假期)规定阅读内容的心得,并参加自由讨论。
4,能否坚持用心读完全书
      能。我理解这个用心的意思是,先将我那个欲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腾出一个功能足够完整的心,来理解这本书的魂。

规矩
道德经自主读书会从1月29日,星期一开始。周一对周日为一周。
每周所读内容,可以多次提交分享。论坛分享最后期限,周六晚上24点,过点即视为没有提交分享。
论坛分享要求:
1、每周提交指定章节的分享
(1)、抄录经文原文(导言部分不作此要求,请勿复制粘贴)
(2)、整体概括本周两章
(3)、自由分享体会心得、故事
2、每个月最后一周做一次月度总结,丰俭随意,但要走心。
微信群自由讨论要求:
随时自由讨论,不受时间限制,不受观点异同限制。
注意努力避免各说各话,互不回应;
注意避免多主题长时间并行;
一个话题尽量讨论出个结果(或者达成一致,或者清楚界定差别)
注意营造用心交流的氛围(意识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时机降低交流效率时,注意调整)
最根本的提示是:从交流内容、交流方式等各方面注意学以致用。


经文要求熟记背诵和日常吟诵(或者唱诵)
推荐陈琴的唱诵和吟诵方法


桃子 发表于 2018-2-2 16:16:10

第一周读书笔记(上)

自序:古道通天
      打包概括此文:我的写作宗旨:还道本来样貌。
      全文13段,划分三段,1-4;5-11;12-13。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4段:讲我所要说的“道”是什么。不是你们说的那个老子创立啊什么孔子创立的道,他们的道本不是自己创立的,孔子的儒家思想承自周,周承商,商承夏,夏承五帝。五帝是儒家思想的源头。而五帝承三皇,三皇承太古,太古时期已不可考,所以我们可靠可信的文化源头,在三皇(即上古)时期,老子思想直承三皇。
      5-11段:写此书的必要性:从上古到后世,人与道的关系发生了大演变。上古——三皇,这段不可考;三皇时期(天人相通,合而为一,人行天道);五帝时期(天人两分,立人道)——夏商周三代,天人两道共存并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行权道)。于是有了天道——人道——权道的演变。天、人、权三道,是华夏文化的核心,通天可以立人,知人可以正纲,执权可以戡乱,道、儒、法三家同出一源,我不是要讲哪一个不要哪一个,它们本是一体的。
      12-13段:我怎么来写,以及我的写作宗旨。方法:以古察古、以天入天。写这个书的宗旨是期望能还道本来样貌,唯有如此人才可复天归道,唯如此方可天下万安。今天世道衰微,人们好以今天的衰亡,去责备古人迂腐。其实是我们自己失道久矣!我写这个书,就是要正本清源,试图还“道”本来样貌!以此道立人则人立,以此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万事皆成。
      读完自序后的感受:总体感受:思路清晰,正气凛然!印象比较深的细节是,“今人之弊,好以衰亡之细末,而责古人之大备”,我们现在看不上老祖宗的东西,人为他迂腐,问他证据嘛就是:我们的落后。有次看南京大屠杀的学生观后感,学生们除了悲痛反应之外,几乎千篇一律认为“落后就要挨打”,这背后的意思就是:我们自己不好。落后就要挨打本来没什么不对,但是原因真的是我们自己不好吗?很可疑!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这就像说:我家为什么这么穷?是因为我老子没教好!有没有可能,是你老子教好了,但是你自己没学好?近代的落后,有没有可能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忘记了老祖宗的教诲,自己没有做好人呐?有这个可能。以什么来判断呢?光以物质的发达程度来判断,显然是不够的。美国的物质的确发达,这就说明他的文化一定是先进的吗?目光短浅地来看待这个事情是有问题的,我们很有可能不太了解美国,我们了解的美国有可能是别人告诉我们的。到底以什么来判断正误?世界是可知的吗?作者说得好,以古察古、以天入天!什么东西可以做到这样?用心。人心可以通天彻地,空出一颗心来,把情绪欲望等等非人的东西先放在一边,用全部理智(智慧)来理解世界,用真心来生活,可以看到真相。以古察古,以天入天,事情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去到现场看。还不确定怎么办?用实践来检验。我希望我也用这样的态度来读这本书,神入的态度,全然的相信他的同时,留一个我在岸上,始终知道我在做什么。练习神入,练习化的功夫,本来也是我读书的初心。

桃子 发表于 2018-2-3 15:48:16

第一周读书笔记(中)

导言一 道德训义
概括:什么是道、德、经。
      1,道者,万物之所宗。道给万物赋形(生),同时给万物的运行设定法则和秩序(伦理),同时推动其生生不息永恒演化(提供动力)。所以道是万物的性质(形质?)之宗、伦理之宗和造化之宗。
      2,德者,万物之所府。德这个东西比道更虚了,我想,道管了你的伦理秩序,如果你按照这个伦理秩序去行动,就会积累一种东西,一种有营养的、有生命力的东西,这东西叫做德。比如日出而作额日落而息是人的作息规律,合这个规律之后,这个人内部会积养出一种德来,有了这德,这人就身体也好,阴阳平衡,这架身体机器就运转得好、长久。德,就像一团气一样,是一种氛围,一种万物赖以生存延续的氛围,是万物运作的动力。合道程度越高、德就越多,万物长势就越好。
         3,经,万世之所奉。中国圣人所传真人真言,用以治国安民,万世之所奉,谓之经。
      这句话很劲道,把经定义得十分狭窄和苛刻。首先,是中国圣人,中国,是相对于夷狄胡鬼而言,华夷之辨是也,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觉得这样苛刻的用意,一是文化环境太糟糕,二是为了教化众人,免受乱七八糟的文化的蛊惑,必须这样做吧!人,就是要先认祖宗,先不要歪门邪道去看别的文化,你层次不够境界太低,一看就把你带偏了,所以,这样才有了华夷之辨吧!毕竟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的确与其他文化相比,都是更接近天道的!圣人,何谓圣人?抱神合道,通天彻地,能以道德安定天下者,才叫圣人。这个定义同样苛刻!抱神合道,有意思!首先,你这个人能抱得动自己的神哦!你的神在不在?是神在生活还是阴气(情绪)在生活?要用神抱得动自己的所有阴气,从心底有一个神贯穿所有的神神鬼鬼的欲望,通天彻地,这才贯彻了,才能有神!然后以自己的神,去道上去合。神入境界是也。时时刻刻一生一世都以神入态度来生活、神入天下一切的人,大概就叫圣人。后面说,是这个圣人的真人真言,并且是用以治国安民的、万世之所奉的,才叫经。真人真言,其实圣人说的就是真人真言了,这是再次强调了一下,最后这个真人真言不是用来干别的小事的,不是搞自己那点事的,不是修身的、不是齐家的,是治国平天下层面的,大格局的,这样的言论,才叫经。只惦记着自己小事的,并不是合道的生活方式,我想,人,本应该就是关心天下一切的,没有地位高低之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无论是君王还是老百姓,都应该这样生活,本来嘛,谁都是道的产物。
      读完这一章的感受:被正本清源了。特别是对经的理解,有一种思路大开、格局大开的感觉。道,够深邃,德,够滋养,经,够开阔。仿佛感到一种雄健有力的健康氛围!对,健康!

木木 发表于 2018-2-3 16:07:38

是。对健康有感。

桃子 发表于 2018-2-3 20:14:09

第一周读书笔记(下)

导言二 老子列传
概括此章:老子思想与后世继承者思想。
      1,老子的个人基本信息。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2,老子和孔子。这一段,讲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想请教老子关于礼的事,老子劝他说,你讲的这些事,并非根本之事。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抱道藏身啊,这意思好像是说,孔子你还没修到家啊,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隐,说那些没用的干嘛,你现在,好好修炼身心去吧!礼崩乐坏什么的,既然是被人发明的,它就不是根本之物,消亡也是必然的,执着于它无益。这一段,我想,什么叫君子“不得其时”呢?是以什么来判断?我看老子的意思,是以你有没有抱得那个根本大道来判断。没有抱得那个永恒不消亡的大道,却还要去干预世事,或者说继续与无益于抱道的世事为伍,这就是时机不对啦!这是没意义的事,牺牲都是没意义的。在没有那个时机之前,就蓬累而行,在蓬累而行中修炼自己去吧。
      3,著书缘由。这一段说到孔子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就离开了周都)。应关令尹的请求,写了道德经。周朝当时是怎么了?老子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就走了呢?我想,这应该是老子权衡各方面考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吧。我想,周王朝日渐离道远去,并且结合自己当时处境,也许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刚好,就离开吧!离开,不离开,并不影响对道的追求。离开周王朝,并非放弃。想起一句话,叫做佛度有缘人,并非是佛的无情,而是有的人他当时离佛的距离,并不适合佛直接去渡他,渡了反而可能起反作用了。缘分不到。各方缘分到了,他就又出来了(后文说到孔子死后129年的那个周太史儋,也许可以理解为老子出来过问世事了)。这个,我好像,理解不太透彻,哈哈!作者看似写生平,其实是在理解老子思想,他的所作所为所说,都可以从各个侧面来让你理解他。至于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老子咋就隐居去了?不得而知,也不是最重要的。至于背后的那个理解,存疑。目前觉得合理的是:去隐居更加利于大局。无论是对于整体时代的进步、还是对于老子自己对道的进一步追求,是一个整体罩场之后的自然抉择吧!
      4,学生,老莱子。研究怎么运用道家思想。没多讲什么。
      5,寿命。又说160多岁的,有说200多岁的。修道也可延年益寿,想想也合理。身心合乎天道,德的涵养充足,生命的推动力延绵不断。
      6,传说中的老子再次出世:周太史儋。不太理解那个预言,大概是说秦始皇吧。老子长寿。君子得其时则驾。
      7,老子的子嗣。几乎历代为官。老子的确是不主张出家修行的。
      8,庄子,此人说话汪洋恣肆,嬉笑怒骂,主张道不欲杂,不要什么乱七八糟的都以为是道,把道当成垃圾桶。他是以这样的方式,试图像世人解释道是什么,也是个正本清源的人。
      9,申不害。韩国宰相,把韩国治理的国治兵强。韩非子,善刑名法术学问。法家是项目导向,是道在世事应对上的体现。
      这一章,作者把《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演绎了一番,是在试图阐明道、儒、法三家的关系。三者同出一源,源即是道本身。道家是专司追究道本身的学问;儒家专司人伦纲常之道,着意于立人;法家专司世事应对之道,着意于把事情做成功。道家与儒家、法家不再同一层次,但三家同出一源,本无须互相非难。互相非难是由于都不得究竟,看不到同出一源而职权范围不同而已。知道了同出一源,就能三家思想完美结合起来运用啦!
      本章是作者在用老子生平、后世继承者思想成果、道儒法三家关系来澄清“道的本来样貌”,仍不离写作的初心啊!指正了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不必要的互相非难、后世的歪曲理解、异端邪说,让人怀着更统整的一颗真心,来开启道德经的阅读之旅!这是在帮助读者扫清障碍,提前清理了诸多魔鬼啊!
      读完这一章的感受:各方妖魔鬼怪、都被各归其位,拿着完完整整的心,来读道德经吧!哈哈。


      这三章读完,可以这样整体概括:读道德经之前需要了解的。讲的是一个态度层面的事,态度乃是一个器,这个器要出来,才好装后面的好东西。包括,我们正在读的是什么(道、德、经:中国圣人所传用以治国安民的至道真言),你要用你的哪一部分、用什么方法来读(以古察古、以天入天),读这个书的目的是什么(作者的初心:以期使人复天归道,治身治家治业治国安天下)……总的来说,是一个态度准备的问题。
      我最近,似乎尤其注意这个态度问题。这也是我的阅读初心,希望自己有一个足够大的容器。就是说,一直在思考神入态度问题。作者这个序言和两章导言,也被我读出这个意思来。反省一下,我是不是用自己的颜料又把书本身刷了一道漆啊?细思极恐,这样的时候是有的,而且不少。特别是读到后面,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紧,干干净净地读的时候,也是有的。多少是真实,多少是我的幻象?多少是我在神入作者,多少是我掉进自己的阴气里?难以辨别了。乱了。知道会有这个部分,是重要的。这是看了老师的分享,看了大家的分享之后的发现。所以说,多看看大家的分享,的确能更大程度地反观到自己的幻知幻觉。

桃子 发表于 2018-2-10 17:29:52

第二周分享

经文抄录: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打包,整体来说,这两章,感觉在讲一个关于统一的问题。常道,非常道,无,有,无名,有名,无欲,有欲…全部要统一起来,不要分离。
分离了,人无家可归。
整体翻译一下: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存在的道。可以命名的有形之物,不是永恒存在之物。恒常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源头,有形之物又如母亲化生了天地万物。所以,常以与看不见的恒常之道为一体的状态(无),来体察至道生万物的无中生有之精妙;也常以与有形之物为一体的状态(有),来体察至道的外化、有形之边界。至道与有形万物,源自同一处而名称不同,就像染丝一样染了又染变化无穷,这样变化不居,就是万物众生的造化之门。
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了美是美,这就是到了可名之名的地步了,就脱离了美本身,就是恶了。同理,天下人都知道了善是善,就是不善了。所以,有和无是相互长养的,难和易是相互成就的,长和短是互相凸显的,高和下是相互吸引的,音和声是相互应和的,前和后是彼此相伴的,这是恒常不变的。所以,圣人是无为的,无为而无不为,施行教育是不用言语的,不说却什么都说了。恒常之道生了万物却不说什么,生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做了却不以做了自居,成了却不以功成者居功。正因为它不居,所以,有无一直是一体不分离的。
最后落到这个“不去”上来,我觉得正是点睛之笔,主题是也。所以说讲的是一个统一的问题。就是说,我们作为无形的道生下来的有形产物,具备无与有两种属性的一个产物,怎么才能与“无”“有”一体呢,这两章就讲这个问题了。这个办法就是:无为,不言,不辞,不有,不恃,弗居。统统一个意思了。
这几天,最好的时候,处在常有的状态。差一点的时候,直接成为了有,或者说欲吧。总感觉到,咦,我与什么失联了?与什么失联了?与什么失联了呢,与“无”失联了。失去了初心吧。有是手段、工具。无是初心。无家可归了呗。我还是有点晕晕倒倒的,这几天,生活事件的刺激,太多的有被翻出来啦。成为有,常有,无…道德经与这些实实在在的有相遇,人家说要拿得起才能放得下,要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如此等等。所以,感到与道德经,还甚是有缘呢。

桃子 发表于 2018-2-14 21:07:08

第三周 抄经



桃子 发表于 2018-2-17 00:19:39

第三周 读书笔记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与愚的区别,使民众不争抢。贤愚多寡,的确存在,但你不需要去区别对待它,就是这么个事而已。公平的对待不公平。
不把货物分出高低贵贱,使民众不偷盗。如果有好坏优劣之分,那肯定要争抢。货物不过就是生活资料而已,没啥贵贱之分。
不搞出这些能勾引人心的东西出来,民心就不会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就是使老百姓们,把一颗心空出来(相当于腾出空间),而把肚子填得饱饱的;把自己的意志弱化下去(不是把志本身变小,而是你比志更大),而使筋骨强健有力。
常常使老百姓们脑袋和心里都没啥多余能量,使那些有投机取巧的聪明才智的人也不会那么拔尖去做什么幺蛾子事。这就是做了“无为”的事了,无为就是你比为本身大了太多太多,以至于你的那个为就像没了一样,这样,天下就没有什么不可治理的。
第三章讲圣人的无为而治是怎么治的。无为不是不做事,是你比具体的为大太多,以至于为就像没了似的,不值一提。不重视做的具体事情,重视自己的那个大容器状态。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这个东西,看起来就像河心的水一样湍急凶猛。但它作用于万物却又不会满而溢。
道这个东西,看起来就像河川最深处一样深邃,深邃地就像万物的源头。
它将事物的锋芒摧毁使之复归于合道的样子,它将事物的复杂结构分崩离析,它应和着万物有时的光芒,它也承接着万物无之后的虚漠尘埃。
它看起来清澈透明,似乎什么也没有,似有似无。
我不知道是谁生了道,可能在帝之前就已经有了道吧。
第四章描述了一下道的样子。这里,他的确没有追究道就是从哪里来,分子还是原子还是电子啊?不知道,看起来,在无有之前,就已经有了。不知道从哪来的没关系,知道它的特性,了解它,就可以了啊,追究它究竟是什么,反而脱离了它本身。道就是道,道就这个样。
读完这两章,一个是觉得,无为,是用个大空间大容器来容纳为,这是在说治理内部世界的方法呢。
还有一个是觉得,我应该马上睡觉去。而出而作而落而息,让自己身体棒棒的,精神棒棒的。身体好、有活力很重要。要健康。

桃子 发表于 2018-2-19 16:42:20

第四周经文抄写

桃子 发表于 2018-2-19 21:29:47

第四周 读书笔记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尤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一样,没有仁慈之心,也没有冷酷之心;
      圣人对待人类,就像对待草狗一样,没有仁慈之心,也没有冷酷之心。
      天地之间(的道),岂不就像个大风箱一样吗?
      看起来虚空无物却永不穷尽,它推动起来,万物越是涌动而出。
      万物何其多啊,用言语来说只会弄得困顿不堪,不如守一,为中(冲)务本(道)。
      理解:
      道,不亲近仁爱人,它对待人就像对待草狗一样,没有私人感情。它只是做他该做的事,运行它该有的样子。你合道了就兴,兴了它不喜悦;你不合道就亡,亡了它不悲悯。听起来好残酷,但这也是它的大恩之所在。道非如此不足以生万物。想象一下,如果它有人欲,就会变得狭窄局限,无法长养天地万物,也迟早会被天地万物拖垮。它只是给你提供一个大容器,它也给了你需要的一切能力,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这正是天地之母的无恩之大恩。唯有不仁,是能生养天地万物的姿态。
      就像我们的列祖列宗一样,他们已经入土啦,你现在过得好坏,你是要成人成才,还是要做一堆废柴,他们是不管的。我想起外公去世安葬之后,爸爸封好墓碑,跟大家说:好啦,(他)走啦,不理你们啦!……听起来很残酷,但是,看那墓前依旧绵延不息的大河,和依旧生动的青山、微风摇动的叶子,就会觉得,是的,的确是这样一份洒脱。几百几千几万年前的列祖列宗们,都是这样啊!他们用轰轰烈烈的生命洪流,把生命传承给了你,生你(用精神生命)养你。然而他们也的确是不管你的,不会像你想的那样有一个无形的神灵在天上护佑你,或者说有谁在天上惩罚你,并没有。可是没有吗?他们又的确一直都在,无所不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一章是在讲要守中。往外搞花里胡哨的、往细枝末节去穷凶极恶地守,不是合道的。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不死的谷神,玄牝之门,天地根,中,这都是生长一切的处。守住这个处,就能不用猛劲就使万物蓬勃生长。
      理解:
      这一章是讲玄牝之门的样子,以及守中之后的状态。
      总结这两章,是在说凡事要明明白白地,要明白到根处,守住这个根处,不离开,就能使一切蓬勃地生长起来。我觉得就是说做人做事要清清楚楚,要分得清是(玄牝之门、道、中、谷神、天地根)和非(多言数穷)。活在一个在道(守中)的状态,才会没有凶险,才会不死,才会不陷入困顿。刚才看电视,说甘祖昌不相信热闹的公社大炼钢,专心开荒种庄稼,这叫守中。今天周四了,明天出门,后天上班,所以今天有时间就要把作业写了,这是守中。要去上班了,要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所在,神入工作,神入自己的生活,这是守中。道生万物的生门,和母生儿的生门,一样的,都是一个内部状态,是一个态,是一个格局。就像一个女人不是因为生理功能才被叫做母亲,更重要的是精神功能,是那个内部状态,生、长养儿女的内部状态、格局,因为这个而被叫做母亲。注意着自己的内部状态。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桃子的读书分享